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第一盗 >

第280章

大宋第一盗-第280章

小说: 大宋第一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起来宋国的政局是要有个大动荡啊。萧月影妩媚了笑了笑,看得台下的大臣们心中都是一动。萧月影接着问道:宋国现在的朝廷,官员是如何补上的?

谢慕华一系提拔的很快,王旦寇准等人直接进了中书,现在是曹彬任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三人也都是当初的老臣子。谢慕华并没有加封,但是宋国太后和小皇帝发布旨意,许谢慕华主持一应北伐事宜。那细作朗声答完之后,看了看旁边的书记官。那书记官奋笔疾书,把细作说的话都给抄了下来。契丹为了防止细作被抓住,出了名的是绝对不让他们身上携带文字之类的东西,尽量是用嘴给背下来,回来了看到大臣再慢慢复读。

萧燕燕吩咐道:行了,下去领赏去吧。

那细作跪下谢过之后,转身退了出去。

萧燕燕看着韩德让和耶律斜轸,轻笑着问道:过了年嘛,没想到宋人小朝廷闹得这么热闹。赵普啊赵普,到底还不是谢慕华的对手,这一次他明白的太晚了。

韩德让知道萧燕燕的意思,没有军权,就想和领兵大将争斗,人家根本就不跟你讲道理,拿着刀过来,有什么办法?这也是为什么历代辽主都要把最精锐的皮室亲军捏在手中的原因。萧月影这次南下,还带了五万皮室军。助耶律斜轸一臂之力呢。

先不管这些。萧燕燕收起笑容,看着韩德让和耶律斜轸说道:你们想想,谢慕华现在主持北伐事宜,咱们应该怎么应对?

耶律斜轸在萧燕燕面前并不是太注重规矩,胆子也很大,当即说道:太后,谢慕华主持北伐,的确是我大辽国的心腹大患。不过现在咱们不利的是,谢慕华的战略和其他宋朝官员不同。

看到韩德让和萧燕燕都在看着自己,耶律斜轸详细的说道:别的宋朝将领都是希望能够直接攻打幽燕,一劳永逸。对于那些不懂兵法的文官来说,他们连山川地形图都未必能看得懂。只是坐在屋里想当然。所以才会有赵德昭和赵普决定直接攻打幽燕的举动。他们要是真的过来,那是最好不过了,幽州之地,我们居高临下,只要有几万大军驻守,然后占领幽州以北的险要之地,不教宋人抢去的话。基本上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上京中京的援军源源不断的南下,宋人必然会覆灭。

但是谢慕华不同,他先拔了大同。占绝西北方要塞,随即以大同和雁门关为据点,一路沿桑干河北上,封闭燕山五关。这是十分毒辣的绝户计啊。耶律斜轸叹息道。他可不知道,这条办法又不是谢慕华自己想出来的,后世没事去龙空啊,铁血啊军版去看看去,讨论这些战例的帖子满街都是的。当然,也有一些世界军事名著,特意讲述攻打幽燕的必备之举。基本上来说,以大同和雁门关为据点,一路沿桑干河北上,封闭燕山五关,再去攻打幽燕,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第二条办法,就是像女真人那样,把北方都给杀的差不多了,再去攻打幽燕。这也算是异曲同工之妙吧。

南院大王有什么对策吗?萧燕燕对耶律斜轸是绝对信任的。

耶律斜轸想了想说道:办法?决不能让宋军沿着桑干河推进的这么痛快。另外,我们要趁着谢慕华现在不在雁门关,回到开封府的机会。先把大同夺回来。这样,谢慕华就无计可施了。

萧燕燕看了看韩德让。韩德让接口说道:虽然说,谢慕华现在不在大同,但是宋军从大同出发,那边到处也都在告紧,如果是打持久战的话,对我们大辽国十分不利。南院大王也知道,宋人物质丰富,人口众多。给他们的时间久了,像谢慕华这样的人才,加上他部下的那些勇将,可以打造出一支强大的铁血军队出来。到时候,再要和谢慕华斗的话,就越发困难了。大同那里要速战速决才行。

