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明朝-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户部肯定还剩下不少银子!这些老家伙,一分都不肯拿给朕!不过万历肯定不知道,户部管事的只剩下了一个左侍郎,他是没有资格掌握财政大权的,若是万一局势无法控制,需要出兵的时候,还得先给户部安排一个尚,然后才能给他拨专项军费。一旁的内侍张了张嘴,却最终什么也没有说。
魏忠贤最近的风头是越来越盛了。自从在午门把当朝首辅顶的没话说之后,他在司礼监的地位就越发地奇特起来。按照级别,他不过是个小太监,充其量也就是魏朝的干儿子而已。可是他精明能干,居然帮着魏朝把司礼监那些事情给处理的妥妥当当,不偏不倚,众人都挺满意,魏朝当然也挺满意。对于他来说,这不干事还能拿俸禄才是做官的最高境界!况且下面还有不少的孝敬,这可是之前从来没有想到的!也就是这个干儿子能干,自己才能这么轻松,哪像以前王安和李莲雄?累的跟狗一样还得不到什么好名声!何苦来哉!
只有魏忠贤自己才知道,从那以后,在众人的眼里,自己算是被彻底地算进了朱一刀一党,最起码也是他的同情派。不过没有人敢说什么,原因也很简单,朱一刀一手促成了三皇子当太子,那皇大行之后,他朱一刀最起码也有个拥立之功;而魏忠贤力挺朱一刀,自然也会受到未来皇帝的赏识。说不定过几年,自己就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了!不过到现在为止,皇都没有让三皇子出阁读的意思,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表示,但魏忠贤已经嗅出了蛛丝马迹:三皇子在皇子中受到的宠爱是最深的,他的母后郑贵妃的地位也是一如既往地稳定,最关键的是朱一刀,在被皇救了回去后,居然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理!回了京师右所继续当他的千户!皇这明显是在给自己的三儿子选大臣呐!
第148章
。朱一刀现在的想法很简单,整军备战,这次的平叛行动很可能也有京师右所的参与。必须要做好准备才行,也是时候让这些菜鸟们经历经历实战了。不经历铁与血,他们就永远成为不了真正的军人!不过大家的士气还是很高的,连王石有的时候也经受不住这**澎湃的场面,有点跃跃欲试,只到小屁孩那戏谑的目光,顿时就委顿了下来。但他还是耐不住众人的大力劝说:人家三宝太监当年是怎么带兵打仗的?他最受不得这句话,立马二话不说换了衣服就冲上前去,跟着大家一起摸爬滚打。
在刻意地增加了贴近实战的训练后,伤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最危险的项目,就是在头顶上不停地放着包住箭头的弓箭,然后下面让大家穿行过去,体验体验战场上那穿越火线的感觉。在这个过程里,所有的人都有些不寒而栗,虽然包住了箭头,可看着那漫天的箭雨,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还是让极少数的几个人受到精神重创!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怕光,恐惧的精神病症状。江飞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虽然他以前见过,但那些是在战场上,并且这些人很快就死了,也不需要什么处理,就地掩埋就是。
可是现在不一样,朱一刀只好让那些助理一对一的与他们交流,破除心理上的恐惧感。只不过成效并不大。王石这会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他建议朱一刀,在演习之前最好让大家喝点酒,这样可以壮胆。
这是个好主意!
