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荣耀 >

第88章

帝国的荣耀-第88章

小说: 帝国的荣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浩然站在一边,只是默默地看着远处的考生答题。他刚才随意地在考院四处走了走,为得就是感受一下某种满足感,就像某个领导人在公务员考试中视察一般,“小伙子,好好考,考出水平来好为人民服务。”想到这里,刘浩然不由为自己的“恶意”感到好笑。

但是他不想影响考生的情绪,走了几圈后便坐在正院与朱升、宋濂等人闲聊起来。时间过得很快,过了未时,便有考生陆续交卷。这是策问题,一旦确定论点,展开论述,能检查的就只是错字了。而一旦从草稿上誊写到试卷上,就是有错字也不好改了,你总不能在试卷上涂个大墨团吧。

考务官先将交上来的试卷封订,然后按照顺序在试卷上盖上一个编码,如第一百零八号,再将试卷的内容誊写在同样编号为第一百零八号的一张纸上,再整理成册,交由考官批阅。

刘浩然先看了几份誊写的试卷,“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应该是程朱理学嫡传的学子。

“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这是一个聪明的考生,因为他从第二句题目中猜出自己应该赞赏司马光的学问,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司马光的注释做为破题。

“心不可泊一事,只自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彼事物牵去,若是有精神,即时便出便好;若一向去,便坏了。格物者,格此者也。伏羲仰象俯法,亦先于此尽力焉耳。不然,所谓格物,末而已矣。”这应该是陆学理学的弟子所做的。

这一份有点意思,“观其著以知其微,察其显而见其隐,此格物致知之要道也。儒者之道,格物以致其知,贵能推其类也。故观水而知学,观耨田而知治国,善推之而已。”应该是刘基刘伯温的学生,因为这一套格物致知是他的主张。

“老师,你看这份试卷。”刘浩然悄然对朱升说道,朱升接过试卷一看,只见这张试卷的格物致知策问中首先写道:“格物致知,在心意之先,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矣。”

“这应该是永嘉之学的学子所作。”朱升思量一会说道,他随即翻开第二张试卷,只见“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策问中赫然写着:“卫鞅何以信使民?利耳。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故为政要诚”、明赏罚。诚,发号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赏,是指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罚,是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戮而遗其贵近之厚。故可使民守国。”

看到这里,朱升微笑道:“错不了,的确是永嘉之学的论调。”

刘浩然点点头,毫不避讳道:“此人言论甚合我意。”格物致知,在心意之先,有点唯物主义的味道,而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矣简直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元末版。而“诚、明赏罚”正好说到了这个“信”字中,在刘浩然看来,一个政府没有了公信性,老百姓还怎么拥护你,怎么为你守江山?

朱升笑了笑,看了一眼旁边正在看试卷的宋濂悄声说道:“但是要想取此人为一甲前三名恐有难事,潜溪先生必定会说他其文刻峭精工,而义理未得为纯明正大。”

刘浩然也笑了笑,他虽然拜在朱升门下,苦读过一番,但也仅限于能读懂古文,了解当前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要他去辩论什么义理,十个他也不是宋濂的对手。但是刘浩然不担心,朱升、陶安、李习都受过自己的潜化,也清楚自己想取什么的士子,所以就算宋濂坚持,也不用担心这次科举全取的是理学士子。

刘浩然放下手里的卷子,重新翻阅起其它试卷,时间很快就到了酉时。

第三天考试,刘浩然没有来,只是让刘存忠送来了试题,平江关税司一年所纳关税胜过平江府的田赋(以当年粮价折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立何律法保证该司关税最大化?

