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唐第一风流纨绔-第2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的,王方翼曾得某指点兵法,这是一名才能非常不错的官员,只可惜,他是废皇后的堂兄,所以……”裴行俭犹豫了一下,再说道:“敏之,要不是陛下念他有功劳,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他都不知道是何处境了……某觉得如此一个人才,不委以重职实是可惜了!”
裴行俭说着又把王方翼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原来王方翼的祖母是同安大长公主,高祖李渊的堂妹,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姑姑,其祖父王裕曾任随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父王仁表,贞观时曾任岐州刺史,可以说是名门之后。王方翼曾在千牛卫任职,此后当过县令,政绩非常不错,在肃州任上几年做出的功绩也是一般人难以比肩的,但因为他是王皇后的堂兄,被王皇后的事牵连,就此被朝廷冷落,多年没得升迁。
“敏之,某觉得如今朝中只有你能改变皇后娘娘的想法,就如待某一般……”裴行俭难得地露出请求的神色,“敏之,某相信要是经你举荐,仲翔的前程才有可能改变!”
“守约兄如此说,我如何敢推托,一定会在皇后娘娘面前举荐此人,”贺兰敏之说着,稍稍犹豫了一下,“不过我对他了解极少,不知道……守约兄期望他能到何处任职?”
“如今的安西大都护陶大有是个无能之辈,某很担心安西生乱,要是安西有王仲翔这样的人在,吐蕃、西突厥是奈何不了我大唐的!”裴行俭说的很直接。
“我明白了!”贺兰敏之如何不明白裴行俭话中意思,这位名将是担忧安西的局势在他离开后不可控,想找一个各方面让他放心的人接任,如今的安西大都护陶大有明显让裴行俭不满意,所以今日才会有如何直接之说。
“你答应就好!”裴行俭松了口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守约兄,我知道你识人如炬,经你手发现的人才定然不少,皇后娘娘也曾提过让我多举荐人才,特别是军事谋略出众之人,我今日也想问问你这方面的事,你所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让你特别赞赏的?”贺兰敏之小心翼翼地问道。
裴行俭瞄了一眼贺兰敏之,似知道这话中的特别所指,当下没犹豫就说道:“某所接触军中有潜智的人是不少,像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皆是有勇有谋之众,要是他们有更好的锻炼机会,定会成长为军中虎将的!”
“程务挺、黑齿常之……”贺兰敏之轻念着几人的名字,这两个人是他所知道的,在历史上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但现在都不是军中的高级将领,可以说还名不见经传,至少他在朝中没有听到他们的名,甚至他都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出生,裴行俭今日说起这些人的名,甚是让他大喜,他也马上问询了裴行俭有关他们的情况,问清楚后才告辞离去。
※※※
贺兰敏之也很快进宫和武则天说起了王方翼及其他裴行俭所提其他人的事,并举荐他们任更高的职。出乎他的意外,武则天对他所举荐之人,简单过问一番后,就马上答应了他的所请。王方翼的事上武则天问询了多一些,但在听到贺兰敏之举荐王方翼去担任安西大都护后,也马上认可了他所提,表示她会和李治商量这事,让贺兰敏之不要担心,也不要心急。
“敏之,姨母早让你举荐一些军中将领,你今日才与姨母说,姨母以为你忘记了,你以后可得要结识更多的军中将领,多多向姨母举荐,待苏大将军回朝后,你马上拜入其门下,如此才有可能结交更多的军中将领,知道不?”
“敏之知道了,请姨母放心,敏之不会让你失望的!”贺兰敏之听了可是大喜过望,他进宫前可没想过武则天会这么轻易答应他的提请,原本他想了半宿的推荐理由全然没用上。连王方翼这个王皇后堂兄的事武则天都没表示太多的疑惑,这太出乎他的意外了。
武则天不要求他举荐更多的人才,这是不是说明武则天对他的恩宠进了一步了呢?
