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国策 >

第616章

国策-第616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8点15分,印度空军刚刚反应过来的时候,参加轰炸行动的战机就投下了弹药。

与以往轰炸机场类“面目标”的打击行动不同,此次用来打击目标的不是“防区外弹药”,而是射程在1200公里以上的空射导弹。更重要的是,这不是普通的空射巡航导弹,而是共和国空军在2032年开始大批量采购的LT…32型“复合弹道对面攻击导弹”。

拥有1200公里的射程,参与攻击行动的战机不需要进入印度领空,除了攻击古吉拉特邦的空军基地的战机需要在巴基斯坦木尔坦上空投射弹药之外,攻击印度西北与东部地区的空军基地的战机都可以在共和国本土上空投射弹药,不用进入印度领空,也就不用面对印度的防空系统,突防成了导弹的任务。

“复合弹道对面攻击导弹”,实际上就是结合了巡航与弹道的空射导弹。

导弹脱离载机之后,首先使用脉冲冲压发动机,将速度提高到10马赫以上、飞行高度提高到25公里以上;随后启动一体式液体火箭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共用燃烧室),将速度提高到20马赫以上、飞行高度提高到150公里以上,在近地空间完成中段飞行;到达目标上空之后,导弹抛掉冲压发动机,以20马赫以上的速度向目标俯冲;最终,根据所携带的弹头决定攻击方式。如果对付的是机场类面目标,将在距离地面20公里的高度上打开弹头上的反向推进装置,降低弹头的飞行速度,最终在距离的面大约1500米的高度上散布具有自导攻击能力的子弹头。

如此出色的性能,源自其较高的研制起点。

最初的时候,“复台弹道对面攻击导弹”是按照“反导反卫星”的要求进行研制的。换句话说,只需要为导弹换上新的弹头与制导系统,增加液体火箭燃料箱的容积,就能使其成为空射反导/反卫星导弹。正是因为反导/反卫星的制导部件过于昂贵,使其“经济性”受到影响,空军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便宜得多的对地攻击导弹,并且从2032年开始大批量采购。更重要的是,该型导弹在设计之初就要求可以由战术战斗机携带发射,对其质量做出了严格要求,虽然在大部分时候以H…9这类超音速轰炸机为运载平台,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仍然可以用J…14或者J…16等重型战斗机作为运载发射平台。如果由J…14为运载发射平台,1架战斗机可以在机翼下挂载2枚导弹。也正是如此,空军才降低了J…16的采购数量,保留了大量J…14战斗机。

参与攻击的主力正是J…14战斗机,对共和国空军来说,这也算得上是节约成本吧。

结合了不同的飞行弹道,导弹的突防性能大幅度提升。

因为印度没有国家战略防御能力,所以无法对付飞行高度在150公里以上的导弹,也就无法对来袭的导弹进行中段拦截。随着导弹进入俯冲攻击阶段,飞行速度再次超过20马赫(导弹在到达弹道顶点之前,火箭发动机就将停止工作,然后依靠惯性、沿抛物线弹道飞向目标),远超过了一般防空反导系统的拦截速度,即便导弹在20公里高度上减速,其飞行速度也不会低于10马赫,一般防空反导系统对其拦截效果并不明显。

与以往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相比,新式导弹的最大优势就是缩短了攻击时间。

因为导弹的全程平均飞行速度在20马赫左右,所以在攻击1200公里外的目标时,导弹的飞行时间仅为220秒。如果是亚音速巡航导弹,全程飞行时间在75分钟左右,即便是速度达到10马赫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全程飞行时间也在450秒左右。

飞行时间越短,留给敌人的反应时间就越短。

美国提供给印度的“先进战区防空反导系统“(STD)从接到警报算起,到进行防空拦截的反应时间为5分钟,而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的时间不到4分钟,即便印度的防空反导系统在8点15分之前就已做好准备,也只能在4分钟之内对临近的导弹进行一次拦截,1座大型空军基地最多只有1套STD,一次最多只能拦截12个目标,按照80%的防空拦截效率与80%的命中率计算,只需要向每座空军基地发射20枚导弹,就能确保至少有8枚导弹击中目标。摧毁1座空军基地,最多只需要4枚导弹。

