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0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了杜奇威的建议,即立即下达战备命令,让戈兰高地上的以军进入进攻阵地。
这么做,能够为美以联军节约大约12个小时。
正是如此,7月4日下午,裴承毅就收到了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得知2个以色列国防军的王牌旅正在为进攻做准备,美军的第1陆战师正在前往戈兰高地,而运送第2陆战师的战略投送舰队也进入了特拉维夫港。
可以说,这是裴承毅等了很久的消息。
为了保险起见,裴承毅让军情局核实了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并且联系了苏劲辉,让他派出大型无人侦察机,对戈兰高地进行航拍。不管怎么说,侦察机拍下的照片要比侦察卫星拍下的清晰得多。
不到1个小时,军情局的情报就得到了证实。
以军确实在进入进攻阵地,到达戈兰高地的美军也在为进攻做准备。按照军情局提供的分析报告,美以联军最快能在7月5日凌晨发动进攻,如果考虑到第2陆战师最快只能在7月5日夜间集结完毕的话,那么美以联军很有可能在7月6日凌晨发动进攻。
当然,裴承毅没有完全把军情局的分析报告当回事。
不管怎么说,军情局的那些情报分析专家都是坐办公室的书生,而不是拿枪上战场上的军人,在分析情报的时候,军情局的专家最多只能借鉴以往的战争经验,而不可能像军人那样去判断战场局势。
在裴承毅看来,杜奇威肯定不会把进攻行动拖到7月6日凌晨。
原因很简单,围攻锡尔特的战斗最迟在7月5日夜间开始,如果美以联军在7月6日凌晨才发动进攻,裴承毅就能得心应手的调整南面的防御部署,让美以联军在两支战斗单位组成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对杜奇威来说,扳回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发起进攻。
如果不是进攻行动需要充足的准备,恐怕杜奇威会让美以联军在4日夜间发动进攻。
这个时候,摆在裴承毅面前的选择也有很多。
万幸的是,他有比较充足的时间。
收到苏劲辉发来的报告时,裴承毅就与南线指挥官谈了一下,主要询问第九战斗单位有没有能力挡住美以联军的进攻。虽然苏劲共表示有足够的信心,但是也非常客观,即第九战斗单位只有2万兵力,而美以联军的总兵力很有可能超过20万,能在局部战场上取得近50倍的兵力优势,所以第九战斗单位很有可能守不住大马士革南面的防线。继续一支扮演机动防御力量角色的援军,苏劲辉没有明说,意思却很明显,即应该让一直在叙利亚北面活动的第二战斗单位南下。
裴承毅没有急着答复苏劲辉,而是联系了罗少鹏。
对于这位在印止战争中表现不那么突出的将军,裴承毅只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没有办法进行空中机动的情况下,第二战斗单位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大马士革以南的叙利亚南部地区,并且在到达之后就投入战斗。
这次,罗少鹏给了一个很明确的答复:12小时。
得到这个答复,裴承毅才下达命令,即第二战斗单位全部前往哈塞克,到达后就要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南下。
因为苏劲辉也参加子视频会议,所以不再需要提醒苏劲辉。
做好南线安排,裴承毅才找到梅乐驰少将,一同联系了空军司令雷靖鸣。
当着空军上将的面,裴承毅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动员全部战略空运力量,在24小时之内将第八战斗单位的全部兵力与全部装备送到叙利亚的阿勒颇,在接下来的48小时之内将第五战斗单位、以及支撑两个战斗单位作战的后勤保障力量送到阿勒颇。
雷靖鸣非常清楚裴承毅的指挥风格,当场就命令梅乐驰全力配合。
因为驻扎在广东的第八战斗单位早就做好了准备,所以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就前往最近的机场。
北京时间,7月4日23点30分(巴格达时间是19点30分),也就是裴承毅与雷靖鸣通电话后不到半个小时,第一批运载着第八战斗单位官兵的运输机就离开了广州郊区的空军基地。
这次被称为21世纪前半叶规模最大的战略空运就此拉开了帷幕。
共和国空军如此大的举动,自然逃不过美军的监视。
收到消息的时候,杜奇威刚刚联系了第1陆战师的师长,亲自部署了作战任务,正准备联系第2陆战师的师长。
这个消息,没让杜奇威感到震惊。
当时,他的第一想法就是,裴承毅已经发现了以军的行动,并且断定以军将主动攻打叙利亚。冷静下来后,杜奇威马上意识到,裴承毅在这个时候动用战略空运力量向前线投送作战部队,不是为了巩固大马士革南面的防线,而是要在土耳其战场上发动更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为子证实这个猜测,杜奇威紧急联系了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
