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第5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而朝鲜人种植的水稻虽也是中原传入的,但经过几百年的培育已经适应了北方寒冷地气候。不仅如此朝鲜人还积累下了在寒冷地区种植水稻的大量经验。因此臣以为在辽东推广水稻还是应该以朝鲜稻为主。当然也可以尝试一下倭稻。”
“恩。卿家言之有理。那这事就照卿家的意思去办吧。”孙露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其实有关商会试种水稻失败的事孙露本人也是早有耳闻了。否则以她那提前三百多年的见识又怎么放过东北米呢。想到这里孙露又跟着补充道:“不仅是辽东。松嫩平原也可尝试着种植稻米看看。”
“松嫩平原?”沈廷扬微微一怔,随即便小心翼翼地向女皇进言道:“陛下这松嫩平原可比辽东酷寒多了啊。”
“不过朕听说那里的夏季的气温也挺高地.而且雨水还十分充足呢。”孙露说到这儿,发现底下的臣子正一脸狐疑地望着自己。不禁莞尔心想自己是否得陇忘蜀了些。不过在她的印象当中东北出产大米应该是清朝中末期的事。现在既然提前成为了贡米,那也扩展一下种植范围应该也没问题。不过孙露倒也并不想给臣下下死命令。于是她赶忙改了口道:“朕其实也是随口说说而己。卿家可以像商会那样先雇一些朝鲜人在条件合适的地方试种一下。成功的话再推广。”
“陛下英明。臣一定会派人妥善处此些事。”沈廷扬谨慎地领命道。但心里却也止不住地跃跃欲试了起采。
眼见沈廷扬接受了自己的意见,孙露又将话题一转道:“沈卿家刚才说有不少朝鲜人在辽东种地。这些人是在辽东定居的吗?”
“是地,陛下。朝鲜土地贫瘠因此从很早以前起就不断地有朝鲜人私逃入辽东开垦谋生。后来满夷做乱又从朝鲜掳来了大量的壮丁为奴。这些年朝鲜国内苛捐杂税繁多各地又盗贼横行。因此逃亡来我朝的朝鲜人可谓是与日俱增。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已经在辽东立家生根。陛下您看是否将他们纳为我天朝的子民呢。”沈廷扬试探着问道。
“这没问题。只要那些朝鲜人自愿加入我中华国籍就行。”孙露十分爽快地就答应道。毕竟在她来的那个时空朝鲜族也是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经过这番插曲之后,孙露先后又倾听了文教、外务两部的报告才宣布退朝。而工务、军务、陆军、海军四部的报告只好推迟到明日再审。中华朝的例朝虽不像前朝那般频繁。但此刻时值年末,上朝地次数总会比寻常日子多一些。对此中华朝的官僚们早已习以为常。至少中华朝上朝的时间还算人性化,可没像之前的朝代那样让人在数九严寒天还没亮的时候从被窝里爬出来守在宫门外。此外中华朝的金銮殿也没有前朝那般恐怖。由于中华朝在立国之初就废除了台谏制度。因此文武百官根本不用担心自己当着皇帝的面被弹劾。当然中华朝的大臣们也十分清楚如果自己真有不轨地证据落到廉政司的手里。那他们根本连上朝的机会都不会有,而是直接被请去协助调查了。
除了这些制度上的差异之外。中华帝国朝堂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犹如铁板一样团结的内阁。这么说自然是有些夸张。可相比党争不断的宋明两朝,中华朝的内阁无疑是精诚团结的优良典范了。事实上明眼人都知道这种“团结”来自于国会地压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华内阁与国会的关系类似于当年明朝内阁与内廷的关系。只不过明朝的内廷由皇帝身边宠信的太监所控制。内阁中的不同派系或是对其拉拢或是对其声讨,那都是有明确目标的。正如当年与“魏阉”做斗争的东林党亦与大内的其他太监有所勾结。可中华朝的国会成分与背景明显就要复杂得多。对峙不下之下中华的内阁便选择了同仇敌忾来应对日益强势的国会。