那哀家就马上催促北院大王,集结兵力,把大同打下来?萧燕燕在军事上还是要十分谨慎的听听耶律斜轸的意见。

大同现在是杨家在守御。杨六郎成婚之后,杨继业的伤也好的差不多了。如果不出我所料的话,接下来坐镇大同的,必然是杨继业。也只有他才有这样的绝对威信。杨继业虽然年纪有些大了,可他面对咱们契丹人,绝大多数都是胜仗。一般的将官听说是去攻打杨继业,自己心中只怕都没底。让北院大王亲自去和杨继业较量,也是上策。不过也要担心西北那边的石保庆会不会突然发兵。耶律斜轸说道。

韩德让狡猾的笑了笑:石保庆?应该不会吧。这次开封府政变,石保庆到现在还没给朝廷上书呢。我猜,他自己想做一个西北王。不如,派人去和石保庆谈谈吧。

拉拢石保庆?耶律斜轸的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

萧燕燕玩这些权谋是行家里手,一听就明白了韩德让的用意,在西北,只有宋辽分不出胜负,才有当西北王的机会。要是杨继业抵挡不住耶律休哥的话。石保庆必然会出兵相助。但要是杨继业击退了耶律休哥,石保庆肯定会按兵不动。换句话说,耶律休哥到现在还无法确定,自己是要面对一个对手还是两个对手,可要是分一部分精力去对付石保庆的话,再想轻轻松松的把杨继业拿下,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宋人在大同一带兵马众多,杨继业又是威名在外的猛将,虽然不识字,可是兵法韬略就像是天生的一样,几个儿子也是牛气冲天,不好对付。更要命的是,主将管理副将,可能有什么不通的地方,但是当爹的管儿子,那是理所应当。那几个儿子绝对不会对杨继业的命令有任何打折扣的地方。

不是拉拢石保庆,是要先去击溃石保庆。萧燕燕严肃的说道:不能让北院大王陷入两面作战的危险里。所以,先要击溃了石保庆再说。

但是深入西北,攻打灵州夏州,难度太大了吧?耶律斜轸想了想,忽然狡猾的笑了笑:不过,这个问题不是我应该去考虑的,既然太后娘娘已经决定了让北院大王去击败石保庆,那这个难题就丢给他好了,我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让休哥自己去头疼好了。

韩德让和耶律斜轸一起哈哈大笑起来,萧燕燕也露出笑意,这些人对耶律休哥,永远是充满信心的。

【第二章 播下种子】

西北那里是个变数啊。谢慕华笼着双手,深深的叹息一声。坐在他对面的寇准和王旦面面相觑,都知道他在想什么,事情过了这么久了。石保庆那边已经接到了新皇登基的诏书。身为边境领军大将,石保庆不用回到开封府来面圣。但是石保庆的态度很奇怪,到了现在还没有回书,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来说,绝对是不正常的。

寇准想了想,揣摩着谢慕华的心思,谨慎的说道:石保庆将军未必就有什么别的想法。我看相公也是多虑了。西北那里被相公平乱之后,局势只能说是表面上稳定了下来,其实内里暗潮涌动。要是石保庆想要西北做什么文章的话,失去了中原的支持,他的下场比李继迁可要惨多了。

谢慕华微微笑着摇了摇头,他担心的并不是这些。而是石保庆这个人暧昧的态度,会不会对宋军沿桑干河北上构成巨大的影响。辽国人不傻,知道这一条绝户计的厉害。现在休哥面对西北宋军,休哥怎么可能让宋军安然无恙的沿桑干河北上呢?

定了定心神,谢慕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热茶,对寇准说道:如今,你进了中书,这不是我的本意。平仲,我是有更重要的事情想交给你去做。

更重要的事情?寇准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中书掌握大宋权柄,可以官梦寐以求的机构。可是谢慕华居然说要自己还有更大的用处。这个,就实在难倒寇准了。怎么想,他也不觉得自己离开中书还会有更大的用处。

看着寇准疑惑的眼神,谢慕华笑道:你也不用多想,这事儿,得你和张咏一起办了才好。我问你,你觉得大理寺,御史台,怎么样?

晕,寇准顿时愣住了,现在自己已经进了中书,要是把自己放到御史台,放到大理寺,那八成还得给自己降职啊。虽然说寇准明白谢慕华并没有恶意,但是无论是任何人都很难接受被降职的可能性吧?在这个封建年代,怎么可能有那种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么高的思想觉悟?

