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0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先进的高能激光拦截系统也只能在1秒内进行2次拦截,而为了确保摧毁目标,一般会对同一个目标进行2次拦截。因为1套地面拦截系统一般只有4到6组高能激光器,所以最多只能同时拦截4到6枚巡航导弹。也就是说,用9枚导弹攻击1个目标的话,至少能保证3枚导绅击中目标。
事实上,高能激光器在对付HS…35与AGM…1A这类导弹时,几乎没有效果。
共和国与美国的能量武器专家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在高能激光器刚刚进入鼎盛时期的时候,加大了粒子束武器与电磁炮的研究力度。不管怎么说,激光武器的作战介质是没有质量的光子,只能通过传递能量的方式,摧毁目标的内部结构,而不能对目标造成直接毁伤,拦截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要想提高拦截效果,就得使用有质量的介质。粒子束武器的介质就是有质量的粒子(包括电磁、中子、质子、原子核、分子等等)。而电磁炮的介质更是宏观物质。
早在30年代初,共和国与美国就先后开始研制粒子束武器。
当然,从现实情况来看,速射电磁炮的应用前景更加乐观。按照共和国物理实验中心的理论,只要能够在螺旋电磁炮方面取得足够的进展,就有可能研制出炮口速度超过每秒20公里的电磁炮(轨道电磁炮的极限炮口速度为每秒10公里,实际最多只能达到每秒8公里)。因为储能设备、脉冲放电器等关键设备已经在研制高能激光器的时候得到解决,而且螺旋电磁炮的炮弹不与炮管接触,不会摩擦生热,也就不用考虑射速过高产生的热量,所以速射电磁炮的射速能够超过每分钟20000发。如果摧毁1个目标至少需要用10发炮弹形成一道弹幕的话,那么只需要30毫秒的开火时间,100吉瓦级激光器一个开火周期在20毫秒左右。按照计算机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如果电磁炮的炮口速度能够提高到每秒40公里以上,射速提高到每分钟50000发以上,速射电磁炮的拦截效率就将超过高能激光器与粒子束武器,成为首选末段拦截系统。
不管怎么说,导弹与拦截系统之间的斗争就是速度的竞争。
谁更快,谁就更有希望取胜。
当然,在实战应用中,没有哪个指挥官去考虑这些技术上的问题。
对任何一名指挥官来说,只用考虑需要花费多少导弹才能击毁目标,而要达到战役目的需要摧毁多少目标,以及哪些目标。
因为杜奇威早就有所准备,所以美国空军没有浪费昂贵的巡航导弹。
在这波突然而至的攻击中,处于防御的一方根本没有还手的机会,毕竟还没有任何一种地面防空系统,能够有效对付大约2000公里外的战略轰炸机。因为打击来的太突然,所以防御一方甚至来不及做出反应。
对裴承毅来说,这也许算得上是开战以后,最大的一个“意外”吧。
第105章 果断调整
损失还未统计出来,裴承毅就联系上了王学平中将。
虽然当时还无法确定美军有没有轰炸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省以外的地区,但是部署在苏丹北部、努比亚沙漠里的战略警戒雷达准确的探测到了在西地中海上空发射导弹的B…7C机群,由此可以大致推断,美军没有打算轰炸伊拉克。
收到阿勒颇遭到导弹轰炸的消息时,裴承毅就知道,这是杜奇威有意为之。
虽然裴承毅没有杜奇威想像的那么神奇,但是肯定能够看穿杜奇威的战役企图,知道杜奇威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事实上,裴承毅的处境也不是很理想。
第八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已经离开了阿勒颇,留在后面的支援部队也在收到轰炸警报之后进行了疏散,人员伤亡与装备损失都不是很大。问题是,到达前沿进攻阵地的第八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只携带了大约5天的作战物资,而其他的物资由支援旅运送。按照王学平的报告,美军不但重点轰炸了阿勒颇的军事物资仓库,还轰炸了阿勒颇北面的桥粱隧道,摆明了不想让第八战斗单位顺利发起进攻。在只有5天作战物资的情况下,第八战斗单位不是不能发起进攻,而是需要更多的支援保障力量。
裴承毅没有急于给出答复,只是让至学平尽量收集作战物资。
可以说,美军的轰炸重点非常直接的表明了杜奇威的意图。
对裴承毅来说,在调整部署之前,必须搞清楚到底损失了多少物资,以及到底损失了哪些物资。
在他与王学平通电话的时候,东方闻就在组织参谋进行全面调查。
轰炸结束后2个小时,裴承毅收到了第一份物资损失报告。虽然不是详细报告,而且大部分数据来自前方单位的损伤评估结果,还有一些是对无人侦察机拍下的照片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所以不会十分准确,但是裴承毅也不需要十分准确的报告,他只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即剩下的物资有没有办法让第八战斗单位顺利发动进攻。
结论让他很失望,损失太惨重了!
