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活在明朝 >

第144章

活在明朝-第144章

小说: 活在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他再也不是那个在自己面前唯唯诺诺的书生了,彻底的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大明地方官员,浙江的封疆大吏。有舍才能有得,马远实在是可惜了,但他的参与无疑为打破浙江的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不是他破釜沉舟地答应跟那些人合作,只怕钱宁还真的极为被动。一激动之下,老头子有些喘不过来气。

陈于壁原本还在来来回回焦躁不安地走着,一看到赵志高有些喘不过来气,怕是要中风,赶紧疾步走到了他的跟前,罗金文也顾不得再低头做忏悔状,跟了上去,扶着他,轻轻地抚着他的背:“大人,大人……不要急,不要急嘛!”

赵志高慢慢地停住了颤抖,两只眼睛还是死死地盯着桌子上的那道奏疏,奏疏的旁边还有封密信,上面赫然写着“何进贤敬呈”。

“真是人心似水啊!”赵志高右边的官员一边继续轻抚着他的背,一边愤慨地说道,“他钱宁居然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在是让人想不到,想不到啊!”开口的这位是刑部右侍郎王珉,也是赵志高一手提拔起来的。皇上宣布恢复上朝后,总算是能把官员们补进来了,要不然大明还真就成了一副空架子,首先是把吏部的几个主官给配齐了,紧接着就是刑部。为了防止言官们再把苗头对向自己,赵志高发点狠,加了点私心,把刑部等几个要害部门全换上了自己的亲信。

“好嘛!翅膀硬了,就可以把咱们不放在眼里了,就打算抛开咱们单飞了!”陈于壁冷笑着,钱宁实在是太让他失望了!原本以为凭借着一封信可以让他搞搞清楚,他头上的那片天是谁,可是这封信反而起了反作用,让这家伙彻底的反了水了!他到底想在浙江干什么?居然敢公开反对朝廷的国策,什么暂缓实行,压根就不想实行!陈于壁有些弄不明白,若是钱宁跟何进贤精诚合作,按照内阁的意思把改稻为桑给执行下去了,怎么会又这么多的麻烦?

李化龙是不用指望的,他不过是个督办的监察御史,有名无权,具体的工作还得要钱何两人的配合才行,之所以把他调去除了因为他比较有经验以外,皇上也是怕浙江借着实行国策的名义大肆兼并土地。若非如此也不会让他顶个监察御史的头衔了。

“我们既然能扶起他,也能踩死他!不听话还好说,现在公然要跟咱们分家了!也算我陈于壁瞎了眼,养了头白眼狼!金文,策动御史们上奏疏,立刻弹劾他!”陈于壁咬牙切齿地道。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眼下大明的这些封疆大吏,基本上全是内阁的几个人给分了,当初组阁的时候就有过默契,哪些省是谁的人来看,出了事情,大家互相照应,天下太平最重要;可最怕的也是这些封疆大吏们中途反水,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住口!”缓过气了的赵志高瞪着陈于壁,本来还想拍桌子,手举到空中却又剧烈地咳嗽起来。

陈于壁赶紧不吭声了,用眼神示意罗金文去拿些药来。

“我问你,问你们,毁堤淹田是怎么回事?”赵志高打开了罗金文递过来药的手,脸色阴沉地盯着陈于壁。

这会儿不是罗金文跟王珉说话的时候,他俩也不敢吭声,只是张罗着让下人再去熬药。

陈于壁本不想说出来,当初这件事情瞒着赵志高就是怕他不同意,毕竟毁堤淹田是为了改稻为桑,这件事儿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的,他也是急了眼了,这都过去了几个月,国库更加地空虚,明年若是能增加个几百万两银子,一些被迫耽误的事情也好开张,皇上哪里也好交代;哪里知道浙江却因为这掀起了大浪。

赵志高却仍盯住他道:“说!”

“说就辅大人也早晚要知道的!”陈于壁叹了口气,开口道,“改稻为桑的国策推不动,国库又一天天地空虚着,这么下去不是个事儿啊!我就想了个办法,先把田给淹了,再实行改稻为桑就容易一些。现在是非常时期,天大地大国策事大!一切都得为改稻为桑让位,以改稻为桑为主!田淹了就好办得多,就算是浙江的稻农没有饭吃,我们也可以从其他省份调粮嘛!以往不也是这么做的?浙江的粮食又什么时候够过?原本的打算,是从河南山东湖广等省调粮过去,怎么也够没田的稻农们度过今年最后几个月,跟明年年初的几个月了。毕竟这是皇上自己想出来的国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皇上好不容易主导一次朝政,若是事情办砸在咱们手里,哪里还有什么脸面为官?”

