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宣布了美国当局的投降决定。
此时,共和国与美国的代表团已经就签署投降书的事情进行了谈判。
虽然按照美国当局的意思,应该尽量低调一点,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是共和国当局的态度非常明确,这是影响了全球上百个国家、数十亿人的世界大战,而不是局部战争,作为制造与发起战争的战败国,既然无条件投降了,就没有资格在签署投降书的问题上与承受了巨大战争伤害的战胜国讨价还价,更加没有理由要求低调行事。作为用接近3亿人的生命(据战后统计,交战双方与中立国直接死于战火的军民为2亿9450万,实际数字要大的多。根据一些民间机构的估计,战争期间,直接死于战火的军民在5亿以上,其中仅平民就超过4亿5000万。因为战争导致的动乱、饥荒、瘟疫等等灾难,甚至人为制造的自然灾害而死的平民更是不计其数,保守估计不会低于直接死于战争军民数量的3倍,而最高估计是5倍。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夺去了20亿到30亿人的生命,相当于战争爆发前世界总人口的20%。当然,这一估计值也得到了人口统计的支持,即按照世界各国在2065年与2066年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第三次世界大战至少使全球人口减少了20%)换来的巨大代价,很有必要用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投降仪式、以及其他各种手段来警醒后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悲剧。
在共和国当局的坚持下,投降签字仪式订在10月31日,地点在切萨皮克湾的共和国海军战舰上,代表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将是国家副元首焦魃山、代表共和国军队与共和国陆军的将是总参谋长袁晨皓大将、代表共和国海军的将是大西洋战区舰队司令张雪峰上将、代表共和国天军的将是梅乐驰大将、代表共和国陆战队的将是周博义大将,另外集约集团各成员国都将派遣代表参加投降仪式,其中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苏丹、阿根廷与欧洲代表将作为战胜方签署协议,而其他国家均只派遣代表参与仪式活动。
至于美国会派什么人参加投降仪式,那就是美国当局的事情了。
在这份名单中,最引人瞩目的有两个,一是裴承毅没有前去参加投降仪式。这还比较容易理解,毕竟裴承毅是共和国国家元首,而且在战后肯定会离任,没有必要出席这种对战后世界格局有重大影响的活动。更没有必要与战败国的领导人站在一起,并且在同一份协议上签字。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华剑锋大将没有出现在名单之中。要知道,即便在绝大部分共和国陆军官兵眼里,华剑锋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都不亚于袁晨皓,可以说,他们两人是共和国的两根顶梁柱。更重要的是,因为裴承毅本人就是一位非常精明,而且才华横溢的陆军统帅,所以袁晨皓始终受到制肘,而华剑锋的地位就不可替代了。当然,在对美作战中,海军的贡献也远远超过了陆军,由此可见,最有资格代表共和国军队去参加投降仪式,并且在美国的投降书上签字的不是袁晨皓,而是华剑锋。问题是,华剑锋的正式身份只是共和国国家元首的海军顾问,而不是总参谋长,甚至没有正式的军职。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即华剑锋比裴承毅还要大几岁,肯定会在大战结束后退役,而袁晨皓还足够年轻,就算脱下军装,也会效仿裴承毅进军政界。显然,不去参加投降仪式,不是华剑锋不想去,而是他把这个出头露面的机会让给了袁晨皓。作为补偿,投降书的签署地点没有设在陆地上,而是设在了海军的战舰上,而且是一艘主力舰的露天甲板上,以此来彰显海军在对美作战中的巨大贡献,以及海军的辉煌成就。
当然,关键不是谁有资格参加投降仪式,而是投降仪式背后的斗争。