在前后不到10分钟的轰炸中,位于阿勒颇省的数十处军事设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而位于邻近的伊德利卜省、哈马省与拉卡省内的数十处军事目标也遭到了沉重打击,被摧毁的军事设施在100处以上。显而易见,轰炸围绕阿勒颇省展开,只要有利于共和国陆军发动进攻的目标都遭到了轰炸。
当然,轰炸进行得并不彻底。
除了阿勒颇省北面的部分重要桥梁与隧道遭到了轰炸之外,美军没有轰炸其他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当然,这并不表示杜奇威会放过这些重要的战略目标,为了阻止共和国陆军从叙利亚攻入土耳其南部地区,杜奇威连战略轰炸机都动用了,还会对叙利亚境内的桥梁隧道手软吗?从阻止共和国陆军发起进攻的角度来看,除了摧毁军事物资之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瘫痪交通基础设施。虽然这么做不会对作战部队造成太大的影响,野战部队都拥有遇河搭桥、遇山开路的能力,但是对后勤保障工作来说,这却是不折不扣的灾难。
哪怕是越野机动能力最好的轮式车辆,也不可能像履带式车辆那样,离开道路进行越野机动。因为后勤保障部队的主要地面运输工具是载重20炖与50吨的卡车(前者能够承载一个标准的航空集装箱,而后者能够承载一具标准集装箱),而这两种车辆都没有越野机动能力,甚至无法从一般的舟桥上通过,所以在桥梁隧道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后勤保障部队的地面运输能力肯定会受到影响。
无法从地面运送物资,就只能从空中运送物资。
关键就在这里,裴承毅手里根本没有足够的战术空运力量。
很明显,杜奇威就是看中了这个要害,才会首先炸掉为第八战斗单位与第五战斗单位准备的作战物资。按照裴承毅的估计,杜奇威没有急着轰炸桥粱隧道,不是他不想炸,而是美军战略航空兵的打击能力只有这个程度,因此只能在第二轮轰炸中对付桥梁隧道。因为美军的绝大部分战略轰炸机都部署在本土,在整个欧洲地区,只有英国斯塔福德郊区的空军基地能够支持美国的战略轰炸机,所以第二轮轰炸最快也要等到6日夜间,也许会拖到7日凌晨。
看上去,裴承毅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事实上,情况一点都不容乐观。
已经有足够的情报证明,美军轰炸机使用了最先进的空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而且投掷量在1000枚左右。因为美国在叙以战争之后就增加了弹药库存量(理由就是为以色列提供战略储备),AGM…1A的存货在3000枚以上,也许已经超过了5000枚,所以美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至少还能用这种导弹执行2次打击任务。如此一来,裴承毅压根就不用考虑拦截美军的战略轰炸机。因为在打击桥梁隧道等没有直接掩护的民用目标时,美军的轰炸机可以在北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上空发射导弹,不需要进入西地中海,也就不会进入共和国空军重型制空战斗机的拦截区域。杜奇威在第一轮轰炸中基本上全部选择高价值军事目标,就是不想在第二轮轰炸的时候让战略轰炸机冒险。
美军的轰炸机可以在24小时之内执行第二轮轰炸任务,裴承毅却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加强防御。再说了,需要防卫的道路桥粱太多了,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拦截系统,也就只能挑几座最重要的桥粱进行防御。正是如此,在考虑应对战术的时候,裴承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杨少勇确定1条或者2条主要地面补给通道,在尽量缩短路线的情况下,必须保证尽量少通过容易被摧毁、而且无法架设机械桥粱的大河。不管怎么样,至少得保住1条地面补给通道。
从实际情况来看,最佳选择是把后勤补给中心设在阿勒颇北面的阿扎兹与盖特马,而不是像之前计划的那样,把补给中心设在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杰拉布鲁斯,因为从阿勒颇前往杰拉布鲁斯,需要3次经过幼发拉底河!
