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0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第一战斗单位就是77军的延续,第九战斗单位继承了39军的光荣历史,那么第十战斗单位就是15军的缩影。因为空降17军的王学平在接受了培训之后才出任第八战斗单位的指挥官,所以第八战斗单位与17军基本上没有关系。10支战斗单位中,只有第十战斗单位是空降部队的延续。
这既是荣誉,又是责任。
大改编之前,空降部队在共和国陆军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其他军队无法替代的角色,即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机动部队。因为共和国没有美国那么多的海外基地,也没有美国那么强大的陆战队,所以空降兵往往在战争中扮演急先锋的角色,从中南半岛到朝鲜半岛,再到藏南地区与南亚次大陆,空降兵一次又一次的冲在了其他部队的前面,总是第一个到达战场,并且坚守到最后。虽然大改编的初衷是让10支战斗单位都应该具备强大的战略机动能力,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装备采用费用超标等等。与这些硬件上的问题相比,人员素质的问题更加重要。别的不说,让由39军改编而来的第九战斗单位像空降兵那样作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九战斗单位成军后训练了足足3年,直到2040年中期才形成全面战斗力。不管怎么说,在陆军已经不是老大哥的时代,要想在短短数年之内拥有10支具有强大战略机动能力的战斗单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建设战斗单位的时候,陆军必须证明有没有必要让10支战斗单位都具有战略机动能力。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事情都有个开头。
在顺利搞定了9支战斗单位的改编工作之后,接替项铤辉出任陆军参谋长的唐应龙上将(第三次军事改革后,各军兵种均不再设司令官,最高指挥官就是参谋长)按照项铤辉的安排,提出了把第十支战斗单位按照战略机动部队的标准进行建设。因为这是项铤辉早就做好了的安排,而且与林啸雷取得了默契,所以林啸雷没有反对这项提议,刚当上国防部长的帅永康也不敢得罪仍然比较强势的陆军,也就没有在经费上做手脚。总而言之,在只组建一支具有战略机动能力的战斗单位的情况下,经费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
也就在这个背景下,第十战斗单位应运而生。
如果说第十战斗单位的出现是必然,那么李东石成为指挥官就是偶然了。不管是从资历还是人脉来看,李东石不比其他的同龄少将好多少,而且当时有望成为第十战斗单位指挥官的还有2位空降军的军长。虽然项铤辉在任的时候,非常重视李东石,并且在离任前亲手签署了李东石的中将晋升令,但是在唐应龙当上陆军参谋长的时候,李东石的晋升令还没有得到国务院与元首府批准,仍然是陆军少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唐应龙的支持,李东石很难成为第十战斗单位的指挥官。
在这个时候,唐应龙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谁都知道,唐应龙在此之前是38军的中将军长,印度战争结束之后,唐应龙调回陆军司令部,开始逐步接管陆军工作。因为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已成定局,裴承毅又不愿意与林啸雷对抗,所以资历与苏劲辉不相上下,在凌云霄等人之上的唐应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共和国陆军参谋长的第一人选。
事实上,唐应龙不是一个有太大野心的军人。
谁都知道,在项铤辉之后出任陆军参谋长,基本上就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参谋长,不可能取得太大的成就。唐应龙能够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不但证明他没有野心,也表明他是一个很有牺牲精神的军人。
问题是,再大公无私的人,也会有那么一点点个人欲望。
如果没有个人欲望,也就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唐应龙的个人欲望,也许就是让陆军别在转型时期迷失方向。