第二百九十章 新的开端
在和武则天说了一番有关王方翼及裴行俭所提其他人的事后,贺兰敏之准备告辞,他看到了武则天面前有很多未批阅的奏本,知道她还要继续忙事,因此不敢再打扰。
但贺兰敏之站起身准备告辞离去之时,武则天却让他再留下来,她还要和他说事。
“姨母还有何事要吩咐敏之!”贺兰敏之嘻嘻笑着在武则天身边坐了下来,他以为这个连续几天得到他滋润的女人又想某方面的事了,想将他留下来缠绵一番才会放他走。
昨天刚和武则天缠绵一番,贺兰敏之轻松地把她打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要是今日武则天再敢将他留下来,贺兰敏之自信很轻松可以收拾她,并进行前后的开发,让她下不了床。
但武则天的话马上让贺兰敏之知道他想错了,只听武则天轻声问道:“敏之,这些日子朝中有官员提奏议,建议东、西、中台各部门的官职名称改回原来,你怎么看?”
听了武则天这话,再看她脸上严肃的神情,贺兰敏之稍作沉思就回答,“姨母,敏之觉得现今的官职名儿还是以前的听着舒服,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六部各官员的名承自几朝前,一直沿用,并被世人熟知,吏部、兵部、礼部一听就明白是什么职司,但龙朔二年时候将所有官职名称全改了。几年下来许多人还未完全弄明白怎么一回事。司列、司戎的名称让人感觉很陌生,许多人依然以旧制称之……就是敏之现在也没完全弄清楚各职司的官员名称,姨母,依敏之所想,朝廷应该顺应朝臣及百姓们所望,将三省六部及其他各职司官员改回原来的名为好……”
贺兰敏之这是实话,现在许多百姓是没完全弄明白什么司列、司礼、司戎到底是官什么事的部门,甚至他这样在朝中任高官的人都没完全弄清楚改名后各官员的名称,东台、西台、中台远没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名称来的好听,什么司列、司戎怎么能和吏部、兵部更让人听着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呢?但贺兰敏之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是有些担心。因为他知道更改官员的名称全是武则天的主意,如今这样说,有点打她脸的味道。但贺兰敏之从刚刚武则天所说的语气中能听出来,她自己的想法也有点动摇了。感觉到武则天语气中的变化,贺兰敏之没犹豫就把赞同官职名称改回原来的想法说了出来。他相信即使武则天不认可他所说的,也不会责备他的。
“敏之,你也觉得姨母在龙朔二年所提改三省六部官员的提议不好?”武则天的神情淡淡地说道,语气中并没有责备,但也没有认可的意思。
“姨母,敏之不这么认为,敏之知道那时姨母是想在朝事中做一些创新,所以才建议陛下更改官员的名称,姨母自是想不到官员和百姓几年下来还未习惯。还喜欢旧名!”贺兰敏之看看武则天平静的神色,鼓起勇气说道:“姨母,敏之很佩服姨母在朝事上所做的许多变革,只是敏之觉得,姨母应该注意民心的认可,百姓反对的事就要三思而行……敏之想,只要姨母执掌朝政时候施政得当,施以一些利于民生之计,那样定会让百官信服,万民敬仰。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敏之,你是说姨母这些年所做的都是不得人心之举?”话虽这样说,有质问贺兰敏之的意思,但武则天的脸上没有丝毫的不快,还有浅浅的笑容露出来。
贺兰敏之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不。姨母,敏之没这样认为!姨母这些年代陛下执掌朝政。所提的许多建议都是非常有利于民生,并被朝臣交口称赞的,比如劝课农桑、减轻赋税等,敏之只是希望姨母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明君,姨母的声望高涨,这是敏之最期望的!”
贺兰敏之这话让武则天脸有异色起来,说话的语调也有点异常了:“敏之,姨母是个女流之辈,并不是君,你如何可以说要姨母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明君?”
“姨母,敏之说错话了,”贺兰敏之赶紧致歉,又嘿嘿笑了两声说道:“姨母,敏之心直口快,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还请姨母别责怪!但敏之真是这么想的,姨母……”
“你别说了!”武则天打断了贺兰敏之的话,小声但很严厉地说道:“这样的话岂可乱说?要是被其他人听到,我和你都有大祸降临,知道吗?”
“是,姨母,敏之明白,以后不敢说了!”贺兰敏之赶紧应承,还咧嘴傻笑了一下。
武则天也微微地笑笑,“敏之,你是个明事理的人,姨母知道你明白事情的轻重,任何不该说的话都不会在其他人面前说,希望以后也是如此,许多话只能和姨母单独说……”
“敏之明白姨母的意思,以后一定遵从!”