这道题目可为难那些理学学士们了,他们的强项不是这里呀,只好说些不痛不痒的话题,说什么做人做事当以德为先,以“守心”为上,甚至有学子对关税不以为然,认为田赋是根本,说无田无粮产,金银如山又如何?更有学子说关税是与民争利,当废除关税,藏富于民。不过相对而言,永嘉之学的学子和江宁大学、东南大学的学子就能切中要害,发表了一番有用的言论。

九月初六,江南行省第一次科举终于放了第一次榜,三百六十名举子新鲜出炉,这其中永嘉之学学子占了二十二人,江宁、东南大学学子占了二百一十六人。

九月初七,三百六十名举人在江南行省议事堂前进行了“殿试”,刘浩然以“经世致用”为题,考策问以最后确定名次。

最后经过刘浩然确定,一甲取六十人,二甲取一百人,三甲取两百人,出乎人意料是一甲第一名是来自江西抚州的王侍尧。他的格物致知论是批判程朱,肯定中有否定;批判陆王,则否定中有肯定;他提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王侍尧即继承了程朱的格物穷理的思想,但是又提出了要以实践和事实为判断准绳。他的思想有进步,但是不激进。在加考中王侍尧提出了立《商法》、《契约法》等律法来规范商贸活动,以达到监控商贸活动,正常收关税的目的,“即不赋重阻商,又不国库流失。”

而在殿试中王侍尧更提出了经世致用,当以利国利民为本,“国为信,民为富”。对于这个有想法,但是又不冒进的学子,刘浩然自然点了他为第一名。

一甲第二名是江宁大学学子徐茂诚,第三名是温州的叶淙温,他的文章虽然最得刘浩然的心仪,尤其是在加考关税方面,他甚至提出设立钱庄,通过控制货币流通来监控关税,简直就是超时代的想法。但是过于激进,不为宋濂等理学士人所喜,进一甲都阻力很大,因为他杂考的诗词只得了个丙。但是在刘浩然的强力坚持下,终于被点为第三名。

接下来,一甲其余人等以及二甲、三甲人员都全部落定,至此,江南行省第一次科考全部结束,这次科举结果的最大影响就是江南士子开始狂热地报考江宁、东南大学,因为从科举成绩来看,这实在是一条捷径。但是刘浩然和其他大臣们都知道,影响不止这些。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九十二章 江上

龙凤六年九月二十日,乌江江面,一艘十六桨大船上,刘浩然坐在艉楼上,看着远处的江天一色。

“承华,来坐。”刘浩然看了一眼在一旁有点拘谨的王侍尧,指了指旁边的椅子说道。

“是的丞相。”个子不高,体型略瘦的王侍尧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就拱手应了一句,半边屁股坐在椅子上。在安丰的小明王和刘福通听说江宁开了科举,对此大加赞赏,以大宋朝的名义赐一甲、二甲、三甲学子进士出身,并确定江南会试就是安丰大宋朝的大试,其治下各地学子文人均可以参加。而且以刘浩然大败陈友谅为由,封其为大宋朝丞相之职,继续兼领江南行省丞相。

刘浩然也不管刘福通是不是真心,毫不客气地笑纳提高这次科举档次的机会,至于丞相这顶帽子现在倒是可有可无,而且他也知道,这只是安丰向天下和江南表达自己还存在的一种手段。

接着刘浩然循前唐宋例,在江宁开翰林院,自任翰林院正卿,以朱升兼翰林院直学士,李善长、汪广洋、宋濂、陶安、李习等名士为讲读学士,授一甲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先在翰林院里学习一年,前半年由各学士们分别授课,后半年分到行中书省各部行走,进行实习,期满后再进行考核,根据成绩另行分配。而二甲、三甲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他们只是在江宁大学集中学习半年,再根据结业考试成绩分到各府县,充任九品官职,开始他们的仕途。

这个制度一出,大家都知道。一甲进士和翰林院的含金量了,顿时对这六十名幸运儿羡慕不已。而刘浩然心里也打算把翰林院办成类似于另一个世界的中央D校,成为中枢大臣的摇篮。王侍尧做为本科的状元,更是引人注目,在上了十来天课之后,他被刘浩然安了一个秘书的职位带上了再次西征的路途。

“承华,你觉得这次科举有什么利弊?”

