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风暴 >

第382章

明末风暴-第382章

小说: 明末风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突然有些担心,在倭国时充当傀儡、到明国来充当人质,这位女王对德川家是否真的有利。

但此时容不得他多想,他再次深拜致谢:“是,臣下已经得到南海伯之召,要臣下前去拜见,想来不久之后,陛下就可与南海伯相见了。”

“唔……卿可以给朕说说,这位南海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

在兴子女王的心中,这位威压倭国,令她不得不来充当人质的南海伯,实在是个很复杂的人物。最初时她对这人感到恐惧,毕竟就连德川幕府这么强大的势力,都在南海伯的怒火下崩解,如果不是与南海伯达成议和,德川幕府的传承都会很困难。但当她被虎卫接上船,一路上受到礼遇,其间种种享受,甚至胜过德川幕府对于她这位女王的进贡,这又让她心中有些憧憬:南海伯应该是非常重视她的,否则不会这般厚待,或许,他真是一位多情郎君?

到了新襄才一天,她对于南海伯的印象更加复杂,因为她看到的地方是在她的梦中都没有见到过的。

这是一座花园一般的城市,美丽得如同在图画之中。能建起这样城市的人,一定是了不起的大英雄。

少女情怀总是诗。当感受到俞国振身上的种种光环后,兴子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勾勒起俞国振的外貌、谈吐和举止,也不由自主地想要多听听有关俞国振的事情。

“南海伯是臣下一生中仅见的英雄,他这样的人,一定是神祗转生于世。”阿部中秋开口就将俞国振捧到了极高的位置,因为他担心,兴子不愿意留在新襄,或者因为傲慢而怠慢了俞国振。在阿部中秋口中,俞国振英明神武温柔多情,简直被描述成天下地上无双无匹的奇男子。

他越是这样说,兴子的心就越是怦怦直跳。

俞国振所立下的勋绩,看在她的眼中,因此即使俞国振本人什么都没有说,她的心中就已经满是倾慕——至于倾慕能否转成爱慕,就要看今后的相处了。

阿部中秋不敢让俞国振久等,在说了一会儿之后,他便告辞,然后直接要出门。就在出门之时,他看到迎面一群人走了过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女子,为首者,他认识【】,正是这新襄迎宾馆的大掌柜马娇马婉容。

马婉容如今身兼二职,一方面是新襄迎宾馆的大掌柜,另一方面也在学堂里办兴趣班,教授绘画、曲艺。即使是在群芳会萃的秦淮河畔,她也是一等的人物,而阿部中秋哪里见过,见她行来,忙避开行礼。

“阿部先生多礼了,奴与这些姐妹,听闻贵国女王来了,都想拜见一番。”马婉容抿嘴笑着自然而然地还了一礼,与在秦淮河畔时的谨小慎微不同,到了新襄,感受到这里轻松活泛的氛围之后,她整个人都变了一般。最初时,她也不愿意抛头露面,但到了这两年,随着新襄在外飞地发展得越来越快,需要有一处比较正式的旅店,于是她自告奋勇,办了这座新襄迎宾馆。

“啊呀……”阿部中秋却不希望让兴子过多接触别的女子,特别是这位宾馆的大掌柜,抛头露面似乎并不是什么身份高贵之人。

但他拒绝的话还没有说出来,马婉容就知道他的意思,于是便又补了一句:“这也是方夫人的意思,怕兴子女王远来寂寞,让我们来陪她说说话,也让我们向她介绍一些新襄的规矩。”

马婉容此语让阿部中秋到嘴的话又咽了回去。

他已经不是初次来新襄了,通过种种渠道,他对新襄的情形也有所了解,知道俞国振在新襄拥有无上权威,但俞国振本人对于自己家中的妻妾相当敬重。方子仪身为大妇,虽然不干涉政务,可是影响却是极大。另两位夫人,柳如是掌着《新襄日报》,管着舆情,被敬称为柳先生,俞莲则是管着学堂,几乎所有新襄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要行她行弟子礼。

兴子在新襄想要过得好些,还得奉承好这三位夫人,除非能得到俞国振的宠爱,才能与她们平起平坐。

“既然是方夫人有令,那么诸位请去,请去。”阿部中秋道。

俞国振是约他一个小时后相见,因此他虽然稍有拖延,也不会误事。当他到俞国振的公署时,离相约的时间还差十余分钟,不过俞国振还是提前将他召了进来。

看着这个矮小的倭人毕恭毕敬地向自己行礼,俞国振心中百感交集。

虽然不是第一次了,但一想起两国之间复杂的关系,他还是觉得怪异。定了一下神,他笑着道:“阿部先生往来奔波,真是辛苦了,我听说德川家有些不安定,这个时候你能离开吗?”

