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的生活实录 >

第66章

我的生活实录-第66章

小说: 我的生活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1969年部队派往我去地方“支左”,这时不但抽烟多了起来而且烟的档次也有所提高。到了1971年提干以后,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抽烟更加的厉害了,烟瘾也就越来越大,一天抽一盒还不够。档次也就越来越高了,一般一盒烟都在几元以上。这时候烟已经成了我离不开的好“朋友”,香烟随身带有空就抽起来。没空也要想办法抽一支。也就是这位好“朋友”让我患上了“咽喉炎”病,长期治疗一直无明显的效果。

为了治“咽喉炎”病,所以然在1989年7月22日开始第一次戒烟,但是因方方面面应酬太多,其实主要还是自己的决心不大,毅力不强,所以断断续续又恢复了“原职”开始抽起来,而且抽起来比原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来“咽喉炎”病愈发的厉害,找医生看,医生对我说了这样一句,他说“你要想治病就不要再吸烟,要吸烟那就不要来治病”。这句劝告对我思想上有刺激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于是从看了医生的第二天,也就是1991年7月19日那天起,下了戒烟的“死”决心。

从此以后无论在什么场合下,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就是说遇到什么样的高级香烟,或者说别人用什么样的话来刺激,我都决不吸一支烟。不过我给自己立了一个特殊的、严格的、有文字记载的规定,那就是每年的春节大年三十日晚开始吸烟,一直可以吸到正月十五日晚睡觉前停止,平日里绝不抽一支烟。

时至今日20年了未违犯过此规定。所以说我的戒烟那可是“高山上打鼓远近闻名”,很多烟民烟友们都非常敬佩我的这种毅力,尤其烟友们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我在过春节期间只抽15天烟此后再不抽烟的这种毅力。

我就是凭毅力和我的自制能力,戒掉了几十年的烟瘾。通过戒烟,充分印证了我这个人是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很强的自制能力的,这一点连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

多年的实践足以证明了不抽烟的好处太多太多,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身体健康,不仅如此而且也节省了不少的钱。我粗略算了一笔账,从1991年到2012年的21年间,由于不抽烟少说也得节约个3万多元吧!如果把因抽烟而得病治疗病的钱通通再算上的话,那就更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数目字了,少说也得节约个7万8万的。

不抽烟最大的好处是身体健康了,它让我大大提高了生活的质量这是不言而喻的,当在我步入60华甲子老年之后时,那种感觉更加非常的明显,所以说戒烟这是我最为欣慰的一件事。

酒,它的文化历史源源悠久。在我切身体会,其实酒本来是个好东西,就是我们人不好,尤其男人,俗语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这话千真万确。20世纪80年代对喝酒就有这样的顺口溜:

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喝的单位没经费,喝的老婆背靠背。

你不醉我不醉,马路旁边谁来睡?

你喝醉我喝醉,医院里来相会。

不必担心不必悔,反正医疗是公费。

当然话又说回来,作为年轻人,只要身体上没什么毛病,抽点烟喝点酒我倒觉得它是男人的一种风度,社交的必要。

我正儿把佰的喝酒,准确的说应该是从1971年提升为领导干部之后开始的,之前喝一点但不那么厉害。我酒一直喝到1981年10月31日基本上就喝的少了,或者说逐渐喝的越来越少了。

那前10年期间是我喝酒的高峰期,我所处的环境几乎三天两头有一场酒喝,每喝一场都几乎酩酊大醉。醉酒后的那个形象、动作、行为现在回忆起来非常的有意思,可笑、可乐、又可悲。

走起路来东摇西摆跌跌撞撞,如果途中被风一吹肠胃里顿时翻江倒海,乌七八糟的呕吐物像高压喷水喷了出来,人们把这种行为戏称“下猪娃子”。

每次醉酒后,如果是吐的死去活来的时候,自己心里总是在赌咒发誓以后不再喝酒了,可没过两天就把赌咒发誓过的话全忘的一干二净。下次遇到上面下来的领导,我下级的邀请,外面来访的亲朋好友,或者社交、公事、私事等等吧,以及遇到特殊事情就推不过去了,“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又喝个你死我活。

