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

第242章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242章

小说: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兀匀换嵬狻!毖韵轮猓词前抵杆欠炊宰约旱闹饕猓褪呛⒄怨膊宓轿汗募橄浮�
    魏王淡淡一笑,也不辩驳,为安蔡泽之心,将殿外的宦者令传唤了进来,命他速请信陵君魏无忌、上大夫段干崇觐见。
    半个时辰后,两人就入得宫来。魏王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让他们二人各抒己见,拿个主意。蔡泽笑而不语地望着两人,很是好奇,两人将持什么主意。
    信陵君自然知道魏王心意已决,只是怕有疏漏之处,才召集自己二人过来。否则,断然不会让蔡泽等候在一旁,等会,只怕是自己一出言反对,蔡泽就会出言反驳吧!
    信陵君也不直接反对,只是轻声问道:“不知秦国想要以多少兵马突袭洛阳?会盟时,赵国所带兵力虽然不多,但韩国委派的大军不在少数。更关键的是,上党、三川、颍川环顾洛阳,洛阳一旦爆发战事,韩国大军将源源不断地增援!贵国若是兵败,反咬一口,我们魏国岂不是受到牵连?毕竟接连绕过函谷关和陕、焦两邑,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韩国、赵国怕是不会那么轻信我们魏国的解释吧!”
    魏王心里暗暗点了点头,自己倒是疏忽了。秦国若是反咬一口,把魏国供出来,那魏国就很不利了!毕竟从函谷关到焦邑近百里,魏军戒备再如何松散,也不可能让秦军神不知鬼不觉地越过去!(未完待续。。)
    ps:明天两更!

第三十四章 两周灭国
    洛阳城,周天子所在之地。
    当今周天子虽有天子之名,但实际上早已失去对天下的控制。且不说韩、赵、魏、秦、齐、燕、楚七国,就连其治下的西周、东周两国,现在的周王室都无法约束半分。
    说到西周、东周两国,就不得不说一下他们的历史。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姬揭于王畿(注:指天子的直接管辖区域),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
    公元前367年,西周威公去世后,其幼子--姬根在东部争立,赵国、韩国用武力加以支持,原本的西周国遂分裂成如今的西周、东周两个小国。
    等到了公元前315年,周赧王继位。西周公欺其年幼,将其迁徙到雒邑,自居河南(注:当时的王城),东周国也在巩地自行其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从此以后,周王室的影响力仅仅限于雒邑一城。而西周、东周两公国也开始互相攻伐,时有征战。
    不过,史书里未曾详述两国的战事。毕竟,此时西周国民不过三万户,军不过五、六千;东周国更差些,军队只有四千多人。相比这个时代七国间动辄十几二十万的战争,西周、东周两国之间的战事更像是一场“游戏”!
    此次韩赵魏三国在洛阳会盟,可是吓坏了西周公、东周公,至于周天子,也是吓得够呛。前往新郑的使者一波接着一波,名义上是打听需要如何招待韩赵魏三国国君。实际上却是旁敲暗套,想要知道三国的真正目的。毕竟,按照往常的会盟习惯。会盟的地点都会在会盟参与国的境内。这次韩赵魏再次联合,却要在洛阳,很难让人不怀疑韩赵魏三国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企图。
    这其中,又以周天子最为甚。周天子最害怕三国效仿出国,又上演一出问鼎之轻重的戏码,甚至于,假途灭虢。彻底绝了周国的祭祀。
    想想,周天子也不容易。幼年孤苦,被人推上烫手的天子之位。这位置还没热乎。就被自己的叔叔赶出了王畿河南,就食于洛阳。东面的东周公眼看周天子好欺负,也不搭理周天子,不再朝贡。被当做软柿子的周天子一会儿要把粮食“借”给西面河南的西周公。一会儿又要给东面巩邑的东周公送上财帛。时不时的,还要战战兢兢地对“大打出手”的两国好言好语,给他们台阶,让他们息兵止战。