虽然在大问题上,唐应龙没有与林啸雷发生冲突,但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他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在支持李东石之前,对唐应龙影响最大的就是第九战斗单位指挥官的人选问题。
谁都知道,唐应龙的直接对手就是前39军军长苏劲辉、以及前54军军长曲茂康。因为曲茂康在光荣晋升为陆军上将之后选择了退役,所以唐应龙只剩下了一个对手。不管怎么说,只要苏劲辉还穿着军装,就对唐应龙有威胁。事实证明,苏劲辉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能耐的军人,唐应龙并没高估他。正是如此,在组建第九战斗单位的时候,唐应龙希望由38军出身的某个中将担任指挥官,结果林啸雷硬是没有答应这个小小的要求,把傅卫民放到了第九战斗单位指挥官的位置上。再往前推,在组建荡八战斗单位的时候,因为该战斗单位的大部分官兵来自改编前的38军,所以唐应龙希望由38军的将领担任指挥官,而林啸雷似乎在故意打压唐应龙,把17军的军长派了过去,搞得唐应龙非常恼火。受这些因素影响,组建第十战斗单位的时候,唐应龙顺水推舟,没有推举来自38军的将军,而是把李东石推到了前面。因为第十战斗单位本来就由15军改编,空降153旅又是15军的绝对主力,作为该旅旅长与军参谋长的李东石少将自然第十战斗单位指挥官的最佳人选。虽然林啸雷想让16军军长怀志刚担任这个要职,在陆军制造一些不和因素,限制陆军的作为,但是在唐应龙的坚持下,林啸雷也不好乱来。
对李东石来说,出任第十战斗单位的指挥官,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虽然在此之前,李东石已经以15军参谋长的身份负责军部工作(商雪韵调任第七战斗单位指挥宫之后,15军就没有军长了),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作为一名从基层爬逛来的将军,登上军长的位置都是个挑战。
更重要的是,第十战斗单位是一支与众不同的部队。
因为定性为战略机动部队,所以第十战斗单位的组建方式就与其他战斗单位不一样。
成立指挥部的时候,第十战斗单位的参谋数量比其他战斗单位多了20%,其中大部分都是负责战略空运与空中支援的参谋。也就是说,从最高层的指挥机构开始,第十战斗单位就标新立异,与其他战斗单位截然不同。
战斗旅方面,第十战斗单位是唯一采用“减量配制”的作战部队,不但编制规模比其他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小得多,而且所有主战装备都是按照最低防护标准配制的,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在前线提高防护等级。这么安排也是有道理的,毕竟DZ…31C在标准防护下的战斗全重超过了30吨、最大防护下的战斗全重更是接近40吨,Y…16最多只能运载1辆,而在最低防护下,DZ…31C的战斗全重只有27吨,Y…16能够同时空运2辆。 DB…30D的情况也相差不大,最低防护下,Y…16能够同时空运2辆外加2个步兵班的全部人员与物资,而标准防护与最大防护下,只能运送1辆加1个步兵班。作为战略机动部队,肯定得优先确保部队的空运效率,减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炮兵旅方面,第十战斗单位率先采用了能用Y…16空运的新式供电系统,以及Y…16能够一次运送2辆的紧凑型电磁炮,还将每个营的电磁炮数量由24门减少到了18门。这么做一是为了降低空运压力,二是新式供电系统的输出功率有所降低,只能支持18门电磁炮。更重要的是,陆军对印度战争中的炮火支援做了总结,得出的结论是,配备18门电磁炮的炮兵营的作战效率比拥有24门炮的炮兵营高得多,不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能在战斗中合理减少弹药消耗量。说直接一点,就是炮兵的配制过于强大,导致战斗浪费大,从而增大了战争开支。
相对而言,变化最大的是支援旅。
仅从兵力上讲,第十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就是10个支援旅中常备规模最大的一个,即便在和平时期,第十战斗单位支援旅的常备兵力也在12000人左右,甚至超过了很多国家一个步兵师的人数。导致支援旅规模巨大的原因很简单,作为战略机动部队,第十战斗单位必须做好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进行大范围转移的准备,因此必须编有一支规模庞大的战术空运部队。事实上,第十战斗单位也是唯一拥有战术空运力量的战斗单位。
