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金手指 >

第99章

明末金手指-第99章

小说: 明末金手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三制是热武器战争的常用的制度,以班为最低军事构成,三个班为一排,三个排为一个连。在这个基础上,三个连外加一个炮兵连组成一个营。之后三个营为一个团,三个团为一个旅,五到六个团为一个师,上面还有一个军长,一个总司令。

不否认,一个标准师其实也不过才10000人,对于如今轻则数万,多则十数万的大明军队来说简直是蝼蚁与巨象的区别。但是你们搞得士卒那么密集,到时候如何做战术规避?那么多人站在那里,如何避开对方的火炮和子弹?

战争模式已经改变,你们面对的是枪林弹雨,当开花弹被普及,密集的队伍不过是炮兵的靶子。你们,就那么希望我大秦的子弟兵,因为你们固执的思维,在战场牺牲掉,而且还是无谓的牺牲掉?”张弘斌一边敲着桌子,一边向与会的军官询问道。

大家都低着头,似乎在斟酌张弘斌的这番话,也有可能是在反思。

“我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官,无条件接受秦王殿下的所有提议!”李定国或许是唯一一个不会考虑自身利益的,他的一切都是张弘斌给的,而张弘斌就相当于是他的亲哥哥,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亲人。

连自己人都不帮,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我也无条件同意!”张弘武作为真正的亲兄弟,自然也是无条件支持。

“结果,我又得重头学习了吗?”王二笑了笑,他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但态度听得出来他是支持的。

杨洪、曹文诏和曹变蛟等人也是陆陆续续的表示支持,局部在观望,但也不好意思提出反对。毕竟上司都提出了支持的意思,自己反对就是对领导的反对。身为一个下级和上级作对,在华夏来说是很愚蠢的行为。

于是,大秦的军事制度,在即日开始,进行了大改革。

第一百五十三章 盛大授勋式

军队的精简开始,本来五万常规军的秦军,要被精简为三万人,也就是精简为三个师。

被精简下来的二万人,可以选择复员,可安排一个地方官职,比如警察什么的职位给他。也可以选择转业,从军队改为武警部队。是的,这支部队也被张弘斌组建了起来,肩负内卫执勤任务。与原本地方的民兵组织合并,创立了新的编制队伍。精简下来的士卒,可以有能力的担任军官,没能力的从小兵做起。

说穿了,就是武警对内,正规军一致对外。

同时,新一轮的征兵开始,作为预备役,秦国岁数足够的年轻人都要参加。是的,这就是所谓的义务兵役制度,除非华夏的人口变成未来的十几亿人口,否则义务兵役制度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所有的人到了法定年龄必须要参军,三年后一部分申报自愿兵,成为正规军,剩下的退伍。这些退伍的年轻人,已经经过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在关键时刻只要给他们一杆火铳,他们就是一个战力。事实上在张弘斌那个时代,大学的军训就是这种行为的简化版。

当时华夏人口已经超过十亿,正常的征兵就可以有十数万甚至上百万人入伍。若是适龄者全数入伍,那就是数千万人之多,到时候后勤补给什么的,将非常的lang费华夏的资源和财政拨款。所以,改义务兵役制为征兵制,也是从华夏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于手下严重缩水,军官们多少有点意见。

但战斗力却提升了三倍有余,而且更适合热武器战这个事实被证实之后,大家都没有了意见。

甚至王二这个没心没肺的人都在公开笑道:“老子以后三千人,直接在十数万敌军之中杀他个屁滚尿流,如此一来,岂非也可以名垂青史?”

也是,三千人战胜十数万敌军,何其壮哉,不写入历史简直是不可能的。

受到王二的启发,很多人也是摩拳擦掌,等待着好好来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奇战役来。奈何,至少短时间内,大秦并不会对外战斗,山西的消化是当前的第一号重点。

随着军制的改革,大秦也宣布改革军衔制度,并且制定了四种勋章。

四等纪念章,以大型战役的名称为名的纪念章,奖励取得重大胜利的部队,几乎是参与者每人都有。

三等兵锋勋章,攻克战略要地,对大秦军事有明显战略意义的情况,可以获得一枚兵锋勋章。

二等卫国勋章,大型卫国战役,大型对外扩张战役获得重大胜利的奖励。

一等云龙勋章,对国家的扩张,对国家的利益有着至关重要的战役之中获得了重大胜利者的奖励。

在确定这件事情之后,张弘斌公开召开会议,表示不日将举办一场授勋仪式,对大秦的功臣军官们,授勋!

