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 >

第574章

天下-第574章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他刚刚接到的消息,赵崇节已经完成了前半部分,解决了固城县的撤军,现在他们已经靠近了南郑城,尽管李嗣业身经百战,但此刻他心里还是有点紧张,他知道百密必有一疏,他们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其中安西军的军容气质就和汉中军完全不同,作为主帅,李奂会看不出这一点吗?

恐怕一场争夺城池的血战难以避免了,刚想到这里,只见南方的天空一道明亮的弧线冉冉升起,在半空中忽然爆炸开了,这是安西已经发动进攻的信号,李嗣业立刻下令道:“全军加速前进,向南郑全速进发!”

两万骑兵陡然加速,杂乱的马蹄声宛如暴风骤雨,向南方的官道席卷而去。

……

攻打南郑的战斗已经进行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百步长的石桥上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近两千名没有来得及撤走了汉中军基本上都被屠杀殆尽,只剩下数百人靠在内城门上苦苦支撑着安西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他们绝望地大骂,不断地打砸城门,企图让城门开一条缝,让他们能退回城内,但城门纹丝不动,里面已经关闭得严严实实,他们只有死战一条路,甚至连投降之路也没有了,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个时候谁也不会考虑战俘。

但汉中军密集的箭雨减缓了他们的压力,内外城墙上都挤满了汉中军,足有一万余人,他们从两边放箭,箭如飞蝗,铺天盖地的箭矢密集得不透风雨,此时的安西军也同样死伤惨重,阵亡者已达千人以上,连主将赵崇节的战马也被射死,他背靠在桥墩旁,十几名亲兵用盾牌护卫着他,在箭雨中指挥着战斗。

赵崇节忧心如焚,现在安西军十分被动,被夹在内外城之间,就仿佛被伏击一般,敌军前后射来的箭雨使安西军将士难以前后顾及,只能背靠背用盾牌防御,但这样一来,他们就无法发动进攻了,大量军队都被压制在十丈长、五丈宽的外城洞中,短短的一段城洞中竟然挤满了近两千人,密集如冰雹的箭矢扑向城洞内,五十名安西军士兵手执巨盾,在城洞口形成了一道盾墙,有效地抵抗箭矢的射入,尽管如此,但城洞内还是太危险了,若汉中军用火攻城洞,他的军队必将死伤惨重。

现在他们只能坚持到援军赶来,但赵崇节不愿意到那一步,那对他而言是一种耻辱,这和没有攻下南郑城有什么区别?

赵崇节唯一的希望就是陌刀军,他们不畏箭矢,用他们来攻下外城,外城门旁边有一条狭窄的小道,长约三十步,直通城墙,最多只能容三人并肩而行,这是守城士兵上下城墙的便道,而此刻却是安西军夺下南郑城的关键之道。

此时甬道上挤满了一百余名安西陌刀军,一边是城墙,而另一面面对铺天盖地的箭矢,陌刀军不怕箭矢只是相对而言,他们的铠甲坚固,偶然的几支箭确实难以射穿,但如果是几十支、几百支箭射来,再坚固的铠甲也会被洞穿,为了掩护陌刀军,在最边缘上又有数十名普通士兵,他们手中没有兵器,每人手执两面盾牌,密集地防御内城上射来的箭矢。

此时这条甬道已经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安西军数百名弓弩手在盾牌的掩护下,向甬道上方的汉中军射击,尽管他们人数不多,但箭法却极为精准,基本上将甬道上方的汉中军压制住,使他们难以用巨石和滚木向甬道上的陌刀军袭击,有力地保障了陌刀军的攻城。

为了保住外城墙,汉中军也投入了近千人,形成了密集的防御肉墙和陌刀军拼杀,双方在争夺上城之路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陌刀士兵锐不可当,长长的陌刀挥过,便会血光四溅,敌军士兵被拦腰斩断,或者被劈掉头颅,但杀掉一批又会涌上一批,层出不穷,死尸层层叠叠,竟堆积了三尺高,严重地阻碍了上城之路,后面的陌刀手不断用长柄将死尸挑下城墙,落入内护城河,但陌刀士兵也同样死伤惨重,近半个时辰的争夺战中,已经有近百人阵亡,很多都是跌落进河水中被淹死。

这时陌刀军郎将林海雄已经冲到了最前面,他外号叫‘陌刀杀神’,是安西陌刀军中最犀利的七把杀刀之一,他身高足有一丈,体格魁梧异常,力大臂长,一把两丈长的陌刀在他手中俨如修罗场的屠刀,