    好不容易确定,韩国这次绝对无意绝周国的祭祀,周天子这才放下心来。在周天子看来,韩国若要攻克洛阳,不过是几日的功夫。不至于蒙蔽麻痹自己。既然韩国说了不会攻打洛阳,那就真不会了。
    不过。很快,周天子就发现自己高兴不起来了。韩国确实没有攻打洛阳,甚至没有大军进入洛阳城,但韩国给了周天子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西周公的首级。
    韩国以西周公不尊周天子为名,在途径河南时,骤起发难,不过三日的时间,西周国三十六邑,民三万户,尽皆归韩。西周公——姬咎根本来不及阻止大军反抗,实际上,即使举全国之兵也无法反抗准备充分的韩国,顿时身首异处。没过几日,东周公负荆请罪,徒步进入洛阳,祈求周天子惩罚他这些年的罪过。周天子虚与委蛇一番,赦免了东周公的“过错”。同为难兄难弟的叔侄两人一番长谈之后,周天子才知道,原来东周公的巩邑也被攻克了,东周国不复存在,其地已经纳入韩国的版图。同样是国灭,东周公的下场在周天子看来,却是好得多,至少,东周公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西周公却是身首异处。
    面对雷厉风行的韩国,周天子隐隐有一股寒意涌上心头。虽然使者从新郑回来后,曾经告诉自己,韩王有意让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凡是忤逆周天子的,就是忤逆韩国。本以为是玩笑话,但周天子没想到,韩国居然说的是真的。西周公身死的时候,韩国就例数西周公的罪状,其中,最大的一条就是驱赶年幼的自己出王畿,不侍奉周天子。至于东周公,也是因为屡屡讹诈自己,才导致东周国被灭的。
    周天子的心情是复杂的,自己的两个死对头被韩国轻而易举的灭绝了,在洛阳会盟的关口。是悲伤吗?谈不上!是伤感吗,有,但很少。弹冠相庆更不至于。周天子只是下意识地觉得,以前,自己的号令好歹还可以在洛阳一地可以。但如今,怕是要受韩国摆布了。
    赵国也在暗暗揣测韩国此举的背后意图,如今,赵王携上卿蔺相如并一万骑、步卒,已经抵达邓县,距离洛阳不过是百里之遥。在接到韩国连灭西周、东周两国的消息后,赵王和蔺相如皆是露出凝重的神色。
    西周、东周两国人口不过两三万户,无足轻重。但因为牵扯到周王室的关系,很有有国家会攻打。哪怕楚国最强盛的时候,也只是问鼎之轻重。哪怕秦国一度占据三川、控制洛阳,也没有灭绝周国祭祀的打算,没有动过刀兵。韩国却是出兵了,而且丝毫不给他国反应的时间,一举消灭了西周东周两国。
    更让赵国重视的是韩国打出的旗号,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用兵讲究的是师出有名,哪怕是找来的借口,也好过没有借口。韩国打出的旗号是西周、东周不尊周天子,应周天子的号召,出兵平定宵小。这个理由有些牵强,谁也不会相信,一向自行其是的韩国突然改了性子,要重振周王室的声威!在韩赵魏三国会盟的前一刻,韩国出兵,赵国下意识的认为,韩国这是在示威,不单向赵国示威,也是向天下示威。
    秦国往太原追加了十万大军,这个消息超乎了韩、赵两国的意料,原本以为,二十万韩、赵联军足以击退秦国的十五万大军。如果秦国识趣的话,就不会为了区区的百里之地,和韩、赵两国死扛,但秦国偏偏就这么做了。没有丝毫犹豫,赵国又向前线追加了五万大军,韩国也没有示弱,三万大军几乎在得到赵国求援的消息的同一天就从上党出发了。
    单单凭这一点,韩国就获得了赵国的信任。在抗秦一事上,至少现在,韩国和赵国合作还是最要紧的事情。韩王派遣了使者求见了赵王,解释了消灭西周、东周两国的原因——秦国意图拉拢两国,突袭函谷关,两国已然意动。虽然这个理由有些牵强,但赵国不好分辨真假,又有求于韩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
    赵国、魏国对于韩国灭西周、东周两国一事,不做表态。秦国、楚国、燕国远离中原,更是说不上话。唯一可以说上话的齐国,一看没人站出来反对,也就默不作声了。天下也就默认了既成的事实。何况,韩国师出有名,这只能说是周王室的家务事,在道义上讲,韩国站得住脚。
    眼见天下波澜无惊,虽然暗流涌动,但韩国还是做出了第二步,也是顺理成章的一步。如今宵小已经被平定,周天子返回故都——河南也就提上了日程。韩王派遣使者婉转地告诉周天子,希望周天子为了天下的安定,重回河南。按照韩国使者的说法,洛阳的风水不好,所以天下才四处征战,不得安宁,周王室才衰落。河南则是民丰而物饶,天下龙脉所在,可以镇压国运。总之,一句话,周天子不管愿不愿意,都要前往河南就食。