另外,那时候大家都还非常的愿意找我一起喝酒,原因之一,我是领导,之二,我这个人喝酒的酒性、酒风特别的好,酒场上又特别的爽快欢乐,酒后又不闹事。

那是在1981年10月31日,因给堂弟王世儒找对象,饮酒后差点儿丧了我的性命,再加上此后我的心脏也有些不太好,因而从此我就开始限量喝酒。再后来无论遇上喝酒的“大战场”还是“小战场”我都能够克制自己的激情,严格控制饮酒不过量。再到后来的1995年以后,那几乎很少喝酒,喝也就是一次最多不超过一两。到了2000年以后基本很少喝白酒。

戒烟限酒其实体现了一个人的毅力,那带来的好处,是提高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第十章 十四 两件事(一)

刚跨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遇到了两件令我特别欣慰的事,那第一件事,就是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党委会根据县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做出决定,选派我在不离开本职工作岗位的前提情况下,负责我的家乡韦营乡武家窑村的扶贫工作。

县局一把手张志义局长找我谈话时说:“之所以选派你去,其主要理由有三点,其一、你是武家窑村本村人,情况比较熟悉;其二、你担任的是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专职副会长,协会里有一些活动经费;其三,你对工作负责,组织上信任你。

我当然非常乐意也非常愉快的接受了这项“西施坐飞机美上天”的好差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的出生地就在这很贫穷的山区,叠着是山,躺着也是山。山,撒出一条条无尽的路,路,弯弯曲曲,缠着北山的山坡。

在我思想上很早就有过一个想法,那就是说作为家乡一分子的我,如果在有条件、有机会的时候我一定要为自己的家乡甘做滴水润母土,愿做野草净空气。可是一直以来我没条件,同时也没有遇到机会。这不,今天好机会终于来到了,所以借此机会我可以借花献佛,给家乡办点事实,了愿我的心愿。

我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挣脱四面大山围困,跨出了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我养我的山村门槛的。那时候我是怀着特别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告别了亲人,告别了那块生我养我的热土。

从此我就开始工作生活在林立的高楼大厦和穿梭在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大小都市里,走的是那平坦的柏油马路,再也没受到过那陡峭土山路的折磨。

住的是高楼,平日里坐在明亮宽敞的办公室里,一张报纸、一份文件、一支烟、一杯水,再也没有受到过夏赤日炎炎之炙,冬熬寒天数九之烈之苦。

眼不见有赤贫苍凉的黄土坡、黄土峁、黄土沟。衣食住行都不愁,尤其是我到近50岁以后,在自己非常热爱的工作岗位上顺心的工作着,享受着主任科员的优厚待遇。

工作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条件下,不管是在我的心里,还是在我家乡人们的眼睛里,都认为我已经是生活在了最美好的环境里。

说起现在的都市人,日益被商业文明的金钱意识笼罩占据着灵魂。虽然我也在不断的变,但我那种山区人特有的淳朴、憨厚、老实、善良、朴实的本质一直未变。尤其是我注重情意的性格没有变,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肯定的说,永远不会——那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生养我的这块土地,虽然位于西北中部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处,没有水,没有林,没有那鸟语花香的天国之容,没有墨客驻足,文人兴起,名胜古迹,就目前也没有发现可以开采的矿藏,但是,这里的人,他们可是一个个脑子冰雪聪明,长相绝对清秀,待人忠厚老实,尤其吃苦性特别的强。

我们山里好多好多的人,就是靠这些优势走出家门进入到都市,有很多人走向领导岗位,有很多人发家致富走向幸福之路。

我虽然背井离乡已有几十年,但心底里永远热爱眷恋着这片生养我的土地。1990年7月这一年我代表县工商局,以扶贫负责人的身份乘专车前往我的家乡武家窑村。

踏在沁人心脾的黄土清香和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们生存的这块土地上时,我是思绪万千,既兴奋又沉重,心情很是难以平静。

