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1章 透过唐诗看就业
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就业,又是怎样找工作的呢?我们不妨透过唐诗来一探究竟。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从军行》中曾这样写道: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军营生活的向往,从军报国的热情与抱负洋溢字里行间,呼之欲出。但写诗归写诗,杨炯实际上并没有当过兵,他九岁时通过考试获得了“神童”的荣誉称号,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二十六岁时科举及第,当上了校书郎,在国家图书馆工作,这应该是一份不少大学生们都非常羡慕的工作吧!
稍晚于杨炯的陈子昂登上幽州黄金台时发出了深沉的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知音难觅之情令人感同身受。其实,早在他初到长安时就曾经有这种体会,为了吸引人的眼球,从而实现在政府部门就业的愿望,他于闹市之上买下了一架古琴,并邀请大家翌日到一著名酒楼听琴。第二天,陈子昂当众宣布自己的诗文比古琴更有价值,随即摔琴于地,将诗文分送给现场人士,于是,陈子昂一夜之间名满京华,不久就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当上了公务员。
唐代诗人中像杨炯、陈子昂一样凭借科举走上仕途的不在少数,如王维、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他们的金榜题名固然是靠了自己的真才实学,但VIP(重要人物也)们的推荐也功不可没,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是王维的伯乐,作为前辈的诗人顾况则推荐过白居易。
李白与杜甫虽然都是大诗人,但却都不是科举考试的宠儿。李白是个传统教育的叛逆者,他不屑于参加科考,而想凭借诗名进入中央政府。经过达官贵人的推荐,他终于实现了梦想,成了唐玄宗身边的一个近臣,可当他发现自己只是个供皇帝消遣娱乐的高级小丑时,就“仰天大笑出门去”,“明朝散发弄扁舟”了。杜甫参加科考时,正值奸相李林甫掌权。为了维持既得利益,打击新进人才,李林甫做得很绝,一连几届一个也不录取,并且骗唐玄宗说天下的人才都已被吸收到政府机构中来了。杜甫同志郁闷得不行,只得再想别的出路。为了就业,他接连给皇上献上了三大礼赋,最终感动了唐玄宗,赏给杜甫一个九品芝麻官。
唐代诗人中有一类人根本不需要就业,因为他们从小就进入寺院出家为僧了,如初唐的寒山、盛唐的王梵志、中唐的皎然和无本、晚唐的齐己和贯休等。无本就是后来的贾岛,他在长安道上骑驴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碰巧撞上了大作家兼大官员的韩愈的车驾,二人不撞不相识,成了莫逆之交。韩愈帮助贾岛还了俗,但就业却成了难题,因为屡试不第,贾岛只得靠给人写写字(他的书法不错)、当当家教谋生,不幸中的万幸是,到了六十岁时他终于当上了九品的主簿,好在唐朝没有严格的退休制度,否则贾岛倒霉到家了!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初恋就发生在一个寺院里,那是山西蒲州的普救寺,初恋女友就是《西厢记》中莺莺的原型。但元大帅哥是个始乱终弃的人,为了功名利禄,他抛弃了“莺莺”,娶了首都一把手韦夏卿的女儿韦蕙从,依靠自己的才学和裙带关系进入了中央政府。
比杨炯晚了一百多年的“诗鬼”李贺也曾经发出过和前人相似的感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身体羸弱的李贺当然也没有实现投笔从戎、收复失地的远大抱负,而且他的就业之路远比杨炯坎坷得多。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他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可是,他进京赴试时却未能顺利进入考场,因为他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亲名晋肃,他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李贺遭谗落第,愁苦郁闷,后来虽然做了奉礼郎(也是个九品官),可惜27岁就英年早逝了。
晚唐诗人罗隐年少时就已诗名远扬,而且常以诗文讽刺现实为民请命,并自编其文为《谗书》,因此声名更著。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罗隐也因为《谗书》而深受当权者痛恨憎恶,以至于考了十回进士都是“解名尽处是孙山,罗隐更在孙山外”。所以他的朋友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天下大乱,罗隐的老乡、靠农民起义起家的钱镠自立为吴越王,罗隐才得以在政府部门就业,做了钱塘令。
著名诗人们都是先学习后就业,但唐代诗人中还有一个先就业后学习的典型,他就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小儿垂钓》那首诗的作者胡令能。胡令能外号“胡钉铰”,是莆田(位于现在的福建省)城里一个以修理铁器木器为生的手工业者,却因为对诗歌的热爱和一点点天赋而为人所知,青史留名,如此人生,不亦乐乎!
第52章 孙思邈心系苍生的职场药方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非常认可“人生四大喜事”的说法,就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对于十年寒窗铁砚磨穿的读书人或士子来说,确确实实是一剂让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的兴奋剂。唐代诗人朱庆馀在科考成绩揭晓之前写下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佳句,与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孟郊则在榜上有名之后唱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绝调。
然而,同为唐朝人的孙思邈却对科举考试一点也不感冒,甚至唯恐避之不及,更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是,他曾数次拒绝了几代皇帝亲自发来的希望他进京做官的邀请函。
那么,孙思邈是怎么想的呢?他有着什么样的追求呢?
