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元起停下脚步,正色说道:“景惠,以后可别这么乱说!你也知道,从一开始,便是我请你们来帮忙,老赵那就是我老大哥,你和景行、景范都是我的学生。我们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什么时候变成主人奴仆啦?以后赶紧别提‘丫鬟’这个词,省得别人误会!”
“那还不是先生疼爱我们!”赵景惠展颜轻笑,一张俏脸在灯光下显得万分旖旎,眉眼之间尽是春意,看得孙元起都有些呆了。
见自己有些失态,孙元起连忙装作咳嗽几声,抬步继续往前走。
赵景惠快步跟上,与孙元起并肩而行,山中凉风不时吹来,拂动赵景惠的长发四下飘逸,好几回都扑到了孙元起的脸上,那种少女的发香顿时洋溢在鼻翼周围,久久不散。
孙元起稍稍避开,又问道:“景惠,你觉得如何?要不你见见他,看看到底怎么样?”
“我觉得,人家那么好,我配不上人家!”赵景惠还是那句话。
孙元起分辩道:“我们景惠年青貌美,学习也好,是经世大学公认的校花,如何配不上人家?你要是答应了,是那小子九世为善修来的福报!”
景惠停下脚步,将灯笼举到自己面前,笑着问道:“先生,我长得好看么?”
因为刚才的失态,孙元起颇为心虚,只看了一眼,便点点头说道:“嗯,好看,非常好看!”
“既然好看,那你怎么不要人家?”景惠笑意盈盈地问道。
“……”一句话让孙元起目瞪口呆。
看着孙元起的傻样,小妮子把灯笼往孙元起手中一塞:“既然是先生这么热情地做媒,我哪能不同意呢?”
说罢,头也不回,顺着来时的路跑远了。
孙元起伫立了好一阵子,才提着灯笼慢慢踱回家里。
得到赵景惠一家上下的首肯,第二天大早上孙元起便请人叫来左功先。
看左功先已经彻底清醒,孙元起再一次问道:“婚姻大事,非同儿戏。况且这也是我孙某第一次给人做媒,自然要谨慎些,免得以后闹出笑话。我且问你,昨天的事儿,经过这一夜考虑,究竟当不当真?”
“自然当真!”
虽然左功先表情非常羞涩,不过语气却是斩钉截铁,这让孙元起舒了一口气:“我问了一下赵家的人,他们也没什么意见。现在关键是你父母,你看看,是你写封信回去问问,还是请他们北上,来学校面晤一回?如果你觉得不好意思,写信的事儿我可以代劳。”
左功先抿着嘴想了片刻:“先生,能不能请您写封信给我父母,介绍一下情况?学生想拿着您的信回去,请他们二老北上。”
孙元起自然无所不允。当下便按左功先的意思,写了一封信,交与他带回家中。
一〇九、坐久不须轻矍铄
左功先拿着这信,从北京到上海,再折返回来,没有两三周的时间,是断断不可能有回音的。趁着这时间,孙元起和张元济、罗振玉一起,仔细研讨詹天佑提出的共建铁路交通系建议,发觉并无不妥之处。三人大致敲定初步方案后,自有张元济去和詹天佑协商具体细节。
年初的时候,张元济先是劝蔡元培参与经世大学附属学校的建设管理,成功使得蔡大牛弃暗投明;接着参与徐氏镕经铸史斋藏书的价格谈判,成功使得达成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如果一次成功是侥幸,那么连续两次成功就是必然了。所以一事不烦二主,这谈判的事儿非张元济莫属。
现在是假期,学生多数都回家了,罗振玉没有多少事情,学校里建设方面的事儿就暂时归他。
至于孙元起,除了日常编译教材,还要指导学生撰写修改西北考察报告。既然是奉旨去西北一趟,回来之后总要给上峰一个交代吧?
就这样,折腾了一周,拿着几份写好的报告,到城里找老大人询问如何把这些东西给递上去。
老大人倒是在家,不过因为年老体衰,加上天热,没有什么精神。见孙元起来,勉强出迎。
听了孙元起的汇报,老大人点点头:“你这回来,自然要上折子销假;如果有什么东西要奏陈,可以再写一个折子,把那些东西作为附件,一同递上去。”
孙元起点点头。
老大人又叮嘱道:“你的字丑,记着找人誊抄一遍,省得惹出麻烦。”
孙元起见老大人精力不济,便不想多打扰。正准备告辞,老大人喝了口浓茶提神,接着说道:“你任侍讲学士以来,还没有去过院里吧?等销假之后,你隔着十天半个月的,记得去上一回,便是喝茶看书也行,总不能不去。还有,你一直以来还没有拜访王中堂和荣尚书吧?记得这几天就要去登门拜访!”
