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唐-第2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靖微微一笑,自矜地摇了摇头,道:“李某只不过适逢其会而已。换做他人也一定能做到。再者江山代有才人出,李某已经老了,日后的天下是侍郎你尽展才华的地方。”
李潜刚要开口谦虚两句。李靖摆摆手道:“侍郎不必妄自菲薄,李某一向不讲妄言。结果如何他日自会见分晓。看。”李靖说着抬手用马鞭指着前方。
李潜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发现侯君集策马越过了尚书省的大门好几步却依然没有下马。这时当值的士卒连忙上前阻拦,侯君集才反应过来,勒住战马跳下来,将马缰一扔自顾自走了。阻拦他的士卒只能拾起马缰,将他的战马牵走。
看到这一幕,李潜心里咯噔一声。
李靖低声道:“冲撞宫门已触犯律令。他不下马越门而过亦不知检讨,虽然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心里分明是不把律令放在眼里。时间久了也会不将国法放在眼里,那后果……”
李潜听了心里如擂鼓一般,连忙拱手道:“右仆射言之有理,下官受教了。”
李靖微微一笑,道:“时候不早,李某也该回去休息了。李侍郎,你且请便。”
“恭送右仆射。”
李靖打马离开皇宫。李靖虽然当右仆射,不过因脚有痼疾时好时坏。李世民为了照顾他,特准他如果足疾稍好一些,每二三天可到中书、门下省去办理政务,若身体不便参加完政事堂的会议便可回家休养。所以,在政事堂吃完饭后,其他人都要回到自己的衙门继续坐堂处理本衙门的政务,唯有李靖可以直接回家去。
李潜望着李靖的背影心里反复翻腾着李靖说的那几句话,“……越门而过亦不知检讨,虽然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心里分明是不把律令放在眼里。时间久了也会不将国法放在眼里……”。李靖从侯君集的一个细节便能推断出他日后的结局,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见微知著大抵便是如此了。李潜现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前世侯君集造反的主要诱因便是心中不平。
李潜记得前世史籍上是这样记载的:侯君集灭高昌国时,由于没有奏请朝廷便自作主张委任官员,同时还私自掠夺大量的珍奇宝物、妇女,手下将士知道后,竞相偷盗,侯君集恐其事被发,不敢制止。后来有司以此事对其进行弹劾,李世民遂下诏将侯君集等人拿入狱中。后来经岑文本上疏,李世民开释了侯君集。然而侯君集以为自己两番出征西域,战功卓著,应受嘉奖,结果却因贪污而被下狱。于是他心生不平,怏怏不乐,渐有反叛之心。
如此说来,侯君集反叛的主要原因是心中不平。抛开有司弹劾侯君集是否有根据,单说弹劾得胜还朝的大将应该是大唐的特色风俗。早在贞观四年李靖灭突厥时便遭受过这种待遇,而且还是诬告。李靖是如何表现的呢?当时李靖不加辩白,只是顿首谢罪。后来是李潜上疏借这个机会扳倒了安修仁,使李靖免遭诬告。
李靖为什么不加变白只是顿首告罪?因为他很了解李世民,知道李世民此举的用意。首先,纵兵劫掠乃是常态。按照府兵军制的规定,士兵在沙场上出生入死却很难得到赏赐,只有劫掠敌人才能让他们发财。这种行径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许多将领都心知肚明,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他们若是管的太狠了,士卒有可能哗变。李靖是主帅,他虽然没下令劫掠,却难以保证麾下所有人都没劫掠过。所以,李世民要以治他罪为由敲打那帮骄兵悍将,免得他们尾巴翘上天去(李世民:李靖是你们的主帅又立下了盖世奇功我都要治他罪,何况你们这些老兵痞?都给我老实点!)。
其次,李世民与承平时代继位的帝王不同,他很早就独自领军,战功赫赫,满朝大将几乎都在他手下当过差。现在他当了皇帝没办法再立战功出风头,看到手下大将立功出风头,他难免心里不舒服。更何况李世民深得“使功不如使过”的三昧,所以他要借机发挥让那些大将的功劳变成过错,一来好方便日后再用,二来也显摆显摆自己的威风(李世民:你们这帮家伙别以为立了功就牛掰了,朕才是最牛掰的那个,谁敢不服气我就让他到牢房反省去)。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个原因,李靖心里都很清楚李世民不会真的杀了他,只要他不辩白地认罪,让李世民满足一下虚荣心,很快李世民就会放了他。
反观侯君集,史书上评价他“恃宠矜功,粗率无检”可谓切中要害。如果他不是恃宠矜功粗率无检的话,也不会从冲撞门禁开始慢慢走上了谋反之路。十年后,当侯君集身陷囹圄望月兴叹时,不知是否会想到自己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向着自我毁灭迈出了一只脚了呢?