王侍尧一愣,他早就听说这位君。王深谋远虑,城府颇深,想不到他问话居然如此直接,而且问得是敏感问题。

王侍尧斟酌一下答道:“回丞相,。以属下之见,此次科举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弊病属下只想到一点,就是录取的太少了。”

刘浩然赞许地点点头:“说得好,你应该还言欲未尽,。说一说。”

“是的丞相,那属下就斗胆一述愚见了。”

王侍尧正了正坐姿,开始讲道:“本科应试的有四千。多学子,只录取三百六十人,这剩下的大部分学子想来只有两条出路,一是投考江宁、东南大学堂,二是继续读书,准备下一科。但是等到下一科,学业有成的学子还会增加,这科举会更加激烈。”

说到这里,王侍尧看了看刘浩然的表情,发现平。常如旧,于是继续说道:“这么多学子只能看到一条路,蜗居不起,而我江南百业待兴,又肩负光复中华重任,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如此下去,恐怕不妥。”

“如果你此次没。有考中,你会如何办?”刘浩然突然问了一句。

王侍尧很快就理解了刘浩然的意思,脸色微红道:“回丞相,我想我也逃离不了那两条路。”

“正是如此,你能讲出这么一番有见地的话,那是因为你跳离出来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看问题。对此我很欣慰。”

刘浩然的一番话让王侍尧有点激动,但是多年读书养气修身使得他很快就平静下来了。

看到王侍尧只是微微一动,随即又平常如旧,刘浩然眼中的赞赏之意更浓。

“承华,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点中状元吗?”刘浩然对科举逐步改革有自己的想法,此时不方便透露出来,于是转到另外一个话题。

“那是丞相的器重和恩惠。”王侍尧持礼答道。

“有人说是因为你的名字取得好,王侍尧,侍候尧舜,那个君王不喜欢。”说到这里刘浩然不由大笑起来,“有的人说因为你出自江西抚州,与淮西、江南浙东各派没有关联;也有的人说你秉承家学,与理学诸派牵连不深。”

这几句话听得王侍尧有点骇然,这些都是学子们私下议论的话,怎么都传到了丞相的耳朵里。看来这位丞相虽然身处庙堂高处,但是对朝野的一举一动都一目了然。

“我承认,这些因素都影响到我点你为状元。”刘浩然毫不避讳地说道,“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从你的文章里看到一些东西。中平稳健、简沉谦和,还有务实和创新。你吸取了程朱理学的修身养德,但是不为其唯心所拘泥,你吸取了永嘉永康之学的功利务实,却没有他们那么激进尖锐。”

“我以前对老师、国用先生他们说过,我们不但要赶在头上的鞑虏,还要赶走心里的鞑虏,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重蹈历史覆辙。但是赶走头上的鞑虏,枪炮可以,赶走心里的鞑虏,枪炮就没有那么管用了。”

“以史为鉴,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你知道我会什么如此厌恶理学吗?”

王侍尧不敢揣测刘浩然的心意,只是拱手道:“学生不知,请正卿大人赐教。”

刘浩然体会到王侍尧改变称呼的含义,当即含笑道:“其实我没有深入研究过程朱理学的理义,但是我听到他们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感到厌恶。天理固然是好,如果人人能心存天理,那么天下早就是大同世界了。可是从孔圣开始,上千年无数的名儒学士都想把天下人变成存天理之人,可是谁做到了,他们都做不到的事情,程朱理学的那些人凭什么能做到?我不想再拿国家、百姓的命运和前途让他们去做试验了。”

刘浩然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继续说道:“还有一点,理学的那些名儒名士,恨不得理学独占庙堂,而其它学派都是异端邪学,看他们的样子,对鞑虏他们都没有那么恨之入骨。”

“当年孔圣人求学真理,不惜拜老子为师,可是到了朱子嘴里,此老子非彼老子。这种封闭和自大,我不喜欢。儒学到现在,吸取了多少其它学派的思想才有今日之成就?朱子的唯心之论,难道没有吸取释道的思想吗?说到底,我厌恶理学那种我说的就是天理的态度,治学就在于博学广纳,这种胸襟都没有,如此成为国学?”

“而且事物真理的正确难道就凭谁的声音大吗?承华,我非常欣赏你在正考格物致知策问中说的那句话,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理学讲三纲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