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生活实录 >

第12章

我的生活实录-第12章

小说: 我的生活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囱艄獾那煨遥械揭恢滞烟セ还堑南苍谩V荡酥螅梦易叱隽死Ь车搅瞬煌牡厍哟サ搅瞬煌娜撕筒煌氖拢狭瞬煌纳睿邮伦挪煌墓ぷ鳎磺欣戳烁龇旄驳乇浠M闭飧鍪焙虻奈遥诤芏喾矫娌皇俏蚁胍渚捅洌窍质凳澜缫笪曳潜洳豢伞R虼宋揖醯媚芨谋湟桓鋈巳松囊蛩赜兴喔龇矫娴脑颍钊纾菏录谋淙松龈谋淙松陡谋淙松鹊取>臀叶裕嗨埔陨先矫娴囊蛩卦谖疑砩隙挤⑸痛嬖诠N疑钋刑寤岬椒浅9丶模揖醯镁驮谀闳松⒍ㄓ肽阕骶龆ǖ哪且皇笨蹋蛘咚翟谀阊≡褚患虑樯系哪且皇笨蹋阍谡飧鍪笨桃欢ㄒ枚ㄖ饕猓芯鲂模圆荒苡湃峁讯希豢墒ВР辉倮础>鲂模侵匾幕奶鲂模硎久挥腥魏谓杩冢鲂模褪悄愕那巴荆鲂模褪浅晒Α�

1964年12月20日,这在我人生史册上是值得大书一笔永志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开始了我劫难过后的新生活,永久的结束了我那贫穷苦难的岁月。这一天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分水岭”。在这之前因为家破人亡,我一直过着贫困的孤儿生活;之后因为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以后来让我迈步在军人、工人、领导干部之路。在我父母双亡的那第一次“分水岭”,使我生活水准直线下降,向着坏的方向猛烈发展。而今天的第二次“分水岭”,却是让我的生活水准直线上升,一天天向越来越好的方向逐步发展。

我有美好的这一天的来到,印证了算命的齐先生给我算下的“苦尽甜来,遇事经过曲折会成功”的说法应该说是正确的。我有美好的这一天,也真的是圆了算命之后我当晚做的那个“梦”,得到了却比黄金还要贵重的东西,这就是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这一天,我的阴冷生活阴影中撕开了一道缝隙,射进来了温暖的阳光,打开封闭了我十七年的幸福大门。从这一天起,我“出门坐飞机,远走高飞”了,“困鸟出笼,展翅高飞”了。我的人生轨迹从此而改变;从此踏上了我人生新的旅途,翻开了我人生历程中新的一页;从此我是“倒吃甘蔗一节比一节甜”;从此我的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芝麻开花节节高”。记得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陈毅将军有一句名言:“莫道浮云能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是啊!我终于等到了冰雪消融的这一天。

那是公元20世纪的1964年10月底,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疏勒县地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7969部队来我们这个地区进行冬季征兵。当我得此信息之后的心情是迫不及待的,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没放过,毅然决然没耽误一分钟立即去了大队部报了名。

到了12月初的一天,我们韦营人民公社武装部部长通知我们大队报了名的10名适龄青年去甘草店公社卫生院进行体检。经过体检最后的结果让我又喜又担心,喜上眉梢的是我是我们大队很有希望的惟一的十分之一,就是说卫生院只在我一个人的体检表上签上了“基本合格”四个字,其他的9名统统签的是“不合格”三个字。对“基本合格”四个字的含意我很理解,不过相比之下我当然还是非常高兴的,毕竟给我签了“基本合格”四个字。但是让我担心的是对此结果我是很不放心难卜吉凶。在我的思想上的想法那就是说,一定要达到“稻田里捉老鳖,十拿九稳”才行。于是立刻跑回我们公社,找见当时在公社当文书的我三伯父王英,在三伯父的活动下我又一次冒充以第二批第一次体检人员,而又于12月17日去高崖人民公社人民医院做体检。这次我有了经验,所以在做体检时我抑制住内心的紧张,保持神色锁定坦然自若。心里一直在祈祷着“上帝保佑我,但愿这次体检合格,能让我闯过这最后的一次希望关,否则我就完蛋了。”当医生体检完之后,我的心突然一下子紧张的都快要提到嗓子眼,这时更是控制不住我想知道结果的急切心情。于是我伸长脖子探过头去往我体检表上瞄了瞄,一眼清清楚楚瞥见体检表上填上了大大的,在我心目中金光闪闪的两个字“合格”。这一惊喜顿时让我心花怒放,几乎喜极而泣欢呼雀跃起来。当时的的确确高兴地差点没在当场跳了起来。此时此刻长长地才出了一口气,啊!今天总算有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