此轮攻击,200多架J…14C战斗机发射了近500枚LT…32,攻击了印度境内20多处大型空军基地。

另外,还有2个大队的24架H…9B轰炸机参与了轰炸行动,向印度境内的10多处大型空军基地发射了大约300枚LT…32。

因为LT…32在进入印度防空系统的探测范围之前,飞行高度就超过了150公里,超过了防空雷达的探测高度,所以在数百枚导弹飞向印度空军基地的时候,除了部署在斋浦尔与兰契的战略警戒雷达发现了来袭的导弹群之外,印度北部地区的防空系统均未做出反应,更不知道即将大难临头。

印度空军的战略防空系统根本无法在4分钟之内做出反应。

8点20分不到,第一批导弹命中了希萨尔空军基地(位于新德里西北)。

在接下来的20秒内,印度北部的区的40多处空军基地陆续遭到轰炸。

为了使轰炸达到“同步性”,也就是所有轰炸行动都得在30秒内完成,参加轰炸行动的机群均在距离目标1000到1200公里的距离上发射导弹。如此一来,攻击印度西北地区空军基地的机群根本没有靠近边境线,在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上空就发射了导弹,而攻击温迪亚南部地区空军基地的战机则在靠近边境线的空域发射导弹。

此轮打击既拉开了大规模战略轰炸的序幕,又宣告了印度空军的末日。

仅仅一轮轰炸,印度空军就丧失了七成以上的大型基地,仅剩下位于印度中岛南端的10多座空军基地。没有基地,印度空军的战斗机再多,也不可能扭转战局。

只是,对于前线总指挥裴承毅来说,战争才刚刚开始。

空中还有上百架印度战斗机,另外还有近50架印度战斗机在轰炸开始前升空,要想扩大轰炸规模,让更多的战机到印度领空执行轰炸任务,还得干掉那些碍事的印度战斗机,夺取战场制空权。

轰炸已经开始,空战还有悬念吗?

第52章 制空王牌

共和国空军首先轰炸印度空军基地,而不是指挥中心、通信中心、防空设施等更加重要的战略目标,着实让印度空军倍感意外。

自从海湾战争拉开了精确打击时代的帷幕,所有轰炸、乃至战争都是从敌人的军事战略目标开始的。首先轰炸敌人的军事战略目标,既是瘫痪敌人的主要手段,又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在以制空权为主的战争中,只有打垮了敌人的指挥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敌人的反击。不管怎么说,空军基地只算得上战术与战役类目标,离战略类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到底首先打击什么目标,不是由战术决定,而是由技术决定。

以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为例,代号为“沙漠风暴”的空中打击开始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首先打击了三个目标,一是用F…117A“夜鹰”隐身战斗机轰炸巴格达的军事指挥中心,二是用BGM…109“战斧”巡航导弹攻击伊拉克的防空指挥中心,三是出动AH…64A“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摧毁伊拉克南部的某处防空阵地。前两项打击针对战略类目标,关键原因不是F…117A与BGM…109能够有惊无险的突破伊拉克的防空网,在后来的战斗中BGM…109多次被击落,F…117A也在数年后的科索沃战争中被击落,而是美军没有选择,必须在轰炸开始前瘫痪伊拉克军队的指挥系统、特别是防空指挥系统。虽然AH…64A执行的是战术任务,但是该任务关系到了后继轰炸机群能否顺利进入伊拉克领空,轰炸伊拉克的军事目标,也可看成是战略类目标。换个角度就能发现,联军在“沙漠风暴”行动中集中力量轰炸伊拉克的军事战略目标,根本原因就是联军缺乏能够在不轰炸战略类目标的情况下瘫痪伊拉克军队的有效手段,也就是缺乏足够先进的武器装备。设想,如果当时联军拥有足够的防区外弹药、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先进隐身战斗机,还需要让战机冒险前往巴格达上空,轰炸的到重重保护的重要目标吗?