    在韩国的武力威慑下,周天子也不敢据理力争,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洛阳这座生活了将近四十年的城邑。好在,西周公在河南的王宫完完整整地被保全下来,周天子和他的大臣们,不至于连住宿、举行朝会的地方都没有。
    事实证明,韩国的许诺还是算了数的。周王室的九鼎、玉玺等物件,全都跟随周天子的车驾安全抵达了河南。不仅如此,韩国还送上了数千石粮草,十几辆马车的财帛,算是对周天子的补偿。对周天子来说,生活在河南还是生活在洛阳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对韩国来说,区别就大多了。少了周天子的掣肘,韩国迅速修缮洛阳的城防,准备迎接赵王、魏王的到来。
    这个时候,赵国、魏国才反应过来,韩国原来早就看好了洛阳这座城邑。之所以攻打西周国,不过是给周天子腾出河南之地,毕竟河南是王城一开始的所在。至于东周国,纯粹是受到了无妄之灾。原本安安稳稳做东周公的姬杰被韩国大军赶到了洛阳,老老实实做了一个周天子身边闲散的大夫,算是最倒霉的人。
    周天子一行驶离洛阳的第三天,赵王一行也是风尘仆仆的赶到了洛阳城。对于韩国大费周章地拿下洛阳,赵国君臣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不过,周天子不在,韩赵魏三国在此会盟也免了不少尴尬。只是,和韩王会见后,赵王就接到了一个坏消息。(未完待续。。)
    ps:继续码字,十二点前再更一章!

第三十五章 迟到的魏王
    秦国发兵二十万,兵分两路,攻打武关、汉中。如今韩国有些应接不暇,秦国应该是打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赵王从韩王口中得到这样的消息后,一时之间,有些目瞪口呆了。
    一旁的上卿蔺相如轻轻拉了一下赵王的衣袖,赵王方才恍然大悟,道:“韩王可需寡人派兵增援?”
    如今既然韩赵两国已经结盟,自然是荣辱与共。韩国肯出兵十三万,襄助赵国攻打秦国。如今韩国有难,赵国自然也该施以援手。
    韩王却是知道,赵国不可能直接出兵增援汉中、武关,就算赵国愿意千里迢迢过来,韩国自己还不愿意呢!哪怕赵国用“围魏救赵”之计,依照赵国现在的国力,也不能成行。秦国摆明了是在将韩国的注意力吸引到太原郡后,来了一出声东击西,真正图谋的是汉中、南阳两郡。
    想到还未死心的齐国,韩王微微一摇头,道:“秦国不过是凭借一口气,勉强支撑罢了!如今春耕正忙,秦国征召超过四十万大军,今年怕是要荒废不少土地。寡人的大军有坚城要塞,秦军想要攻打下来,没有三五倍的伤亡代价,是休想了!我们如今的目标,还是尽快将秦军赶出太原郡,攻入西河之地。”
    赵王点了点头,报以忧色,说道:“幸亏有韩国襄助,不然这二十五万秦军,寡人的赵国能抵挡住,所要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韩王笑了,宽慰道:“寡人与(赵)惠文王相交不短,七年前,寡人还是太子的时候,三晋联盟。轻而易举的击退了进犯的秦国。我们三国各自取得了一郡之地,声威一时无两。当时是韩国有难,赵国义而援之。如今赵国有难,寡人又怎能忘恩负义,落井下石呢!如今,秦国国力尚不及七年之前。我们三晋却是比七年前还要强盛,只需数月,赵王的担忧就不复存在了!”
    韩王说得大义凛然,却是忘了几个月前,韩国大军攻到了邯郸附近,逼迫赵国割地求饶。赵王也佯作忘记这回事,感慨地说道:“寡人愿代表赵国,与韩国永为兄弟之邦,共抗秦国!”
    韩王有意识地望了眼上卿蔺相如。猜测这多半是蔺相如的指使,也不点破,反而抚掌大笑道:“固所愿不敢辞耳!”
    即使两人都知道,眼下双方说的都是些冠冕堂皇的话,两国不过是各取所需,但还是做足了表面的功夫。一时之间,宾主之间,倒也其乐融融!
    说话的功夫。韩王哀悼了下英年早逝的赵惠文王,对自己没能抽身前往邯郸祭拜赵惠文王。表达了歉意。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