于是,我带着高高兴兴的心情离开高崖人民医院回了家。但是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我还就像是坐在山口上的猴子,心急火烧抓耳挠腮,总是心神不定,整天为能否当上兵的事在发愁。天天像盼星星,盼月亮那样盼望着《应征入伍通知书》早日拿到手。在这一段时间里,特别是一到晚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心里总是有一种说不清楚地那种甜味夹杂着苦味的感觉,或者说像嘴里吃了半熟半生的酸杏子那样地倒牙,心情上老是像“穿湿棉袄一身沉重”,每一天,甚至每一时刻我都感觉特别的难以熬过来。那几天的日子里我的心里那个着急呀!真的难以用一句话来说清,实在是太着急太熬人了。

令我振奋的好消息终于在1964年12月20日这天盼来了。有由榆中县人民武装部、榆中县公安局和榆中县韦营人民公社三家盖着大红“公章”的,批准我入伍的《应征入伍通知书》送到了我的手中。当我拿到这《应征入伍通知书》的那一时刻,我那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举着《应征入伍通知书》兴奋的傻笑,突然象发疯一样不由得一阵疯狂般跳了起来。

这次我们全大队去体检的10个人当中只应征入伍了我一个人,我们全人民公社几百名适龄青年中总共只应征入伍了11人,真是百里挑一,我的确是比较幸运的一个。

在《应征入伍通知书》上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在1964年12月25日那天赶到榆中县人民武装部报到集中。

我要去当兵的消息很快在全大队传开了,全大队的男女老少得知我被应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喜讯之后,大家都像除夕吃年饭那样的皆大欢喜。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为我而这样的高兴呢?除“一人参军全家全大队光荣”的形式要求外,还因为大家都了解我,都同情我是个“没娘娃”,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在大家的心目中印象非常好,口碑好,很乖巧、懂事、而且还是一个有武功的小伙子,所以大家都希望我能走出山去,摆脱贫困过上个好日子。当然,在我的心里虽然对农民有一定感情,但是毕竟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很差,外面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比我们山里要好上几百倍,尤其是更想着立即能跳出农村“行万里路,认万个人”,到外面见见世面。其实归根结底,最最重要的就是想能过上好日子,改变我的贫穷面貌。

人逢喜事精神爽,12月21日我带着喜悦的心情开始奔走相告走亲串友,进行离别前的告别。第一站去了姐姐家,我和姐姐每次见面总是“相逢无语泪先盈,启齿欲言已失声”。当告诉姐我要参军了这一好消息时,姐喜泪流满面连声说好好好,好啊。顺便去了我哥的丈人家,老人曾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过兵,所以想象**的军队也可能和国民党军队一个样,所以老人处于好心肠劝我:“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当兵不但苦而且有九死一生的危险性,再好的外面也不如在家好啊。”我当时不假思索地直言道:“我想好了,也决心一定要去当兵”。其实老人他只是对旧社会国民党军队的生活是有亲身经历体会,可他却不了解新社会**军队的生活和国民党军队是绝不一样的。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个人自言自语道:“当兵是我梦寐以求的事,谁也无法劝说和阻拦我,我心目中最最羡慕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尤其是这是我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能放弃吗?绝不可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像我这样处境的人,读书考学无望,走后门当工人没门,惟一的出路那就是凭自己的身体去当兵。对我来说现在眼下只有当了兵才有可能跳出‘龙门’摆脱贫困,否则,再别无门路。我一定要朝着我选择的当兵这个目标义无反顾的走下去,一定要当兵!一定要当兵!这件事我已是吃了秤锤贴了心。”决心已下那是绝不会改变的。那么,是什么原因激励着我,什么动力推动着我,让我下这样大的决心去当兵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改变我的贫穷。第二站去的是定西县吊沟大队我的姨娘家,她是我母亲最小的一个亲妹妹。姨娘当时给了我伍元钱,这可把我激动坏了,这可是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我长到17岁这么大,真正的是第一次有人给我这么多的钱,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自己身上装有这么多属于我自己的钱。

