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照情理推测而已。”刘备看向远处。他记得曹操说过,那里有个华盖峰,据说是天子祭天之处,而孙坚在不久之前就曾经偷偷的去过一趟。
……
潩水西,颍阴城北三十里。
五千精骑悄无声息的隐在陉山之中,这些训练有素的骑兵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就在指定的位置宿营。没有帐篷,没有草铺,每个人只有一条厚毛毯,两条马料袋,这就是他们所有的卧具。
没有人说一句怨言,因为天子刘辩本人也是如此。同时,他们也清楚,打赢了这一仗,天子会加倍补偿他们这一路的辛苦,让他们享受到平时根本不敢奢望的美酒、佳人。
据说廷尉寺正在加紧斟别犯官家属,到时候又会有一批达官贵人的女眷变成官奴婢,他们可以去享受她们的侍候,如果看中了,舍得花钱,还可以带回家,做妻做妾都可以。
想着以后的美好生活,眼前的这点困难根本不是事儿。
刘辩带着卫观等几个郎官一路巡视过去,沿途遇到的将士都会起身他向行礼,却没有任何人发出喧哗。他们只是用热烈的目光看着刘辩,然后将右拳贴在胸甲上,轻轻一击。
刘辩面带微笑,点头致意,看到生病的将士,他会留下来看看,问问冶疗的情况。面对刘辩,那些生病的将士抖起精神,夸张的表示着自己不在乎这点小病,即使不用吃药也能好。
直到深夜,刘辩才回到自己的宿营地。荀攸已经睡着了,神态安祥,呼吸平稳,睡得很踏实。
到达颍阴之后,刘辩出人意料的否决了原本北上的计划,转而东行,要取道新郑,由东路杀向登封。荀攸什么也没说,立刻给刘辩分析了这条路的情况,并提出了几个宿营地的建议。
刘辩打量了荀攸片刻,默默的坐了下来,简单的洗漱了一下,便盘腿静坐,开始每天的功课。
卫观等近卫郎中自觉的布起了警戒圈,以刘辩为中心,百步以内,飞鸟难逾。
第139章 黑刀
夜风抚过山岗上的老树、枯草,沙沙作响。
刘辩慢慢的睁开了眼睛,眼神疑惑。他松了结成手印的手指,小心翼翼的站了起来,来回走了几步,放松一下久坐发麻的腿脚。两个近卫郎中见了,刚想走过来侍候,刘辩摆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郎中互相看了看,拱手隐去。
刘辩转过头,看了看西北方向的山峦,有些出神。
被冻醒的荀攸走了过来,见刘辩这般模样,不禁有些诧异。陉山是嵩山的南麓余脉,并不高大,也谈不上险峻。如今正是初春季节,山上的树木虽多,却枝叶稀疏,风景也很一般。更何况夜间一片漆黑,刘辩眼力再好,恐怕也看不出什么吧。
“陛下?”
刘辩回头看了荀攸一眼,笑了:“冻醒了?”
荀攸无声的笑了笑,将刘辩的大氅抖开,走到刘辩身后,披在刘辩身上。他身体虽然不错,毕竟是文人,不能和那些士卒相比。露宿野外对他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即使刘辩将自己的大氅盖在他的身上,他还是被夜寒冻醒了。
可是他的心里却有一丝别样的暖意。
“没什么,只是睡不着。”荀攸掩饰道:“我想不通戏志才的计划。”
“想不通,就不要想了。一切谋划,最后还要靠真刀真枪的厮杀来决定胜负。”刘辩指了指远处的山巅:“那上面有什么?”
“什么?”
“我刚才静坐,心有所动,那山上似乎有什么东西。就像……”刘辩将大氅系紧,耸了耸肩:“就像是母马召唤幼驹。”
荀攸眉毛一挑,眼神突然亮了起来,声音也有些颤抖:“陛下,当真?”
“当然了,我骗你干什么。”刘辩回过头,见荀攸的脸色有异,不免有些意外:“公达,你这是……”
荀攸有些失态,眼中露出抵制不住的狂喜:“陛下,山上有子产墓。”
“子产墓?就是那位郑国贤人?”
“正是。”
“这么说,我是驻兵于此,惊动了这位贤人?”刘辩叹了一声:“那我是不是应该去祭拜一下?”
“非也,非也。”荀攸连声说道:“此地乃兵家必争之地,驻兵于此的人不知凡几,尚未听说有人夜梦子产的。据臣所知,陛下是第一人。这不是凶兆,这是吉兆啊。”
“吉兆?”刘辩这才明白荀攸喜从何来。子产是郑国贤人,也是儒家尊崇的政治家,孔子曾经夸他治郑的功绩。荀攸身为儒门中人,又是颍川人,对子产当然也是推崇备至。他能与子产产生感兴,和孔子梦到周公差不多,荀攸当然喜不自胜。
“公达,有没有兴趣夜游一番?”