第二卷大展宏图事可期 第二八五章 首征吐谷浑
论爵位,侯君集比李靖略高一筹。因为他封国公时李靖才是县公,后来才封的国公。在最能体现官爵差异的食实封方面,武德九年侯君集的食实封就是千户,而李靖只有区区四百户。论圣眷,侯君集比李靖追随李世民要早,而且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也多一些。这一点从两人的食实封就能明显看出来。论功劳,李靖灭一国半(突厥一个,吐谷浑算半个),侯君集也灭一国半(吐谷浑半个,高昌一个),可谓势均力敌。论遭遇,两人都是在立下大功后被弹劾下狱,可谓难兄难弟。然而两人的结局却有天壤之别。想来两人处事的不同心态应该就是李靖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安享晚年,而侯君集却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根本原因吧?
李潜感叹了一番人生际遇之后,回到兵部继续当一个低眉顺眼的小侍郎。也许是他与侯君集之间的地位悬殊太大,侯君集不屑报复他,也许是侯君集是在太忙来不及报复他,总之,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贞观七年五月初九,殿中丞赵德楷奉旨出使吐谷浑。按照李潜前世的记忆,赵德楷这次出使极不顺利,不仅没有完成使命,他本人还会被伏允扣押。不过,最终结局还不错,算是有惊无险。只是,令李潜担忧地是历史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李潜前世的记忆中,赵德楷出使吐谷浑的时间是贞观八年初,而现在才是贞观七年五月,也就是说赵德楷出使时间提前了近一年!时间上的变化会不会影响整个事件结局,甚至因此而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造成整个历史长河的改道?李潜不清楚,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密切关注整个事件的进程。
贞观七年六月十三,李潜率先接到吐谷浑传来的消息,伏允扣押了赵德楷,而且伏允还扬言要发兵攻打大唐,非得要让大唐服软,送公主去吐谷浑和亲不可。
李潜接到吐谷浑传来消息的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十四,赵德楷被伏允扣押的正式军情才以六百里加紧送到兵部。李潜所接到的消息也是以六百里加紧传来的,跟正式军情的传送速度没什么差别。他之所以能比正式军情提前了一天接到消息,主要得益于情报收集系统的高效率。这些年来,李潜花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吐谷浑、高昌、高丽、吐蕃、西突厥布下了无数间谍,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情报网。说句夸张的话,高昌王晚上临幸了哪个妃子,吃了什么东西,李潜想知道的话七天之后就能查的一清二楚。
按说,李潜有这样的强大的情报网络,完全可以通过买通、胁迫等手段逼迫高昌王鞠文泰或伏允身边的人暗算鞠文泰和伏允,不过李潜并不想这样做。一来打探消息的风险比较小,想买通人也很容易。且往往这种情况下被买通的人也都是胆小怕事之辈,让他们冒险去刺杀那些被重重护卫的大人物,他们非得吓的尿裤子不可。李潜可不想抓不到狐狸却惹一身骚,葬送自己一生的名誉。二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便是买通人刺杀成功了,事情传扬出去也会有损大唐的声誉。大唐有大唐的骄傲,大唐宁可发兵百万,流血千里堂堂正正的与敌人决战沙场,也不会做在道义上站不住脚的事。更何况大唐现在明显占据绝对优势,能堂堂正正的赢何必搞下作手段?