数个小时后,从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起飞,在阿拉伯海上空巡逻的预警机发现的情况证实了杜奇威的猜测,从共和国广东省的空军基地起飞的运输机没有飞往叙利亚南部,而是全部飞往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
“围魏救赵”这一招很老套,可是在很多时候却非常管用。
现在,摆在杜奇威面前的难题是,美以联军的进攻很有可能无功而返。
因为早就不对北面的战斗抱希望,所以地面战斗打响之前,杜奇威就把全部的赌注押在了南面。按照他的设想,只要能够保住土耳其政权,北面的战斗打成什么样子都是可以接受的。
关键是,必须集中全部力量干掉叙利亚,即推翻叙利亚政权,让这个国家变成第二个约旦,至少得变成第二个埃及。
早在年初的南非首脑会晤上,杜奇威就向裴承毅暗示了这个结果。问题是,裴承毅似乎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或者说共和国当局不想就此放弃叙利亚。进行战争准备时,杜奇威针对这一情况做了精心安排,把最为信任的两个陆战师都放在了南面,并且在调动战略预备队,也就是美国本土的地面部队时,也优先考虑南线需求。正是如此,杜奇威才把他的北线司令部设在了紧挨叙利亚的伊斯肯德伦。
在他的设想之中,如果美以联军在南面打不开局面,而北面又陷入僵持阶段的话,他就会从北面攻打叙利亚。现在看来,至少北面战场不会立即进入僵持阶段,也就是说,得把希望完全放在南线战场上。
问题就在这里,对方已经展开行动,在南线仓促进攻,能够达到目的吗?
不管怎么说,2个陆战师肯定不够,不然杜奇威也不会在安排战略空运与快速海运的时候优先考虑以色列。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裴承毅在北面发动全面进攻,对土耳其政权构成了致命威胁,杜奇威将别无选择,只能把重点放在北面,至少应该在挡住裴承毅的疯狂进攻之前重点增援土耳其。
毫无疑问,裴承毅这一招非常管用。
对杜奇威来说,首先得确认一件事,即美以联军能不能在没有更多增援的情况下,一口气打到大马士革,以及能以多快的速度打到大马士革。
只要美以联军能够及时打到大马士革,局势就将彻底扭转。
正是如此,联系了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之后,杜奇威就与达扬通了第二次电话。与上次通话不同的是,达扬不再那么爽快。这也可以理解,共和国当局以战略空运的方式向前线投送第5支战斗单位,而且很有可能如法炮制,投送更多的战斗单位。在进攻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以色列当局肯定会有所顾虑。别的不说,如果以军进攻受挫,而共和国军队又投入了足够多的兵力,以色列的生存都将成问题。
电话会议持续了几个小时,直到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发来报告,杜奇威与达扬才相互挑明底牌。美以联军将竭力向大马士革进军,如果共和国陆军只在这边投入1个战斗单位的兵力,达扬有足够的信心在48小时内把战线推进到大马士革郊区。如果共和国陆军投入了更多的战斗单位,美军除了让第2陆战师在进攻开始后的12小时后参战之外,还得在接下来的12个小时与36个小时之内各投入1个陆军装甲旅与1个陆军步兵师,美以联军才有可能在48小时之内打到大马士革,而且这个可能性最多50%。
显然,达扬的预测很保守。
作为出色的将领,杜奇威知道达扬没宾夸大其词,准确的说,是没有高估对手的战斗力。对于极为擅长运动防御战的共和国陆军来说,用2个战斗单位肯定能在大马士革南面的沙漠里跟2到3倍的敌人周旋。如果算上强大的远程炮兵,甚至有可能在运动战中打残2到3倍的美以联军。
对付4万共和国么队,就得投入12万美以联军。
因为还要对付由叙军守卫的阵地,以及得考虑共和国陆军紧急增兵,所以美军投入3到4个师的兵力是最低要求。
事实上,杜奇威早就猜到达扬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在答复达扬之前,杜奇威强调了一件事情,即共和国的增援部队将前往叙利亚北部,而不是大马士革,所以裴承毅不大可能优先增兵南线,会首先在北面取得胜利。也就是说,南面的压力不会太大。强调了这个问题之后,杜奇威才承诺在进攻开始后的24小时之内以空运的方式,向以色列运送1个陆军步兵师,并且让该部队在接下来的24小时之内参与进攻作战行动。
对于杜奇威的答复,达扬也不能有太高的指望。
不管怎么说,能在24小时之内空运一个步兵师,已经是美国战略空运能力的极限了。
更重要的是,达扬非常清楚,如果土耳其迅速战败,所有压力都将落到以色列的肩膀上,到时候,就算美国不出一兵一卒,以色列也要为生存而战。既然杜奇威肯提供更多的兵力,为什么要拒绝呢?