孙元起有些困惑:老大人说的这都是谁啊?
老大人似乎知道孙元起是个小白,随后就解释道:“我大清因袭明制,设立翰林院。不过又略有改动,即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掌院学士虽然平日不干院事,但毕竟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你能不去拜访么?
“王中堂是汉掌院学士,素来主张洋务,与老夫也有些交情,对你应该并无恶感,所以毋庸多虑。只是满掌院学士荣尚书那里,恐怕有些麻烦。说来荣尚书为人也是稳健随和,不过前年他任管学大臣时,和张埜秋共同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他持躬谨慎,与锐意进取的张埜秋不免有些龃龉。而你当时正好在张埜秋手下做事,恐怕不免会遭受池鱼之殃。你这会去见他,不知道他会如何待你了。”
孙元起哪里想到还有这一档子事?心里说,你不待见我,我还懒得去见你。当下便道:“既然如此,那就不去见那个荣尚书了吧!”
“昏话!”老大人顿时在太师椅上坐直身子,“他便是要万般刁难于你,你得去见他!”
“是、是、是!”见老大人发火,孙元起连忙应承。
老大人这才斜靠在椅背上:“王湘绮不是还在你们学校么?至于如何应付荣尚书,你去问他吧,他是行家里手。”说完,朝孙元起微微挥手。
孙元起起身告退后,赶回经世大学,先请陈衍到家中,请他草拟销假和奏陈考察报告的折子。
这陈衍乃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光绪八年中举,时年二十九岁。所以这等奏折对于他来说,实在不费吹灰之力,完全是手到擒来,分分钟便写好两份花团锦簇的奏折。
把这两份折子,随同考察报告递到军机处,这事儿就算完结。紧接着就要拜访掌院学士,既然老大人都觉得有些麻烦,需要找王辏г死舷壬始疲刹坏盟镌鸩唤魃鳌�
一方面让老郑备齐八色礼品,一方面自己专程到半山居拜谒这位声名赫赫的湘绮老人。
山中清凉宜人,加上确实比老大人年青几岁,湘绮老人倒是精神非常爽朗,见孙元起来,拄着拐杖亲自出来开门。
寒暄过后,便发觉王辏г松肀呱倭诵斡安焕氲钠氚资镌鹩行┚龋骸叭衫希趺床患资职。俊�
王辏г耍秩汕铮肿秩筛福酝贝暮蟊餐ǔW鸪扑巴跞衫稀薄1热纭洞蠛咨饺舜驶啊分兴担骸瓣偌虏赫酚型跞衫隙潦谴市W郑摹恕治搿杭愕梗嘈ξ酱苏窍骁膊唤獯矢裰ぃ匆砸舻餮裕嘌品镆病!痹偃纭妒涝靥迷右洹分屑窃鼗瀑┑幕埃骸巴跞衫仙颇淦渌ぃ缛艚淌Γ粝伦詈笠皇帧!惫识镌鹨惭ё疟鹑说某坪衾此怠�
闻言,王辏г说溃骸鞍资米攀罴伲ス鹆忠挥危凳且滋煜碌纳剿@戏蚰曷酰溆醒判艘葜拢魏挝薮私帕Γ缓迷诟浇琅郎娇!�
孙元起说:“白石兄画技冠绝一时,此去桂林,少不得泼墨挥毫。等他回来,看他的画稿,也算是纸上遨游嘛!”