刀光闪过,只见人头滚滚,血肉横飞,肢体分离,惨叫声响彻夜空,他大吼一声,一跃冲上了城头,陌刀一挥,四名汉中军士兵被拦腰斩成八段,再反手一刀,三颗人头飞起,脖腔鲜血喷出一丈。

林海雄的凶神恶煞吓坏了围在他身边的数十名汉中军士兵,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凶残的杀神,皆吓得两腿发颤,林海雄狂吼一声,挥刀向数十名士兵扑去,几刀劈过,又有十几人身首异处,汉中军士兵吓得大喊一声,转身便逃。

林海雄仰天大笑起来,他一挥手,声音如雷鸣般地喊道:“弟兄们,上城!”

陌刀士兵纷纷冲上了城头,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终于被打开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陌刀军和其他安西士兵冲上外城,战局开始发生逆转,外城上的数千名汉中军抵挡不住安西军的冲击,纷纷从城墙上通道撤回内城。

这时,远方的夜空中传来了嘹亮的号角声,只见一片由火把汇成的海洋出现在南郑城外,安西军的二万主力终于赶到了,胜利的天平在向安西军倾斜,外城已经被安西军占领了,他们士气大振,将内城上的守军杀得节节败退,尤其近一千陌刀军,他们列队挥刀而行,形成一道无坚不摧的大阵,一步步向内城城楼逼近,没有任何人能抵达他们的前进,一切抵抗者都会被劈成肉片,一切抵抗者都会被他们踩在脚下,他们就是战争之神,是天下第一军。

内城城门终于缓缓开启了,安西骑兵高举着战刀和火把,一条火光汇成的洪流汹涌奔腾地冲进了南郑城。

汉中节度使李奂见大势已去,只得长叹一声,便开启了南城,带领数千残军向蜀中逃去,仅一天一夜,李嗣业率领的四万安西军便拿下了南郑,也就意味着他们占领了汉中。

第五百七十章 岐州安民

时间渐渐到了十月初,夏种秋收,关中各地开始出现了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陆陆续续从九月下旬便开始了,对于朝廷而言,无论是春播还是秋收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每逢此时朝廷的高官重臣们都要离开宽敞的朝房,亲赴田头地里视察农情,这倒不是作态,而是一种制度,国之根本在于农,没有农民的税赋,没有播种和收获,朝廷就会难以维持下去。

因此每年从九月下旬开始,朝廷的政事堂、各个部寺监,除了留守少量官员维持朝廷运转外,其他高官重臣都分赴各地,深入田间地头,去视察秋收的情况,他们从秋收中得到的各种实情,就将成为明年他们制订各种政策的依据。

岐州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宝鸡一带,唐朝时是关中平原内仅次于京兆府的重要之地,关中的一些著名城池,如陈仓、虢县、雍县、郿县等等都位于岐州境内,州内有人口百万,良田数十万顷,水流充足,土地丰腴,交通便利,百年来一直便是唐朝的雄州之一,历史上的唐至德二年十二月,唐肃宗在收复长安后,便将岐州升级为凤翔府。

但历史在天宝后期走上了岔道,岐州的定义便成了政局不稳的一个标志,在李亨和李庆安达成分治关中的协议后,岐州一度被改名为凤翔府,[517z小说网·。517z。]但李亨在强行登基后,又重新把凤翔府改回为岐州,偏偏以裴旻为首的政事堂官员不予承认,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岐州既有凤翔府尹,又有岐州太守,在两个月前,李庆安和政事堂达成了最终协议,凤翔府改名为凤翔都督府,变成了一个军事机构,不问民事,由崔光远出任都督,而岐州则主管民政,这样军政分家,便解决了岐州两个政务机构重叠的尴尬局面。

十月初,李庆安抵达了岐州雍县,开始了对岐州的视察之行。

凤翔都督府有三万军队,都是去年招募的新兵,不过在官方名称上,已经和从前有所不同,不再叫安西军了,改称凤翔军,现在李庆安是天策上将兼天下兵马大元帅,遥领安西节度使,不能再以偏盖全,用安西军来替代唐军,安西军依然存在,但范围却缩小了很多,主要是指李嗣业率领的四万安西主力,而其他部署在中原的军队,比如李光弼率领的是陇右军,王思礼率领的是潼关军,雷万春率领的是大同军,荔非守瑜率领的是河西军,崔乾佑率领的是瀚海军,南霁云率领的是内卫军,这些军队都是李庆安的直系,再加上郭子仪的朔方军和河东军,便统称为唐军,为了和南唐区别,又称为北唐军。

