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天下 >

第199章

大唐天下-第199章

小说: 大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惶常荒馨煲率常坏┳匪嫣诨噬希φ鹛煜隆!�

这些例子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励志故事,在他们发迹以前,日子过得很困难,连饭都没有吃的。一旦找到用武之地,他们就是一飞冲天,一鸣天下惊。

这个大臣哑口无言,想了想,道:“李将军高见。可是,不是每一个落魄之人都会成为英雄。”

“那好,我且问你,你眼下身居高位,是朝廷的大臣,你的文章如何?”李昌国目光灼灼,紧盯着这个大臣。

“回李将军,说到用兵打仗,或许我不如你。可是,若说到做文章,在下正是因此而科举及第,成为大唐之臣。”这个大臣极是自傲。

科举制度出自隋文帝,在隋炀帝时得到加强,成为一种取仕制度,取代了魏晋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考试制度。尽管到了后世,为人诟病,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却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择官制度,比起汉代的“举孝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进步。

而唐朝对科举制度的推行不遗余力,唐太宗、武则天和李隆基三人更是在这方面下了大力气,发现了一大批人才。

朝中大臣,十之八九就是科举出身。唐朝的科举,与后世的科举有所不同,后世的科举多以无用之言为标准,所选官员多为空谈之人,无为官之能。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很注重实干,切合实际,是以,选出不少良臣。

当然,中科举之人,都写得一手好文章。是以,这个官员极为自傲。

“我再问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得如何?”李昌国盯着这个大臣问道,声音如同雷霆,震人耳膜。

“好!写得好!”一片叫好声响起,出自大臣之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仅仅是诗,还是哲理名言,就是一千年后的现代,也是劝学的名句。只要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诗写得非常好,要一众大臣不叫好都不成。

“你可知这诗是谁写的?”李昌国再度发问。

“李将军,是谁写的?”李昌国的问话正是群臣心里所想,无不是打量着李昌国,大是期盼。

“就是你们看上眼的酸儒写的。”李昌国冷哼一声。

“谢李将军。”杜甫大是感激。

杜甫很清楚,自今天起,他出名了。能成为李昌国的座上嘉宾,要想不出名都难。更别说,李昌国还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念了他一句诗,可以预见得到,这诗必然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这对苦苦挣扎的杜甫来说,是无上美事。

“啊!”

“他写的?”

“这可能吗?”

群臣一副见鬼的表情,吃惊地打量着杜甫,一脸的难以置信。

杜甫是他们眼里的酸儒,一无是处,谁会相信,他竟然能写出如此佳句?

“哼!”一声冷哼响起,只见太子李亨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大步而来,冲群臣冷冷地道:“李将军的话谁敢不信?”

以太子李亨对李昌国的了解,李昌国还没有如此隆重礼节迎接一个人,他如此看重之人,岂是等闲?李昌国说是,那就是。

“这个……”被李亨提醒的群臣终于清醒过来,正如李亨所说,李昌国不会在这事上说假话。他们瞧不起的酸儒,竟然有如此文才,他们一时之间接受不了,连话都说不太清楚。

“滚!”太子李亨冲群臣呵斥道:“不好好为国做事,就想着攀结,枉为大唐之臣。给你们十息时间,有多远滚多远。”

谁都知道,如今的太子已非以前的太子。以前的太子危若累卵,时刻可能丢掉太子之位,眼下的太子,太子之位稳若泰山,谁也不敢得罪,只得告罪离开。

“见过太子。”李昌国上前见礼。

“免了,免了。”太子李亨笑着道:“李将军,据我所知,你还从未如此高看过一个人,你为何以如此隆重的礼节迎接杜先生?”

“因为杜先生是李翰林的至交好友,是李翰林推崇备至之人。”李昌国回道。

“哦。李翰林推崇备至的人物,必是非同小可。好好好!”李白才高八斗,诗名遍天下,能得李白推崇备至的人物,岂是等闲?李亨大感兴趣,把杜甫好一通打量,手一挥,道:“走,进去再叙。”

一进入府里,太子手一挥,叫人摆酒。很快的,一桌酒席摆上,李亨招呼李昌国、杜甫、高适、岑参、李泌坐下。

李昌国打量李泌,问道:“敢问英雄贵姓?”

