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枭雄 >

第456章

天下枭雄-第456章

小说: 天下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兄弟在书房里坐了下来,王绪对兄弟二人道:“今天总管夫人的到来,你们意识到了什么?”

    王通是做学问之人,对这种官场上的微妙比较迟钝,他没有什么想法,但三弟王肃却是离石郡长史,在官场打滚了二十年,他体会到了兄长的言外之意,略一思索,王肃便道:“今天她是第一天来太原,千头万绪的事情。她应该没有时间来拜访我们。”

    “对!可是她来了,还带着长子杨宁,说是拜访舅父,可是我这个舅父从前对她根本就很冷淡。”王绪的眼睛里闪烁着一丝光芒。他心中一些想不通的事情也渐渐解开了。

    王通也有点明白了他们两人的意思,他迟疑着问道:“你们是在说,杨夫人的到来,是杨元庆的意思?”

    王绪和三弟王肃同时笑了起来,连老二也看出这一点,不容易啊!

    王绪点了点头,“一点没错,她的到来就是杨元庆的意思。杨元庆是在暗示我们,王家很重要,我觉得杨元庆的意思,可能是想让王家参与制衡裴家。防止裴家一家独大,毕竟在河东,只有王家才能和裴家抗衡。”

    在河东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太原以南是裴家的势力,而太原和太原以北则是王家的势力。所以王绪才会有这个想法,但实际上王家实力远远弱于裴家,就在大业十几年二裴当政,使裴家势力迅速膨胀。

    老三王肃沉思了片刻道:“我很担心我们能否敌得过裴家。裴矩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听说他一直把代王抓在手中。而且他又住在杨元庆府中,又有那么深的资历……王绪笑了笑道:“其实代王就是个傀儡。并没有什么作用,而我得到一个确切消息,杨元庆已经将部分裴家之人迁来太原了,那么裴矩肯定就要搬出去,更重要是杨元庆不会只用裴氏和王氏,比如崔君素,他就是清河崔氏的重要人物,还有杜如晦,也是长安名门,我估计博陵崔氏和范阳卢氏也会有高官入仕,还有高颎的长子高德弘是上党郡太守,还有苏威,其实几家力量联合起来,完全能和裴家抗衡,关键是杨元庆本人的态度,很明显,他也是想制约裴家,那么我们就有机会了,我们必须寻找到一个突破点,将王家的声势打出去,这样,王家就能顺利入相。”

    这时,比较沉默的王通接口道:“由王家来主持科举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王通很自负,如果河东举行科举,主考官非他莫属,王绪缓缓点头,兄弟说得很对,王家相比裴家最大的优势就在教育,王家有个名满天下的大儒,而裴家没有……杨元庆并没有陪妻子前往王家,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关注,尽量用一种比较含蓄的方法暗示王家,另一方面,杨元庆确实很忙,在没有建立一个政权体系前,大小政务基本上都是由他来处理,使他每天都忙碌不堪。

    杨元庆的办公府邸在原来李渊的太原留守总管府,现在牌子上‘太原留守’四个字去掉了,简单称为总管府,正式名字还没有定下来。

    这段时间杨元庆主要忙于审核河东十五郡及数十个县的官员履历及资格,当他占领河东后,有几个郡县的官员都弃官跟随李世民撤走,比如绛郡太守独孤怀恩,上党郡太守李孝基等人。

    杨元庆便调长平郡长史高德弘出任上党郡太守,任命裴世清为绛郡太守,他还要考虑以后的朝廷建立后的权力构成等等。

    官员的履历很重要,履历可以看到背景,在隋唐时代,官员的背景是第一重要,杨元庆有点苦恼,他发现河东很多郡县的官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出身裴学,也就是裴阀门生,在他还没有坐稳河东,得到足够人才之前,他还得继续用他们。

    杨元庆正在忙碌之时,有侍卫在门口禀报,“美阳公求见!”