这种精神病症状立刻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绝大部分人都像是被打了鸡血一般嗷嗷叫地往前冲去,甚至嫌身上的铠甲碍事,把帽盔和铠甲都扔了赤膊上阵!他们仿佛就成了一架不知道疲倦不知道疼痛的杀人机器,非要把眼前的“敌人”给干掉才行。于是朱一刀又多了一个担心,这种办法的副作用未免也太大了吧?!他到现在总算是明白了一件事情,为什么秦始皇兵马俑前列的兵俑,都是身无铠甲头无头盔轻装上阵的了。这些人可以在酒精的刺激下变成不知**痛苦的尖刀!尽管他们伤亡会很大很大,九死一生,但只要有人冲进了敌阵,立刻就能为后续的部队打通道路。
难怪那些兵俑的小肚子都是挺起的,莫非就是因为喝酒喝出来的?朱一刀想起了这个可能性,但是秦军的那些作战模式却又给了他新的启发,那就是比弓弩更先进的,火器的应用。他照搬了秦军的作战模式,把火器手置于骑兵的保护之下,在步兵之前,当面对大规模敌军的时候先用远程中程火器进行打击,然后使用近程火器覆盖射击,最后步兵冲锋,骑兵负责侧翼。但在经过了几天的演练之后,百户们反应道,此阵法与戚继光的鸳鸯阵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常适合阵地战,只是机动能力实在太差,侧面的防护能力太差,对地形的要求太高,具体实际的应用,还是要看客观条件了。
不过这没关系,老朱仔细地想了想,又专门挑出了一些人组成了突击队,这些人不是用来阵地战的,而是当瞅准了对方在一霎那暴露出的弱点后,专门突袭用的!当它与骑兵配合使用时,那效果简直不是一般地好!只是江飞却提出了一个问题:锦衣卫要面对的不是大规模的正规部队,更有可能是由农民灾民组成的起义军,面对毫无章法可言的无赖战术,这种阵法是不是不能发挥出功用啊?老朱神秘地一笑,让全军以小队的形式分散开,各自形成一个个的小组,各自为战,在两个中队对抗过之后,江飞钦佩地竖起了大拇指!这一招狠!对于这种乱民而言简直是太好用了!
除此之外,针对播州那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苗兵部队,朱一刀让大家重点地熟悉了一下。这人多就是力量大,五千“大军”里面竟然还有三个苗人!有他们带着大家一起训练,江飞和他心中大定。这些苗人当真就是天生的战士!虽然杨应龙手下只有区区几千苗兵,可他地盘里所有的苗人都能够做到下马种田,上马打仗!因此朝廷也许低估了杨应龙的实力,这十几万苗人若是真死心塌地地帮着他,大明至少也得准备十数万大军,才能把他彻底地消灭,而且一旦此人不死,那就真的可能为祸一方!
江飞决定回京师一趟,把自己和朱一刀判断出的情况跟万历做个汇报。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化龙带回来了消息,却是杨应龙决定归附朝廷,并且已经派出了使者在与他接洽商谈,归附的具体细节。李化龙要求皇上既要做好打的准备,又不能轻易地出兵,一切以他的消息为准。这让万历很是恼火,要打便打,不打就不打,这算是怎么回事?兵部的人更加恼火,既要做好打的准备,那就是粮草俸禄全部都要准备到位;又不能轻易地出兵,这谁知道要准备到什么时候?!军队兵部倒是可以调集,可粮草的供应却需要户部的配合,可户部怎么会维持一支不打仗的部队粮草供应?户部最是恼火:太仓的粮草大部分在地震之后就分发的差不多了,山东的粮库根本就是空的,河南的粮库本身还要保证灾民的最低需要;这个时候要是从江浙一带调粮,不管还是水路,成本同样极为高昂!
在互相的扯皮中,这件事情就这么拖了下来,究竟是打,还是接受杨应龙的归附,朝廷顿时又开始热闹了。万历自己是倾向于接受归附的,毕竟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兵部已经找过万历了,哭诉国库亏空一直都没有填补上,提前收的税赋有相当一部分又给百官发工资了,剩下的大部分都用在了在地震中损毁宫殿建筑的修复上,实在是穷啊!皇上至少应该从内帑里拿出三百万两,兵部和户部再想想办法,说不定才能够维持。
一听又是要银子,万历的头又开始疼了。怎么这些人成天盯着朕的内帑干啥玩意儿?!这国库再怎么亏空,总不至于连一场像样的平叛都组织不了吧?那朕要你们这些大臣是干什么用的?想想办法嘛!赵志高的上书,彻底地打消了万历打算接受归附的想法,他在奏疏里说,接受了归附,那朝廷就必须要对杨应龙表示出足够的诚意,最起码要帮他解决播州几十万百姓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了安抚杨,还必须要赐给他更多的恩惠和银子——这种人要的其实无非就是权力和银子,都给他不就完事了么?
赵志高本意是帮皇帝算账,接受归附还是很划算的,但是起了反效果。万历一听,弄了半天接受归附还得朕掏银子?而且算起来还比打仗花的更多!这可不行!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土司,就得花这么多的银子,那还不如出兵打他算了!一劳永逸地解决不是更好?