接到吐谷浑扣押大唐使节赵德楷的消息后,李潜做了两件事。一是命令许德昭严密监视祁连山马贼的动向。二是着手制定作战方案。事实上大唐的任何军事行动并非是李世民一道旨意下来,领军大将带着士卒就走,剩下的事全都交给领军大将就算完了。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有几个步骤。一是制定作战方案。这种方案并不会具体到领军大将今天该做什么,行多少里路,明天该做什么,怎么安营扎寨,而是制定一个粗略的计划。比如这次征讨吐谷浑,作战方案应该明确几点,首先是要出动多少人才有胜算。其次,本次出征需要多长时间。有了人数和时间推算出来需要动用多少粮草。确定了这些因素后再制定详细的粮草运输计划,选派合适的人来办理。至于兵甲、弓矢、器械、旗帜、马匹等等物资还需要更进一步推定。
当然,这个方案一般都是在圣旨下达之后才定的。因为派遣的领军大将不同,带兵的数量也不同,相应的作战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各种物资的消耗就不一样。比如,有的将领喜欢稳扎稳打,那么要带的士卒就多,所需的各种物资就多。而有的将领喜欢快刀斩乱麻,那么带的士卒就要少而精,所需的物资就少。不过,李潜有前世的记忆,知道此次出征如不出意外的话,领兵大将应该是段志玄。
贞观七年六月十七,李世民下旨,诏左骁卫大将军为主将段志玄为金河道行军大总管,梁洛仁为副将,李君羡为亚将,率部分唐军和边郡羌兵讨伐吐谷浑。
段志玄,齐州临淄(今济南市)人。其父段偃师为前隋太原书佐。李渊起兵时,段志玄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隋大业十三年(17年),于潼关之战击败隋将屈突通,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封临淄郡公。破王世充、窦建德时,以功迁秦王府右二护军,进封楚国公。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中,段志玄与尉迟敬德等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封樊国公,食实封九百户。简而言之,段志玄是李世民的铁杆心腹。
梁洛仁,这个就不多说了,李潜的老相识。梁洛仁是梁师都的堂弟,李世民派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讨伐,将梁师都的围困在朔方。李潜入朔方说服梁洛仁杀死师都,献城投降。后来梁洛仁家的管家梁兴财也被李潜拉到了钱庄里来,担任大唐钱庄的总管。可以说梁洛仁与李潜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李君羡,这个人是个牛人(注*)。他是洺州武安人。最初投靠了李密。后来李密杀了翟让后,李君羡与秦琼、程咬金等人与李密决裂,投降了王世充。李君羡被王世充任命为骠骑将军。后来,他与秦琼、程咬金等人不齿王世充的为人,便率属下投降了李渊。李渊授于他轻车都尉的官职,让他在李世民麾下效力,后来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时被任命为马军副总管。从官职上来看,他一直在秦琼、程咬金之下。现在李君羡担任左武卫将军。
看到这倒旨意,李潜高悬的心落了下来。虽然这场战役提前了一年,不过从出征的将领上并没什么变化。不过,李潜现在心里却很纠结。因为他早已知道这场战事的结局。如果按照他不加以影响的话,这次出征的结果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可若是他施加影响的话,究竟能影响多大呢?
李潜非常清楚,段志玄此次出征是取得了胜利,只不过因为犹豫不决没有把握好追击时机,使得吐谷浑人从容赶着牧马撤退,段志玄劳而无功,反倒是偏师李君羡取得了大胜。如果李潜提前暗示段志玄或梁洛仁,让他们抓住机会追击的话结果会怎样呢?有两个可能,一是段志玄或梁洛仁没有听从李潜的劝告,结果还是一样。另一个可能是他们听从了李潜的劝告率军追击。那么段志玄能取胜吗?
对比后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高甑生和契苾何力进攻吐谷浑那一次,可以看到两次出征都面临是否追击的问题。不同的是段志玄撤退了,李靖率军追击了。可李靖追击的代价极大,大军途经无水无草的破罗真谷(在今青海都兰东南一带)时,只能“人龀冰、马瞰雪”, 在穿越沙漠时,因沙漠无水,将士皆刺马饮血,可谓极为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军队的战斗力如何保证?
李靖那次出征率领士卒都是大唐的精锐。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这些人更是身经百战的大将,早已名声显赫威震四方,拿出任何一个都能吓的吐谷浑人闻风而逃。毫不客气的说,这些人的名望本身就能鼓舞士气。反观段志玄,他率领的是只是部分唐军,另外一部分乃是边郡羌兵。说白了,那些边郡羌兵分明就是乌合之众,战斗力低不说,关键时刻还可能成为累赘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