“再说了,今年又谈妥了售卖三十万匹丝绸到西洋的生意,这又是几百万两的收入,皇上每隔个几天就责问一次,阁老,咱们的压力大啊!若是想做成这笔生意,那改稻为桑就更得执行下去了。现在第一步就迈不开,那后面的事情,还怎么做?怎么向皇上交代?谁想到钱宁首鼠两端,现在公开地反对朝廷的国策,所以出了这种事情……”

赵志高静静地听着,闭着眼睛一言不发。

罗金文见陈于壁一口气说完也有些气喘,对他使了个眼色,然后靠近了赵志高,在他耳边低声说道:“事先没跟首辅大人请示,是我们的错。可陈大人的本意也是不想让大人您担心!想把这件事儿做完了再向大人您详细禀报。浙江那九个县的田,今年的青苗终究是要改成桑苗的,不淹得改,淹了也得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些浙江的稻农们不体谅朝廷的难处,我们也只能这么干了。毕竟还是要以大局为重,我大明朝的利益还是要放在首位,也只能舍小家保大家了。本来像这样的事情,钱宁跟何进贤他俩能统一步调,统一意见,统一口径,把国策给扎实地落实到实处,并非是多难的事情,困难总是要有的,有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嘛!他俩的身后还有朝廷,内阁跟皇上呢!又怎么会看着浙江有困难不闻不问?报个天灾也就过去了,没想到钱宁这次如此不可理喻,置大局于不顾,两个主官反倒先掐了起来!好在他还算是有些顾忌,只报了个河堤失修。我想,无非也就是想探探朝廷的意见朝廷允许做到什么地步,顺便倒倒苦水,出个难题。大事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听到罗金文说这种话,陈于壁的气又起来了,他瞪着罗金文道:“改稻为桑的国策不能推行大势已经不可收拾!他现在逼着何进贤跟杨金山联名上这道奏疏,公然提出三年不改!国库这个样子,还能支撑三年吗?还有那三十万匹丝绸,是不是到时候跟西洋人说咱们不做这生意了?”

“他说不改就不改?”王珉在一旁插嘴道。

罗金文耐心地解释道:“这不是他说三年不改就三年不改的事,而是张位这些人有了这个由头一起哄,事情便复杂难办了!我担心的是他钱宁手里还有着马远的供状,魏公公那里有了顾忌就不愿跟我们一起硬顶了。我想,当务之急是赵大人得立刻见魏公公,然后一起去觐见皇上。只要皇上还能坚定决心改稻为桑,咱们就还能有机会,剩下的事儿就好办的多了。”

陈于壁的脸色慢慢地好转起来。皇上是肯定不会改变主意的,这个国策已经昭告天下了,若是再宣旨暂时停掉国策的施行,那朝廷在民间就再也没有什么公信力可言,朝令夕改自古都是为政的大忌,哪怕这个国策最后被证明确实是错误的,也要有一段足够的时间缓冲才行,那照着罗金文的说法,大势尚有可为。他也是被逼疯了,皇上三天两头的责问不说,下面的官员也开始闹腾起来,好不容易补发了一次俸禄,现在又开始拖欠起来,那些家境清贫的官员们叫苦不迭,动不动就往内阁上奏疏询问或者痛骂;国库空空如也,连边军也有些军心不稳,说今年的军饷不到去年的一半,如果再不想办法调拨军饷粮草,边境只怕会不安宁。

赵志高缓缓地环视着众人,扶着大案站起了身子:“你陈大人都是六十的人了,我也已经快七十了……咱们这条老命,也该断送在这件事上了……”

陈于壁一听这话,惊惧地低头行礼道:“赵阁老!咱们也都是为了大明啊!既然都已古稀,又坐在这个位置上,若是不为大明做点事情,那这几十年岂不就白活了?又怎么对的起皇上的信任!在临死之前,能够得到皇上一句嘉奖勉励,老臣也就知足了……”

赵志高又拿起大案上的奏疏仔细地看了一遍后,抬起头面无表情地看着众人:“遵你们的旨,我进宫吧!”

