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最后的荣耀 >

第84章

帝国最后的荣耀-第84章

小说: 帝国最后的荣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应泰在奏疏里说,杨镐之所以能得到这个经理位子,是朝鲜人贿赂张阁老的结果,而杨镐在朝鲜的胡作非为,全都是张、沈二人在背后撑腰,三个人凑到一齐,就是“护党罔上”。

千万不要小看这“护党罔上”四个字,历朝历代的皇帝,没有不对这四个字深恶痛绝的。

你贪渎,你无能,你残暴,你好大喜功,这都不是问题,但是你敢跟别人勾结起来骗我,那就他吗的不像话了。你们一群人今天敢抱团骗我,明天就敢抱团反我,我这个皇帝还怎么当?

万历皇帝越想越气,把张位、沈一贯叫过来,说当初杨镐他爹去世,是你撺掇我给他夺情视事。我说你怎么那么积极,原来是早就商量好了糊弄我啊?你们俩呀,停职闲住,歇歇吧。

这一下把两位阁老给吓坏了,又是请罪,又是自贬,几乎没晕死过去。首辅赵志皋也拼命说好话,替两位同僚开脱。

万历皇帝后来气稍微消了点,仔细一想,这两个人平时办事也算得力,给别人发私信也算不得什么大事,这才下旨让他们继续留任。

处理完了内阁的两位大臣,朝廷对前线几位主事者的处理意见也出来了:杨镐革任回籍;邢玠暂兼经理军务;麻贵、李如梅暂留原职,等调查清楚了再论处置。朝廷还派出特派员兵科给事中徐观澜前往朝鲜,仔细调查丁应泰指控的诸项罪名。

至于经理之职,朝廷先属意汪应蛟,后来挑中了天津巡抚万世德。

丁应泰弹劾的消息传到朝鲜,杨镐大惊。他拿到了奏疏的抄件一看,发现里面有许多细节,不是军中之人根本就不知道,再仔细一查,原来是周陛干的好事。

杨镐怒从心头起,把周陛叫过来痛骂了一顿,然后关进了大牢。这一下子浙兵们不干了,他们一直以来打仗都是最苦的,发饷吃粮都是吃最差的,长期压抑的怒火一下子被点燃,在周冕的带领下居然围攻经理衙门。杨镐一看浙兵这是要闹兵变,连忙叫来彭友德、许国威几个亲信,带兵勒马,跟浙兵展开对峙。

陈寅听到浙兵闹事的消息,大叫不好,围攻主官是军中大忌,无论杨镐失势不失势,无论接任的是谁,浙兵都要倒霉。他连忙驰马赶至经理衙门,亲自劝解周冕等人。浙兵在他的劝说下,这才收兵回营。杨镐知道自己这个经理当不长了,也不想把事情闹大,现在陈寅把台阶准备出来了,他顺坡下驴,把周陛也给放了出来。

很快朝鲜人也知道杨镐被去职的事,汉城立刻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杨镐虽然打了败仗,但在朝鲜人心目中威望却很高,大家都还记得这位杨经理在去年单骑入汉城的壮举。尤其是朝鲜国王李昖,他特别喜欢杨镐,听到他居然被朝廷去职,大吃一惊,说杨经理是有功之臣,大明怎么能这么干呢?

不行,咱们得帮帮杨经理,李昖说。怎么帮?自然是用他们最擅长的手段——辩诬。

李昖先找到负责朝鲜山东军务的钦差梁祖龄——恰好就是他接替了丁应泰的老上级萧应宫的职位——絮絮叨叨说了半天,梁祖龄说你跟我说没用,还是给皇帝上书吧。于是朝鲜在八月份给万历皇帝上书一道,说杨经理是个大好人,他一到朝鲜,整个局面为之一变,所有人都交口称赞他;虽然岛山之战失败了,但那是小败而已,不能因为输了一次就把主帅换走。自从杨镐走以后,人心惶惶。邢玠也不干事,联军人心惶惶,仗就快没法打了。

恰好在这时候,监军御史陈效也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认为蔚山之败确系属实,但与日军和谈,只是欺骗敌人的手段,“擅自和谈”这帽子扣的有点大了。

在这两方面的努力之下,万历的态度有所缓和,杨镐的境况又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丁应泰一看朝鲜人居然敢来搅局,十分恼怒,他恰好在九月份又去朝鲜考察,转一圈后上书一封,把朝鲜人也告上朝廷去了。

