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暴-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易斯?加西亚想了想,他来到大明已经有四年,最初来时是因为心灰意冷,只是想在一个远方陌生的地方隐居,但现在不同,在蛰伏四年之后,他的内心又重新活跃起来,属于西班牙冒险者那特有的血脉,让他很难控制自己强烈的欲望。
“我可以尝试一下,不过这需要大量的……”
“银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对了,你可以跟我来。”
俞国振笑了笑,然后领着路易斯?加西亚来到了码头边。此时从大船上登岸的诸移民,已经被引至水泥路北彻的简易木板屋区了,因此码头又显得空阔起来。俞国振陪着路易斯?加西亚到码头外的一排排砖石水泥屋前,这些屋子比起居住的房屋要高大,正是这半年来修建的码头仓库。
俞国威打开了其中一座仓库的大门,两人进去之后,看到的便是一堆堆的铁器。
从铁锅、镰刀、锄头到铁钉,各种各样的铁器应有尽有。
路易斯?加西亚愣了一下,有些莫明其妙。这些铁制工具都是非常精良,但是这对他来说有什么意思?
“这是我们新襄半年中生产的铁器。”俞国振微笑道:“你在看那边。”
在另一间仓库里,则是一根根的铁条、钢锭,路易斯?加西亚有点明白俞国振的意思了,他激动地抓起一根铁条,又敲了敲一块钢锭,如他猜想的那样,这都是品质极好、甚至于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的上好货色。
“你们……能大量生产钢铁?”路易斯?加西亚既然在澳门住了四年,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铁器贸易,虽然不像丝绸、瓷器和香料那般暴利,但其中利润也绝对不低,而且,这个时代,大明的冶铁技术仍然居于世界之前,铁器之精致,不仅在东南亚一带极受欢迎,就是欧洲殖民者,也有来大明收购铁钉等铁器,运至美洲殖民地贩卖的!
第五卷二四四、南海忽起阋墙风(二)
胡静水轻轻敲打着自己的膝盖,或许是常年在海上漂泊的缘故,他的膝盖总是酸痛,因此每当静心冥思时,他就会不自觉地敲打着那酸痛之地。
“老爷,新襄到了。”
“是吗?”胡静水喃喃说了一声,他没有急着出船舱,新襄这里,他来过有许多趟了,每次来都看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他惊讶,但惊讶的次数多了,就变成了习惯。
如果这次来没有看到新的变化,那才是一件奇事呢。
船轻轻晃了一下,听到外边喧哗声静下来,胡静水知道,这下船是真正靠岸了。他不慌不忙站起身,然后出了门。
就算是他有心理准备,可当看到新襄寨到码头间那攒动的人头,也还是愣住了。
一个多月前,他来到新襄时,这边还没有这么多人,可现在,他约莫估计了一下,至少是两万人在此!
事实上他估计得不准确,新襄的人口已经突破了四万接近四万五千,安庐那边俘虏的从贼乱民,再加上混入乱民中讨生计的安庐本地百姓,原本是十万有零,其中一半作为报酬归了郑家,另一半则被送到了新襄。
十万人的大迁移,在这个时代里,可是极了不得的事情,整个过程可谓壮烈。原本该给俞国振的五万人,实际上抵达新襄的,只有四万二千,有六分之一,也就是八千多人,在抵达这个新地点之前就已经死去。
漫长的旅途,若不是郑家的强力弹压,其间还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郑芝龙对于这些乱民,根本不会心慈手软,也无法心慈手软。
不过郑家的强力手腕,也带了好处,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幸存下来的人学会了服从、忍耐,知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因此,当他们抵达新襄之后,对他们的安置没有出现太大的波折,顺利得让俞国振事先准备好的种种手段,大半都没有用上。
更何况到了新襄之后,他们看到了希望。
田野里种着的各种作物,有他们熟悉的水稻,也有他们还未曾见过的蕃薯、玉米,这些作物郁郁葱葱,长势极为喜人,与十年九灾的中原相比,这里让他们看到了用自己双手活下去的希望。
唯一让他们担忧的,就是土地不足。整个钦州,虽然此时只不过一万多人口,但他们的行动,目前还被限制在新襄左右,再怎么看,也就是两三万亩左右的地方可以用来耕种,这点田地,养不活四万人。
胡静水与新襄关系非同一般,在核对他身份之后,无须去请示,他们一行便上了岸。他唤了一辆接送人的马车,才准备上车,又看到一队由十辆牛车组成的车队缓缓行了过来,那牛车上的气味有些怪异,身为成功的商人,总是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因此胡静水唤住赶牛车的人:“这车上装的是什么?”