武则天脸带赞色地瞅了几眼贺兰敏之,但很快就没浅浅的笑容隐了,很一本正经地说道:“敏之,过些日子朝中会有一些变动,一些官员的职务会重新任免,你的官职也会有变动……政事堂的宰相会增补几名,阎立本、裴行俭应该都会入列。你与他们相熟,在他们位列政事堂后,你越加要和他们处好关系,并对他们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入相后不要站出来反对姨母,而能成为姨母的左右臂膀!”
“姨母,敏之明白你的意思,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武则天脸上再次绽出笑容,“你明白就好!姨母也知道你一定会明白的。好了,你先去吧,早些回去休息,姨母还有一些奏本要处理……”
“是,姨母,敏之告退!”贺兰敏之作礼后准备离去。
“敏之……”武则天又唤住了转身准备离去的贺兰敏之。
贺兰敏之停下身子,转头疑惑地问道:“姨母还有事吩咐敏之吗?”
武则天走到贺兰敏之面前,仰着头看着他,略带点歉意地说道:“敏之,姨母这些天身子不方便,就不让你来陪了。希望你别生气!待姨母身子方便了,再召你来议事,好不好?”
“敏之如何会生姨母的气呢!”武则天这话让贺兰敏之大大松了口气,他觉得不和武则天玩激情对他来说是暂时的解脱。但这意思自然不敢表露出来,而是装出一副很体贴的样子,柔声吩咐武则天道:“姨母身子的特别日子,要注意身体,千万别累着,不然会留下病根的!”
“多谢你的关心,姨母会自己保重身体的,你也一样,天热了,别太累着。”武则天说着收起了笑容,“还有,别纵欲过度,当心小小年纪就坏了身体!”
贺兰敏之听了调皮地挤了下眉眼,嘿嘿笑着道:“是,姨母,敏之一定听从你的吩咐,禁欲一些日子,免得伤了身体!”
“坏小子,尽说这些不正禁的话……好了。姨母不和你瞎扯了,你先去吧!”
“那敏之告退!”贺兰敏之说着,作了一礼后转身离去。
※※※
过了几日,朝廷有诏令颁布,重修隋以前的国史。令一些非常有名声、有才学的大臣负责,每名大臣主管某一个时代历史的修编。贺兰敏之也有幸地被选为主编之一,诏令中令贺兰敏之以弘文馆学士的身份,主领编撰《三十国春秋》。
南朝时候梁国的萧方等人曾编撰过《三十国春秋》,此次只是重新校注,改正其中的一些错误。贺兰敏之也在诏令中看到了他手下那些“编委”的名单:李善、刘禕之、孟利贞、李嗣真,刘献臣、徐昭等,他清楚这些都是在这个时代挺有影响力的大儒或者弘文馆的学士。
看到手下有这么多的名士、大儒一道编撰,贺兰敏之原本担着的心也放了下来,他也完全明白了武则天当日所说的意思,他只要总负责一下,在一些关键之处表现一下,镇服住手下的人即可,其他的事,比如查阅史书,校订以前书中的错误等琐事自有其他的去负责。
对这不需要付出太多,但能获取非常好名声的事,贺兰敏之当然乐意去做。
又过了两日,朝廷再颁布诏令,组建军器监,归属于兵部下面,以贺兰敏之为军器监的“监”,执掌这个新设的大唐武器研究所。对这个任命,贺兰敏之是举双手欢迎,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唐军队的建议及“现代化”进程了。只是他也发愁,要负这么多事了,他以后要在各部门分头跑,可能会有分身乏术的感觉,希望别累倒就行了。
在令贺兰敏之以弘文馆学士身份主领编撰《三十国春秋》,并兼领军器监职之时,朝廷又发了一道特别的诏令,赐贺兰敏之武姓,以其袭武士彠的周国公爵位,成为武家的继承人。
对于武则天做出的这样决定,贺兰敏之只能接受,接受别人称他为武敏之。他在当日武则天和他说这事时候,已经猜到了会有这样的结果。但他心里依然认定他姓贺兰,他仍然是贺兰敏之。
贺兰敏之也知道,武则天待他进一步恩宠,并给了他更多实际的好处,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个新的开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