丁应泰罗织罪名的水平,比来俊臣什么的都强。他在奏折里说:我在定州用布匹跟朝鲜人换了本书,叫做《海东记》,作者叫申叔舟。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些万历二十年发生的秘事,比如里面说朝鲜偷偷召来日本人,约定一齐取回辽东高丽旧地;又说朝鲜即使在战争期间,仍旧偷偷与日本交通贸易,大米黄豆一船一船地运去九州,说的有鼻子有眼。

最后丁应泰又说了:在这本书里,写到日本年号字都特别大,写到大明年号,字都特别小,明显有不臣之心。

罗织到了这地步,也算是一朵奇葩。

朝鲜一听,又是害怕,又是愤怒。他们实在没想到,为了捞出杨镐,把自己也搭进去了。国王少不得又派遣使臣继续辩诬之旅,拼命辩解这本书是伪造的,朝鲜对大明的恭顺绝无问题。

好在万历皇帝大事不糊涂,他知道丁应泰在瞎说,于是下旨安抚朝鲜国王:“尔国世效忠顺,不必因人言疑惑。”万历皇帝又给他们吃了一粒定心丸,说朝廷大军已经云集,新任经理万世德也已经往朝鲜去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于是从万历二十六年的正月到九月之间,明军没有继续进攻,一边积蓄力量一边热热闹闹地打着嘴架。在这期间,除了丁应泰折腾起的大波澜以外,还发生了几件事。

第一件是李如松之死。

这位总兵回国以后,朝廷里指责他通倭的声息一直未曾断绝,李如松也很识趣地低调过日子。万历二十五年,辽东总兵董一元离职,无数人都盯上了这个肥缺,推荐奏表如雪片般堆到内阁,可没想到万历谁也没挑,直接发话让李如松担任。

朝廷官员们不甘心,七嘴八舌地说李如松有多差多烂,万历却丝毫不为所动。李如松对万历的爱护大为感激,从此尽心尽力。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土蛮侵犯边境。他亲率部队前往围剿。这位大将秉性不改,仍旧喜欢冲锋在前,轻骑孤进。这一次,他没有像在碧蹄馆那么幸运,在诨河附近中伏身亡,年仅五十。

消息传到汉城,朝鲜国王李昖闻之嗟叹不已。他跟李如松相处的不太愉快,但后者夺还三都的大功,也是不能抹煞的。李昖派了专使前往辽东吊唁,还在汉城设立了牌位祭祀。

李如松的死影响到了两个人。

一个是祖承训。他原来驻扎星州,听到老长官阵亡的消息,大为悲痛,当时就表示要回辽东。但杨镐考虑到援军未到,没有批准他这个请求。

还有一个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

丁应泰在奏疏里除了骂杨镐以外,骂得最狠的就是李如梅,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出来了。在他的嘴里,李如梅是一个无比贪婪、无比蠢笨又无比暴虐的将领,朝廷居然容忍他活到现在,简直不可理解。

可万历却没有动李如梅。

一来是李如松刚死不久;二来万历本人还是挺欣赏李如梅的,反而一度考虑过把他扶为御倭总兵官。这个举措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他们觉得李如梅在朝鲜抢功劫掠,不收拾他就算好了,怎么能还升职呢?

群臣都没料到,这是万历一招拆屋开窗的妙手。我说开窗,你们一定反对;但我说要拆屋子,你们就会说只开个窗户就算啦。在大臣们上书反对李如梅担任御倭总兵官之后,万历大笔一挥:“好,听你们的,李如梅在朝鲜表现不佳,还是回辽东接替他哥哥当辽东总兵吧。”

不只是辽东总兵,万历还给他加了一副担子,担任备倭总兵官。备倭就是防备倭寇,辽东防备倭寇的方向,只有朝鲜一处,所以实际上他的职责,是管理援朝明军在辽东境内的后勤补给。这等于是肩负起了辽东战区、朝鲜后勤区两大重任。

李如松九泉之下,看到万历这么够意思,也可以瞑目了。

第二件事,是李宁之死。

李宁也是辽东军的一名悍将,早年在辽东名声不太好,曾经屠杀平民冒领军功,被御史弹劾过好几次,但他倚靠的是李家这棵大树,都有惊无险地渡过去了。

李如松入朝的時候,李宁作为主力之一也随军而行,历经平壤、碧蹄馆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第二次援朝的时候,他也跟祖承训等人一齐再度被征召入朝。蔚山之战后,他被分配到了居昌附近,协助解生防御,在双方实际控制线附近活动,算是一线作战。

万历二十六年四月,解生在居昌击溃了日军一股小部队,救出大批朝鲜百姓,把明军的控制线推进到居昌以南。这意味着明军从此可以一路南下进攻晋州,把日军的沿海防线一分为二。