“化肥。”那人笑嘻嘻地道。
“化肥?那是何物?”
“就是化肥了,胡官人,小人只知晓这个名字……不过呢,胡官人请看,咱们这里的庄稼,长得如何?”
“长势极好……莫非是这化肥的功劳?”
那人笑了笑:“俞公子说让施这化肥的,果然施了肥的不一样,咱们还特意留了一茬,同样的水土,施了化肥与不施化肥,差别……小人估算着,日后收获时,可能有三成左右!”
“三成!”
虽然是商人,胡静水对于农作物也不陌生,他明白三成意味着什么!
钦州熟地水田,亩产稻米也不过是三石,但增加三成,就意味着可能成到四石!
“这化肥是怎么做的?”胡静水忍不住问道。
那人却笑了笑:“小人哪里知道,若是小人知道,啧啧,岂不发大财了!”
胡静水打了个哈哈,心里却突地跳了起来。
粮食产量增加三成……
他却不知,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这种化肥,严格来说应该是“土化肥”,俞国振是在很偶然的机会里,从一本闲书中看到的。它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土氨水,其原料是鲜牛粪、熟石膏粉,两者以十比一的比例密封于常温之下三天,然后再兑水使用便可;另一种为土硫酸铵,由人尿、水、熟石膏以十比五比一的比例,混匀后封闭十日,便可使用。
据那本闲书所说,土化肥可以使得未曾施同类肥料的田地亩产增加四成到五成,俞国振向来料己从严的,只估了一个三成。
“啧啧,了不起,了不起!”
这一个月里,胡静水都忙着在安南诸多势力之间奔波,他将自己在安南的全部人脉都发动起来,替俞国振筹划一件大事。听到土化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再看到这么多人口,特别是那些有的是气力、正在挖掘水道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的青壮,胡静水的心跳得就越发厉害。
虬髯客一流的人物啊!
车子载他缓缓走向新襄寨,左边是建筑工地,右边却是成片的水田,田里的稻子已经快熟了,大约就是这几天便要开刀收割。胡静水看着沉甸甸的稻穗,这是他此前从未见到过的丰收景像。
虽然他登岸无须通禀,但还是有人将他到来的消息告诉了俞国振,因此俞国振已经到了寨子门口等他。
“俞公子!”远远望见俞国振,胡静水顿时从马车上跳了下来,还隔着十丈,便是深深一揖。
不仅因为俞国振曾经救过他的性命,不仅因为俞国振让他多了一条财路,更是因为,那水田里眼看就在喜获丰收的粮食。
“胡兄何必多礼?”俞国振笑吟吟地道:“快请进来说话,我有样东西,恰好要请胡兄看看。”
“想必又是惊喜。”胡静水笑着道。
跟在俞国振身边,他进了新襄寨。当初俞国振择地建寨的时候,专门参考了雷王成的意见,因此寨子里的空间相当大,规划之时,也尽可能地注意空间的利用,不至于出现大量的土地浪费。这其实是一座按照工业时代城镇标准规划的寨子,紧凑齐整,而且如今家卫的校场也被移到了寨外,故此,整个寨子完全可以住得下万人。
但是现在,寨子里实际居住的人数,只有不到四千人:家卫、学童,还有像王保宗这样已经证明了忠诚并且完成了为期十四天的防疫的新人。
“俞公子,今年贵地,看来是大获丰收啊。”胡静水道。
“约摸估算了一下产量,不过是两万石左右的粮食,如今我这可是有四万人,尚不足用呢。”提到丰收,俞国振也情不自禁喜上眉梢,口里却如此说道。
对于乐衷于种田的人来说,粮食产量,从来就是衡量种田是否成功的第一指标,没有充足的粮食,就没有充足的人口,就不能暴兵,就不能攀科技!
“两万石?不是有万亩良田么?”胡静水好奇地问道。
“先前劳力不足,万亩良田,少说要有五百壮劳力,但此前我手中抽不出五百专门耕作的壮劳力。现在好了,今年的第二季,应该能收四万石吧。”俞国振说到这,却又摇了摇头:“但还是缺粮,四万张嘴嗷嗷待哺呢!”