不过舌头也有搁着牙齿的时候。至少此刻在冒辟疆等人看来刚才沈廷扬是太不给他们面子了。竟然当着女皇的面如此直截了当地驳了自己的进言。因此当一干大臣走出金銮殿时.冒辟疆等复兴一系的官员下意识地与沈廷扬拉开了距离。并不时地在他的身后耳语着什么。不过作为当事人的沈廷扬却是一副浑然不知的模样。
“沈大人,还在想陛下刚才的圣谕吗?”眼见着沈廷扬被众人孤立了起来。黄宗羲却主动大步上前招呼道。
“啊。是黄首相啊。”才反应过来的沈廷扬客套着回道:“既然陛下有此想法,我等做臣下的怎么都要试一下吧。”
“沈大人莫要心急。陛下刚才也说了此事成则成.不成则罢。”黄宗羲说罢又颇有深意地向沈廷扬提醒道:“不过只要我等精诚合作相信一定能顺利完成陛下派下的差使。”
给黄宗羲这么一说沈廷扬立刻就注意到了周围闪烁着几双不怎么友善的眼睛。谁都知道冒辟疆是黄宗羲一手提拔上来的新贵。出身东林投身复兴,其妻还是女皇身边的第一女官。这样的身份任谁都会让他三分。不过沈廷扬的脾气向来耿直,因此刚才在进言时根本没考虑那么多。想到这里,沈廷扬当即苦笑了一下说道:“黄首相说得是。老夫年纪大了,人也越发的木纳了。”
眼见沈廷扬的神色微微有变。黄宗羲心知他是会错自己的意思了。对于沈廷扬刚才在大殿上的发言他没有任何异议。只不过身为首相的黄宗羲不希望内阁成员因为这点小事而心生间隙。特别是让沈廷扬这样元老级的人物认为自己有什么企图。毕竟内阁才刚刚组建半年,许多事情都需要磨合。于是黄宗羲连忙解释道:“大人是朝中元老。刚正不阿闻名朝野。新入阁的几位大人有时年轻气盛了些还得劳烦大人日后多多指点才是。”
“好说,好说。”沈廷扬听罢客气的拱了拱手。待到他想同黄宗羲多说几句时,从金銮殿中突然跑来了一个侍从向黄宗羲传达道:“黄首相,陛下找您。”
第292节 放国债香江私做主
“臣黄宗羲叩见女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金銮殿旁的东暖阁之中黄宗羲簇步上前行礼道。
“卿家平身。”已然换了一身便装的孙露面带微笑地抬手道:“看坐。”
“谢陛下。”黄宗羲拱手就坐后,转而又恭敬地向女皇开口道“不知陛下召臣来此所为何事?”
“卿家先看看这份折子吧。”孙露说着便将御案上的一份奏折交给了黄宗羲。
双手接过女皇交予的奏折黄宗羲赶紧展开认真地看了一遍。先是微微动眉毛继而又神色凝重地撇了一眼落款,却是枢秘部郎中姚启圣。于是他当下将折子一合换交给孙露道:“陛下,此事可当真。”
“朕已经派人查过了。确有其事。”御案背后的孙露不动声色地点头道。
“陛下,恕臣直言此事可大亦可小。”黄宗羲慎重地应答道。
“哦,卿家说来听听。何为大?何为小?”孙露眉毛一挑道。
“回陛下,依折子上所报香江银行许诺国债持有者可用国债的利息购买一家名为圆通商号的股票,并声称该商号拥有埃及等地贸易特权。就这点而言香江银行确有越界之嫌。不过,从效果上看香江银行此举有就地将大量的短债转换为了长债。实乃减轻了朝廷的负担。”黄宗羲一宇一顿地分析道。
“恩。说起来这用利息换股票的主意当初也是朕提出的。只是这圆通商号实力如何、资质如何、所谓的商务特权又有哪儿一些、香江银行都没有向工商部做过报告。”孙露说到这儿不禁加重了语气向黄宗羲问道:“依卿家看来此事当如何处理?”
