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9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伊拉克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内贾德上台后就兑现了竞选承诺,即逐步减少对外援助,而首先削减的就是提供给伊拉克的援助款项。2040年,伊朗当局就不再为伊拉克提供援助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断奶”是件好事。
从2035年开始,伊拉克当局就开始寻找伊朗之外的出路。美国肯定不可能,不管怎么说,现在的伊拉克政权是在推翻了亲美政权之后上台的,而且其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推翻了投靠美国的卖国政权,就算美国愿意与伊拉克重修旧好,伊拉克当局也不可能在民众还没有忘记伤痛的情况下与美国重续前缘。欧洲也走不通,因为以德国、意大利为首的几个欧洲国家一直要求伊拉克当局彻底调查内战期间的几起种族屠杀事件,并且将犯了反人类罪的战犯交给海牙国际法庭。而在欧洲国家提到的“战犯”中就有伊拉克的几位高官。同样的,伊拉克当局也一直要求欧洲国家交出逃亡的前政府高级官员,并且把冻结的前政府资产归还给伊拉克。不管怎么说,欧洲不是理想选择。俄罗斯不算富裕,而且不需要伊拉克的资源,基本上没有什么好指望的。选来选去,伊拉克当局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靠共和国,利用共和国的投资重建。
不得不承认,伊拉克当局的运气很不错。
虽然当时共和国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南亚地区,但是以王元庆为首的领导集团已经认识到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共和国在该地区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当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即沙特当局要求以长期协议的方式向共和国提供化肥等产品,并且要求共和国降低关税壁垒。简单的说,就是沙特想把化肥卖出个黄金价来。在这个大背景下,当伊拉克当局数次派遣访问团前往共和国招揽投资的时候,共和国当局非常积极,不但成为为伊拉克提供贷款担保,还承诺帮助伊拉克招商引资,并且以国家投资的方式,帮助伊拉克完善国内基础设施。
从2036年开始,共和国就开始经营伊拉克。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到2040年底,共和国在伊拉克的投资超过5400亿元,其中接近三分之一是共和国政府的官方投资,即共和国政府以主权借贷的方式,提供给伊拉克的基础建设费用,另外三分之二都是民间投资。与其他地区的投资相比,共和国在伊拉克的民间投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是伊拉克的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社会矛盾多,很多大企业不愿意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在伊拉克的投资以化工为主,特别是以化肥生产等低端化工工业为主,利润并不高,大企业没有兴趣。事实上,中小企业为主的投资方式对伊拉克也有好处,毕竟中小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并且给伊拉克的民族企业留下了生存空间。
经过数年建设,伊拉克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伊拉克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在2040年初公布的数据,伊拉克是20个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落后全球平均发展水平近半个世纪。但是不管怎么说,伊拉克已经开始加速追赶,并且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海湾地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与其他中东国家一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伊拉克当局就想在军事上有所作为。
不管怎么说,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而阿拉伯人有很强的尚武精神。更重要的是,伊拉克要想摆脱伊朗的影响,除了在经济上投靠共和国之外,还得在国防建设上有所成就,不然永远都别想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国家。
正是如此,共和国也在暗中帮助伊拉克进行国防建设。
当然,这种帮助与针对其他国家的援助有很大的区别。
第48章 中东攻略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共和国的中东攻略以伊朗为重,但是真正了解中东局势的人都有理由相信,共和国绝对不应该把重点放在伊朗身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朗不属于中东地区。
从纪佑国时代开始,共和国的基本中东政策就是由中东人来管理中东事务,而狭义上的“中东人”就是阿拉伯人。因为伊朗是以波斯人为主的国家,而在历史上,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一直不和,所以伊朗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东国家。说直接点,如果伊朗不是伊斯兰国家的话,恐怕早就被阿拉伯国家排挤在外了。在此情况下,共和国绝对不可能通过支持伊朗来控制中东地区。实质上,共和国真要这么做的话,永远也别想取代美国。对众多阿拉伯国家来说,犹太人是敌人、波斯人也是敌人,与其冒险支持伊朗称霸,还不如维持现状。正是如此,数十年来,共和国与伊朗总是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可有可无的关系。用半岛电视台的话来说,在共和国的同盟体系中,伊朗是最无关紧要的一环。事实上,20多年来,共和国一直非常重视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叙利亚不用多说了,没有共和国的帮助,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建设成就。
对于埃及,共和国一直采取亲善政策,即不管埃及的外交倾向,只要有要求,共和国就会尽量满足。别的不说,在众多阿拉伯国家中,埃及总能用最低廉的价格及时买到共和国的先进武器装备。
用美国军火商的话来说,为了拉拢埃及,共和国以倾销的方式为埃及提供军火,搞得西方军火商根本没有办法与共和国的军火商竞争。比如在2036年,埃及打算采购一种先进战斗机,取代在埃及空军服役20多年的J…10系列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与在2024年采购的J…15系列战斗机搭配使用,进行全球招标;因为拿下这个合同等于与埃及维持数十年的同盟关系,属于政治任务,所以美国联邦政府给予洛马公司数十亿美元的补助,让洛马公司以最为低廉的价格向埃及出售F…52系列轻型多用途战斗机;问题是,在正式竞标的时候,洛马公司还是败给了中航集团;原因很简单,受美国的法律限制,洛马公司只能以整机出口的方式为埃及提供F…52战斗机,而中航集团可以出售J…17的生产线与生产专利,并且答应帮助埃及飞机厂培训技术工人。
