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

第229章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229章

小说: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王拉过姬淼的手,欣慰道:“好!寡人都听你的。”
    姬淼对韩王露出邀宠般的狡黠笑意,将贴身侍女招呼过来,吩咐其将参汤端上来。趁着这个空档,两人就着亭台外的腊梅、飞雪说起话来。
    “臣妾有句话不知该不该问?”等韩王喝完参汤后,姬淼大着胆子说道。
    韩王听后笑了,回道:“你我本是夫妻,夫妻间还有什么话不能说的。淼儿你尽管问就是了。唔,先让寡人猜猜,淼儿要问的是不是政事?”
    姬淼点了点头,说道:“王上圣明!臣妾听闻宫里的人私底下议论,前朝的大臣们对楚国求援一事莫衷一是,王上不能决断。”
    韩王皱了皱眉,宫里的人实在太大胆了些,居然敢私下议论国事,看来是自己太过仁义了,这后宫需要好好整治一番了。否则,哪一天混进秦国的细作都不知道呢?!这还得了?!
    姬淼还以为韩王是不愿意自己问及此事,忙说道:“臣妾失言了。”
    韩王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没有,淼儿你多虑了。对要不要救援楚国,群臣确实是莫衷一是,寡人心里面正烦心这件事呢!”
    姬淼未作他想,回道:“臣妾倒是以为。此事不难。楚国想要王上出兵,肯定会许下什么好处吧?这好处若是大,王上大可令魏国、齐国退兵。反正魏国、齐国均是韩国的盟友,想那魏王、齐王不会不卖王上一个面子。毕竟楚国再弱小,被欺负惨的话,其他国家也不会坐视不理。魏国、齐国便宜也占到了。再打下去的话,对双方谁也不好。”
    韩王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说道:“楚国打算拿溠(zha,四声)水上游的随邑和桐柏山下的黾(mian,三声)塞作为换取我们出兵的筹码,淼儿,你觉得这个好处大不大?”
    姬淼暗忖道,随邑以北乃是桐柏山,以南则是大洪山。道路不便。以西则刚刚被楚国拿来和韩国交换黔中,是韩国的地盘。随邑地方不大,方圆五十里而已。但要紧是乃是黾塞。从黾塞北上就是韩国的汝南郡,走此道的话,南阳的重镇鄢城可直达汝南的郡治所在——上蔡,距离大致上和前往南阳的治地——宛城相当,有助于韩国设立立体的防御。
    想到这里,姬淼笑道:“臣妾以为。这份礼已经足够大了。黾塞往北既是淮河,淮河对岸可都是王上的土地。单单看黾塞可以沟通南阳、汝南这一点,就是大利。若得黾塞,颍川的商人完全可以借道颍水或者汝水南下,经由黾塞前往郢都,或者鄢城,省时省力。用兵也是如此。而不必绕道三川,走陆路。”
    韩王点头不语,自己也看出了其中的利益。可这份礼,实在不好收啊!按照王后所说的去做,一个不合适。比如说魏国、齐国不听取韩国的“倡议”,不愿意罢兵休战,那韩国就会折损了威仪,为了保全韩国的声威,一番大战在所难免了。韩王可不想自己被绑到楚国的战车上。
    见韩王不语,姬淼猜测多半韩王也有他自己的隐忧。但她相信,自己的男人一向果断,既然韩王能把韩国从三郡之地经营成八郡之国,一定会做出英明的决断。韩王现在只是在分析利弊,难以取舍罢了。
    “王上!有舍才有得!若太拘泥于蝇头小利,算计过了,反而容易被他国所趁!”姬淼轻声说道。
    韩王一愣,笑着点了点头,意味深长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王后放心吧!寡人知道该怎么做。”
    宦者令这个时候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躬身道:“王上,汉中郡郡尉魏辙在外面求见!”
    韩王点了点头,抱歉地望了眼姬淼。姬淼知道今天的谈话只能到此而至了,起身行礼道:“那臣妾先行告退!”
    韩王颔首示意道:“等会儿寡人去王后的宫中用膳!”
    姬淼脸色一喜,道:“那臣妾就恭迎王驾!”说完,施施然退了下去。不一会儿,宦者令就带着风尘仆仆的魏辙走了进来。
    “臣魏辙见过王上!”魏辙作了一揖,不卑不亢地说道。
    韩王朝魏辙鼓励地点了点头,笑道:“爱卿一路辛苦了!汉中治况如何?秦国有没有添乱?”
