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6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是通过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直接震毁地下设施。用陆航的话来说,ZD…34的威力堪比小型战术核武器,而且使用不受限制。为了使用ZD…34,陆航甚至将DW…26B的弹舱长度由原先的3。8米延长到了4。2米(ZD…34的长度为4。15米)。
72架DW…26B,总共携带144枚DZ…34。
显然空降15军不想在唐古浪费太多的时间,也不会让空降兵进入地下坑道与印军山地步兵交火。
歼灭敌人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彻底摧毁印军的地下防御工事。
12点30分,轰炸开始。
72架DW…26B以2架为一编队,依次在印军阵地上空进行定点轰炸。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ZD…34的威力,并且彻底覆盖印军阵地,轰炸瞄准点的距离设置为700米,即便投弹误差在5米左右,也能确保摧毁轰炸范围内的所有地下设施(定点轰炸的瞄准点距离为弹药毁伤半径的2倍除以2的平方根,ZD…34的毁伤半径为500米,由此可以算出瞄准点的间隔距离应该为714米)。
因为ZD…34的威力太大,所以DW…26B的进入间隔时间必须控制在5分钟以上。
以此计算,轰炸行动最快也只能在3个小时之后,也就是15点30分左右结束。
因为这是锡金境内最后一股还没有投降或者被消灭的印军,所以商雪韵不在乎多花点时间,反正地面战斗部队只需在几公里之外建立防线,不需要投入战斗。提前结束战斗,也只能让官兵回到营地打发时间。
对于躲在地下的第4山地步兵师的官兵来说,就没有这么轻松了。
轰炸开始后,印军官兵立即意识到,共和国军队用上了威力罕见的武器。因为ZD…34的爆炸威力太吓人了,所以印军指挥官当即断定,共和国陆军使用了战术核武器。做出判断之后,印军指挥官立即向上级做了汇报。
收到前线发来的消息,印度陆军司令部也吓了一跳。
共和国在战争中使用战术核武器,算什么?
消息很快就送到了印度总理手上,鲁拉贾帕尼首先否决了由陆军提出的用战术核武器反击提议,因为共和国陆军还没有进入印度本土,即便在锡金战场上使用了战术核武器,也不能因此认为共和国用核武器攻击了印度。
更重要的是,印度还没有拿到共和国使用战术核武器的确凿证据。
如果共和国用的不是战术核武器,印度又以核武器发起反击,等于自寻死路。
紧接着,鲁拉贾帕尼命令正在向锡金开进的印度陆军停止前进。
原因很简单,如果共和国敢于在锡金战场上使用战术核武器,就有足够的利用用同样的手段攻击正在开进的印度军队。面对战术核武器,没有多少三防能力的印军步兵将没有任何生存机会。
只不过,鲁拉贾帕尼的行动速度仍然不够快,而且下达的命令有漏洞。
战争爆发后,印度陆军就按照计划,让驻扎在大吉岭(位于印度东部地区,紧邻锡金)的2个步兵师与1个装甲旅向锡金进发,增援驻扎在锡金境内的印军。
虽然印度陆军的反应速度并不快,3支部队直到11点40分才做好准备,但是大吉岭距离锡金仅有一线之隔,部队出发后,30分钟之内就能越过边境线,进入锡金境内。也就是说,在鲁拉贾帕尼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时,印军增援部队已经进入锡金境内,而且即将到达锡金南部的辛塔姆。
鲁拉贾帕尼错就错在不应该让部队停止前进,而应该让部队撤回营地。
2个共兵师与1个装甲旅,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已经从实质上构成了增援行动。
12点45分,也就是鲁拉贾帕尼下达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时,裴承毅已经将无人侦察机拍摄下来的照片发给了总参谋部。
此时,项铤辉刚刚回到北京,正在前往元首府的路上。
收到裴承毅发来的消息,项铤辉终于松了口气。
按照王元庆订下的战争计划,只有在印度再次出兵锡金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才能越过边境线,进入印度境内,占领重要军事目标。
项铤辉没有越俎代庖,而是决定请示了元首之后再联系裴承毅。
毕竟事情已经发生,印度无法抵赖,早打晚打都差不多。战争打到这一步,元首肯定有新的指示,搞清楚元首的意图之后再做出决定,才能避免犯错误。
第57章 关键一步
项铤辉赶到的时候,王元庆正在与顾卫民、颜靖宇等人商讨政府工作。
战争已经爆发,法理方面的问题并不大。为了准备这场战争,早在2033年,王元庆与顾卫民就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涉外事态安全法》,其中明确规定,为了维护盟国利益与周边局势,政府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军事行动。严格说来,这部法案并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与缺陷,比如没有明确界定在没有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情况下,政府可以调动的军队与军事行动的规模。年初时,经王元庆同意,顾卫民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修正案,只是修正案还在讨论之中,最快也要等到明年年初才能进行投票表决。因为出兵锡金,属于稳定周边局势的军事行动,所以王元庆可以直接调动共和国的军事力量。