孙思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并非附庸风雅之辈。他自幼天资聪颖,与众不同,七岁上学时就能“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庄道家之学,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朝野士庶,威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缺而弗论”,孙思邈生活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求仕之路,选择了悬壶济世救民于苦痛的行医生涯,这与他自己幼年的一段经历密不可分。
孙思邈小时候曾经患过风疾,为了治病,父母带着他到处登门求医,最后虽然把他的病治好了,但他们家却已是家产罄尽,徒有四壁。因为时时想起自己的痛苦经历,而且经常耳闻目睹老百姓们“看病贵、看病难”的窘境,孙思邈早早就立志做一名苍生大医,为广大民众解除身体和精神痛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的常识、制药的程序和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所以,在二十岁左右时,孙思邈已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
孙思邈不但重视书本知识,善于学人所长,而且极为注重实践。他走遍了家乡关中的山山水水,而后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南下到现在的四川考察风土人情,采集药材,炼制丹药,并沿途为百姓施诊治病。他此次南行丰富了医药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实践经验。他在峨眉山道士处得到了高子良服柏叶法,在江州(今重庆江津)治愈了湘东王的脚气病,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李文博治愈了消渴病(类似于现在的糖尿病)。在此期间,他亲自为600多名麻风病人做过治疗。归途中又为梁州(今陕西汉中)汉王李元昌治疗水肿,为陇州韩府君用马灌酒治疗风疾,都获得了成功,还用瞿麦丸治愈了一位中流矢的士兵,使其身上的箭头在服药后自行脱出。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伴随着一个个人的成功救治,孙思邈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传到了皇帝老倌的耳朵里。有着贪生怕死、梦想长生不老光荣传统的皇帝们一个接一个地向孙思邈抛来媚眼,希望他朝朝暮暮一刻不离地侍奉在“国家一把手”身边,时刻准备着为伟大领袖消灾祛病。
据说早在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就曾邀请孙思邈入朝担任国子监博士,却被孙思邈以生病为由推辞了。
隋末唐初改朝换代之际,为了躲避战乱和朝廷征辟,孙思邈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唐武德年间,他与熟谙佛教“医方明”的道宣法师相识,二人结为知交,每一往来,谈论终夕,最后二人在医学上都获益匪浅。
唐高祖李渊也曾想将孙思邈招来为己所用,据《华严经传记》卷五载:“义宁元年,高祖起义并州,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孙思邈曾与亲友说过,待将来社会上出了贤明君主时,自己可以出来做些济世救人的事。
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固然是一代明君,但他也是长生不老药的超级“粉丝”。唐太宗也曾下了一道圣旨将孙思邈召到京城长安,见到年过半百却依然面色红润、容颜不老的孙思邈,太宗皇帝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二者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岂虚言哉!”随后准备授以官职爵位,孙思邈仍婉言谢绝。唐太宗想强留孙思邈又怕损坏了自己在老百姓心中的光辉形象,只得顺其自然,允他还乡。孙思邈走后,唐太宗继续搜寻服用据说可以使人长生的丹药,一面服药,一面心中发狠:难道没了张屠户就吃带毛的猪不成?没有你孙思邈,我照样可以长生不老!结果事与愿违,还不到50岁,他就因为服用丹药引起的汞中毒而“仙逝”了。
唐高宗一直是个病秧子(这也是皇后武则天得以掌权的原因之一),当然也希望身边有个老神仙似的医生,于是就在显庆四年(659年)召见孙思邈,欲授以谏议大夫之位,孙思邈辞谢不受。唐政府此时正在编撰《新修本草》(即后来的《唐本草》),就让孙思邈留在长安参与编写,这是孙思邈乐此不疲的工作,他就留了下来。四月,一部图文并茂的《唐本草》撰写完成,共55卷,收录了844种药物,这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后来,孙思邈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回乡,而后一直生活在故乡耀县的罄玉山。
孙思邈在皇帝们面前能够做到坚持自我,不卑不亢,实属难能可贵。更为可贵的是,他对待病人,特别是穷苦百姓,像春风般温暖,像夏日般热情。
有一天孙思邈正聚精会神地著书立说,忽然有人跑来说南山一年轻人疼痛不止,呼吸微弱,因家境贫寒才拖延至今。他立即收笔,带上药囊装好金针,快速赶到病人家中。孙思邈想用针灸止痛,但古书记载的止痛穴位都扎过了,却还是无济于事,他十分耐心地继续寻找最痛点,突然,病人叫了起来:“啊……是……是这儿!”孙思邈立即将金针扎了进去,疼痛很快就停止了。从此,人身上又多了一个痛点穴位——阿是穴。
作为一名医生,孙思邈不仅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而且还具有高尚的医德。他认为,医生应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处处为病人着想。凡是到他这里来治病的人,不分高低贵贱,他一律平等对待。
一次,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来找孙思邈求医,孙思邈见病人双手捂着像鼓一样高高隆起的肚子呻吟不止,心里非常难过。他想:尿流不出来,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灵。尿脬(膀胱)盛不下那么多尿,吃药恐怕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从尿道插进一根管子,尿也许就能排出来。孙思邈决定试一试。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儿去找这种又细又软还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正为难时,他忽然瞥见邻居家的孩子拿着一根葱管吹着玩,脑子里立刻有了主意。他找来一根细葱管,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并像那小孩一样,鼓足两腮,用劲一吹,很快,尿液从葱管里缓缓流了出来,病人的病就好了。
这看似简单的一吹其实并不简单,如果一个医生的心中没有充满对病人的关切,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有感于医方本草部帙浩繁,忽遇急症求检困难,遂博采群经,删繁就简,并结合他个人的学术经验,于永徽三年(652年)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共39卷,323门,方、论共5300篇,其内容包括诊疗、针灸、导引、按摩等,相当全面。书中记载的治疗脚气病的方法,比欧州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妇、儿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