和平时期,支援旅下设的战术空运指挥中心可以调动60多架DZ…25E与20多架Y…14F战术运输机。战时情况下,该指挥部可以指挥一个航空支援旅的200多架DZ…25E与100多架DW…26D。换句话说,在必要的情况下,第十战斗单位能够拥有一支旅级规模的陆军航空作战部队。
可以说,这就是第十战斗单位的最大特色。
因为DZ…31与DB…30D都采用了模块化设计,防护等级可以根据作战需要调整,所以其他战斗单位也可以在减配的情况下,达到与第十战斗单位相当的战略机动能力。在中东战争爆发之前,所有战斗单位都进行过跨度在5000公里以上的战略机动训练,要想体现第十战斗单位的独特能力,就得在战术空运上做文章。不管怎么说,战略运输机只能将部队运送到相对安全的大型机场,不可能像垂直起降运输机那样,把部队投送到战线后方,甚至直接把部队送上战线。可以说,“最后100公里”(按照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标准,交火线附近100公里是战区的最小范围)往往成为了限制部队战斗力的最大障碍。印度战争已经证明,部队的战场突击能力非常关键。
第十战斗单位成军之后,一直在共和国西南地区的大山里训练,就是要让部队尽快掌握战术级别空中机动的方式与战术。
虽然扎格罗斯山区的植积覆盖率远比不上共和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但是两地的地形都非常崎岖,不太适合装甲部队大兵团作战,是小股精锐突击部队的天堂。空降兵本来就擅长单独作战,拥有了装甲力量的空降兵,更加擅长小规模战斗。
不管怎么说,杜奇威没有理由不重视这支已经到达伊拉克北部地区的部队。
虽然按照CIA与NSA提供的情报,第十战斗单位的战术空运力量还在伊朗境内,大概会被派去为第一战斗单位运送作战物资,因此第十战斗单位不大可能以空中突击的方式发动进攻,要想打地面战,就得花上点时间,为那些只按照最低防护配备的坦克与战车装上更加厚重的装甲,但是CIA与NSA在情报中均提到,如果北面的战事吃紧,或者对方的指挥官有更大的企图,就不会让第十战斗单位耽搁太多的时间。进入7月3日凌晨,已经集结完毕的第十战斗单位随时有可能进入土耳其境内。
对杜奇威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布吕歇尔已经把主力放在了哈卡里省的北面,准备应付从两个方向上发起进攻的伊朗军队,就算南面还有2个土军步兵师,杜奇威也不敢抱任何希望。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在共和国陆军的钢铁洪流面前,土军连个屁都算不上。
关键就是,裴承毅会让第十战斗单位击围剿布吕歇尔吗?
杜奇威觉得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如果裴承毅把布吕歇尔看成威胁,早就让第一战斗单位南下了,而不会等到布吕歇尔部署好防线,再让第十战斗单位从地势相对较低的南面杀过来。以该地区的地形,从北往南攻比从南往北攻容易得多,不然伊朗陆军也不会把3个最有战斗力的师放在补给更加困难的北面,而在补给相对容易的南面投入4个战斗力差得多的师了。
第十战斗单位不会去对付布吕歇尔,会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必须好好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不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战斗单位的前锋已经到达凡城,后面还跟着几个伊朗步兵师。从积极动用第十战斗单位的情况来看,裴承毅不会让第一战斗单位强攻凡城,会用伊朗步兵师包围凡城,第一战斗单位继续向西突击。在此情况下,第十战斗单位的任务就很简单了,即迅速北上,攻占底格里斯河上游的某处战略要地,比如锡尔特省的首府。如果第一战斗单位能够迅速攻占凡湖西岸的塔特万,共和国陆军就打开了通往土耳其中部地区的大门,可以沿着两条铁路线与数条公路线推进。
在此情况下,就算不考虑土军的战斗力,在尚未进行动员的情况下,土军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守住整条战线。
结果可想而知,共和国陆军的装甲部队杀到安卡拉城外,土耳其就将成为第二个印度。
事实上,土耳其能够成为第二个印度就算万幸的了。在杜奇威看来,作为唐帝国传人的裴承毅很有可能完成当年唐帝国大将苏定方没有完成的伟业,一举翦灭由突厥人后裔建立的土耳其。
不管怎么说,这是谁都承受不起的失败。
只不过,杜奇威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是7月1日深夜了。
第96章 突围
因为不是学历史的,所以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