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宋 >

第41章

乱宋-第41章

小说: 乱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成双眉一挑,冷冷地道:“我当时不便查看玉娘身上的伤势,否则,一定不会这样轻易放过那该死的鸨母!难怪师师对她神色冷淡,想来当初也一定没少被她欺凌!”

素娥看着蕊儿,点头道:“可怜我们这些女儿家,个人际遇只能听天由命。素娥能遇到官人那真是上天的恩赐。”

蕊儿看着李成和素娥,微微含泪道:“这样的世道里,哪个草民百姓没有一笔血泪呢?只是那些人都没有奴婢们这样的福气,遇到官人和大娘子这样的好人!”

李成在家一向没什么上下尊卑的概念,素娥虽然是官宦人家出身,但是经历了瓦肆卖艺的那段时日,对于森严的等级观念也淡漠了不少。家里的这些奴婢,环境相对来说还是十分宽松的。只是锦娘和秀娘两人反而时常提醒李成,注意上下尊卑。

李成自己本来有些排斥这种等级观念,但是身在这种封建时代,等级的划分是无可奈何的,却还是不将这些放在心上。这样一来家里的下人也就十分感激李成夫妻,对于锦娘和秀娘则是一种深深的畏惧。

听了蕊儿的话,李成的心情十分难受,相比起从前的二十一世纪,这时代的百姓真是太善良了。

换下身上的外衣,换了在家穿的家常衣服,已经长长的头发则取了冠带,只用丝带绾了,披了一件棉袍便向下院玉娘的房间走去。

走进房间,发觉厨房的王嫂也在旁边帮忙照料,看到李成进来急忙上前含泪行礼。

李成看着昏睡中的玉娘,向王嫂点头道:“玉娘伤势如何?”

王嫂没料到这么晚了,李成会忽然过来,有些慌乱地道:“回官人,这位姑娘除了脸上,其他地方全是伤,有些地方不但有烧伤、烫伤,还有那些女儿家敏感的地方都被针扎烂了,这些人简直都是畜牲!”

跟着李成进来的素娥听到王嫂的话,悄悄握住了李成那温热的大手。用力握着素娥那冰凉的玉手,李成长吁了一口气地点头道:“你们好生照顾,若有什么好医好药一定不要在乎价钱,只要能把玉娘的性命救回来。”

王嫂闻言,连连答应着,不顾众人的阻拦,硬是跪在地上要替玉娘叩头感谢李成。李成急忙将她从地上扶起来,看着在场众仆役,认真地点头道:“大家在我这里不要担心什么,我会尽力让大家的生活好一点,对我来说所有进入这个家庭的人,都是我的家人,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分担!”

这些仆役何尝听过李成这样的话,一个个都大为感动,孙园第一个抢着点头道:“官人对孙园怎么样,孙园自己知道,孙园没有什么可求的。只求菩萨保佑,来世还能服侍官人!”

围在旁边的几人都纷纷含泪点头,一起激动地道:“菩萨保佑,咱们下辈子还能遇到官人!”

李成还真没想到,这些人竟然这样容易满足,其实自己什么都没做,平时也从来没有注意过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时却能有这样真挚的感情。虽然人的想法时常改变,自己不能保证这些人会一直这样想,但是能眼前的这份家人的感觉,还是让李成十分感叹。

第二天,李成刚走进中书省的舍人院,正要开始工作,便看到孙傅急匆匆地冲进来,拉着李成就向前面的中都堂走去。

李成一边任他拉着急赶,一边惊讶地道:“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历史上的宋徽宗宣和二年,一共发生了两起大事。其中十月的方腊起义之外,就是十二月的宋江起义。这段时间都忙着弄皮蛋了,竟然把这件大事给忘记了!

到了中都堂,蔡京等人已经全部到齐,看到李成进来,蔡京淡淡笑道:“李大人,皇上正要命我等全部进宫见驾,到时候一定会问起宋江乱匪一事,你若有良策一定要向皇上奏明!”

孙傅见状,小心地拱手道:“太师可否把地方的军报让李大人略微过目?否则,皇上问起,李大人如何应对?”

蔡京扫了一眼李成,微微摇头笑道:“这个就不必了,军报我已呈到皇上那里去了,李大人才思敏捷,想必不用再看什么军报!”说毕,也不理会孙傅,带着其余官员就向宫中赶去。

李成看了一眼转身离开的蔡京,心中冷笑。却还是向孙傅平静地笑道:“孙兄一番情意,李成先谢过了。”

孙傅无奈地摇头道:“孙傅人微言轻,未能帮到李老弟,真是惭愧!”