驻守晋州的岛津连忙派遣一支部队北上,封堵住明军沿中路进攻的大门。杨镐接到军情以后,立刻命令李宁率兵两千前往阻截,力求把敌人拦在居昌附近的险峻山岭中。

李宁与日军在居昌、咸阳附近的沙斤驿发生了遭遇。他对倭寇毫无惧色,二话不说,带着人杀过去,与日军拼了个势均力敌。日军面对辽东铁骑,抵挡不住,纷纷败走。这时候,李宁的“李如松综合症”爆发了,他没有等全军集结,只带着身边的几十个家丁就杀了过去。

日军一看李宁轻军深入,便在山后摆了一个口袋阵。等到李宁入围之后,四面伏兵大起。李宁这几个人带的太少了,即便是辽东军战斗力惊人,也无法弥平巨大的数量差距。李宁奋战不敌,被乱枪打死——和他的老长官李如松一先一后,同月身亡。他战死以后,他的亲兵把总李乐带着六百多人继续,最后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脱离了战斗,被赶到的朝鲜军郑起龙救了下来。

李宁是整个援朝战争中明方阵亡的最高军官之一,副总兵。李宁战死之后,杨镐立刻下令让其他将领都安心防守,切不可轻易出击。

其实杨镐的担心是多余的,日军除了在居昌搞了一次大活动以外,然后在彦阳、锦山、古今岛、顺天、龙谭等地发生了一些小摩擦以外,其他时间都表现得异常乖顺。

日本人不仅不愿意往北打,而且已经不愿意再打了。早在二月份蔚山之战刚结束的时候,加藤清正派了一个日本使者和一个朝鲜俘虏,前往汉城要跟杨镐继续和谈,结果走到竹山就被吴惟忠逮住了。杨镐连见一面的兴趣都没有没,让吴惟忠自己处理。到了四月份,在顺天的小西行长又派了那位金牌小间谍要时罗,前往南原找李芳春,希望和谈。李芳春这次一点没客气,直接把这位爷逮起来了,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他们为什么这么急着和谈呢?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件事,秀吉之死。

秀吉在这一年,病情愈发严重。这位六十二岁的老人罹患重病,早已经是形销骨立,弱不禁风,连走路都需要搀扶,只能龟缩在伏见城里,只是在三月份去醍醐寺赏了一次樱花。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位日本霸主绝对撑不过今年了。

庆长之役是秀吉凭借一己之力强势推动,除了他以外,其他人都打的十分不情愿。现在秀吉已经病入膏肓,日军退出朝鲜已经是必然之势。现在的问题,只是什么时候退,怎么退而已。征朝诸将在心里都开始打起了小九九。

秀吉的野心此时已经被病魔折腾得所剩无几,再没了“显佳名于三国”的理想。可他觉得不甘心,前方的捷报频传,胜利一个接着一个,每一战都杀死几千数万的明军与朝鲜军,吓得大明和朝鲜不断乞和,可为什么日军的领地却越打越小,敌人越打越多呢?

前线的真实情况是怎么回事,秀吉其实很明白,毕竟他自己就是行伍老手。只不过这位老枭雄不肯放弃心中那一点侥幸,不愿意让花费了无数心血的征韩大计付之东流。可是理想在现实面前碰的头破血流,朝鲜战局的日趋恶化,国内越来越多的一揆叛乱,还有德川等东国大名们谦恭外表下的隐隐威胁,让秀吉不得不把目光从自己挪到心爱的儿子秀赖身上。

自己已经活不了多久,但秀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不能扔下一副烂摊子就走,我要给我的孩子留下一个万国臣服的天下。

于是,狂妄的秀吉逐渐消失,理性的秀吉在慢慢醒来。可是,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庆长三年(万历二十六年)五月,前田利家等大老集体向秀吉请求撤军。在秀吉的默许之下,小早川秀秋、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等大名先期渡海归国。他们要么是秀吉的亲戚,要么是西国的精锐,秀吉先把他们调回国,是怕他们折损在朝鲜,削弱丰臣家的实力。

而留在朝鲜的日军,只剩下六万多人,其中包括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锅岛父子、立花宗茂、宗义智和岛津义弘等大名——基本上全是九州兵。他们以东边的顺天、中部的固城、泗川以及西边的蔚山、西生浦为三个支撑点,背靠大海,遮护全罗、庆尚两道的南部海域。

这六万人,是日军两次侵朝的绝对主力,绝大部分战役都是由他们承担的。秀吉没让他们回国,一是需要他们监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