战争继续打下去,法理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虽然王元庆可以以维护周边局势为名,出兵印度,甚至打垮印度的军事力量,但是在没有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的情况下,王元庆不能向印度宣战,更不能对印度进行实质性的军事占领。
由王元庆发起的政治改革,最终限制了王元庆的权力,也算得上是实质上的进步吧。
王元庆把顾卫民找来,就是要解决法理上的问题。准确的说,是希望借助顾卫民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影响力,尽快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元首发动针对印度的军事行动,从而为王元庆向印度开战铺平道路。
没有法理依据,政府工作也很难进行。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元首战争权之前,王元庆无法让国家进入战争状态,也就无法让政府发起战争动员。王元庆能做的,只是让颜靖宇在政府的权限范围之内进行战争准备,比如调动由中央控制的国营企业的资源,通过政府影响力调动民间资源等等。
三人讨论得很激烈,顾卫民与颜靖宇都对王元庆的做法很不理解。
针对印度的战争计划早就确定了下来,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早已就位,别的不说,仅仅是与战争有关的宣传工作就进行了3年,比如从2032年开始,共和国各大新闻媒体就以纪录片的方式报道了锡金游击队为了争取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数十年来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经历。
按照顾卫民的说法,完全不应该在最后关头被法理所限。
讨论中,顾卫民其至一再暗示,只要王元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战争请求,投票表决就会获得通过。
不管顾卫民怎么说,王元庆都是不为所动。
这也正是顾卫民最不理解的地方。虽然坚持法律基础并没错,但是元首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影响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以王元庆在国内的威望,只要提出向印度开战,绝大部分代表都会支持。可是王元庆却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发挥影响力,坚持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投票表决。
颜靖宇不明白的是,王元庆在政府问题上的态度也很古怪。
按理说,政府在战争爆发后进入战争状态没有任何问题,即便这场战争的根本性质不是保家卫国,也不是收复失地,可是共和国军队是主要参与者,从军事角度讲,政府越快进入战争状态,军队的压力就越小,为战争付出的代价也越小。虽然受到法律限制,但是王元庆完全可以以元首身份要求政府在某些方面为战争服务。
王元庆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更加强硬,一切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为准。
如果说顾卫民与颜靖宇不明白王元庆的意思,那肯定是骗人的。
政治改革搞了这么多年,王元庆所做的一切,都是将共和国建设成法制社会,用法律约束对包括国家元首与中央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权力,最终通过法律将国家的权力归还给组成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如此一来,只有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共和国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才能达到目的。
只是在顾卫民与颜靖宇看来,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特殊手段。
问题也在这里。
应该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手段吗?