当我站在尘土厚厚的大路上,眺望那层层起伏的山峦,好像此时此刻置身于浩渺无限波浪起伏的大海中,在聚声聆听哪悠扬豪放的山歌。此时把我的视线牵往到田间地头,只见那过去十年九旱土瘦地穷的荒山秃岭,现在确层层梯田里竟然荡漾着麦海涟漪。

昔日愁容满面的乡亲们,今日确脸上洋溢着无限喜悦的笑容。啊!看那洁白如玉的洋芋花,再看那紫红色的谷苗争艳开放,给人一种端正、淡雅秀美的感觉。尤其是那一层层梯田,像一台台摆列整齐的花台,令人百看不厌。

站在绕山的公路上,俯视象千万条绿色的、金黄色的、白色的、紫色的彩带在我眼前飘荡时,我突然想起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句。

自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的家乡变化这么的大,真叫人惊喜不已。记得非常清楚,在我小的时候,看到一年如果风调雨顺便是丰收年,人们如同娇美绰约的少妇,人人笑逐言开任情恣裁。

一年如果冬少雪,夏少雨的年份,庄稼便会像发枯骨干的老妪,让人苦叫不迭,愁眉锁目。一年如果遇上旱年份,就是“桑条地叶土生烟”的情景,人们就会“箫管迎水龙庙前”去求雨。

自1988年以来,甘肃省兰州市农科水利部门和大专院校的专家们来我县北山地区考察,首次推出“庭院雨水集流工程”,这是借得“天水”润我田。

此工程它有三大特点:一是在农家的院子里挖一到两个地窖,用水泥衬砌以防渗漏;二是辅以沉淀池净化水质;三是利用屋顶院落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

1993年“庭院雨水集流工程”大面积推广,从此结束了北山人吃水用水的困难。而且还搞起了庭院集雨水窖节灌试验,并成功的在大棚里种起了辣椒、茄子、西红柿。集雨节灌历史性的改善了北山人的生存条件。

当年中央江总书记,李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前来此地视察。

第十章 十四 两件事(二)

我首先来到武家窑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春家,听了他对全村基本情况的介绍。通过他的详细介绍,这里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通上了公共汽车,接着又通了上电,这就给山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特别是给发展经济客观上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到了八十年代,又恢复了过去历史上“一四七”的集市贸易市场,这样以来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搞活了,无疑就给村民带来生产和生活上极大的便利和富裕。

再到以后,逐年逐渐的多数人家也盖起了新土房,一部分人家还盖起了新砖瓦房。那些最早城市人家用电器、新式家具也进了一部分农户家庭中。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就现在你就可以处处听到或看到机器的隆隆声。

对此我感慨万千,于是晚上提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家乡巨变

莫到此地尽荒凉,雨后青山披盛装。

盘旋梯田如彩云,坦途车流浴朝阳。

经过深入细致调查核实,1990年武家窑村共有五个社:武家窑、董湾、野鸽平、道岭子、徐家岭。191户,共951口人;耕地面积7544亩,其中粮播面积6014亩;兴修梯田4810亩。大牲畜389头,猪存栏466头,羊存栏5295只。年人均纯收入237元人民币。按甘肃省当时脱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300元来划分,还有70户,370口人他们还生活在贫困线上,也就是说没有脱离贫困,他们这些人就是我工商行政管理局这次扶贫的对象。

让我心里很纠结的是在这70户贫困户中,其中就有我们王氏家族本家的一户。他是我的堂弟王世豪。他只生了三个女儿,两个女儿现已经出嫁,现在一家3口人还是住在祖上留下来的那两颗破旧窑洞里。吃的方面基本上处于青黄不接,穿着方面也非常的一般化,家中没什么值钱的家当。

我亲自给他细细算了一笔账之后,看来其实他一年下来的净收入完全,就是说可足以达到脱贫的标准,但是,到不了年底他家中要吃的东西就一无所有了,这是为什么?我帮他分析找了一下原因何在。

在我认为,其根本的原因所在就是他不会当家理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会过日子,思想上就从来没有过怎样过日子的个人计划,不瞻前顾后,不从长计议,所以而造成了他家贫困。

经对全村详细调查摸底登记分析之后,在我看来,其实在武家窑村真正达不到脱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