“陛下所言甚是。在这件事中这点也正是香江银行最为人垢弊的地方。依臣所见陛下可以先着令工商部对圆通商号审核再做定夺。毕竟香江银行这也是在为朝廷办差。如果在事情没弄清楚之前就贸然加以责罚,传出去对国债的发行也不利啊。”黄宗羲想了一下后谨慎地回答道。若是放在早些年眼里揉不进沙子的黄宗羲是断然不会如此低调处理这种事地。然而在经过这几年的历练之后己然当上帝国首相的他十分清楚香江银行对中华朝有着何等不可估量的意义。更何况香江银行的背后还牵扯着众多解不开理还乱的关系网。
此刻听完黄宗羲的这番回答,孙露的脸闪过了一丝别样的神情。却听她跟着说道:“看来卿家很看重这次国债的发行啊。”
“陛下圣明,此次国债地发行乃是关于我朝盛衰的定国之举。臣等当然不敢有所怠慢。”黄宗羲肃然地说道。
“哦,卿家何出此言?这可不像卿家一贯风格。”孙露微微启唇反问道。在她地印象当中黄宗羲对于国债的发行向来是持观望态度地。怎么才过了几个月态度就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了呢。
给女皇这么一问黄宗羲轻咳了一声回道:“陛下,臣一开始以为陛下发放国债只是为了解决朝廷的赤字。后来听陛下与镇海公关于国债的讨论后又觉得陛下此举是为了促进工商发展。臣在旁观察国债的发行己经数月了,直到今日才现此举乃是陛下为富我中华而定的万事之法。”
虽然不喜欢这个时代的士大夫动不动就把“万事之法”挂在嘴上。但黄宗羲的态度还是引起了孙露地极大兴趣。却听她不已为意地摆了摆手道:“什自万世之法啊。正如卿家先前所言朕之所能会想发放国债。不过是受了西夷的启发。想要借此法解决财政赤字推行工商罢了。”
面对女皇云淡风清的话语,黄宗羲可并不这么想。他十分清楚女皇向来不喜别人神化或圣化她。曾经有一个臣下上书恳请女皇加封圣武娘娘。结果却被女皇极为幽默的以“还留到朕驾鹤西去之时再加封吧。”虽说女皇并没有因此事处罚那个臣下,但从此之后也没有人再敢在女皇面前提相关的进言了。此刻听女皇这么一说,黄宗羲心知女皇这是在试探自己。于是他赶紧打起了精神回就道:“陛下,从古至今说起‘富国’之道不外乎印出‘开源节流’四个字。‘开源’就是增加国家的收入,‘节流’就是省去不必要的耗费。不过既然要富国强兵,自然是少不了有花钱的地方。相比皇宫省一两支蜡烛、少做一两件龙袍,建立一支军队、救助一次天灾所要耗费的金钱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因此历代君臣无一例外都将心思放在开源之上。说到开源,从商鞅到桑弘羊无一例外地都是从内着手。或是增加赋税,或是官营官卖与民争利。而陛下您则另辟犀径从外入手。通过开发海外贸易来为帝国开源。因此臣曾经以为陛下您是在效仿管敬仲。通过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来富国。然而陛下随后又设立了银行。臣还记得陛下曾经对臣过的心脏与血气的比喻。那时臣便隐约觉得陛下远不是在单纯的模仿管子。”
“哦,卿家还记得那比喻?”孙露颇为惊讶地问道。当年扬子银行开张的时候。她也是随口将银行比做心脏将金钱比做血液来向黄宗羲解释金融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过她并没有指望黄宗羲能一下子就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毕竟无论是金融,还是血液循环在这个时代都是十分陌生的概念。却不想十年过后黄宗羲竟然还能记得那个颇为新潮的比喻。
“臣当时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陛下您地用意。但陛下的教诲臣时刻都谨记在心。结合这些年对银行的观察以及这次国债的发行。臣总算是逐渐明白,陛下您让各大商会建立银行乃是为我中华寻求富国良法。”黄宗羲恭敬地回道。
难得被黄宗羲连续吹捧的孙露多少有些不自在。却见她赶紧把话题拉回了重点道:“那卿家说说为何银行与国债是富国良法呢?”
眼见女皇问得如此直截了当,黄宗羲心知自己的奉承话也该就此打住了。于是他赶紧正色道:“陛下臣常听人说‘富藏于民’。但臣却不认同这个‘藏’宇。正如陛下所言气血游走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才能强壮,若是气血淤积不动则人就会生病。财富就像是国家的气血。历朝历代地土地兼并、钱荒、国库空虚等等都是‘气血淤积的症状。而造成财富淤积的正是个‘藏’字。就拿前朝来说,其虽然国库空虚,但天下间富可敌国者却是多如牛毛。据说当年李闯攻入燕京查抄各家府邸所得的银两比明朝的国库还要多。怎能不说前朝是富‘藏’于民呢。”说到这里黄宗羲与孙露不约而同地都露出了轻蔑的神色。不过黄宗羲并没有继续批判那些把财“藏”于自家后院的家伙。而是进一步分析道:“既然财富淤和在了民间,为了维持朝廷的度用自然便会通过开源来为国家补充气血。然而无论对内开源。还是向外开源,可此举都只能冶标却不能治本。试想宋、明两朝的税赋均高于西汉,到头来还不是要学那桑弘羊行变法中兴。由此可见这与国家收入的多寡并没有关联。开源也只是延缓了危机爆发,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