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虎臣-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不记得多少天没有睡个好觉了,可李骏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南下的人太多了,男女老幼、官员士绅、甚至有溃兵,人多的数都数不过来。
李骏主要负责的是分流,他要把这些南下的人分出去,要么顺江南下,要么就在镇江登岸后让这些人顺陆地南下。李骏一直按照周虎臣的指令坚持一个原则,除非自己人或者是朝廷派来的过江使者,其余敢北上的都会被李骏扣留。
这是权利的力量,李骏突然发现自己有了权利,即使有些人是被误扣,但这些人也只是小声的抱怨两句就算了事。权利的确是好东西,李骏有些惊讶的发现,周虎臣的力量比他想象中要大得多。
劳累一天,随着夜幕降临,南下的人少了起来,留下一些人值夜,李骏抓紧时间开始休息。
正是梅雨的季节,运河中的水悄悄的在上涨,而一只乌篷船在半夜时分从南面贴着江岸悄悄靠了上来。
运河中,李骏的手下很警惕,几乎每过一段都会有船和人在河中与岸边巡视,那隐隐的灯火和人影让这条乌篷船远远地就停了下来。
船悄无声息的靠岸,随后两个人影鬼鬼祟祟的溜上了岸。
这条船靠岸的地方叫黄家庄,黄家庄距离扬州城只有十余里,由于天气原因,四周黑的不见五指,两个人摸着黑的前进方向是西北方,这正是扬州方向。扬州运河的防守太严密了,这两个人看来是有目的而来,选择了黄家庄这个僻静的地方进入扬州。
沿路到处是稻田,这些稻田边的小路由于下雨变得很泥泞,两个人摸着黑艰难的不断绕过一片片水田。
一个时辰过去了,前方终于见到了一条比较窄的运河分水道。
两人凑在一起小声嘀咕了一下,随后贴着运河分水道不远继续前行。
“啪”的一声,左侧突然间传出一声轻响。
迅速停了下来,两人一动也不敢动。不久,黑夜中传来扑啦啦的声音,好像是有鸟儿飞了起来。
随着鸟儿飞起的声音消失,四周再一次陷入寂静中。两个人很是谨慎,并没有立刻动地方,而是静静的站在原地继续听着动静。
过了一段时间,周围没有任何声音,两人终于再次动了起来。缓慢而又谨慎的向前移动了一小段距离,两个人再次小声的交流起来。
突然,两人感觉到有异响,随之风声响起,这风声还很强劲。
惨叫随之传出,紧跟着就是呼喝声与脚步声等声音掺杂在了一起。
在乱糟糟的声音中,黑夜中出现点点的火星,紧跟着传来吹火媒的声音,接着两只松明被点燃。
十名壮汉出现在燃起的火光中,七八名大汉扑在泥泞的地上,他们紧紧摁住了两名偷偷潜伏过来的人。
“绑紧了,不要让他们跑了!”一名左手手持火把,右手提着带鞘腰刀的大汉显然是首领,说完他凑到了近前。
一名被压在地上的人还在拼命挣扎,而另一个人却没什么动静。
挣扎者很快被制服,几名壮汉麻利的把他捆的得结结实实,随后用一块破布堵住了嘴。为首的大汉蹲下身,他开始观察另一名潜入者,这个人满脸是血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为首的大汉伸手给这个人试了试鼻息,紧跟着道:“还真敲正了,晕过去了!”
“敢来我们夜不收的地盘,找死!”另一名手持火把的大汉也走了上来,他一把就把这名一动不动的潜入者提起来翻了一个身。
“让后面的弟兄把他们送回城内去交给少帅手下人处置,其余人继续值夜。”为首的大汉站起了身。
这扬州附近的确是夜不收的地盘,尤其是夜间,这些久经沙场而又经验丰富的夜不收绝对是黑暗中的王者。周虎臣给他们安排的工作有些昼夜颠倒,就是白天睡大觉,晚上四散开来。
两名潜入者被带走,火光消失,这些彪悍的夜间掌控者消失在黑暗中。。。。。。(未完待续。。)
ps: 感谢;六划先生的打赏!