    美阳公就是苏威,他的爵位就是美阳县公,刚来丰州时大家都尊称他为苏阁老,但时间长了以后,很多人都渐渐不喜欢他,主要是他的功名利禄心太重,没有高颎那种淡泊名利的雅望,大家都不愿把他和高颎相提并论,便不再称他为阁老,改称他为美阳公。

    不过杨元庆却很需要这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老臣,他需要苏威替他做实事,高颎虽然有名望却不肯做官,只能当摆设。

    苏威虽然爱交结朋党,热衷功名,但他本人却很能干,参与建立大隋各典律,有着极为丰富的建国经验,而且他能体承上意,又没有家族世家的背景,杨元庆很需要这么一个重臣。

    “请他进来……。。)RX

    ………………………

第四章 天下大变

    ………………………。。

    苏威快步走进了杨元庆的官房,步履颇为轻快,完全看不出是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连他本人都感觉自己青春焕发,原因不知是河东新朝将现,还是他家中那个新娶的小妾。

    总之,苏威并不后悔当初杨元庆把他半强迫去了丰州,刚开始心中是有点不悦,据说丰州这个地方冬天极冷,属于边疆荒蛮之地,可听说杨元庆已经拿下河东,他忽然又感觉丰州也有令人怀念的地方,比如美酒,比如人民安居乐业。

    今天也是他入城第一天,杨元庆给他安置了一座占地二十亩的大宅,府中由他小妾去收拾忙碌,他却心神不宁,终于忍不住来找杨元庆了。

    “参见杨总管!”

    苏威深深施一礼,早上和裴矩在一起时,他称杨元庆为‘元庆,,表现得很亲热,可这会儿单独会面,他却没有了上午的个人交情,或许也可以称为公私分明,上午是私,这会儿是公,总而言之,苏威很懂得为官技巧,就在于把握场合和时机。

    “苏阁老请坐!”杨元庆一摆手,微微笑道。

    杨元庆这声‘阁老,叫得苏威心中暖烘烘的,别人都叫他美阳公,他心中很不舒服,毕竟美阳公只是一个县公,这一叫便将他老底露出来了,在隋朝混了三十年,莫说国公,连个郡公都没有混上。

    杨元庆的一声‘阁老,,使苏威顿有知己之感。

    苏威坐了下来,见杨元庆桌案上各种文书堆积如山,便叹道:“总管整天被这些琐事纠缠,哪有精力考虑大事?”

    虽然杨元庆知道苏威的本意是考虑他自己的功名,但也须承认苏威说得很对,这些琐碎的杂事耗去了他太多的精力,他现在确实没有时间考虑军国大事。

    “我已经决定任命张亮为记室参军,替我整理文书机要。”

    记室参军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务,虽然品阶不高,但必须要心腹才能担任,苏威心中‘咯噔!,一下张亮不就是那个黑不溜秋的小矮个吗?听说还曾经考试作弊被抓,他居然为记室参军,这很出人意料啊!

    苏威沉吟一下,又小心翼翼问:“那总管有没有考虑过内史侍郎的人选?”

    内史侍郎也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职务,它不仅仅是内史令的副手,同时它有权决定哪些奏折必须上呈御批,哪些奏折只要内阁讨论便可通过虞世基便是长期担任内史侍郎,他才能大权在握。

    杨元庆点点头,“担任内史侍郎这个人必须光明正大,不徇私情我考虑让刑曹参军张述出任,而魏征为门下省黄门侍郎掌审查政令及封驳,两个职务只设一人,不设第二人。”

    杨元庆考虑了很久,这两个职务位于内阁两端,一个是管进,一个是管出,任何军国政务必须先经内史侍郎审核,核定其重要程度,考虑是否要交给自己审批,而所有批准完成的政令都要由黄门侍郎最后审查看是否合法合规,有没有逾权,可以说这两个职务并不管具体决策,只管规则是替杨元庆掌握大权的把关。

    苏威立刻明白了杨元庆的思路,无论张述还是魏征还是张亮,这些人都属于丰州派系,那么杨元庆在考虑内阁时,必然会考虑山东士族的利益。

    苏威忽然有些紧张起来,内阁成员会不会没有自己份?

    杨元庆瞥了苏威一眼,他能感觉苏威的紧张,便微微笑道:“内阁成员先考虑五人,以后为适当扩大到七人,我主要是管军,内阁我不参与,苏阁老是政务老臣,我打算让阁老出任尚书右仆射兼工部尚书,裴公出任尚书左仆射兼礼部尚书,杜如晦为户部尚书,崔君素为吏部尚书,王绪为刑部尚书,另外兵部尚书暂时右我代领,你们五人组成内阁,统称相国,不过以后不叫内阁,叫紫微阁,另外再设执政事笔之职,也就是相国领袖,由五名相国轮流担任,每人执笔十天,不知苏阁老以为如何?”