双方最高军事指挥官达成协议的时候,以色列总理也与美国国务卿达成了秘密协议。
在洛布林夫人的积极努力下,以色列总理终于同意派兵参战,并且按照之前达成的秘密协议,在战争期间听从美国的军事指挥。因为局势万分紧迫,所以双方均同意由CIA与摩萨得联手策划以色列的参战理由。
毫无疑问,不是洛布林夫人的口才好,说服了一心为犹太人谋福利的以色列总理,而是共和国的战略增兵行动让以色列当局别无选择。
因为以色列是一个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下的国家,所以只需要得到总统批准,以色列总理就能让部队越过实际控制线,攻入叙利亚境内。虽然以色列国会有权让总理撤军,但是无权阻止总理出兵。因为以色列总统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即没有党派支持,又没有实际权力,所以基本上不可能否决总理的战争决定。
以色列参战,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第102章 第二战线
7月5日凌晨,在戈兰高地东面叙以军事分界线上响起的枪声证明了一件事情,即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原本臃肿不堪、效率低下的情报机构,也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为果断迅速的行动单位。
因为认为策划的痕迹过于明显,所以双方都不想去深究到底是谁打了第一枪。
当然,公共新闻媒体还是得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一番。
直到几十年之后,仍然有不少西方新闻媒体认为,打第一枪的是叙利亚。在一些西方学者眼里,叙利亚当局有至少5点理由挑起战争。一是叙利亚当局一直在为重新控制戈兰高地努力;二是大马士革距离前线太近,没有任何安全保证;三是叙利亚在3年前吃过一场败仗,复仇心切;四是叙利亚这些年来的国防建设初有成效,军队恢复了信心;最后就是叙利亚想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新核心,需要在军事行动有所建树。按照西方新闻媒体的说法,别说5点理由,其中任何一点理由都能让叙利亚主动挑起战争。
作为阿拉伯国家的新闻媒体,半岛电视台与西方同行截然相反,一直坚持认为挑起战争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叙利亚。半岛电视台没有做太多的分析,只提到了一点,即冲突爆发前,戈兰高地上的以军已经进入进攻阵地,刚刚抵达以色列的2个美军陆战师也先后到达戈兰高地,其中1个陆战师还做好了战斗准备。
因为直接当事人没有出面澄清,有能力搞清真相的机构也没有采取行动,所以到底是谁让以色列卷入了这场中东地区在21世纪上半叶规模最大的战争,就算新闻媒体说得再详细,也没人可以下定论。
事实上,谁打的第一枪并不重要。
以色列必须参战,再不行动,就只能坐着等死了。叙利亚也想趁此机会有所为,至少要洗刷3年前的耻辱,自然希望以色列更加积极一点。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场双方都“期待已久”的战争。
落到实际问题上,点没有那么轻松了。
与2038年的叙以战争相比,因为失去了突然性,所以冲突爆发后,首先发力的是以色列陆军的远程炮兵,然后才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