第123章 防线
史可法没有食言,当周虎臣出现在天长,史可法远远的迎了上来。
与史可法见过礼,汇报过泗州的情况,安顿好军队,建奴南下的各种消息开始汇聚在周虎臣手中。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当清军刚刚出现,跑到淮安的刘泽清竟然把钱粮与士兵留交总兵柏永馥代理,他自己同山东总督王永吉、总漕都御史田仰等带着一批文武官员乘船逃往了海上。
刘泽清显然是怕了,他和建奴有过作战记录,可能在他的意识中,建奴应该是无敌的。武官这样畏敌,文官也有如此行为,这充分暴露了弘光朝的官员不堪使用的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有这样的表率存在,其它官员会效仿,这就等于给滔滔洪流破了一道口子,当这个口子越来越大,就会形成灾难。
据可靠的消息,守卫淮安下游宝应的总兵官张天福、张天禄兄弟已经投降建奴,张天禄兄弟的投降说明建奴已经沿着水路到达了宝应,而距离扬州的最重要的门户高邮已经不远。
高邮别称秦邮,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地处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的长江三角洲沿江经济带,是名副其实的“襟带苏皖、控引下河”的交通枢纽。高邮北接宝应县金湖,西连天长,南望扬州,可以说是防御扬州水路的重中之重。
“咱们的水军到了哪里?”这个情报很重要,周虎臣扭过头,他开始询问自己的手下。
一名随军的书记官赶紧躬身回答:“报大帅,刚刚得到消息,我军的水军已经抵达高邮。”
“喔。。。”周虎臣突然想起来,自己的命令就是让水军去高邮,这两天太忙,他显然忙得有些昏头了。忘了。
扭头看向史可法,周虎臣开始拿出自己的建议:“督师大人,为了让地方安稳,给各地官员和将士做出表率,我们必须继续阻击建奴。我军的计划是在天长和高邮各设一道防线,这条防线正好可以横向阻击建奴南下,您看这个作战方略如何?”
史可法有些懵懂,他没有立刻回答,刘泽清等人的逃避和投降,武将和文官的无能怯弱让他暂时陷入了一种悲哀的情绪。
这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令周虎臣有些失望。史可法根本没有统领大局的能力,他的清廉和忠贞无可置疑,但统领能力看来的确不怎么样,周虎臣只能继续解释。
“不会有任何问题,父亲已经出兵沿江而上高邮,沈老大人的船队,还有镇江的水军都已经去增援,父亲的脾气您知道,高邮必定是一次持久战。督师大人您现在和小子负责天长。我军还有充足的力量阻挡住建奴的兵锋,这天长必定要是一场血战!”
“建奴会不会下滁州?若是直下滁州怎么办?南京会危急!”史可法点点头,但他显然还在担心建奴使用所谓计谋。
周虎臣笑了笑解释道:“建奴不会首先进攻滁州,过了滁州是江浦。没有大量船建奴怎么过江?就是有少量的船,督军大人认为黄帅会让建奴过江吗?再者,建奴敢把我军放在身后吗?所以,建奴想要进攻南京就必须拿下扬州。还是那就话,扬州必守!而扬州是我们说了算,让建奴来头破血流吧!”
史可法还是担心:“小虎。天长我军能守多久?”
“那要看高邮一线的战况,父亲在高邮坚持多久,我就在天长和建奴战斗多久。”周虎臣很坚决的回道。
“天长不错,到处是水,建奴的骑兵作用有限,小虎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危,就这样吧,老夫去营中看看。”史可法终于没有疑问了,周虎臣父子既然作出决定,他没有不同意的理由(其实是做不了主)。
史可法带着一群手下走了,周虎臣的一个家丁赶紧凑了过来。
“少爷,前日抓到两个奸细。”
周围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嫡系,家丁的意思周虎臣明白,但他不需要避讳什么,直接就问:“问出了什么吗?”
负责审讯奸细这一事项的是周虎臣的家丁,这些家丁都是在战场滚打的老油子,异常狠辣,显然是用了非常手段,也问出了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事先的安排看来还是有效的。
看到周虎臣不在意周围的人旁听,家丁继续道:“两个奸细是河南人,都是投降了建奴的许定国手下,据他们交代,两人是混在人流中南下来替建奴来扬州探听消息的,由于我们的人沿路防守的较紧,这两个人只能先顺水而下,随后返回了扬州,但还没有进入扬州就被夜不收捕获了。另外,两人中的一个人还交代,还有其它人好像去池州找刘良佐了。”
刘良佐和黄得功关系一直很好,他现在就驻军在池州,
周虎臣突然间想起来,当时,左梦庚叛军顺江而下,刘良佐没有和左梦庚军交锋。历史上也正是这个和黄得功关系不错刘良佐要了黄得功的命,另一点更加重要,周虎臣曾在父亲那里听说过,刘良佐的弟弟刘良臣早在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役时任游击,他已随总兵祖大寿投降了满清。
想起这些,无论如何也不能让黄得功处于危险中,必须赶紧通知他,周虎臣赶忙下令:“准备笔墨,我给黄帅写一封信。”
信很快写好,为了稳妥起见,周虎臣还专门派了和黄得功熟识的斥候千户刘玉山亲自跑一趟,并下令让江防队的人沿路保护。
周虎臣刚刚处理完这件事,另一名家丁上前:“少爷,夫人陪着无锡的表小姐到了扬州,让您捎个平安回去。”
无锡的表小姐!