12月23日告别亲人赴军营。在告别二伯母一家,我哥一家,亲房们和全村父老乡亲们时,我的心里突然有些难过不好受的一种感觉,眼睛湿润了。尤其是回过头来透过我朦胧的泪眼,依稀看到倚门而望的二伯母她的身影,她站在那里泪水涟涟,一直翘首张望着,撩起衣前襟擦着泪水在目送我,她还用她那粗糙的一只手向我挥舞。这时让我想起昨晚二伯母她那声音显得苍老而又凄凉,两行温热的泪水从眼眶中滚落下来,顺着饱经风霜的老脸缓缓地流到嘴角对我说的话,“孩子,你就去吧!二妈没让你上完学就务农委屈了你,现在你当了兵在部队上要特别好好的学习文化,把你失去的补回来。希望在军队里有出息”。二伯母这些话意味深长,让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往下滚。二伯母那深凝厚重的话,那深藏着关爱我的眼神,永生印在我心中。

二伯母在我将要离开的前几天,她早就含泪深情地对我嘱咐道:“佑祥,到部队后,要好好向人家好的学习,特别是一定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因为我们家里困难和各方面的原因没有让你上完学,你就在部队上补上这一课吧!尤其在部队要听首长的话,好好的工作,千万不要顶撞首长。”二伯母三番五次让我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这句话虽然简单朴实,却语重心长意义深刻感动着我的心,这话无论何时何地都永远激励着我。在后来我的人生道路上,无论在何时何地,始终好像二伯母她若近在咫尺,时常在教导我或者看着我的那样一种感觉。我两步一回头,三步一转身,总是恋情不断地看看我住过的土窑洞。现在看我那颗土窑洞,它就像是一本陈旧的书,里面有我一段刻骨铭心人生历史,它可是我惟一的生活和生存洒身之地。我住过的那颗窑洞镶嵌在半山腰里,现在像是只不眨眼地眼睛一直在盯着我,好像它也在泪水汪汪舍不得让我离开。还有那劈开山来齐刷刷的崖面子,真像一只大手也在向我挥手告别。真的一层一层分布在半山腰的一颗颗窑洞,好像都在向我招手告别。窑洞它在我心里永远不会磨灭,窑洞它是我的摇篮,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骄傲。再见吧!我生存居住了十七年的土窑洞。

要说窑洞它可是我们大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千多年前,那时人们便开始依黄土凿洞安身。时至今日,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区,如陕西省,甘肃省和宁夏**自治区。

12月24日我们全公社应征入伍的11人,从各大队全部集中到韦营人民公社。25日披红戴花,骑着大骡大马,在一片锣鼓声鞭炮声中排成“一”字队形,浩浩荡荡从人民公社起程向榆中县城进发。

17岁是人生如花般绽放的年龄,12月27日在榆中照相馆,第一次留下了我那17岁年华的身影。头戴蓝色栽绒帽,上身穿蓝色咔叽布中山服外套,下身穿半新不旧的条绒裤外套,脚蹬一双二伯母纳的千层底黑条绒方口布鞋。胸前别着一支伴随了我多年爱不释手,闪闪发光的锡金笔尖黑杆子钢笔。圆圆的、白白的、细嫩的脸盘似笑非笑,不大不小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目标注视着前方,好像骄傲的在告诉眼前的人们,我明天就要成为一名威武的军人啦!那一双粗大的手,五指并拢,中指贴入裤缝,自觉的摆出了一副军不军民不民的姿势。我仔细看着自己这第一次照的第一张相片,心里喊出“喔唷!我原来是这个样子,姿态还是满可亲可爱的小伙子嘛?”我自言自语。在这之前我从来都没照过镜子,更不要说照相,所以不知道自己长的是什么目样。

12月28日我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脱下“农装”换上了橄榄色的“军装”。此时此刻的我,的的确确如久旱逢甘雨,心花怒放,无比的激动。啊!心里一直悬挂着的怕当不了兵的那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其实在这之前我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