技术决定战术,战术决定战争方式。

裴承毅敢于在轰炸印度的防空设施之前轰炸印度的空军基地,正是因为参加轰炸行动的战机不需要冒险进入印度领空,也就不需要突破印度的防空系统。先进的武器装备,给予了前线指挥官更多的战术选择,也使战术手段变得更加灵活。

不管战术手段怎么变,战争都要服从自身的规律。

战争自身的规律只有一条:用最小的代价打垮敌人、赢得胜利。具体来说,又分成了两点,一是打击手段的“经济性”,二是打击行动的“有效性”。

前者就是战争的成本,即为了胜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管实力高低,任何国家都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赢得胜利,而不是为了战争可以付出一切。如此一来,任何军队都不可能只用价格昂贵的武器装备,而不使用便宜落后的武器装备。事实也确实如此,即便如同美国这样的军费开支大国,在其军事体系中,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所占比例不会超过30%,大部分武器装备都算不上最先进。

比如F…22A服役后,美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仍然是F…15、F…16等第三代战斗机,以及F…35A等廉价战斗机;F…42A服役后,美国空军没有淘汰F…22A,而是让其继续服役。共和国空军也一样,J…16A服役后,J…14C的装备数量仍然非常庞大,所占比例远远超过J…16A。弹药方面的情况也差不多,越先进的弹药,采购数量越少。只有在战争初期,需要夺取主动权的情况下,空军才会让先进战机大量使用先进弹药。夺取主动权之后,空军会尽量使用相对落后的战机,大量使用廉价弹药。日本战争中,共和国空军在夺取制空权之后,大量使用价格低廉的特种燃烧弹,就是最好的例证。

后者就是打击强度,即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投入的最少力量。如何估计所要投入的力量,绝对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比如在F…22A服役的时候,美国最初认为只需采购349架就能确保战胜任何敌人,后来降到200多架、再降到100多架。中日东海冲突后,迅速将采购数量提高到400多架,最后竟然超过了1000架,基本上实现了一比一的替换F…15战斗机。又比如在J…16系列战斗机定型之后,共和国空军最初认为需要采购600多架,以一比二的比例替换J…14C(其余的用相对廉价的J…17A替换),才能保证击败任何一个敌人。随后却因为美国空军采购的F…42A只有300多架,将采购数量削减到了400架以下,用节约下来的经费购买了更多的J…17A。由此可见,所谓的“最低限度”,实际上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是由主要敌对国的军事力量决定的。简单的说,就是敌人强、则提高,敌人弱、则降低。

不管是“经济性”还是“有效性”,落实到具体问题上,都是打败敌人。

要想打败敌人,就得夺取主动权。

空中战斗中,主动权就是制空权。

轰炸刚刚开始,之前在边境地区巡逻的防空战斗机立即投入战斗。

空军投入的第一批制空战斗机并不多,东线战场上只有2个中队的24架J…16A,西线战场上只有3个中队的36架J…16A。不是空军没有更多的J…16A,也不是空军派不出更多的J…16A,而是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印度空军的主力战斗机是F…46I,而不是在制空作战性能上能够与J…16A抗衡的F…42A,所以空军有足够的信心用有限的战斗机夺取制空权。

当初空军一再降低J…16A的采购数量,与印度空军装备F…46I有很大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F…46是中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虽然历史上不乏由舰载战斗机发展而来的优秀空军战斗机,比如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F…4“鬼怪”,最初就是由海军投资研制的重型舰载制空战斗机,因为性能优秀,被空军看中,最终成为了美国空军、以及十多个国家的主力制空战斗机。但是F…46系列战斗机存在太多的性能缺陷,比如为了达到多用途的目的,将制空能力放在了次要位置上。这些前面已经做过介绍,相对而言,J…16A从一开始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型制空战斗机。

J…16立项的时候,空军与海军也曾经在主要性能上犹豫过。

从一开始,海军就不赞成单独研制重型制空战斗机,因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要全面核裁军没有取得实质意义上的成果,共和国与美国就不会直接对抗,更不可能爆发足以毁灭全世界的战争,共和国海军也就不会遇到真正意义上的对手,所以海军完全没有必要投入数千亿元研制与采购几百架重型制空战斗机,性能先进的中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就能满足海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