可以说,这是这些年来,共和国司法学术界争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首先是“特殊时期”如何界定。战争是特殊时期,那么其他情况算不算特殊时期,以及什么情况算特殊时期。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前面的所有工作都等于没有做,因为国家元首随时可以宣布共和国进入特殊时期,从而获得难以想像的巨大权力,让政治改革的成功化为泡影。
其次是“特殊手段”无法确定。授予元首战争权力是特殊手段,那么其他方式算不算特殊手段,以及什么方式算特殊手段。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国家元首就可以把任何方式当作特殊手段使用。
毫无疑问,王元庆不想开这个先例,不想破坏亲手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从实际情况出发,只有一种情况能让共和国进入“特殊时期”,那就是共和国遭到武装侵略,被迫进行反侵略战争。也只有一种方式可算得上是“特殊手段”,那就是为了保卫国家所进行的战争。
要将这一点确定下来,并不容易,光是立法就有很多工作要做。
王元庆此时的所作所为,也反应出了他对未来的某种担忧。
不得不承认,直到王元庆出任国家元首,共和国非常幸运,至少在21世纪前面几十年非常幸运,哪怕王元庆选定的接班人能率领共和国继续前进,也没人能够保证在此之后,共和国的每一任国家元首都能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人格不能保证,只能通过制度、也就是法律去约束国家元首。作为变革的发起者,如果连王元庆都不尊重与遵守法律,怎么能够指望今后的国家领导人尊重与遵守法律呢?
顾卫民与颜靖宇都知道,王元庆是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争论开始后,气氛就有点紧张。
顾卫民还好说,与王元庆认识这么多年,早就习惯顺着王元庆的意思做事,既然王元庆坚持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之后采取行动,他也没有表示反对。实际上也没什么麻烦,只要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决议,肯定会获得通过。晚几天让国家进入战争状态,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因为印度还没有主动扩大战争规模,所以晚几天向印度宣战,也不会对军事行动产生负面影响。
相对而言,颜靖宇就有点不好对付了。
虽然刚进中央,颜靖宇在国务院的根基还不是很雄厚,但是他有非常鲜明的个性,那就是与王元庆一样,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按照颜靖宇的说法,早一天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就能少一分损失。
为了说服王元庆,颜靖宇还带来了一份厚达数百页的资料。
从这也能看出,颜靖宇非常注重做出决策的依据。
如果战争按照王元庆的设想发展下去,印度战争的规模不但不会比日本战争小,反而会随着地面部队参战,远远超过日本战争。关键就是地面作战行动,海上作战与空中作战对共和国的影响不是很大,而难以避免重大伤亡的地面战斗肯定会对共和国产生影响。根据半岛战争的教“当伤亡数字官兵超过4位数,政府就得考虑战争对共和国社会局势产生的负面影响。
颜靖宇拿出的证据很有说服力,观点也很明确。
越快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伤亡官兵就越少,伤亡带来的影响也越小。
为此,颜靖宇还根据国务院几个部门提交的报告,做了粗略估计。按照他的评估,早一天进入战争状态,共和国为战争付出的代价就能减少大约200亿元,将战争的持续时间缩短半天。虽然这一观点的依据并不可靠,但是颜靖宇的评估与实际情况相差不大,国家是否及时进入战争状态,对战争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
项铤辉到来,化解了三位领导人的纷争。
王元庆让顾卫民与颜靖宇留了下来。
“总体情况比我们预料的好得多,海军已经顺利完成任务,全歼印度西部舰队,摧毁印度东部舰队。虽然印度东部舰队有数艘大型战舰逃脱,但是三艘航母均被击沉,海军舰队将在二十四小时后进入印度洋,开始执行第二阶段作战行动。”项铤辉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刚刚收到消息,驻扎在大吉岭的两个步兵师与一个装甲旅进入了锡金,在距离辛塔姆不到十公里处突然停止前进。”
“突然停止前进?”顾卫民立即皱起了眉头。
项铤辉点了点头,说道:“按照裴承毅的分析,印度军队突然停止前进,很有可能与我军在锡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