“好啊,好啊。”荀攸连声答应。
……
子产墓就在陉山山顶,高不过三丈,广不足二十步,看起来很普通。汉人重孝,崇尚厚葬,墓室也崇尚宽大奢华。子产墓显然比较寒酸,除了墓东的子产庙之外,几乎看不出这里埋葬着一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大政治家。
更让刘辩意外的是,子产墓的墓门大开。
“这是子产示意墓中无珍宝之意。”荀攸解释道:“这也是子产墓几百年而无人盗掘的原因。”
刘辩点了点头。这么说来,子产的确够聪明的。古人盗墓成风,连皇帝守备森严的墓都不放过,更何况这种没有守卫的墓。读书人也许敬重子产,也不差这几个钱,普通老百姓才管不了那么多,饿得要死的时候,有谁会在乎子产是个贤人。
刘辩在墓前行了礼,眉头却依然不解。
“不对,我感应到的不是这里。”刘辩闭上了眼睛,屏息凝神片刻,转了半个圈,伸手指向子产庙:“应该是那里,距离……百步左右。”
荀攸张大了嘴巴,半晌才说道:“陛下,你确定?”
“当然。”刘辩睁开了眼睛:“那里有什么?”
荀攸咽了口唾沫,声音有些干涩:“有陈寔墓。”
“陈寔?颍川四长之一的陈寔?”
“当然,除了这位德星,还有谁敢和子产并葬。”荀攸恢复了平静,领着刘辩向东坡走去。走了大概一百二十步左右,刘辩看到了一座比子产墓大得多的墓。
郎中们举起火把,照亮了墓碑,正是陈寔的墓碑无疑。
“陈家原来在这里啊。”
“不,陈家不在这里。”荀攸摇摇头:“陈家在许县,离此约三十余里。这里是长社县境。”
刘辩大惑不解。汉人很讲究祖坟,哪怕是死在外地,也要回乡安葬。陈家在许县,陈寔的墓却在长社县,相隔三十余里,这未免有些诡异。难道陈家的祖坟在这里?可是放眼看去,没有多少坟墓啊。
对刘辩的疑惑,荀攸并不意外。事实上,他也过这样的疑问,只是一直没有找到答案而已。
“陛下,你肯定是这里?”荀攸有些失望。毕竟陈寔的德望再高,也不能和子产相提并论。如果是子产,那他就有相当的把握说刘辩不是荀彧担心的恶龙,否则子产这样的贤人怎么会和他产生感应。
“是这里。”刘辩绕着陈寔墓走了一圈,最后又在墓碑前停了下来。他欠身向墓碑行礼,按照儒家礼节,身如磬折,久久没有起身。见刘辩迟迟没有收礼,荀攸便出声相劝:“陛下如此礼敬陈太丘,也算是够了。”
刘辩站直了身子,转过头,看着荀攸,眼神有些怪异:“公达,我……我有种奇怪的感觉。”
纵使荀攸相信鬼神之说,也尊敬陈寔,听到刘辩这句话,也觉得夜风有些凉,不禁打了个寒颤,声音也有些抖:“什么奇怪的感觉?”
“这里……有一个东西,也许是属于我的,也许是……陈太丘要送给我的。”
荀攸看看四周,大惊失色:“陛下,你不会是想……”
刘辩一愣,突然明白了荀攸的意思,不禁笑了起来:“公达,你想多了,难道我会掘太丘的墓?朝廷虽然缺钱,还不至做出这等为人不齿的事。我是说,这里……”
刘辩说着,走到墓碑和墓之间大约只有半步宽的地方,慢慢的蹲了下去。他就蹲在那里,一动不动,像一尊石像,又像是在读碑文。荀攸大惑不解,却又不好发问。旁边的卫观等人也面面相觑,不知道刘辩在搞什么鬼。
过了好久,刘辩忽然从腰间拔出了拍髀(匕首),在地上掘了起来。荀攸见了,气得失笑。还说不是掘墓,你这不是掘墓是什么。难道用拍髀掘墓就不是掘墓了?
荀攸正在上前阻止,刘辩忽然停住了动作,他回过头,看了荀攸一眼,呲牙一乐:“我找到了。”
“是什么?”