阿部中秋心中一凛,在德川家光自刃之前,已经在家中进行了一次清洗,将那些死硬派都杀得干净,防止他们会闹出什么名堂,触怒了南海伯,给德川家惹来灭亡之祸。但是这些死硬派不是一次两次可以杀尽的,乘着阿部中秋不在的机会,他们的残余蠢蠢欲动,好在驻在倭国的虎卫出动,一口气屠戮了几千人,这才将他们压制下去。

他以为俞国振要追究责任,便趴在地上谢罪道:“是外臣无能,还请殿下看在外臣的一片忠心上,能暂时不追究外臣死罪。”

“不,你弄错了,那些有罪之人,自然当罚,你又不知情,与你何干。”俞国振道:“我只是怕你在新襄耽搁久了,会影响你对德川家大局的掌握。如今德川家重臣凋零,你就是擎天之柱,你支撑稳了德川家,倭国才不会乱,倭国不乱,才合乎我心啊。”

明知道俞国振所言为虚伪,阿部还是极为感激,他恭敬地伏身道:“是,是,一定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次女王来新襄,都还好吧,昨天我不在,因此简慢了些,为了欢迎女王,我准备办一次盛大的焰火晚会,请女王与阿部先生观赏,晚会之地,便在港口,时间就是后日夜,到时会有车来迎接。”俞国振问了几句倭国德川氏的情形,然后将话题转到了倭国女王身上。

“鄙国陛下谢过殿下相邀……外臣受宠若惊。”阿部中秋心中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但还是应了下来。

第九卷五三三、火树银花照跳梁(一)

“也该设节庆庆贺一下了,这焰火晚会,来得正是时候。”

新襄百姓每日都象是被根无形的鞭子抽打一样,急不可待地向前,向前,再向前。

每每看到这些,徐孚远就觉得不可思议,为何会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忙不完的事情。因此,在得到新襄将于九月初九重阳之时办焰火晚会,他甚为兴奋。

新襄火药的研制、化学的发展,使得焰火也变得绚丽起来。这种奢侈品也成了新襄向外出口的一大物产,凡是节日喜庆,总要放些焰火。

“徐贤弟说的是,整天如此,倒显得有些蝇营狗苟,哈哈……”

“介生兄说话还是如此尖刻啊。”徐孚若有些不解,他们跟随方以智一起来到新襄,前前后后算起来,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这一年来,在俞国振的默许和方以智的资助下,他们这些复社的才子们纵情山水,写下了不少诗章。同时也周游新襄诸地“体察民情”,了解“民生疾苦”。

徐孚若与何刚倒是转了不少地方,连新杭新辟的农庄都去看了,但是方才说尖刻话的周钟周介生,却哪儿也没有去,一直留在新襄。众人也不说他,因为周钟在复社中资格极老,不仅仅是他年长,而且也因为他成名得甚早,甚至比张溥文名还要早,在张溥暴亡之后,原本在复社中是中间派的他,渐渐与方以智亲近起来,方以智南下。他便相随而来。

他不愿意外出,留在条件比较好的新襄,去横波社听听曲儿,或者去学堂里授几堂国文课,日子倒是过得逍遥自在。不过周钟也不是没有怨言,比如说,对俞国振任用虎卫出身的人为总督。他的评论就是任人唯亲,任用胡静水这样商人为总督,评价则是“斯文扫地”。言语之中。颇有些遗憾,自己未能在新襄居于高位。

“俞济民虽是雄才,但是圣贤书还是读得少了。可惜,可惜。”周钟又道:“植夫先生和密之也怪,以他们的才学,还有身份,原本该在新襄受重用,结果他二位却是逍遥于林泉之下,整日里悠哉游哉,徐贤弟,你当去劝劝他们才是。”

“哈哈,俞济民治境之术。暗合圣人之道,讲信修睦,选贤与能,老有所养,幼有所教……”

徐孚若这话是出自内心。虽然对于新襄的学堂中不专门教授四书五经朱子批注,他心中多少也有些觉得不妥,不过想到那些学生出来之后,或者是进入研究所,或者是加入虎卫,要不就是医生、工匠。没有一个是要到大明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想想教授四书五经八股之类的确实没有什么用处。

“贤弟说的是,我也只是说说罢了。”周钟听得眉头挑了挑,然后打断了徐孚若接下来的话语,岔开话题道:“要看烟火,可得去码头广场,贤弟是现在去,还是等过会儿?”