    一年一度大朝会的时候,因为汉中紧邻关中的关系,为了防止秦国趁势偷袭,只有汉中郡郡守冯亭回了新郑,魏辙则留在南郑镇守汉中。等冯亭返回南郑后,双方交接了相关的事情,魏辙才回新郑述职。这一来一回,时间已经是二月下旬。
    “回王上,新年前后,臣抓了秦国的几十名细作,将秦国在南郑的据点一网打尽。从那以后,秦国老实了许多。虽然还是小动作不断,但也已经是芥蒂之患。”
    “嗯!话虽如此,爱卿万不可大意。想那秦国出自陇西偏远之地,能在百余年的时间称雄于天下,盖莫是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的结果。虽然眼下秦国蛰伏关中,犹如龙困浅滩,但也不可小觑。汉中事关巴蜀两郡的安危,又乃南阳粮草重地的西面屏障,不能有丝毫闪失。秦国就是因为大意才被我们偷袭占据了汉中,我们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魏辙连连点头,恭敬地回道:“王上的话臣一定牢记心间。”
    见魏辙一脸严肃,韩王知道自己的点拨对方确实没有阳奉阴违,也是放下心来。韩国连番大胜,自然难免弥漫着一股骄傲的风气。自豪感提升了,连带着自大、目中无人也出现了。韩王有意杀杀这股风气,因此但凡谁只报喜不报忧,整天歌功颂德,韩王都是敬而远之,或明升暗降或“束之高阁”。
    “如今赵国伐燕。齐国助燕;魏国伐楚,齐国助魏。楚王派遣使者前来新郑游说,欲从寡人处搬救兵。群臣纷争不止,有言应允者,有言南下伐楚者,爱卿以为为韩国计,寡人当如何自处?”韩王抛出了今年的问题。
    这也是韩国新政的特点,韩国考核两千石的高官分两个方面,一是其治下的一年贡献。在地方者,人口增加多少,钱粮增长多少,诸如此类,这些是硬指标;在中央者,则看治下完成的任务情况,对应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标准。这是其一,其二则是王上随意的策论。或民生或军事,或就事论事或广而谈之。不一而足。像现在这种,针对魏辙是军事主将的身份,谈论是正好是眼下的时局,恰如其分,颇合时宜。
    魏辙在来时的路上,就知晓了天下混乱的局势。进入新郑。也不时听闻楚国来新郑向韩国求援的消息。魏辙自然也想过这个问题,韩王现在问到,魏辙只不过略一沉吟,就缓缓说道:“臣以为,救楚容易。而断齐、魏觊觎楚国之心难;伐楚容易,而绝秦、赵之患难。”
    韩王笑而不语,静等魏辙接下来的高论。
    “齐、魏亲韩,天下皆知也!今魏国伐楚,起因莫过于楚国伐齐,若无楚国伐齐一事,魏国又何必伐楚?!王上若听信楚国一面之词,用兵淮水,则秦、赵两国必喜。何也?以淮泗之地结楚国之欢好,则韩失齐、魏之心也!韩国仁义之名亦失!及此,韩国北不与赵好,西不与秦欢,东恶齐、魏,天下诸国,只有燕、楚可为外援。楚国重利而轻(大)势,盖有一国肯割地以结交楚国,韩国则四面树敌,恐有倾国之祸!即便齐、魏两国不怀恨在心而背离韩国,楚国亦不能和齐、魏两国并存。何也?魏国、齐国北与燕赵为邻,西望韩国。赵、韩两(国)强,魏、齐两国不可敌;燕弱,为两国之盟(友)。齐、魏两国若要开疆扩土,只能南下伐楚。王上即便这次救下了楚国,下一次,复下次,亦不能阻止!所谓当人财路如杀人妻妾,今日忍之,明日忍之,后日则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矣!韩国欲要存楚,如挡齐、魏两国的财路,齐、魏两国又能忍耐多久呢?所以,臣言救楚容易,而断齐、魏觊觎楚国之心难。”
    稍微停顿了下,魏辙长叹道:“不过,臣大胆推测,齐国之所以拉拢魏国行伐楚一事,而不是向我们韩国求援,怕是已有自立之心。不援救楚国不过是挣一个大义的名分,维系貌合神离的韩、魏、齐之盟而已。当今战国之世,礼乐崩坏,诸侯不言义而言利,王上既然以霸王之道欲平天下,这义字不可失。何况,臣以为,楚王好利。好利者最不容许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楚王一怒,兴兵数十万北伐,易如反掌。王上何不引楚、魏、齐三国相争,坐收渔翁之利呢?”