“不知道,好象是个盒子。”刘辩站了起来,向后退了一步,一边将拍髀收起来,一边对卫观说道:“小心点挖,不要动陈太丘坟上一草一木。”
卫观听了,连忙答应,带着一个郎中挖了起来。大约几杯酒的功夫,他们挖出了一个长长的木盒。打开木盒,里面有一口黑鞘长刀,式样古拙。
刘辩接过刀,缓缓用力,一阵龙吟之声响起,刀拔出了半截。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不寒而栗。
刀身如鞘,漆黑无光,冷气森森,寒意逼人。
居然是一口黑色的刀。
不仅刘辩,围观的郎中们都目瞪口呆。谁也没见过这样的刀。刀一出鞘,周围的风似乎都冷了三分,让人从心底里泛起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最吃惊的还是荀攸。他想不通为什么陈寔的墓碑后面会埋一口刀,而且是这么诡异的黑刀。这是陈家人埋的,还是别人埋的?是藏宝,还是诅咒?刘辩得到这把刀,是吉兆还是凶兆?
刘辩笑了:“就是它。”
……
荥阳,荀彧翻身坐起,冷汗涔涔。
睡在对面的荀谌翻了个身,迷迷糊糊的说道:“文若,怎么了?”
“没什么,突然心惊。”荀彧坐了片刻,定了定神,本想躺在再睡,想了想,却披衣而起。走到案前,拨亮了灯,在香炉里添了一块香,又拿出一只金筒,从里面倒出了五十根紫色的著草。
半睡半醒的荀谌闻到香味,这才意识到荀彧的异常,连忙披衣而起,走到案边,一看到蓍草,他就愣了一下,眼角不受控制的跳了起来。他一声不吭的坐下,静静的看着荀彧卜卦。
良久,荀彧将案上的蓍草一一收起。他的脸色发青,修长的手指也白得刺眼,虽然他极力控制,手中的蓍草簌簌作响,恍若哀鸣。
荀谌没有说话。他的易学虽然没有荀彧高深,却能看出这个卦象不好。他坐了下来,和荀彧四目相对,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了恐惧和说不尽的悲哀。
“应在何处?”
“不知道。”荀彧十指交叉,闭上了眼睛,额头有细密的汗珠沁出:“算不出来。”
荀谌闭紧了嘴巴,没有再问。
算不出来的危险,才是真正的危险。
“应在何处?”
“不知道。”荀彧沉默良久,缓缓睁开了眼睛,疲惫不堪,声音沙哑:“有计划之外的力量入局,是吉是凶,目前还难以断定。仅从卦相上看,似乎最后是吉。”
荀谌抚着胸口,长出了一口气。
荀彧没有再说什么。他看着自己的手,心跳如鼓,血液奔涌,直欲破体而出。
第140章 谎言
就着火光,刘辩仔细打量着黑刀。刀长四尺,刀身不足三尺,略带弧形,与汉代常见的环刀有些不同。刀身漆黑如墨,也看不出什么纹饰。刀柄上缠着的绳子不知是什么材质,入手微凉。
刘辩看了好几遍,也没有找到任何铭文或纹饰,这口黑刀除了颜色诡异之外,平实得没有一丝出奇之外。
荀攸默默的坐在一旁,眉心紧蹙,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刘辩眨了眨眼睛,把他叫了过来。
“你们荀家和陈家很亲近吧?”
荀攸略作思索:“来往不少,亲近么,倒未必。”
刘辩不解,既然来往不少,又怎么说未必亲近?同为颍川四长,他们应该很有共同语言才对啊。他记不得是哪本书上提起过,陈群好象娶了荀彧的女儿,做了荀彧的女婿。还有一个说法,说陈寔带着两个儿子陈纪、陈谌和孙子陈群拜访荀淑,两位大贤会面,连天上都有了感应,惊动了太令,被载入史册,称为真人东行,德星聚首。
听完刘辩的疑惑,荀攸笑了笑:“三君访神君的故事,我也听说过。不过,据我所知,那是假的。”
“假的?”刘辩更疑惑了。既然荀攸也听说过,怎么会是假的?
“神君卒于建和三年,于今四十有二年,连我都没见过他,文若叔怎么可能见过他。”荀攸轻笑一声,一直紧绷的神情放松了些。“至于陈群,那就更不可能了。”
刘辩拍了拍脑门,很无语。这个谎撒得也太离谱了,只要了解荀淑生卒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是一个谎言,怎么骗了那么多人,骗了那么多年?儒家喜欢作伪,看来不仅仅是喜欢造伪书这一项,各种名人秩事也大多不靠谱。
“那你认为陈太丘这个人如何?”
“我和他接触不多。”荀攸斟字酌句的说道:“如果陛下想了解他,还是应该问他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