“自然是赶早不赶迟,今天工厂作坊都放了假,就是学堂也难得放假,到时候码头广场定是人山人海,去的人多了,怕是轨车运不过来,我们还是提前去吧。”

“也是,无怪乎要放在码头广场,几万人去看,不是码头广场别处也容不下啊。”

他几人在酒楼上边饮边谈,正说得兴起,突然间听到楼上登登脚步声杂成一片,紧接着,十余人从楼上下来,其中一人正是俞国振。

见到俞国振就在酒楼上,周钟心里咯登一下,自己方才的话莫要被听到了。

被俞国振陪着的是徐林徐仲渊,两人笑着下楼,徐林还在说话,俞国振则在倾听。不过俞国振目光转了一下,看到周钟与徐孚若时,便停下了脚步。

“二位也在此,可是准备去码头看烟火?”俞国振笑着招呼道:“与我一起去吧?”

“固所愿也,不敢请尔!”徐孚若大喜,起身道:“正愁不知如何去,有南海伯相邀,这车费可就省了!”

“看来车费不便宜啊。”徐林在旁玩笑道。

虽然不认识,但是能与俞国振并肩齐行谈笑风生,身份定然不凡,因此徐孚若客气地见礼请教姓名,得知二人同姓还攀了一下同宗。俞国振笑而不语,事实上在新襄,攀宗族关系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同一宗族的人很少大量集中于一处,一般都是打散了分至各地。徐林也是读书人出身,虽然现在转而经商,并且在俞国振的支持下,生意都做到了海外,可仍不改书生本色,身上并没有多少铜臭味,与徐孚若谈得甚为投机。俞国振不好冷落旁边的周钟,便与这位复社出名的才子也略聊了聊。

周钟并不是与方以智一起来新襄的,而是在方以智来后不久寻来,他性格就是这个时代读书人最典型的,爱发牢骚,喜欢抱怨,眼高手低。不过他既然是方以智的朋友,而且又没有什么实际的错误,俞国振也就没有与他一般见识。

今日一聊,果然周钟说了没有几句,便开始问俞国振:“南海伯如今若大的事业,不知何时才开科考?”

“开科考?”

“正是,学生听说安南郑氏和阮氏都开科考,朝鲜李氏也开科考,南海伯治地广阔更胜于之,要选举贤才,不开科考如何能成!”

俞国振还没有回答,周钟便又兴致勃然地道:“植夫先生海内名儒,可为主考,张钟阳先生曾布政一省,可为副考。”

“新襄不开科考,便是开,也考实学,不考四书五经。”俞国振平静地道:“新襄终究还是华夏之地,要开科考,自有朝廷主持。”

“朝廷开进士科,南海伯治下总得开县试、乡试!”

“呵呵,介生先生,如今南海治下尚无多少职缺,若是开了科考,那些考中的人来寻我要官,我哪里有官与他们?”俞国振笑眯眯地道。

周钟顿时脸色一黑,明白自己的一点小心思被俞国振看穿了。他眼见新襄兴旺发达,治下越来越繁华,哪怕没有亲身去会安、新杭,也听说这两地如今甚为了不得,哪里不动心的!万里求官只为财,他来新襄,也不就是想要寻找一个机会么!

他虽然文名早著,可是在科举方面却不甚得志,千里迢迢来新襄,无非就是想看看这边有没有机会。特别是听说万时华经过俞国振的推荐,都成为一县之令后,他自觉自己比万时华毫不逊色,也应能如此。

方以智知道他的心思,将他介绍给了俞国振,周钟原以为有方以智的介绍,应该不成问题,却不料俞国振只是让他们多走走多看看,只言不提职务任命之事,让他心中甚为沮丧。也有过几次向俞国振上书言事的机会,但可惜的是,他用满腹才华写出来的洋洋洒洒宏篇大著,换来的总是俞国振“知道了”、“晓得”、“已阅”这样的批注!

方以智曾经劝他,俞国振要的是能沉下去做实事的人,只要他沉下去好生调研,以他的才智哪有不出头的。但是周钟固执地认为,他满腹都是经世济用之学,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