第224章

。万历静静的看着下首跪着的赵志高,心中突然有一丝感悟当自己在后宫游玩置国事于不顾的时候,是他几乎用自己一个人的肩膀扛起了半个大明;当下面的言官拼命地上书痛骂的时候,为了保护这些人,也为了朝政的稳定,他充耳不闻,权当没听见。现在为了这个国策,他也是殚精竭虑地生怕出一点点问题。

“赵先生。”万历突然开口道,从楠木躺椅上站了起来,看着赵志高。

赵志高有些惊恐,皇上从来没有这么称呼过他,这让他不禁受宠若惊,更加恭敬地跪伏着。

一旁的魏朝捧着奏疏动也不敢动。当掌印太监这么久了,他始终摸不透皇上是个什么样的想法,尽管他于后宫之中也不曾思虑什么朝政,但对于朝中这些大臣们,他始终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想起那个被他派到浙江去的京师卫所的朱千户,魏朝心里突然对这个人泛起了一些恐惧。一个可以不把百官们放在心里的人,一定会把皇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那也就意味着,只要他还有足够的利用价值,那他的位置就没人能够取代。得罪这样一个人绝对不明智!

“朕记得,道德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人之迷也,其日故久。是宽也误,严也误,岂百姓迷哉?朕亦迷也,尔等不迷乎?朕也琢磨了,这推行一个改革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完全没有什么旧制经验可言,犯错误是允许的。”万历边说边走到了紫檀木书柜前,仔细地分辨着上面的账册。

赵志高仍旧跪在那,直起身子道:“宽严失误都是臣等的过错。皇上圣明,可臣等务必要尽心办事,尽量做到最好。浙江的事情,臣等在内阁不便干涉太多,毕竟浙江的事情只有钱宁他们最清楚,推行到什么程度,怎么推行,只有他们才有发言权。臣以为是否可以将钱宁召进宫,一个是为了赈灾,另一个则是为了改稻为桑。臣再跟他好好议议有没有两全之策。”

万历已经走到了刻着“浙江”的书橱前,伸手抽下来打开,头也不回地道:“他是浙江的主官,是封疆大吏,不问他还要问谁?”

赵志高应了一声,艰难地爬了起来。他年寿已高,行动多有些不便,只听见万历招呼魏朝道:“魏朝,把赵大人扶起来!”

魏朝忙不迭地小跑过去,搀扶着赵志高起来,万历又说道:“还有两个人,也要一起来!一个叫杨金山,是魏朝的人;另一个叫李化龙,是张位的人!连同你那个钱宁,三路诸侯,都一起来吧!”

赵志高怔住了,他看了看魏朝,魏朝的脸上面无表情,也不看他。他也只好点了点头,不得不答道:“臣遵旨。”

京师的九门在辰时初到申时末都有官兵把守,但对所有进出的人都是敞开的。只是遇到皇室仪仗和二品以上大员进出时会临时禁止其他人出入,待仪仗或官驾过去后才会解禁。万历十八年十一月初三的下午未时,前门的官兵就已经开始疏散进出人等,贤良祠的驿丞也已经带着四个驿卒和一顶绿昵大轿侯着了,按照规制,这就是布政使一级的二品大员进京了。

然而在这里迎候的不仅仅是贤良祠的驿丞,还有一名宫里的四品太监领着四个小太监,旁边摆着一台蓝昵的大轿也在这里等着。

马队渐渐地近了。京师卫所的四骑在前面开道,接着便是钱宁的队伍,跟着就是李化龙,再后面就是杨金山,最后面的便是钱宁带着的四个下人,以及被军士围在中间好不威风的朱一刀。

老朱看着近在咫尺的京师城门,高兴的快要从马上跳下来。在浙江待了这几个月,可算是能回京了,万历并没有给他限定时间,但他知道,钱宁等人被召入京,那自己也可以跟着一起回去了。至于还去不去浙江得看万历的意思,不过能暂时休几天假待产中的沈慧,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到了前门,京师卫所的军士先下了马,牵着马匹慢慢地进城,钱宁等人也赶紧跳下马,把缰绳扔给一边的家丁,向驿丞走去。只有杨金山还在马上喘着粗气,他还真不会骑马,本想晃晃悠悠地走到京师,不跟钱宁他们一起,可这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中途还不时地有山匪出没,可把他给吓坏了!还是跟他们一起吧,自己这几个人实在是太危险了,万一要是被山匪给咔嚓了,这辈子当真就白活了。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