李成还是十分感激孙傅的这番提醒,忙拱手道:“小弟先进宫去了,晚些时候再与孙兄道谢。”说毕,也带着李全乘车向宫中赶去。

赶到宫中的时候,便看到这时崇宁殿内里已经聚了不少人,蔡京、高俅,旁边还有两人到不认识,一名大约六十岁上下,面白无须,身穿紫色公服,腰配双鱼袋。另外一名大约四十三四岁,同样一品文官打扮。

看到李成进来,神色倨傲,也不理睬。这时站在蔡京身后,同为中书舍人的何栗向那名面白无须的老者,冷冷地道:“梁大人,如今乱匪再起,不知有何良策应对?”

李成闻言,登时想起六贼之中的梁师成来,只是这人的详细情况,却并不了解。既然这人赫然也是六贼之一,那名中年文官看样子也不是什么好人了。同时又感到徽宗居然同时宠信这样多的宦官,实在是罕见!北宋果然是气数已尽,自己就算是能够挽回历史,面对这样的昏君,又怎么能做到呢?

听到何栗的反语相讥,那中年官员立刻冷笑道:“本官尚且不知何状元又有何等良策,来平定天下乱匪?”

何栗狠狠瞪了一眼那中年官员,正要开口,蔡京冷冷地道:“王黼大人身为少宰,何大人还是稍安勿躁为好!”

何栗冷冷地看着蔡京,怒道:“蔡大人果然不愧是误国误民之辈,令下官佩服!”

蔡京脸色一变,正要开口,殿内忽然传来静鞭那刺耳的轻响,殿内同时传来内侍那尖细嗓音的高呼:“皇上驾到!”

第二十九章 宋江起义

随着内侍那尖细的高呼,徽宗穿着明黄色织金绣龙袍,头上戴着黑色软翅幞巾;腰间围着和田白玉制成的玉带;脚上穿着粉底朝靴大步走进殿内。

看到殿内的众人,眉头紧皱地在御座上坐下,向伏在地上行礼的众人摆手道:“都平身吧,今日军报宋江乱匪正在进攻京西等地,地方州府纷纷求援,情势殊不乐观。众卿想必已经知道了,不知可有良策?”

这时,梁师成上前躬身道:“不过区区乱匪,皇上不必放在心上。只要地方加紧清剿,自然不会有事。”

蔡京在旁边冷笑道:“地方能够清剿的话,贼寇方腊也不会迟迟无法剿灭了!如今倒是童大人手握重兵,不妨有他分兵一部分,前去剿灭为好。”

徽宗闻言,眉头紧锁地摇头道:“还有什么良策?大家尽可直言,朕绝不怪罪。”

这时,高俅上前拱手道:“微臣身为太尉,自然应当身先士卒。所以特地向皇上请命,微臣亲自率军前去剿灭这伙不知天高地厚的狂贼!”

徽宗摇头道:“高爱卿乃是国之太尉,怎能亲临险境?只是爱清这片忠心果然可嘉!”

王黼上前道:“剿灭乱匪虽然是军中之事,但是文官也未必不可掌令军队,为了大宋的盛世乾坤,微臣自清前往剿灭贼寇!”

徽宗望着王黼,想了想,皱眉道:“爱卿乃是文官,乱匪一向残暴,若是出了事,朕岂不是少了左膀右臂?”

看到眼前这样君臣好戏,李成忍着心里的怒火,耐心观看,决定保持沉默,不搅合到这六贼的争斗中去。

正自思忖之间,只听中书舍人何栗朗声道:“之所以匪乱不断,乃是百姓无法承受苛捐杂税,皇上若能停止所有宫室营建,削减内廷支出,罢黜酷吏。使得百姓可以安居,自然不会再有乱匪犯上!世事自然昌平,那时才是大宋盛世!”

他话音未落,蔡京便冷笑道:“何大人,你这般沽名钓誉的论断,老朽实在无法苟同!皇上现在要的是平乱之策,不是你的高谈阔论!”

何栗气的脸色大变,正要反驳,徽宗冷冷地皱眉道:“众卿可有良策?若是没有良策就无需进言,其他的事情容后再说吧。”

这时看到躲在众人身后,一言不发的李成,不觉点头道:“李爱卿尚未进言,未知可有良策?”

李成这时正在回忆有关宋江的历史记载,和小说《水浒》里面的一些情节。看到徽宗竟然向自己问来,立刻整理了一下思绪,郑重地道:“微臣觉得,乱匪虽然难成大事,对我大宋不会造成什么危险,但是总让他们这样折腾下去,显然对谁都不好。”

他还没有说完,梁师成冷冷地插言道:“难道李舍人竟然能有良策解决此事?”