对于这个消息,大秦的军人自然是沸腾了起来。很多人都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甚至许多高级军官都会私下讨论,自己到底会获得怎么样的军衔,获得怎么样的勋章奖励。

勋章可不仅仅是一个纪念价值,除了纪念章以外,其他三等等级越高者,可享受的权力也越大。一等勋章持有者,可享受麾下产业五十年免税权力、直系一代子嗣若参军或参政,可获得推荐晋升权力、军属补助获得提高等等。

故而,许许多多的人,都在盯着那一等云龙勋章。

宣传足足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而授勋仪式的准备也花费了45天的时间,也就是宣传结束了还花费了15天去准备。所有的军衔标识和勋章,都在加班加点的准备,按照名单好不容易在授勋仪式的前一天夜晚赶制完成。

终于,所有人等到了授勋仪式召开的那一天。

不仅仅是大秦的百姓,甚至后金、大明和流寇们的探子,也有参加这次会议。毕竟,这个会议是公开的,只要确保没有携带什么武器,就可以入场。他们也不需要带武器,他们不是来刺杀张弘斌的,而是来取经的。

“有人问,我大秦是什么立国?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我大秦以军工立国!我们有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部队,从最早的救世军转化为我大秦的秦国中央军;我们也有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技术,当然也少不了最优秀的工匠们。正因为这样,我们大秦才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小的地方势力,成长为如今哪怕是大明也不能够忽视的势力!”张弘斌别的先不说,只是再次强调了一次大秦的立国之本。

对于儒家而言,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但谁也没办法阻止此刻百姓们的热情,谁也没办法忽视大秦军队和工匠。再说,大秦本来一直都得不到儒家的认可,就如同当年战国时代的大秦一样,不为儒家所喜,其本身也不爽儒家。

只怕江南的那些世家和儒家子弟,在背地里面,已经宣传秦国就是当年的暴秦化身了。

扣除儒家的那些只会动嘴皮子的家伙,参与这次会议的百姓却是激动万分,热情被张弘斌彻底的调动起来。

“如今,火铳和各种火器,已经开始成为了战争的主流。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战争模式之中,热武器取代冷兵器,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模式。故而,过去的军制,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在我大秦的武官一直讨论下,军制正式进行改组。详细的情况已经在《周刊》里面登发出来,我就不废话了。

我要说的是,既然军制已经改变,那么新的制度也自然会应运而生。新的制度被称为军衔制,其作用是标明军人社会地位和军事级别的称号。而今天,我就要为将级以上的军官授予军衔,同时对于为大秦付出过的战士们,颁发勋章。当然,时间有限,仅颁发获得一二级勋章的军官,剩下的又各级主管军官进行发放。

好了,大家也等不及了吧?我宣布,授勋仪式,开始!”张弘斌没有废话,直接宣布了仪式的开始。

仪式的司仪由何陵主持,谁让他是议长?随着他按照名单,把军官的名字一个个念出来,李定国等人依次来到了首授勋台这边。在万众瞩目下,由张弘斌亲自为他们别上军衔,以及勋章。

在何陵的口中,每一位获得勋章的将士,都会有一段简短的说明,告诉百姓他们到底为大秦付出过了什么,为此牺牲了些什么,是多么英雄般的存在。

那一刻,他们就是大秦最闪耀的明星,他们就是大秦百姓们心中最向往的英雄人物。

或许会有点不好意思,但每一个将领,都默默的带着微笑,领取了属于他们的荣耀。然后朝着张弘斌敬了一个新军礼,又转身向周围的百姓行了一个军礼,最后再默默地走下授勋台。

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授勋仪式才算结束,但可想而知,所有与会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天。