    韩王点了点头,请教道:“那爱卿的意思是不救援楚国,也不讨伐楚国,任由三国混战?可如此的话,楚国放眼会倒向赵国,赵国乃我大韩劲敌,有楚国助力,我们韩国的压力会大上很多吧?”
    在韩王看来,既想尽量维系和魏国、齐国的联盟,又想保全楚国的利益。这是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事情,但韩王总觉得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不过眼下看来,除非韩国大动刀兵,将魏国、齐国打怕,让他们不敢背叛韩国,否则,根本没有办法。
    “燕、齐两国结盟,赵国受腹背之患,对上我们韩国已经处于下风。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赵国拉拢楚国,让他们在我们的背后捣乱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过,臣以为,这恰恰是我们韩国的机会。”魏辙一脸自信地解释道。
    “愿闻其详!”韩王急切地说道。
    “如今王上坐拥八郡之地,北拒强赵,西抗暴秦,东与魏国交好,南连楚国之心。不用数年,王上想要开疆扩土,当往何方?往西、往北阻力重重,往东,一旦攻魏,则列国必然来援。唯有往南,经略楚国方为正道。可王上每每出兵都是师出有名,楚国没有冒犯我们韩国的地方,反而对王上礼遇有加,王上该拿什么理由来攻打楚国呢?不如让楚国主动背离韩国,王上便可堂而皇之地攻占郢都,逼迫楚国迁都以避锋芒。”(未完待续。。)
    ps:留下一个悬念

第二十三章 西风起,战事急
    韩王沉思不语,明白了魏辙的想法。楚国拿赵国来威胁自己,自己完全可以毫不理会。反正韩国接下来开疆扩土还要落在楚国身上,犯不上现在就把齐国、魏国得罪狠了。现在嘛,还不是伐楚的最好时机,就由得齐、魏、楚三国相争吧!韩国静观其变就好。
    “爱卿方才说,救楚容易,而断齐、魏觊觎楚国之心难;伐楚容易,而绝秦、赵之患难。我们韩国若是伐楚,秦、赵必定在后方掣肘,爱卿可有良见?”
    魏辙一听此言,就知晓韩王多半认可了自己的意见。眼下群臣有言救楚者,有言伐楚者,自己提出这个静观其变的意见还是冒着很大风险的。毕竟看起来,静观其变着实消极了些,除了可以保存韩国的实力,没有第二个好处。
    对韩王提出的疑问,魏辙也是深思已久。首先,秦、赵、韩三国乃是当世最强的国家,任何两方联合起来都能对第三方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以前有齐国、魏国对韩国增威壮势,秦、赵两国不敢妄动。但如今,魏国俨然要左右逢源,齐国、燕国混在了一起,楚国又是韩国接下来要下手的目标,韩国基本上已经成为孤家寡人了。好在秦、赵两国现在也是貌合神离,韩国暂且不需要担心。但如此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秦国吃的韩国的亏最大,如今蛰伏关中全都是拜韩国所赐,赵国更是罕见的割地求饶,上下引以为耻,韩国的局势远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好。
    “启禀王上!臣以为,秦国自秦孝公起,既有吞并八荒、包举宇内之心。如今虽困守关中,但对中原的垂涎绝不会轻易打消。秦、赵两国虽有盟友之名,但观其行,多半是貌合神离。秦国欲向赵国借道入中原而不得,只能经略河东。王上何不利用此点,令秦赵两国生隙。我韩国也好帮助一国而敌另一国。”魏辙沉声说道。
    既然不能拉拢楚国以为助力,也不能收魏、齐两国之心,韩国不如就干脆摊开牌来,和赵国、秦国好好斗上一场。韩国既失魏、齐,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对韩国的忌惮、提防之心都会大减。韩国完全可以赚取一国的信任,打压另一国。只有这样,韩国才能保证自己不被秦、赵两国打压。
    韩王顿时来了兴趣,道:“那依爱卿之言。是联赵伐秦还是联秦伐赵?”
    魏辙毫不犹豫地回道,“秦国万不能联合,自当是联赵伐秦。”
    韩王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秦国乃虎狼之邦,素来不讲信义。何况,秦国被自己好不容易束缚在关中。若是再把秦国引进中原,那韩国可有乐子瞧了,恐怕到时候,秦国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反咬一口。而不是为难赵国。
    “然也!不过!”魏辙露出为难的表情,说道:“寡人就怕。赵国也是打着这样的主意,和我们韩国虚与委蛇,出工不出力,想要我们和秦国互相消耗,他们也好收渔翁之利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