最引人瞩目的不是华剑锋没有去切萨皮克湾,而是欧洲代表出现在了名单之中,而且是以主要胜利国的身份参与签字仪式。也就是说,欧洲在这场战争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得到了共和国的承认。虽然以实际情况来看,欧洲在这场战争中做的贡献还比不上印度,要知道,印度为集约集团提供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矿产、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被服与帐篷、还有近一成的药品、超过五千万的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在印度本土的港口与战争物资中心工作,只有少量被派往海外),还是集团在印度洋上的物资中转中心。更重要的是,印度承担起了集团战后重建的重任,为包括共和国在内的众多集团成员国提供了大量用于重建的物资。但是在签字仪式的排名中,欧洲代表就在共和国代表后面,地位高于印度,也超过了其他集约集团成员国。
可以说,如果这不是共和国当局的安排,肯定很难被其他成员国接受。
在给足了欧洲面子的同时,共和国当局却在与实质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上寸步不让,比如直到开始为投降仪式策划的时候,共和国都没有答应欧洲出兵北美洲大陆,即不需要欧洲军团承担占领任务。作为对比,共和国不但允许出兵参加战争的巴基斯坦、伊朗、苏丹等主要成员国出兵占领美国与加拿大、还让伊拉克、叙利亚、肯尼亚、尼日利亚等次要成员国分享了胜利果实。事实上,这才是集约集团成员国容忍欧洲瓜分战果的根本原因,即欧洲得到的只是名誉,而没有实质性的好处。
显然,这也成了战后共和国与欧洲迅速对立,并且成为世界两极的直接动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没有能够在大战中捞到足够好处的欧洲,绝对不会心甘情愿的看着战争就这么结束。所以欧洲当局绝对不希望美国就此放弃抵抗,向共和国缴械投降,只要有机会,欧洲就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
没流够血的和平,显然不够稳固!
第135章 最大一块飞地
不管怎么说,美国不是日本、也不是英国,而是个国土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接近8亿、拥有数千万军事人员的世界大国。
占领美国,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美国当局已经下令投降。
对此,共和国当局与共和国军队早有预料。
美国当局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就向前线部队下达了停火令,要求陆军与陆战队为占领美国、控制美军设施、解除美军武装做好准备,海军与天军则提供协助。当时,共和国陆战队已经包围了费城,因此将占领费城,收缴费城守军武器装备当成了第一件大事。结果是,缴械行动很快就变成了一场战斗,因为有很多美军不愿意放下武器,部分美军指挥官甚至以没有收到投降命令而拒绝投降,在收缴美军武器的时候,发生了多次小规模冲突,导致共和国陆战队大批官兵伤亡。第二天,也就是9月30日,共和国陆战队不得不放弃收缴美军武器装备的行动,宣布在10月1日之前,如果美军拒绝投降,将发起致命打击。事实上,10月1日0点过5分,共和国陆战队就兑现了诺言,用最为猛烈的炮火将盘踞在特拉华河东岸帕尔迈拉区的美军送上了天堂。炮击一直持续到天亮,共和国陆战队再次向其他城区里的美军下达了最后通牒,即美军拒绝缴械投降的话,共和国陆战队将以每天摧毁一片城区的速度,直到将整个费城变成废墟!毫无疑问,美军没有抵抗的资本,别说被困在城区里的军队,因为美国当局宣布投降,共和国陆战队没有在炮击之前疏散城区内的市民,所以当时费城城区内至少还有400万市民。炮击夺走的不仅仅是美国军人的生命,还有平民的生命。在巨大的压力下,10月1日上午,费城守军司令宣布投降,并且命令盘踞在城区内的美军前往共和国陆战队指定地点缴械投降。虽然在此之后,仍然有部分美军负隅顽抗,直到10月4日,共和国陆战队才占领整个费城,歼灭零星抵抗的“匪军”,但是大规模抵抗在10月1日中午之前就结束了。
费城的战斗表明,在没有尝到鲜血的滋味之前,仍然有不少美军对胜利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
受此影响,美国代表前往共和国新都就投降仪式进行磋商的时候,共和国当局没有命令驻扎在美国本土的陆军与陆战队扩大占领区,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基础保障工作上,即将原本计划运送的弹药物资换成粮食药品,向前线增派更多的占领军,并且要求承诺与共和国一同承担占领任务的盟国出兵。
当然,共和国当局没有忘记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即出兵占领阿拉斯加。