李泌就要通名报姓,却给太子李亨拦住,笑道:“李将军,你猜猜他是谁?给你个提醒,青年隽杰,和你一个姓。”

“长源?”李昌国虽未见过李泌,却是听过他的大名,知道他不少事。

“李将军知晓在下,在下是荣幸之至。”李泌大笑,很是豪爽,红光满面。

长源是李泌的字。

“幸会啊幸会!”李昌国也是欢喜不已。李泌的大臣,只要喜欢唐朝的人,谁没听过?

这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牛人,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平定安史之乱的谋划被人与隆中对相提并论。

见礼之后,李亨所有人斟上酒,这才道:“在饮酒之前,我先考较考较杜先生。能得李翰林推崇之人,我真的很好奇。”

“随便考较便是。”李昌国放心得很,冲杜甫一打眼色道:“这是太子。”

言外之意不需要说了,那就是在暗示杜甫,好好把握住机会。

杜甫自然明白李昌国的用意,打起精神,任由李亨考较。杜甫诗才绝世,放眼数千年中国历史,只有李白能与之媲美,李亨哪里考得住他。

李泌暗暗称异,也来考较,仍是考不住,大笑道:“不愧是李翰林推崇备至之人。”

“杜先生,太子府里还差个能文善诗的文人,你可愿屈就?”李亨这是在招揽了。

杜甫有些犹豫,李昌国笑道:“如此美事,杜先生哪敢不从呢?”

李亨就是未来的唐肃宗,皇帝啊。眼下杜甫若是做了他的亲点文人,等到他登基以后,杜甫的前途还用想吗?

太子身边也需要能文善诗的人为他起草各种诏令,以杜甫之才,自然不会有问题,得到李亨的赏识那是必然。这对杜甫来说,是无上美事。

“谢太子!”杜甫致谢。

自此,杜甫正式成了太子身边的人,受重用一事不用怀疑。

太子李亨还想招揽高适和岑参,无奈二人很想驰骋疆场,只得作罢。

接下来,李昌国他们饮酒作诗,尽欢而散。

一个劲爆人消息传来:王忠嗣回京了。

第六十二章 挂帅出征

王忠嗣进京的目的不需要想也知道,他是奔着军权来的,他是想统军出征。对于此事,李昌国只是笑了笑,再无表示。王忠嗣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良将,然而,他却缺乏政治眼光,不知道李隆基已经选中了统兵出征的人选,那就是李昌国。

李隆基之所以选中李昌国,正如李泌所言,李隆基不想把唐朝的安危寄托在王忠嗣一个人身上,而是要着力培力李昌国,以此为唐朝打造一根擎天柱。

果如李昌国所料,王忠嗣一到长安,就求见李隆基,姿态放得很低,向李隆基认错,不该在石堡城一事上怯战。然后,他就请命,愿为李隆基分忧,统兵出征大食。李隆基只是好言勉励一番,再无表示。

王忠嗣仍然不甘心,在长安四处活动,求见太子李亨,一再表示愿为李亨保驾护航。要是在以前,太子李亨一定会满口答应,为王忠嗣争取领兵的资格。这次,太子李亨被李泌点醒,只是好言安慰一通了事。

这期间,李昌国和李泌、杜甫、高适、岑参、郭子仪、李光弼他们饮酒畅谈,其乐无穷。诗圣的诗才让人震惊,远过史书所载。诗圣的大名,李昌国是如雷贯耳,然而亲身经历之后,方才知道杜甫的诗才远过史书所载。

李泌文武全才,不仅善于谋划,更具有不凡的政才,他的话语让人赞叹,李昌国对李泌是赞不绝口。

同样的,李泌对李昌国也是赞赏有加,两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相见恨晚,竟然同吃同喝,有时更是挤在一张榻上同睡。

这种美好的日子在含元殿大朝时到了尽头。李昌国带着郭子仪、李光弼上朝,只见群臣到得很整齐,可谓人山人海。谁都知道,这次含元殿大朝意味着什么,因为这必然是西进统帅人选出炉的大朝会。安西都护府危急急城增援,而李昌国他们休整处差不多了,是该出兵的时候了。

李隆基身着皇袍,头戴皇冠,大袖飘飘,快步而来。整个人极为精神,精神头十足,走路轻快,向在飘似的。

出兵大食,击破大食,这是唐朝百年夙愿,眼下到了大举出征的时候,要李隆基不欢喜都不成。

群臣见礼,李隆基手一挥,道:“免了。”