第一百五十四章 崇祯的夺权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贵不可言。

这类人可以是勋贵,可以是皇族,但真正能够在一个国家所有人头上的,只有皇帝一个。

朱由检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是皇族出身,是泰昌皇帝的儿子,天启皇帝的弟弟。最初被封为信王,后天启帝驾崩,这位就顺势成为了新皇,改元崇祯。

按说,成为皇帝的他,应该是这个国家最顶端的存在。只是他来到这个高度,才发现视野不同了的同时,真正意识到了当初自己的祖先建立的内阁制是多么的坑。

其实最初朱棣建立内阁,属于一种文秘性质的机构。奈何弘治皇帝以后,内阁逐渐成为了臣权集中地,甚至威胁到了君权。最后尾大不掉,就连皇帝也奈何不了内阁。

后世评论之中,有一个评论就言明:崇祯锐意改革是好事,他打算向天下证明,自己是有为之君。但是他错在一个地方,就是毫无节制的打压阉党,提拔东林党。在封建时代,一个没办法强势起来的皇帝,必须要学会平衡之道,平衡之道就在于必须要给掌权的一方臣子,制造一个对立方。

阉党,原本就是东林党最好的对立方。两方互相斗争,阉党厉害则皇帝居于幕后帮助东林党打压阉党,当东林党强大的时候,皇帝则居于幕后帮助阉党打压东林党。如此游荡于双方势力之间,可谓是占尽好处,而两者为了得到更大的权利,却不得不巴结和讨好皇帝,于是政令下发就变得容易起来。

崇祯让东林党独大,再加上他是打压阉党上位,继续扶植阉党自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以至于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泰昌帝和天启好不容易制造出来的平衡,直接被他毁掉。当他意识到这点,并且开始扶植浙党、闽党之类地方党派抗衡东林党的时候,才发现这些党派和东林党根本就是一丘之貉,为了一些共同的利益,他们可以互相妥协合作。

扶持阉党?一则名声不好,二则阉党已经被打散打没了,就算重新提拔,如何能够比得上东林党等党派巨大?再则,已经把持了内阁全部权利的党派,哪里还容得了阉党的崛起?

所以,崇祯注定要苦b了,自己的政令甚至连北京城都出不去。

只要一出京城,就直接变了模样,吃亏的最后还是自己。最糟糕的是,所有的人似乎都认为內帑很充足,不断要求皇帝打开內帑,似乎皇帝就占尽了天下的钱财一般。他们难道就不反思一下,他们不断截取上缴的税赋,瞒报漏报,长此以往扣除成本,內帑居然还出现亏钱的情况。

一个直接垄断了天下盐铁交易的帝皇,居然还有亏钱的情况,简直是没天理。

偏偏这一幕,就出现在了明朝。崇祯的內帑也随着时间一点点的缩水,甚至只能变卖前几代皇帝积蓄下来的古董字画来维持皇宫的开销。甚至还为了彰显自己的公正,不得不挤出一部分出去支援地方。

都说皇帝出钱救灾,出了多少钱?三千两白银!

谁都不知道,这背后,是崇祯在没人的时候,趴在皇后怀中无助的泪水。

十六岁登基为皇,只求大明中兴,为何会到了如此田地?!

难怪临死之时,崇祯不禁感慨:“皆诸臣误朕也!”

这是历史里面的崇祯,却不是这个时空的崇祯。

或许崇祯四年以前,一切和历史没什么变化,甚至为了平息天灾人怨,不得不发了一份《罪己诏》。实则也荒唐,臣子犯下的过错让皇帝认错,这样都不算荒唐还有什么比这更荒唐的?

如今的崇祯,可是在黎落的建议下,把南京勋贵的嫡系子孙叫了过来,说是为太子侍读。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每朝每代都会安排一批人给太子侍读,这是给太子甚至是其他皇子积攒人手来了。只是这次范围是不是广了一些,不仅十岁以下的要来,十八岁以下的也要过来。

不得不说,关键时刻,勋贵比皇族靠得住。再说皇族有祖宗法度,不能够离开封地,甚至不能够离开王府所在的城池,最关键的是不能够涉及政治军事,不管如何理由,都没办法将其拉在身边听用的。

勋贵们的孩子来到了京城,立刻安排习文练武,有意思的是崇祯还抽空教书,直接不理朝政。

大明皇帝多奇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