“到处都缺粮,安南那边,也是一样啊。”胡静水听得之后,也点了点头。
俞国振倒不太怕,他已经遣人从广西调粮了,他现在手中还有近三万石的存粮,这是过去的大半年中从广西陆陆续续购来的,再加上即将收获的两万石,五万石粮食,再加上蕃薯、玉米等杂粮,足够这四万人支撑到下一季收获了。
蕃薯、玉米因为种子较少,播种面积有限,而且这个时候这两种作物并未充分改善,产量是多少也不确定。根据现在的情形判断,玉米可能收获两三千石,蕃薯应该是一倍于之。
“请看,这胸甲你觉得如何。”俞国振把胡静水带到了大厅之中,然后指着一个木架上的胸甲笑着道。
这胸甲比起路易斯?加西亚带来的那件要简陋,没有那么多装饰,但它“是用炒钢炉出的中碳钢先热轧成薄钢板,并于红热时使用重型冲压机冲压制造,最后再经过回火、淬火、退火等一连串热处理程序——这热处理炉使用的还是炼铁炉炉尾热废气以节省燃料成。”(注:引号内文字摘字山鸡桑大大的巨著《东宁记》,特此说明。)
“这个……”胡静水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东西能卖多少价钱,但顿时他明白,俞国振叫他来看这个,并不是为了出售新的商品。
“配上我们特制的马甲,可以正面抵挡火枪射击。”俞国振摸了摸那胸甲,短时间内,他没有办法在火枪与大炮上有更大的突破,因此,增加家卫的防护能力,就成了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过渡装备。
“我如今每天可以产这样的胸铠五十套。”俞国振又报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也就是说,一个月后,便能给一千五百人装备上……这种铠甲?”胡静水颤声问道。
“对,若是需要,它的产量可以更高。”俞国振意味深长地道:“能着甲之士,我这有一万五千!我与郑家约好了,他们随时能支援我可载五千人的舰船,同时派遣一千人的水师与我并肩作战!”
胡静水呼吸猛然停了一下,他看着俞国振,好一会儿,终于点头:“俞公子,事情办得妥了,北面的郑家、南面的占城国,西面的南掌国、真腊,我都收得了回信!而且,我还发觉一件事情……”
第五卷二四五、南海忽起阋墙风(三)
阮福渶坐在椅子之上,用力拍打了一下椅子的扶手,长长叹了口气。
这椅子是从明国来的,据说来自钦州,样式华美漂亮,被商人送给他充作礼物。他一见到就喜欢上这种样式,每每端坐其上,看着下面的属下拜倒行礼时,他就有一种异样的欢喜。
仿佛他坐在父亲的宝座之上,接受四方朝拜一样。
他是如今控制着安南南部顺广太保、瑞郡公阮福源之三子,身份在安南甚是尊贵。其父割据安南南部,与北方控制着黎氏国王的郑家对峙。周围的寮国、占城,都为他阮家势力所压制,割地输款,献礼朝贡。可以说,他们家,就是半个安南王,而他,则是这半个安南王的儿子。
但阮福渶对“半个安南王的儿子”这个身份,还是不满意,他想当真正的安南王。
为此,他曾在两年前与郑家家主郑棧Я纾上У氖牵盖灼鹆艘尚模挥薪鞯接胫<医尤赖墓阋澹抢樟钏粼诠隳希钪账莆闯伞�
“那个明人还没有到?”他有些焦急地问道。
“已经到了,但不知道为什么,他还没有出华埠,似乎是有什么事情。”属下低眉顺眼地回答。
阮福渶骂了一声,又等了好一会儿,终于听到有人道:“明商胡静水求见!”
“让他进来!”
随着胡静水进来的,还有一口箱子,两个力士抬着箱子到阮福渶的面前。安南虽然学习明国礼仪,但终究画虎类犬,阮福渶一看那箱子,便知道是给自己的礼物,当即眉开眼笑起来。
“这是什么?”
“这是大明国一位朋友,对小王好生敬仰,托小人给小王送来的礼物。”
阮福渶令人将箱子打开,然后,他就看到了一件漂亮的半身甲。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