王旦嬉笑道:平仲,这下你要小心啦。

谢慕华解释道:平仲,我一说你便明白了。御史台监察百官,本意是好的。但是御史台的官员品级低,而且御史台的官员将来都是想要跳出御史台,到文官系统里做事的。你见过什么人会一辈子死守在御史台的?这也不可能。既然早晚要来到文官系统。就不得不和文官系统的人打成一片。已经打成一片了。还怎么可能保持对百官的监察独立性?所以,我想把御史台给砍了。这个机构,以后再也不要了。

不是吧?寇准和王旦这次都真的吓了一跳。砍掉御史台,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那御史台里的御史们还不得马上出来跟谢慕华拼命?就算不拼命,他们私地下也要诅咒,扎谢慕华的草人,翻他的祖宗十八代。

王旦若有所思,仔细的想了想,这才说道:其实谢相公说得很对。御史台,自古以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发挥出他应该具有的作用。归根到底,就是大家一样属于文官系统,一样是要早晚混在一起的人物。虽然朝廷有规定,御史必须要如何如何,可是规定只不过是规定而已。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几个人?

寇准忽然眼前一亮,脱口而出:相公的意思并非是要把御史台完全砍掉。而是要成立一个全新的,独立的,有自己特点的构?

谢慕华赞许的看了看寇准,现在跟他们说什么三权分立,还有些太早,况且,寇准他们也未必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只能说一点点将自己的萌芽播种下去。于是,谢慕华说道:你们都应该知道本朝太祖皇帝,在开创大宋之后,独创的官制吧?

寇准和王旦两人一起点头。他们都知道,谢慕华说的就是赵匡胤推行官、职、差遣制度,将他官判铨司成为一种制度。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赵匡胤继杯酒释兵权之后,又创立了官、职、差遣制度。

赵匡胤知道兵权的重要,更清楚用人权的举足轻重。为了大宋江山,不但要掌握兵权,还要掌握用人权。他要建立这样一种制度:任何官员只有经过他的授权才能行使权力,没有他的授权,都只是虚位一个。这样,任何人都无法滥用职权,任何人都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对皇权构成威胁。

在这种制度下,不但吏部由他官权判,其他机构也由他官权判。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实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在这种体制下,吏部尚书只是一个名义,并没有任何权力,吏部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官、职、差遣制度将吏部和其他官员都变成了闲官。

居其官不谋其政,这种官员在宋代以前就已存在。在这种体制下,官职只是表明一个人的身分,是官而不是老百姓,官职的大小与权力的大小已没有任何的关系。官大并不说明权就大,大官小官都是无权的官,只是领取的俸禄不同而已。

由于官只是一种身分,用来领取俸禄,又没有定员限制,所以,任用起来也就比较随便,多一个少一个似乎都是无所谓的事。这样,便造成了庸官泛滥。为官者不谋其政,吏部无权管官,这成为宋朝吏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宋代的法制本来是十分健全的,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健全的封建法制社会。但是因为法律执行的不到位。导致了,有法跟无法差不多。时间久了,大家也就无所谓了。

谢慕华看着寇准和王旦,笑道:咱们中原的历史过于悠久,历代兴亡的往事也积累得过多。一方面是每代开国,总是企求长治久安,致力于堵塞各种招致败亡的漏洞,另一方面又是从来无不亡之国,无不败之朝。尽管每朝每代的覆灭,总是各有许多具体的条件和情况,而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因素还两字。**的根源,是等级授职制。千年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等级授职制必然成为贪官污吏的温床;贪腐现象滋生不息的怪圈,必然出现官官相护的情况,而编织成庞大的贪腐保护网。

寇准和王旦两人听的心惊胆战,几乎说不出话来,谢慕华这些话,可以说句句都是诛心而论。什么叫**?**就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难道谢慕华准备把皇帝都给架空了不成?哪怕谢慕华自己要篡位,就不要专权了?

谢慕华转过目光,看着寇准说道:平仲,你说说,要对付贪官污吏,有什么好办法?

寇准仔细想了想,朗声答道:对付有两个要件:一是监督必须有力,其二是官员的俸禄应该合理。

谢慕华赞道:平仲,你果然一句话就说到点子上去了。咱们宋朝,对于官员的俸禄是一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