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冒牌书生 >

第53章

冒牌书生-第53章

小说: 冒牌书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幅小图,画家别具匠心地来了个特写,画上只有一个背影和一个小孩,那是一个清兵的背影,手里提着一把锃亮而滴着血的长长马刀,一个小女孩站在清兵面前,不知所措地仰头望着那清兵。那双带着些迷惑的眼睛,天真得令人心痛,美丽得令人过目不忘,从而更容易令人为那小女孩感到悲伤。很久以后,我还经常在梦中梦到那双眼睛。

而明朝官兵与满清骑兵的画卷则大气恢宏,将那金戈铁马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上,大明的旗帜高高飘扬,红衣大炮喷出怒火,排成整齐行列的大明骑兵挥着大刀,勇猛地冲向清兵。一些官兵倒下了,后面的官兵立即补上,与清兵激烈地短兵相接着。看了这些战争的画卷,更容易激起人们的热血情怀,令人恨不得立即骑上骏马,奔赴辽东,参与到那血与火的战争中去。

将官们排成长列,从帐蓬的南面大门鱼贯而入,再从帐蓬的北面大门陆续出来。进去前,他们迷惑不解,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出来后,他们个个怒容满面、斗志昂扬。将官们参观完后,一些士兵也自觉地排成长队,快速参观了那些画像。一时间,将士们议论纷纷,现场气氛再次被推向了**。

我长吁一口气,听觉上的刺激之后,再给他们来点感观上的刺激,看来这个策略是完全正确的,胜利的天平正逐渐向我倾斜,李家军的士气被彻底激发起来,在走与留的问题上,愿意留下者渐渐占据了上风。

于是在诉苦大会结束时,我趁热打铁,又宣布了一条决定:士兵们去留随意,愿意回家的,每人发给白银一两作为遣散费;愿意去打满清兵的,每人发给五两白银的安家费,今后战死在沙场上的,我给每人发抚恤金白银十五两,朝廷的奖励和抚恤费另算。愿走愿留的,都以排为单位登记造册,发放银两。这名册一式两份,一份随军,一份递交朝廷。安家费不直接发到士兵手中,而是在造册登记后,转交当地官府,十日后发放到士兵家中。我们用三天时间登记造册、发放银两和整顿军务,然后大军立即开拨,赶赴辽东。

我作出这番决定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这些士兵家中往往是赤贫一族,如果诉苦大会还不能真正打动他们,那么,我就要用白花花的银子吸引他们。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既然有人目光短浅,不能被爱国情怀所感染,我就要不择手段地来引诱他们,这叫不能动之以情,便诱之以利,这总比官兵抓壮丁的方法要文明很多。为了完成正确的目的,过程中用一些卑鄙手段,我是并不在乎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到罗马,不管是跑着去、走着去,还是爬着去、滚着去,我都不在乎。

至于要把银两发到士兵的家中,是因为如果带着白花花的银子上战场,必然会怕死,所以一定要把银子留下。而将士们来自河南各处州县,如果要等他们回家一趟去送银子,不但会极大地耽误时间,而且我担心夜长梦多,一些士兵会变卦,拿到银子后就开溜。而大军开拨之后再发银子,显然可以杜绝这两个弊端。

听了我的话,将士们顿时议论纷纷,特别是那些家中一贫如洗的士兵,更是面红耳赤地讨论和争论着。这也难怪,遣散费与安家费、抚恤金的巨大差距是明摆在那里的。在明末,一两白银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一两银子相当于一千多文钱,可以购买普通大米二石,即380斤大米左右,够普通家庭吃上一年了。虽然灾区米价暴涨,但经过朝廷放粮赈灾和平抑物价的举措,米价正逐渐恢复正常,可以说,一两银子当时可以救活一个家庭。而五两、十五两的白银与一两白银的差距明显,足以长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很多本来犹豫不决的士兵立时动了心,脸上放出了光芒,呃,就是铜钱的那种淡黄色光芒。

另一方面,尽管朝廷已经开始放粮赈灾,但河南连续数年大旱,加上蝗灾,赤地千里,土似石硬,如果水利跟不上,恢复耕种也是十分困难的,目前大多数地方暂时只能依靠朝廷的救济粮度过难关。因此,尽管李家军里有不少种田的好手,但苦于无施展能力的田地可种,因此天天呆在家里吃救济也不是个滋味。