就在相互的扯皮跟犹豫中,万历十七年十月到来了。
朱一刀这京师右所已经紧张了好几个月,大家天天都在盼着,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出兵的圣旨。遗憾的是,盼来的却是万历授予李化龙全权处理这件事的决定,那就意味着没仗打了,杨应龙这个软蛋打算投降了。没意思,真没意思。所有人高涨的情绪在一霎那就低落了下来。士气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右所当然也逃不脱这个规律。朱一刀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么搞下去,很快军心都没了。可不能这么下去啊,他找到江飞商量,江飞也是无法可想,军队历来最怕这种事情,弦不能崩的太紧,总要有放松的时候。
朱一刀跟江飞两个人,再加上王石这个太监,三人在屋子里研究了天一夜,才拿出个章程来:从今天开始,恢复到正常的战备水平,轮流休息,明松暗紧;同时向皇上报告后,派出一支小队,由那三个苗族锦衣卫带领,直接杀奔到播州去了解刺探情报,这样比起干等李化龙的消息要主动了许多。同时对银两和粮草的要求都减到了最低,也不需要皇上的内帑出银子了,右所自己就可以搞定。
万历拿到这份奏疏的时候心里非常地满意:还是这个朱一刀体谅朕,知道朕的难处在哪里,也只有他才能真正地替自己分忧。这份计划很不错,让右所军士直接深入到播州去才能掌握到最直观最直接的情报。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帮子大臣吵吵了几个月也没吵出个名堂,还是朱一刀给自己想出了最好的办法!就照着这个办!
江飞不禁喜上眉梢,这下子终于可以带队出去练兵了!可朱一刀却告诉他,你哪里也不能去,下面那些军官们才更加地需要锻炼,你就留在右所驻地陪着老子分析情报,具体的事情让他们自行去决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练兵的目的。
第149章
。杨应龙冷冷地看着眼前抽噎个不停的杨张氏,心里充满着不屑与鄙视。自己真是瞎了眼,怎么找了这么一个毫无头脑只知道惹祸的女人当正室?
“你对小儿子杨天生不喜我忍了,对田氏的不容忍我也忍了;你杀了那杨曦我也没跟你计较太多!可你当真就把自己当成播州的主母了吗?!你有什么资格,代表我杨家,擅自派出家兵进攻川贵两省的屯堡?!我杨某人把你休了的这件事情,你倒知道要脸,不敢对外宣扬,可你自己做的这些事情,有哪件是把自己真正当成播州主母了?就算是,你这是在给老子争脸吗?这是在给整个播州惹祸啊!惹来滔天之大祸!”杨应龙实在是气急,重重地拍打着檀木桌子。
跪在地上的杨张氏低着头只是一个劲地抽噎着,一句也不解释。
自从杨应龙秘密地休了杨张氏之后,张氏家族和田氏家族从此就水火不容了,尽管表面上依然维持着平静的态势。两家彻底翻脸的导火索,还是一块地。就因为这块地,先是族人之间的决斗,继而是大规模地械斗,最后发展到出动家兵真刀真*地干上了。
为了给自己的家族留下一些退路,杨张氏说动张氏的土司,先把川贵两地的屯堡打下一些,将来就算是失败了,被杨家赶出播州,好歹也有个迁徙族人的地方。可毕竟她已经不是杨家的人,不可能调动杨家兵,所以只能让自己的家兵伪装成杨家兵,擅自悄悄地行动。
田氏土司也是这么一个想法,毕竟田氏在七个土司中的地位一直都是最末尾的,他们更承担不起失败的代价。于是也只能在播州附近打主意,只是田氏土司想的更远:此地不能离播州太近,不然万一哪天杨家决定兴兵讨伐,那自己这一族算是彻底地完了,所以要远一点才行;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自己手里掌握的地盘大一些人口多一些,将来在七个土司中的实力和地位也能靠前一些,腰杆子硬气不说,说话也有了分量,不会被其他氏族欺辱。
在这之前,杨应龙已经给他们调解了一次,只是可惜,承平日久的氏族渐渐地觉得,播州这个地方也许应该换个土司才行,他杨应龙已经不适合再干这个位置了。表面上看起来是田张两个家族的争斗,实际上所有的土司家族都牵涉了进去。于是在别有用心者的挑唆下,两家的矛盾暂时地风平浪静,可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