不会有别人,只有周虎臣的未婚妻加小表妹了,可未婚妻这个时间段进入扬州,周虎臣有些不解。
周虎臣承认,自己想那个小表妹,一直在想,但这个时间段显然并不合适儿女情长,至于捎个平安,也就是想自己的意思吧!
“恩。。。知道了!派人去知会母亲,就说我这里一切都好!”
家丁答应一声而去,周虎臣太忙,有许多事需要他处理,虽然这个漂亮的小表妹让他有些激动,有些跑回扬州的冲动,但周虎臣还是压抑住自己的心情。这件事可以放一放,当前的战争才是最重要,只要获得胜利,儿女情长的美好日子自然会向他微笑。
不停的有人来向周虎臣回禀各种事项和消息,其中有江上和各处水陆的各种消息,南京的的密报,还有镇江的情况。
据镇江来的书办来禀报,再次有两百门新式的迫击炮,还有大量枪支弹药、各种物资被运抵了扬州,而周虎臣最期待的巨型火炮也再次被运过来两门。
陈守业父子、周沫、候远山、刘文进等人无疑是称职的,这些匠坊的负责人已经成为了周虎臣的支柱,正是他们很好的为周虎臣把好了关,无数的物资和装备就这样源源不断的在送往扬州。(未完待续。。)
第124章 一起向西
由于建奴南下,整个高邮一带风声鹤唳,在周虎臣派出的人四处劝说下,绝大部分人家都开始抛弃家园躲避战乱。
建奴南下的路线水路要走金湖,而陆路则是沿着金湖东岸向南挺近。高邮正好卡在了金湖的出口,如果走水路就必须走高邮,周遇吉到了,他带了整整的三万战兵,格外还有近两万的辅兵,这还不算那些密布在出口的水军。
周虎臣的江防队一直在扩充人手,当然也包括高邮一带的人。
高邮州城的东侧偏北几里,有一个名叫刘李庄的村庄,于老汉就是这个村子的村民。于老汉兢兢业业耕种了一辈子,就是一个标准的农人,他怎么也不明白,就在不久前,一直老实的如同木头般,就是和人吵两句都会脸红的儿子竟然拿起了刀,竟然参加了什么江防队。于老汉管不了儿子,孩子大了,翅膀也硬了,于老汉屡次劝说无效,加上儿子的朋友们在一边不停的帮腔。没了赖以生存的田地,儿子总要混口饭吃,虽然担心儿子的安危,但于老汉还是随儿子去了。
农人就要有个农人的样子,于老汉就是这样一个人。于老汉驱船驱了一辈子,种田也种了一把辈子,可现在老了老了却要放弃自己种了一辈子的水田。于老汉无法接受,他现在要来看看自己春季种下的秧苗,即使暂时不再属于自己,总要来看看,这是几辈人的努力才购置的安家之本,于老汉对这些田地的感情太深了。
不算宽大的河道中空无一人,再也看不到往日来来往往的船只,看不到那些曾经忙碌在水中和田间农夫渔人,于老汉就带着这悲凉的感觉继续前行。
距离自己的水田不远了,只要过了前面的水湾就是。
突然。远处好像隐隐传来凄厉的喊叫声,还夹杂着一些乱糟糟的声音。
于老汉本来不想多事,可还是有些好奇,河道不宽,只用了几次桨,于老汉的小船向发出声音的地方驶了过去。
声音清晰起来,好像是女人的嘶嚎声,还有几个汉子的声音夹杂在里面,有些声音还听不太懂。
于老汉很小心的听着附近的声音,在确定附近没有危险后。他用一个木棍固定住自己的船,随后小心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