这么一讨论,很多士兵便觉得,与其坐在家里吃稀饭受穷,倒不如赌上一把,继续当兵吃皇粮,不仅省下了自己的一份救济粮给家人吃,还可以赚到不少银子。就算是不幸战死了,也可以拿到一笔丰厚的抚恤金,养活家人。

我让将士们自由议论了十分钟后,估计大多数人心中都已作出最后的选择了,于是进行了一个粗略统计:“将士们,愿意归顺朝廷,愿意去辽东打满清人的,把右手举起来。”

漫山遍野的右臂举起来了,象一片凭空生出的密林,蔚为壮观。然后我又下令:“大伙儿把手放下,现在,不愿去辽东,决定要另谋出路的,举起左手。”

出人意料的是,仍有近十万人举起了手臂,而且大多是闯王的那些军队。我心中一寒,扭头向李自成望去。

李自成脸色尴尬,厉声喝道:“你们这些兔崽子,别在这丢人现眼了。没听见李公子的话吗?没听见辽东父老们的哭声吗?想当爷们儿的,就跟着李公子去辽东,打鞑子兵。不想当爷们儿的,就回家搂老婆孩子去,我也不拦着,只当白认识了你们一场。”

听了李自成的话,那些手臂,大部分齐刷刷地放下来了,只留下近万只手臂,仍稀稀拉拉地举在空中。

我凝神往将官中望去,见几名闯王的将领也坚持举着手臂,其中就有李自成的半个义子张鼐。我长叹一声:“自成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人各有志,不能勉强,算了吧。”

李自成摇摇头,赫然道:“李公子见笑了,我手下这帮不成材的弟兄,唉……”

第二卷 石破天惊 第七十八章 北赴京师

我淡淡一笑,然后高声宣布:“既然大部分兄弟都愿归顺朝廷,那么,现在就请曹公公宣读圣旨。”

说罢,我带头跪下,李家军将士也齐刷刷地跪倒,几十万人做同一个动作,那当真是跪得地动山摇、鬼哭狼嚎。我心中却暗骂:崇祯你这根废柴,老子这膝下虽然没黄金,但好歹也有些脑白金啥的,我在皇宫里见了你都不肯跪,可你今日胡写几个字,却害得我在这下跪一番。也罢,这一跪,就算为辽东的百姓跪吧,若你哪天对不起我们李家军,我一定找条彪形大汉,暴了你的ju花。

曹化淳干咳两声,高声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自即位以来,终日勤勉朝政,以仁义治天下,求贤若渴,爱民如子,天下万民,皆知朕心。然天有莫测风云,近年天下灾荒四起,陕西、河南连年蝗旱,朕救援不及,竟致百姓折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死者枕籍,哀鸿遍野,遂有李岩、李自成等为民举义之事。

今朕痛定思痛,振奋朝廷,全力放粮赈灾,兴兵强武,欲挽大明于危难之中,而不愿汉人间刀兵相见。切念李岩、李自成等,素怀忠义之心,揣报国之志,敬民爱民,替天行道,归顺之心已久,报效大明志坚。虽犯种种罪恶,然查其情由,犹有可原。朕今特差提督曹化淳,赍捧诏书,亲到开封,将李岩、李自成等大小人员旧日所犯罪恶,尽行赦免。赦书到日,勿负朕心,早日归顺,为国出力,朕必当重用。故兹诏敕,想宜悉知。

崇祯十三年冬十一月三日诏示。”

曹化淳读罢圣旨,知道大伙儿文化程度不高,文盲居多,于是又细细地解释了一番。大伙儿听明白之后,都山呼万岁,再拜谢恩。曹化淳笑容满脸地叫人抬上几挑御酒,倒满了几银壶酒,又取过酒杯,先满上了三大杯,我和曹化淳、洪承畴先对饮了一回。曹化淳又斟上一杯酒来,对全军致敬。

仪式是繁琐而有趣的,那晚的酒宴也是热闹非常的,只是以后的三天,却把我忙了个鸡飞狗跳。整日里查看报名去辽东者的名册和发放银两的事情,幸好联系官府发安家费、退还福王和周王财物等事情,都由曹化淳和洪承畴代办了,省了我不少心。开封和附近州县归降的官兵依然还了旧职,又开始在城内巡逻,只是再也不敢象原来那样耀武扬威了。