王辏г斯笮Γ骸鞍资绞毕不蹲猿剖谝唬〉诙值谌谒摹R览戏虻目捶ǎ褂Ω檬腔谝唬〉诙值谌谒摹2灰獍傥蹙尤缓屠戏蛐挠衅萜菅桑 �
又说笑了一回,孙元起这才说明来意。
王辏г宿坌氤烈鞯溃骸跋热タ赐踔刑靡彩嵌缘模暇顾谴笱浚偾煸偬衾矶菜挡怀霰鸬幕啊6艺馕煌踔刑萌顺啤徒凌撕俗印ⅰ鹆颉闳チ瞬皇Ю袷匀徊换嵊肽阄选!�
说起王文韶,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不过在清末却是赫赫有名。当时人是这样称赞他的:“凡是李鸿章做过的官,他都做过;李鸿章没做到的事,他却做到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他非常圆滑,上头说东他也说东,上头说西他也说西。每逢见慈禧太后和同僚,无非“是是是”、“嗻嗻嗻”。所以得了“油浸枇杷核子”、“玻璃球”的外号。
枇杷大家都吃过,知道里面的核儿是特别滑溜的。这滑溜的枇杷核子再用油浸泡过,那油滑就更不用说了!琉璃球,清末又叫“琉璃蛋”,其实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玻璃弹子,也是顶滑溜的东西。用这两样东西来形容一个人,那个人的圆滑可以想知。
孙元起点点头,表示明白。
王辏г私幼磐滤担骸爸皇钦馊偕惺椋懵榉沉耍 �
一一〇、柳暗花明又一村
见王辏г撕屠洗笕艘谎妓导偾煊行┞榉常镌鹩行┎唤猓骸叭衫希矣肴偕惺橥瘴拊梗瘴蕹稹叮淮恚蛭以糯笕瞬菽夤谜鲁蹋胨饧嘧螅怯行┟堋2还獾闶虏⒎巧备钢稹⒍崞拗蓿思胰偕惺樵紫喽抢锬艹糯恢劣诩婢透夷芽鞍桑吭偎担桓鎏锰玫幕Р可惺椋慰嘤胛艺獾刃≈ヂ榱6涯兀俊�
王辏г宋⑽⒁⊥罚骸笆探惭靠刹皇切≈ヂ榱6 �
旋即又道:“百熙,你把事情想得忒简单了。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爱,却有无缘无故的仇恨。只要有个由头,这个仇恨便会越来越大,乃至不死不休。那宋朝的丁谓,原是寇准的下属,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对寇准最来崇敬。只因一次吃饭,丁谓见寇准胡须上不小心沾染上菜汤,便主动给他擦拭。寇准笑着说道:‘参政是国家重臣,哪能随便给官长擦胡子么?’就这一句话,惹恼了丁谓。等丁谓拜相后,便一再排挤寇准,凡和寇准关系好的官员全部贬谪出京,最后连寇准也被贬到雷州当司户参军。你说,他们这才多大的仇隙啊?”
孙元起心想:看来权势大了之后,心眼反而小了,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过错都能引来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任何一个闪光点都能获得封官进爵的赏赐。究竟是权势放大了人的喜怒哀乐,还是权势扭曲了人的价值观?
王辏г思镌鸩凰祷埃值溃骸俺四阍谡艌盖锸窒伦鍪拢胨缓现猓峙滤阅慊褂行矶喑杉桑 �
“哦?”孙元起可想不起来自己什么时候招惹过这位荣尚书。
王辏г松斐隹菔莸氖终疲韧淝麓竽粗福骸笆紫龋偕惺槭敲晒耪破烊耍闶悄现绷ズ喝耍饩褪且桓龀杉�
“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满蒙旗人代有英杰,在底定中原、剿灭流寇、平定三藩、征准格尔中立下赫赫战功,自然便对舞文弄墨的南方汉人看不起。那时候,旗汉之间已经畛域分明了。
“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那些娴习骑射的旗人逐渐沉迷于安逸,对舞刀弄棒没了兴趣,对于子曰诗云更看不上眼,一来二去,便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凡有战事,出征必以旗人领军而多是汉将立功,而赏赐时又重旗人而轻汉人,所以汉人又渐渐看不起昏聩的旗人,旗汉畛域更趋明显。
“咸丰、同治以来,内则平定发、捻、回诸乱,外则御侮英、法、日诸夷,历数立功的良将名臣,如林文忠公则徐、胡文忠公林翼、曾文正公国藩、左文襄公宗棠、李文忠公鸿章等,无一不是汉人;而昏庸偾事的乱臣如穆彰阿、琦善等辈,无一不非旗人。
“按照当时那种情势,朝廷应该顺应潮流,破除旗汉之限,化天下为一家,如果这样,则大清洗刷旧习、重振颓势,中兴可成。谁成想汉人立功在外,宫里头为了制衡和制约,反而在朝中大肆提拔满蒙旗人。如此一来,旗、汉之间已经如同水火。你说,作为蒙八旗的荣尚书会破除疆域,对你没有成见么?”
孙元起这才意识到,为什么孙中山的十六字纲领里面会有“驱除鞑虏”一条,原来这是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期待已久的政治诉求!
接着,王辏г擞滞湎铝耸持福骸捌浯危偕惺槭茄е醒У模闶茄餮У模庖彩且桓龀杉�
“中学从小背诵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学试帖诗,言必称孔孟,行必法圣贤。在他们看来,西学无非奇技淫巧,与修齐治平的宏大理想来比,都是细枝末节、等而下之的。
“而学西学的,心里又何尝不会嘲笑他们那些学中学的迂腐不通事理呢?你将心比心,就能知道他会不会对你有成见了!”
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