问题是,把补给中心向西移动上百公里,将带来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北上进攻的部队,首先就得从部署在伊斯肯德伦的美军的眼皮子底下经过。
说直接一点,美军拦截第八战斗单位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毫无疑问,这就是杜奇威想要达到的目的!
军情局早就提供了确切消息,运送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的快速船队肯定会在6日夜间到达伊斯肯德伦。因为这两支部队在出发前就做好了战斗准备,而且快速船队里的大型船只上有完备的生活与训练设施,三艘拥有宽大甲板的三体船上甚至还有射击场,所以2个美国陆军师在伊斯肯德伦上岸之后就能投入战斗。
在此之前,裴承毅把突击地点选在了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就是希望避开2个美军主力师。虽然这会将进攻部队的侧翼暴露在美军面前,但是裴承毅压根就没有想过要与美军交战,而是希望利用更快的速度与小亚细亚的复杂地形摆脱美军。因为所有补给都只能通过空运与空投完成,而能够使用的又只有垂直起降运输机群,所以为了提高空运效率,必须把补给中心放得靠前一点。
可以说,改变突破地点,带来了很多问题。
与美军正面交战不说,还有可能遭到美军的反击。裴承毅不会指望杜奇威犯错误,只要杜奇威稍微冷静一点,就知道打下进攻部队的补给中心,要比围攻进攻部队更有效。阿扎兹与盖特马距离伊斯肯德伦都不到200公里,距离海岸线更是不到100公里,因为共和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没有进入地中海,所以杜奇威甚至不需要出动地面部队,只需要让正在东地中海活动的美军舰队派几艘大型战舰进入伊斯肯德伦湾,用大口径电磁炮,就能轻而易举的打掉进攻部队的补给中心。
不管怎么说,之前的所有战术安排都行不通了,裴承毅必须重头考虑。
重新策划一套进攻战术不是难事,可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进攻部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以说,当时摆在裴承毅面前的选择就是打与不打。
显然,裴承毅不会选择后者。
与杜奇威的处境一样,在南线战役已经打响的情况下,只要裴承毅不想输得精光、就得在北面做点文章,选择放弃进攻,就是选择了失败。
选择继续进攻之后,裴承毅给参谋安排了两件工作。
一是搞清楚战略运输机群在完成了运送第五战斗单位的任务之后,还能不能继续执行空运任务。二是能在进攻开始后的48小时之内向阿勒颇省集结多少垂直起降运输机,以及这些运输机能以多大的强度出动。
负责这两件事情的龙宏恩与杨少勇没让裴承毅失望,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战略运输机群在7月8日完成空运第五战斗单位的任务之后,必须休整24小时,然后就能继续执行空运任务。
陆军航空兵已经向前线部署了大约40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能将其中的240架派往叙利亚北部地区,这些运输机能以每天4架次的强度坚持1个月,或者以每天6架次的强度坚持10天。
得到这个答复,裴承毅顿时轻松了许多。
不管怎么样,实力上的优势是改变不了的。
让杨少勇去联系航空兵,让陆航尽快向伊拉克西部的尼尼微省集结运输机之后,裴承毅联系上了正在前线为进攻犯愁的王学平。
“进攻还是按照计划进行,只是第八战斗单位必须在进攻之前机动到阿勒颇北面的盖特马镇。”裴承毅一边说着,一边朝左侧屏幕上的战区地图看了一眼。因为采用战术信息共享平台进行通信联络,所以王学平那边也能看到同样的战区地图。
“行军距离大概有两百公里,不算太远,也不算太近。按照我的估计,第八战斗单位到达盖特马之后,大约还有两个小时的准备时间,足够完成进攻前的准备工作了。”
“问题是,我们没有足够多的作战物资。”
“物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