令我意外的有两件事,一是报名去辽东之人竟有四十五万之众,报名回家的只有五万人左右;二是李自成的兵马最后绝大部分都报名参加了赴辽行列。我没有想到,军前演讲和诉苦大会、悲情画展、区别散银这四件事的效果,竟然有这么好,留住了绝大多数人。而李自成的军队能够留下来,更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是早已作好闯王军队弃我而去的心理准备的,却没想到结果这么圆满。

对于这件事,我和宋献策讨论过几回,宋献策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之事:“既然现在天下重新安定,闯王的十二万兵马已无处藏身,若是重新造反,一是树大招风,易遭官军全力清剿,风险增大;二是朝廷放粮赈灾之事已广为人知,同时又全力偿还旧年所拖欠之军晌,民心思定,军心思定,愿继续造反者大为减少;三是经你诉苦大会等事,军心已变,众人仇清之心,有目共睹。虽然那日举臂者甚众,但估计不过是出于事先安排罢了,闯王若真再次举事,肯继续跟随其卖命者必大不如前。”

“说得好。”我赞道,“不过,若闯王拉走大军,然后解散,化整为零,归于乡野,以图今后再起事,那又如何?闯王为何不用此招?”这段时间,我也慢慢熟悉了古文的遣词造句之法,能跟宋献策之乎者也一番了,书生的高大形象正在逐渐恢复之中。

“此时非彼时,此时若不能举事,拖上几年,国泰民安,民心思定,今后闯王便再也号令不动。故闯王不如远赴辽东,以参战之躯,观天下时势,以图良机。将有兵在手,方为将,方能成事,故闯王见兵心已变,必随兵走,以徐图之,而非兵随闯王走。”宋献策冷静地分析道。

“分析得很有道理。”我继续称赞宋献策,同时觉得宋献策的话里大有文章:“不过,以图良机这四个字,藏了点什么意思吧?你说明白些,别藏头掖尾的。”

宋献策微微一笑:“李公子,我问你,若你在关外不幸战死,或出些什么意外,闯王能否强取豪夺兵权?这可是四十万大军,想夺天下,灭满清,有这四十万大军,都是无往不能。”

我默然良久,叹道:“也许,咱们这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闯王,未必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阴险。”

宋献策也叹道:“但愿如此。我只担心,辽东一战中,闯王必保存实力。”

我皱了皱眉:“不妨,我派他打前锋。至于我的安全问题,多找点亲兵保护我便是。以后作个规定,我不独自上厕所,必须要十个亲兵以上陪着我,我才去,免遭暗算。”

宋献策眼睛瞪得贼大:“上厕所,能十个人一齐上吗?”古时的厕所大多是小包房,摆一个大瓦缸,上面搭两块木板子,就是其臭无比的厕所了,不象现代的厕所那样宽阔和干净卫生;而且那两块跷跷板,若是上厕所时踩得不好,还容易有掉进粪坑的危险。上个厕所都有生命危险,古代人混得也不容易啊。而象这样的小包房,如果十个人一齐上阵,那确实很难想象。

“开玩笑是吧,让他们在外面给朕候着。”我呵呵一笑。

四十五万人,我们最后剔掉了三万人。这三万人,都是些老弱病残,包括一些老妇女,还有一些年仅十二三岁的小孩。很多老汉不甘心,嚷着要继续留在李家军里,但我们都婉言拒绝了。辽东之地冬天极寒,要是把这些老同志都冻坏了,我实在是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

但老神仙显然是个例外,老神仙原名叫周山,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由于医术高明,经常给自己造些大补丸吃,所以滋养得鹤发童颜,跟个道士似的。老神仙在李自成军中跟了几年了,大小疑难病症通吃,所以他不肯回家养老,我们也是求之不得,万一今后得个花柳梅毒什么的,不找老神仙还真解决不了。

女兵基本还是被我保留了下来。男女搭配,打仗不累,我始终坚信这一点。再说了,我总得找几个女兵给我梳梳头、洗洗衣、做做饭什么的,咱好歹也是个爷们,总不能自己去干那些事滴。

三日之期很快到了,四十二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北京和辽东进发。

由于李家军以步兵为主,而且天气转冷,衣服笨重起来,又带着不少的粮草,这一路上,直走了一个月,才走到了邯郸,这时已是腊月初八。吃了一顿邯郸的腊八豆后,我们继续向北进发,这一路上遇到了好几场雪,幸好都不大,我们终于在除夕之前赶到了北京附近,将军队驻扎下来。

第二卷 石破天惊 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