徽宗闻言,立刻点头道:“爱卿且说出来,朕好做决断!”

李成看了一眼眉头紧皱的何栗,暗自叹了一口气,无奈地道:“乱匪造反开始只是为了混点饭吃,为了不被饿死。但是宋江乱匪至今已经将近年逾,若是再乱下去,一旦和南方的方腊联起手来,外有异族虎视眈眈,大宋就真的很危险了!”

这话说的殿内众人都同时一惊,有心反驳,又找不到借口,只好纷纷地沉默了下去。

李成看着神色略显不安的徽宗,郑重地拱手道:“若是用武力镇压,一来,平定匪乱总要一到两年,耗时太久。二来,兵事一动耗费巨大,平添百姓重担。所以微臣觉得,平乱不如招安!”

此言一出,徽宗双目一亮,点头道:“好一个平乱不如招安!朕果然没有看错爱卿!”

李成看到徽宗认同自己的观点,信心大增,忙继续道:“招安宋江,朝廷只需增加几个官位,花费数千两纹银。而若继续打下去,所耗恐怕就这不是万两白银了!而且招安宋江后,正可让其前去平定方腊,可大大节省朝廷的负担。”

徽宗点头道:“依爱卿看,何人可以但当招安重任呢?”

迎着徽宗那期盼的目光,李成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殿内几人,低声道:“微臣举荐海州知府张叔夜。”

徽宗闻言,点头道:“既然李爱卿如此肯定,张叔夜又是一员老将,一向忠心耿耿,朕十分相信李爱卿,更相信张叔夜!”

说到这里,向身边的李公公吩咐道:“命张叔夜全权负责招降宋江一事,除了赐予宋江的官职要上报朕知之外,其余事项,有张叔夜自行决断。”

徽宗身边的大太监李彦忙领了旨意前去传旨,殿内的气氛终于渐渐轻松了一些。

徽宗看着李成,点头笑道:“爱卿真是国家栋梁,若是这次顺利招降宋江,朕一定要重重赏赐于你!”

这件事情虽然已经成为历史,李成也清楚地知道宋江等人招安后惨死的结局。但是,对于这时的每一件事,在自己的力量没有达到足够自保的时候,他不会轻易去改变。

在周围那些复杂的目光中,李成郑重地跪在地上朗声道:“李成叩谢圣恩!为国家举荐良才乃是微臣的职责,微臣不敢夺他人之功!”

徽宗笑着点头道:“难得你能如此谦逊,朕果然没有看错了人。今日你若真能举荐成功,对朝廷的确是大功一件!将来宋江招安之后,无论如何总要记你的功劳的!”

说到这里,心情轻松起来的徽宗看着在场其他人,微微皱眉道:“今日的事情就商议到这里,李彦先去把朕的旨意颁布下去,其余的人都散了吧。”说毕,便起驾退入后宫而去。

这样一件看似紧急的事情,在李成的禁言中结束。蔡京待徽宗离开后,立刻拂袖而去。其余众人也都纷纷离开。

倒是何栗上前向李成拱手道:“李大人虽然先前所为使人误会,今日何栗却甚为感激!”

李成急忙还礼道:“不过是肺腑之言,只是自觉不是领军之人,所以不敢轻动国器,招安之法实在是无奈之计。”

何栗点头道:“李大人能够为国为民实在叫人佩服,只是希望今后能谨慎言行。下官今日说的鲁莽,还望见谅!”

李成知道,这些自命清高的言官肯定看不惯自己举荐童贯和给徽宗进献皮影的事情。只是他们的这些人往往喜欢空想,就如刚才的进言,说来说去都是一些需要缓慢实行才能见效的政策。而徽宗急需解决的平定宋江起义的事情却置若罔闻,难怪徽宗会无视他的进言了。

想了想,不觉笑道:“在下所为,有时的确不大合适。可是皮影也是让皇上娱乐轻松的东西,一件玩具,本身并不会造成坏的影响。何大人也应当自省一下,为何皇上不肯采纳大人的意见呢?”

何栗不满地冷哼一声,怒道:“下官一番好意,李大人不领情那就算了!”说毕,闷哼一声怒冲冲地转身而去。

这时,刚刚服侍在徽宗身边的内侍李彦上前笑道:“李大人慢走,皇上请您在后殿相见。

李彦这时是徽宗身边除了梁师成和童贯之外最得宠的内侍,权势丝毫不下于蔡京等五人。有“隐相”之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