10月3日,战术空运力量得到缓解之后,共和国陆军2个战斗单位的6万余名官兵在近200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的支持下,分成十多支部队,分别从数个方向进军阿拉斯加,在短短数个小时之内,控制了这块被冰雪覆盖的大地上的数十座美军基地,解除了数十万美军的武装。到当天傍晚,这块当年以600万美元从沙俄手里买来的土地就落入共和国手中,成为美国50个州中,除东北地区的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罗得岛州与新泽西州(这几个州的面积都非常小,而该地区面积稍微大一点的还有缅因州与纽约州)之外,第一个被共和国完全占领的州,同时也是共和国单独占领的美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州(阿拉斯加州本身也是美国50个州中面积最大的州)。
出兵攻占阿拉斯加州,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早在大战爆发前,就有人提出,从北面的亚美陆桥进军北美州,即在占领俄罗斯远东地区之后,渡过白令海峡,登陆阿拉斯加,再沿着南面的沿海走廊向东推进,从夏洛特皇后群岛登陆加拿大西部海岸地区,占领包括温哥华在内的大城市,再南下进军西雅图,扫荡美国的西海岸地区。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选择,还可以在占领千岛群岛与勘察加半岛之后,进军阿留申群岛,再从阿拉斯加半岛上岸,跨过阿拉斯加湾,在亚历山大群岛上岸,或者直接在加拿大西部地区上岸。这两套战争计划的区别只有一个,即前者以陆军为主,后者以陆战队为主,因此前者的主要进军路线在陆地上,而后者则充分利用了北太平洋上的岛屿,以越岛进攻的方式向东推进。重要的是,这两套方案都是建立在进军北美洲大陆基础之上,即在战争爆发后不久,以海陆并进的方式击败美国。
也许有人会说,北极地区的严寒会对作战行动造成不利影响。
严寒确实会对作战行动造成不利影响,只是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对地面作战来说,严寒很有可能是将士的头号敌人,造成的损失与伤亡甚至有可能超过敌人。问题是,对于已经习惯了在空中作战,对地面依赖度已经降到最低程度的共和国陆军与陆战队来说,严寒的影响肯定不会太大。
更重要的是,阿拉斯加不会比俄罗斯更加寒冷。为了对付俄罗斯,共和国陆军的所有装备(因为共和国陆战队与陆军往往共用装备平台,只是在具体的功能与战斗模块上有所差别,所以在环境适应能力上,陆战队的装备不比陆军的差)都针对俄罗斯的特殊气候做了要求,比如所有地面主战平台都能在零下50摄氏度的环境下正常使用,而所有垂直起降运输机都要具备在零下45摄氏度的环境下使用,并且能够在10级暴风雪中起飞、在11级暴风雪中降落。
毫无疑问,共和国陆军与陆战队有能力在阿拉斯加作战。相应的,因为基础设施相对匮乏,所以美军在阿拉斯加州的防御反而不是很强。更重要的是,美国当局一直坚信环境与气候就是最好的防御手段,并且认为共和国当局没有理由去攻占一块远离美国本土,没有太大军事与政治意义的土地。
实际也确实如此,攻占阿拉斯加的军事意义几乎为零。
原因很简单,即便占领了阿拉斯加州,也得越过近3000公里,才能到达美国本土。虽然阿拉斯加州最南端的岛屿,也就是亚历山大群岛中的威尔士亲王岛距离美国本土很近,但是越岛进攻的难度非常大,且这些岛屿都紧邻北美洲大陆,共和国军队要越过整个太平洋才能登上这些乌屿,而美军却可以用部署在大陆上的远程炮兵将登上这些岛屿军队送上天,攻防态势可想而知。与之相比,进军夏威夷群岛,在中美洲地区登陆,或者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上岸,都要比在阿拉斯加登陆,再从沿海岛屿一路打下来容易得多。
正是如此,在共和国总参谋部制订的多套战争计划中,进军阿拉斯加只是下下策。
问题是,这并不表示阿拉斯加不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阿拉斯加的重要性体现在战争结束之后,而不是战争期间。
美国能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美国有着得天独厚的、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纵观全球,在面积超过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