站在宝座前,扫视群臣,群臣个个精神大振,而又期盼。出兵大食,这是大唐男儿的梦想,在统帅即将出炉的时刻,他们哪能不欢喜的,哪能不精神大振。他们期盼的是,谁人统兵出战。

“李林甫。”然而,让群臣意外的是,李隆基并没有急于宣布谁统兵,而是直接点了李林甫的名。

“臣在!”李林甫大是欢喜,声调有些高。

以李林甫想来,眼下是宣布统帅的大好日子,李隆基的宣布以前首先想到他,这是对他的重视,他又有立功的良机了,要他不振奋都不成。

然而,出乎李林甫意外的,只见李隆基脸色一沉,沉声道:“开元年间,朝中良臣无数,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韩休、王毛仲、杨思勖……济济一堂。他们为相说,为大唐举贤荐能,你为相十余年,可有贤才得进?”

“嗡!”李林甫那感觉如同被雷劈中了一般,脑中一片轰鸣声,差点摔倒在地上。

李林甫为相十余年,为了保住相位权势,堵塞贤才进取之道,朝中没有多少贤才,这是他最怕的事情。李隆基此时突然提到,李林甫尽管老奸巨猾,仍是心惊肉跳。

“还有,你不在衙署处置公务,却在你的府第处置,你居心何在?”李隆基的声调陡然转高,如同雷霆轰鸣。

“陛下……臣……”能说会道的李林甫平生头一遭张口结舌,无言以答。

李林甫大权在握,谁都不放在眼里,干脆不去衙署理政,直接在自己的丞相府办公,门庭若市,公议嚣嚣。

“李林甫听旨。”李隆基沉声道:“削去李林甫爵位两级,即时回衙署理政,开言路,进贤才,若有违者,斩你满门。”

“谢陛下!”李林甫惊出了一身冷汗,浑身汗湿,却是欢天喜地。

依他想来,他这次怕是在劫难逃了,却是没有想到,以削爵了事,这对他来说,是天大的福音。

在眼下这种时候,李隆基不可能罢掉李林甫的,一是李林甫虽是奸臣,确有雄才,只要敲打一番,他仍能做事。二是即将与大食开战,朝中一定要保证稳定,若是换个丞相,有可能会出现动荡,这对即将到来的大战不利。三是一时之间,还找不到人取代李林甫。十几年没有进贤才,哪有那么容易找到取丞相人选。

“李林甫,安西大都护一职,你就不必再兼任了。”李隆基再次削去李林甫一官职。

“臣遵旨。”李林甫大声领命,心里却在滴血。

即将进行的大战,唐朝一定会有大胜之仗。别的不说,单把侵入西域的数十年大食军队干掉或是打败,就是奇功一件。若是李林甫兼任安西大都护,那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他就有大功。李隆基毫不留情,把这一职位夺了,李林甫心头在滴血。

“太子。”李隆基盯着李亨。

“父皇,儿臣在。”李亨忙出列。

“你就兼任安西大都护。”李隆基打量着李亨,很是欣慰。

“谢父皇。”这是天大之喜,李亨欢天喜地,声调有些高。

即将与大食的大战,唐朝有着稳胜的把握,不是别的,只需要把在西域的大食军队干掉,就是奇功一件。如此天大的功劳,落在李亨身上,李亨哪能不兴奋的?若不是场合不对,李亨一定会放声高歌了。

“高明!”李昌国大为赞赏李隆基此举。

此举是在为太子李亨登基做准备,把立功的机会留给他,可以稳固太子的权势地位,将来登基就顺利得多了。

“王忠嗣!”李隆基点名了。

“臣在。”王忠嗣应声出列,欢喜难言,心想这统帅落在他身上了。

群臣也是如此想法,靠得近的,更是小声冲王忠嗣道喜:“恭喜大帅!”

王忠嗣是一员不错的将才,能征善战,数十年来大小战役数十战,就未有过败绩,他统兵出征的呼声很高,不在李昌国之下。眼下,李隆基首先点到他,不是统兵出征还能是什么?

“你曾有言,愿为保护太子,极好。太子身兼安西大都护一职,你就辅佐太子,为大军筹备粮草辎重、援军、民夫丁壮。”出人意料的是,李隆基把后勤之事派给了王忠嗣。

“遵旨……啊!陛下,不是让臣统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