    苏威脑海中运算如飞,紫微阁五相裴矩、苏威、杜如晦、崔君素、王绪,裴矩代表闻喜裴氏、王绪是太原王氏、崔君素是清河崔氏,杜如晦代表关陇士族的利益,以后扩大为七相后,或许会有范阳卢氏和渤海高氏,那么自己算什么派系?

    苏威百思不得其解,他看了一眼杨元庆,正好杨元庆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苏威蓦地明白了,他其实就是杨元庆在内阁中的影子,他代表杨元庆的利益。

    苏威心中一阵激动,竟跪了下来,“老臣愿为总管效忠!”

    杨元庆连忙将他扶起笑道:“苏阁老快请起,元庆不敢当!”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急奔的脚步声,有人在门外高声禀报:“总管,江都紧急情报!”“进来!”

    门开了,一名亲兵快步走进来,将一支红色的信管呈上,杨元庆心中有一种不妙的感觉,他打开了信管,抽出信看了片刻,他的脸色惨白,慢慢呆坐下来,将信递给了苏威。

    苏威看了一遍,顿时跪倒在地,放声大哭,“陛下!”

    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逼死大隋皇帝杨广的消息终于传到了太原,全城皆哭,尽管杨广不得民心,但他毕竟是大隋皇帝,他的死讯还是令无数人感到伤感。

    杨元庆下令河东各郡举哀三日,军民皆裹素悼念大隋皇帝去世,三天后,沈光也终于赶到了太原。

    晋阳宫内,来自河东各郡的太守、长史以及太原的文武官员数百人聚集在晋阳殿内,晋阳殿内,代王杨侑高坐在御榻上,身旁站着裴矩和苏威,杨元庆则坐在一旁,大殿两边站满了身材魁梧的侍卫,手执各种兵器,几十名宦官和宫女分别站在代王杨侑身后。

    大殿正中,数百名大臣站成三排,静静地聆听沈光讲述了杨广被宇文化及逼死的详细过程,令众人不胜唏嘘,最后沈光伤感道:“陛下自知无法逃生,便委托我将玉玺兵符带到太原,还有一份遗诏。”

    他单膝跪下,将玉盒高高举起,杨元庆站起身,将玉盒放在代王杨侑面前,杨侑已哭得两眼通红,他将玉盒打开,将里面一份遗诏取了出来,递给苏威。

    苏威打开诏书,泪水顿时涌了出来,高声对众人道:“是陛下的诏书。”

    他颤抖着声音高声念道:“大隋之乱,朕之过也!忆开皇盛世,再看大业凋零,朕痛彻于心,无颜见先帝,然大隋终将继承,或长孙燕王,或次孙越王,或三孙代王,三孙聪颖**,皆可继承大统,然世事多变,命运难定,朕特此下诏,以大隋传国玉玺为信,三孙中得传国玉玺者可继承大统,望各位爱卿辅佐新帝,勿负朕望,朕九泉之下,亦可瞑目,特此下诏,告之天下!”

    大殿内群臣跪倒,皆哀哀痛哭,杨元庆拭去泪水对众人道:“各位大臣,国不可一日无君,圣上有旨,得玉玺者可居大统,我等奉圣意,立代王为帝。”

    众人皆齐声道:“诚如总管所言!”

    杨元庆将代王杨侑扶坐好,杨侑目光哀求地望着杨元庆,仿佛在告诉他,自己不愿为帝,杨元庆目光凝视着杨侑,微微摇头,按紧了他的肩膀。

    裴矩和苏威也跟着杨元庆走下玉阶,站在杨元庆身后,杨元庆带着众人跪了下来,高声道:“吾皇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万岁!”

    杨侑的泪水再一次留下,这一次不是哀伤,而无奈和绝望,他终于颤声道:“各位爱卿免礼平身!”

    大业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代王杨侑持玉玺在太原登基,他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后为继业,追谥先帝杨广为明皇帝,庙号武帝,尊皇后萧氏为圣母太皇太后,尊父元德太子杨昭为元德皇帝,母亲韦氏为敬德皇太后。

    杨侑随即特赐杨元庆执黄钺、持节、委以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晋封楚王,摄政总理国事。

    杨元庆随即改晋阳宫栖凤阁为紫微阁,命裴矩、苏威、杜如晦、崔君素、王绪五人入阁为相。

    杨玄奖封为纳言兼灵州总管,加封陕国公,裴仁基封为内史令兼丰州总管,加封绛国公,两人皆不入朝为官,张述为内史侍郎,掌内史省事务,魏征为黄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