除了出售军火,其他方面,共和国也在积极加强与埃及的合作关系。别的不说,埃及是共和国公民的第四大境外旅游目的地,而共和国则是埃及第一大游客来源国,仅在2040年就有1200万人次的共和国游客前去观赏埃及的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为埃及提供了近4000亿元的旅游收入,以及100多万个就业岗位。说得不客气一点,埃及用来购买军火的钱,基本上都是由共和国游客提供的。
让埃及当局在基本政策上偏向于共和国的主要原因还是共和国愿意输出更加先进的技术。比如在2021年,共和国的民营汽车公司就在埃及建立了中东地区的第一条电动汽车生产线,仅仅3年之后,埃及就由电动汽车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在到2040年,埃及已经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电动汽车出口国,其生产的电动汽车销往附近10多个国家,并且顺利返销共和国(因为电动汽车已经普及,所以在2035年左右,共和国除了保有3个大品牌与几个高端品牌之外,不再生产一般的电动汽车,而是通过设计、开发新技术、出口关键设备的方式来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事实上,导致共和国把电动汽车产业向国外转移的根本原因还是劳动力严重不足,必须把部分附加值不高的产业段放在国外,把附加值最高、也就是对技术与技能要求最高的产业段放在国内)。根据埃及当局公布的数据,仅电动汽车产业就为埃及创造了大约200万个工作岗位,让200万个家庭的近1000万埃及人衣食无忧。
除了埃及之外,共和国也在努力改善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2030年之前,也就是石油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时候,共和国就通过几场漂亮的局部战争为自家生产的武器装备打开了众多石油国家的大门。比如在2030年之前,沙特阿拉伯就从共和国购买了价值超过3000亿元的军火,其中即有先进的战斗机、也有独一无二的电动潜艇,还有大量主战坦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与卡塔尔等富裕的阿拉伯国家从共和国采购军火,不是想借此与共和国结盟,而是希望利用共和国的影响力平衡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从而维护本国利益。事实上,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一直在舆论上支持共和国,就是阿拉伯世界的一种态度。但是这种积极的军火销售,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增进了共和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相互信任。
严格说来,2030年之后,众多海湾富裕国家与共和国的关系才算进入了蜜月期。
随着可控聚变核电站正式全面商用,石油的价值一落千丈,国际油价在一年之内就下跌了90%。可以说,在共和国宣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输出可控聚变核电站之后,石油就变得不值钱了。在此情况下,众多海湾富裕国家的日子就难过了。
像巴林、科威特与卡塔尔这样小国还好办,不管怎么说,这些国家的公民也就只有几十万,最多不到200万(科威特的正式公民只有100多万,巴林与卡塔尔的人口都只有60来万),依靠积攒下来的财富,只要小心打理主权投资基金,这些国家的公民在未来几十年之内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比如科威特的主权投资基金在2040年超过5万亿美元,当年盈利7。4%,扣除3%的全球平均通货膨胀率,实现2200亿纯收入,平均下来,每个科威特人能够分到11万美元,而当年全球平均收入还不到5万美元,20个最发达工业国的平均收入也只有20万美元。
问题是,像沙特、阿联酋这样的“大国”就不可能完全依靠主权投资基金了。
到2040年,沙特的正式公民超过了3000万。虽然由沙特政府与王室(实际上沙特政府与王室只是称呼上不同而已)控制的几个主权投资基金的总规模接近20万亿美元,且年收益在7%左右,相当于每年纯收入8000亿美元,但是平均下来,每个沙特人还不到3万美元。毫无疑问,按照21世纪40年代的物价标准,3万美元的人均收入只能算得上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比较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这个收入能够保证大部分沙特人生活无忧,但是对于沙特王室来说,这是肯定不够的。按照某家国际机构的估计,如果沙特王室不能想办法提高国民收入,不出30年,沙特就会发生剧变。
正是在这一情况下,沙特迎来了有史以来最有作为的王储,也就是“化肥王子”。
沙特能够走上工业化道路,并且取得比较大的成就(2040年,沙特的人均收入超过15万美元,仍然属于发达国家,其中至少有8万美元是由化工工业贡献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沙特在经济上选择了与共和国合作,而不是与美国合作。说简单点,沙特王储能够大力发展以化肥生产为主的化工工业,就是因为共和国需要大量进口化肥。按照沙特当局在2040年初公布的数据,2039年,沙特生产的化肥中40%输往共和国(实际还上其中三分之二转手卖给了印度)。虽然在化肥价格上,沙特与共和国闹了不少的矛盾,比如共和国这几年全力帮助伊拉克建立化工产业链,就是为了让沙特交出化肥的定价权,但是总的说来,双方的关系仍然非常密切。
事实上,共和国政府一直在政策上鼓励与沙特等阿拉伯国家全面发展。
比如在2038年初,顾卫民在执政的第二年就提出了一个被民间称为“青山绿水”的国家战略发展计划。按照该计划,在2060年之前,也就是人口减少到8亿的时候,将实现占国土面积85%以上的自然覆盖率(包括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山地、荒漠等等,换句话说,就是人为占用与使用的土地将控制在国土面积的15%以下)。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就得大量缩减耕地与牧场面积。虽然按照国务院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依靠“工业化农业生产”来解决粮食问题,但是通过在印度的实践证明,“工业化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农业生产依然离不开土地。也就是说,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虽然到2060年,在只有8亿人的情况下,加上农业单位产量的提高,共和国的耕地面积可以减少到8亿亩以内,但是作为生活的第一资源,要想继续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农业总严量肯定不能降低。事实上,到2040年的时候,共和国的人年均粮食消耗量已经超过了1400千克,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却比美国(1750千克)、欧洲(1630千克)、俄罗斯(1580千克)、乃至巴西(1470千克)低得多。
也就是说,共和国对粮食的需求仍然非常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