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冰人幽灵 >

第200章

冰人幽灵-第200章

小说: 冰人幽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否愿意的问题以及可行性问题。如果以何先生的“顾得上”为标准来实施,此
       时该关爱的只有某一类人,但过了一段时间原来不该关爱的也许又有一大批变得
       必须关爱了,我们总不能等到不行了才想办法吧。【伦理学五花八门,有义务论
       的、也有权利论的,刘华杰现在主张的是“关爱论”,大概是美德伦理学的一个
       分支吧。只能关爱某一部分人也是刘华杰的发明,不可以把发明权随便让给别人
       的。】正因为人类利用了科学的预见能力,才于今天就呼吁全方位的环境保护,
       倡导普遍的善行,把原来局限于主人、自由人、白人、男人、不同阶级的人、全
       部人的伦理主体的概念,勇敢地向外扩展,试图也包括周围的万物。【在刘华杰
       的“连续谱”中,出现了从“全部人”到“周围的万物”的明显界限,而且华杰
       也发现跨越这条界限需要非凡的“勇敢”,并不是可以“轻松化解”的。我倒是
       很想听听华杰如何从“科学的预见能力”合乎逻辑地推导出这种“勇敢”的合理
       性。这不仅是对“科学的人文精神”的重大理论发展,甚至是打破从“事实”到
       “价值”的藩篱的哲学、伦理学大突破。遗憾的是,此刻华杰“本人也没有完全
       想通”。】我们与他人、外物不但有一种利益上的利用关系,还存在情感、道义
       等伦理关系。【虽然华杰“没有完全想通”,还是不妨碍他在此断定存在着“情
       感、道义等伦理关系”。理论上的论证或许困难,感情和道义还是可以实践的。
       在华杰搬入新居之前可曾到当地的土地庙里问一下,土地是希望成为不毛之地,
       还是希望种庄稼,还是希望盖个大楼为刘华杰遮蔽风雨?即使找不到土地庙,伦
       理学还是有办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道德的黄金律。如果把这“人”扩
       展到大地,华杰为了自己住房子却深深地“伤害”了大地,这是符合道义的行为
       吗?即使是憋急了在野地里撒泡尿,也应该想想自己是否愿意让别人往自己脸上
       撒尿,并将结论“勇敢”地“扩展”到大地才对。】扩展伦理主体是一种可贵的
       尝试,是一种真正的人文精神,因为也许只有人类才能设想出这样的高尚的事情,
       的确有一部分人想“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田松博士语)。【的确,只有人类才
       具备用“话语”骗人的能力,然而人类又能拆穿这些骗局。一提起“高尚”,就
       让人想起“徐大明白高尚记”。发愣功也是很喜欢标榜“上层次”的。田松博士
       反对人工增雨,反对筑坝存水,说说空话倒也罢了。如果实践起来,真到北京人
       没水喝那光景,肯定人人要说田博士“缺德”。田博士也就真成了钱钟书所说的
       那种可以和饥荒、瘟疫、战争相提并论的“道德家”了。据“扩展”了“伦理主
       体”的大师们说,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是叫做“盖娅”的女神,自然万物
       不过是盖娅的细胞。人呢?增长太快而且贪婪无度,已经成了这盖娅身上的癌细
       胞,只有消灭了人类,地球才得生存。不过至今没见他们提出什么消灭人类的计
       划,估计是怕犯了众怒,行不通。他们能做到的是自杀,“从我做起”让癌细胞
       少一个是一个,但是至今未见哪位大师实践过,这一点比起自己剖开肚皮的三岛
       由纪夫就差得很远。
外篇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作者/吴岩         
       第一节:萌芽初创时期
       第二节: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新浪潮时期
       第四节:塞伯朋克时代
       第五节:对西方科幻小说的看法 
       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初创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单介绍。 
       一节 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第一章
       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丽&;#183;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内容。遗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 
       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梦》,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成份。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真实的历史》,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以后,还有托马斯&;#183;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183;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乔纳森&;#183;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 
       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在这一切产生以前,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183;雪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的小说。 
       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183;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写到:
       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瓦郊外度过的。那是夏季,天气阴冷,淫雨连绵,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这些故事,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我和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件各写一篇故事。(《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
       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火故事”的推断。因为,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怪物在人类世界中东奔西撞,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 
       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183;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经高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这是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 ,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书中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这也就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183;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183;乔治&;#183;威尔斯。他们两人从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等。 
       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体现者。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183;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 
       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
       赫伯特&;#183;乔治&;#183;威尔斯(1866&;#183;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描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趣,威尔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星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 
       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在威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通过故事的逐步展开,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感。威尔斯作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作,而威尔斯则涉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 
       《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的人,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读者很清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无敌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出了技术奇迹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