不过当李庆安抵达岐州时,崔光远也已从陈仓率军出征南郑,他将改任汉中节度使,率军驻扎汉中,李庆安没有见到崔光远本人,只有新任凤翔都督田珍赶来迎接。

李庆安率三千亲兵铁骑在雍县城外十里处的一座军营内驻扎下来,扎下了一顶羊皮大帐,这里便是李庆安的临时行营了。

李庆安正在沙盘前研究汉中的战事,他刚刚收到飞鸽传书,李嗣业不伤一兵一卒,已经拿下了褒城县,现大军正向南郑进发,虽然李庆安对汉中战役也不抱什么悬念,以安西军的犀利,拿下汉中是必然的结果,关键是时间和多大的损失,现在李嗣业仅用一个时辰和不伤一兵一卒的代价便拿下了坚城褒城县,这着实让李庆安感到一阵惊叹,李嗣业确实大有进步了,下面就看他怎么拿下南郑城。

这时,帐外传来亲兵的禀报,“大将军,田将军到了。”

“进来!”

脚步声响起,大将田珍快步走进大帐,单膝跪下行礼道:“末将田珍,参见大将军!”

“田将军请起!”

李庆安笑呵呵上前将田珍扶起,拍了拍他肩膀道:“怎么样,凤翔都督干得过瘾吧!”

若是在几年前,田珍一定会咧嘴嘿嘿直笑道:“最好能再娶几个漂亮娘们。”

他会这样说,但随着李庆安的权威日重,他的下属们都开始对他有了敬畏之心,不敢在和他随意开玩笑,尽管现在李庆安只是玩笑之言,田珍依然躬身道:“末将将竭心尽力守卫凤翔,绝不敢有半分懈怠。”

李庆安注视他片刻,心中也涌起了几分失望,他兴致萧索,便淡淡道:“请坐下说话吧!”

“谢大将军!”

田珍坐了下来,李庆安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便笑道:“说说看,岐州的近况如何?”

李庆安并没有问凤翔都督府情况,而是问岐州近况,田珍明白李庆安的意思,便欠身答道:“回禀大将军,这几天岐州主要忙碌两件事情,一是筹办汉中军粮,我听说昨天第一批三万石军粮和一批厚实军服都已启程运往汉中,由岐州司马韩畯押运前往。”

“那崔太守在做什么?”李庆安又问道。

崔太守就是险些被安上通敌罪名的崔宁,新任崔氏家族族长,也是前段时间崔家风波的中心人物,是李庆安的一颗眼中之钉。

不过田珍却不懂李庆安的心思,他一竖大拇指,赞叹道:“这个崔宁果然了得,令人敬佩!”

李庆安不露声色问道:“怎么个了得法?”

“前段时间有五千户河北移民到来,朝廷要将他们安置在岐州,所用土地就是虢县以北的升原渠边上的岐王田庄,约五千顷良田,本来这些良田是要分给当地佃户,但因为移民的到来,计划就有变了,听说当地数千户佃户非常不满,便自发武装起来,要和河北移民拼命,崔太守只带两名随从深入佃户村落,和当地的几十名家族长老谈判,他在那里呆了三天三夜,那些要拼死护田的当地农户居然被他说服了,同意让出一半的土地给官府安置河北移民,真的不容易啊!令人敬佩。”

李庆安点了点头道:“看来崔太守很得民心啊!”

“是!崔太守不愧是名门世家出身,清廉正直,而且极为体恤民众,每逢清明、中元和腊八三个节日,他都要亲自去探望孤寡,听说十几年来年年如此,他所任期过的州县,在他的治下都人民安康,大灾之年也能安居乐业,所有人提到崔太守,没有不衷心赞扬他的。”

“是吗?你说得我也有兴致了,我倒想见识一下这个崔太守。”李庆安淡淡说道。

……

岐王田庄位于虢国县以北,紧靠升原渠,是一片土地极为丰腴的良田,田庄一望无际,共有五千三百多顷,由附近的十几个村庄,几千户佃农替他耕种,还有近千户农奴,这是岐王耗用了十年的时间兼并而得,岐王早已死去多年,由他的几个儿子将土地分割,但对外还是统称为岐王田庄。

在李豫即位后,便掀起了一场针对权贵宗室的收田风暴,岐王田庄也不能幸免,第二批便被李豫没收为官,岐王的几个儿子也因此逃亡成都,成为反抗北唐的坚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