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铁骨 >

第1700章

铁骨-第1700章

小说: 铁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峙。

还有一个胜利就是交通建设的胜利。

今年是南华交通大发展的一年,随着大量飞艇、直升机及工程机械加入建设大军,同时南华方面采取了分段式施工然后再合龙的办法进行建设,对阻拦铁路前进的大山,采取了直接爆破或者是用挖掘隧道的方式提前进行施工,使得几个在建的大型铁路项目都提前完工。

年中,新京经谅山、镇南关,至广西境内凭祥、崇左至南宁的铁路全线贯通。九月,太原经北江、下龙至边境线芒街、东兴,再到防城、钦州港的铁路实现通车。至此,南华至祖国内地,已经有三条铁路大动脉贯通,一旦中原和江南出现问题,即可快捷地从南华出兵,迅速抵达长江南岸,对日寇迎头痛击。

九月底,由西贡至金边的铁路贯通,此前法国政府已经修建了金边至磅逊、金边至诗梳风的铁路,再加上提前修通的诗梳风至沙檄的铁路,西贡与暹罗铁路大动脉有机地连接到了一起。

到十一月初,顺化至西贡的沿海铁路实现通车,南华南北、东西便由这条铁路枢纽捏合成了一个整体。

十一月二十八日,新京由和平、山萝至奠边府,再由奠边府至安心城的铁路实现开通。这条铁路全长六百二十七公里,穿越了南华北部的莽莽群山以及沱江、南康河两大河流,可以说代表了南华铁路建设的最高成就。

铁路由德国人提供资金,采用的也大多是德国铁路建筑技术,但是使用的却全部是中国的工程师和工人。

这六百二十七公里铁路,沿途大都有法国人修筑的公路。整个铁路线,共分为一百个施工段,有十万名工人参与建设,也就是说,每6。27公里的施工段,实际上是由一千人在近两年的时间内负责完成的,这样的进度绝对不能说快了。当然,相对于后世印度这个奇葩国家来说,就太了不起了,因为它们的城市中有大量十来层的建筑物经历了七八年的风雨也没有修好到最后变为危楼拆掉的例子存在。

当然,实际建设中,地段的划分不会这么细致,有的小组,负责的地段地势较为平坦,施工长度就会相应增加,而那些在崇山峻岭间作业的施工段,或许只有一两公里甚至数百米,但由于是峡谷、沟壑或者是隧道,路程虽短,但施工难度却要大许多。

施工动用了五千余辆卡车和工程车辆,铁路所需钢轨、钢构件、枕木等器材,除了用卡车运送外,还动用了直升机和飞艇吊运。而那些开山的炸药,也是由飞艇和直升机直接吊运到山间各处,爆破工程师们将其安置在打出的各个山洞处进行引爆,活生生地把大山开辟出一个个豁口,让险阻变为通途。

目前南华的火车机车已全部实现本土化。火车机车均采用较为成熟的德国柴油机车技术,由泸州铁路机车厂和去年年底才建成的太原铁路机车厂制造。现在两大机车厂正在研究电气化机车技术,新技术由于供电容量不受额定功率限制,具有功率大,短时过载能力强,运行速度高,加速快,牵引力大,没有排烟排气污染环境等优点,适用于运输繁忙或坡度大、隧道长的铁路线,尤其适用于大城市城郊运输和地下铁道运输。按照规划,未来南华全境普及铁路,解决基本的通行问题后,再进行系统的电气化更新,原则上是在原址附近再建一条电气化复线。

南华这样一个新兴国家,之所以这么重视铁路建设,在于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铁路便被军事家们视为最得力的后勤输送手段,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铁路,迅速运送人员和装备。从铁路第一次应用于战争,至今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之中,无数次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铁路,就无法迅速动员、及时机动和保证供应,而大量军队在前方作战,要是没有铁路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弹药,恐怕也无法将战争维持下去。

现在正在进行的这场世界大战,后勤运输是联系后方同前线最重要的工具。如今的南华,武器和弹药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但是如果不能通过运输及时送往前线,那么它就只能成为没用的东西。应该说,在及时供给前线武器、弹药、粮食、被服等等方面,铁路运输的作用是有决定意义的。

随着京安铁路通车,南华第一阶段的铁路建设基本完毕,目前正在进行的新的铁路建设中,就包括奠边府到莱州的铁路,此前老街到莱州铁路已经贯通,新铁路修通后,南华西北面铁路就构成了一个小环线。

此外,安心城经南塔市、会晒到清莱、清迈的安清铁路也已经开始建设,建成后,这条铁路将与东面的铁路构成一个整体的大环线,任意一个点上出现问题,都同时有两条铁路可供使用。

掸邦高原地区,腊戍经景栋、大其力、清莱至清迈的铁路,也在抓紧时间建设中,暹罗至缅甸的铁路一旦沟通,未来的缅甸及南亚战略就好开展多了。

还有许多在建铁路,可以改变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方便农产品和工业品及时送出,但在战略上的意义,就没有以上几条铁路那么大了。

南华的国土,大多是在战争中获得,根基极为不牢,把领土各个部位维系在一起的,除了优厚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政策外,便是拥有“安家军”这么一支强悍的武装力量。在没有铁路之前,某地若是爆发大规模的叛乱,仅仅依靠汽车运输或者是空运,根本无法及时调动部队,但有了铁路就不同了,大规模的部队随时可以开到,这将极大地威慑分裂主义分子,将南华各省各市,强力地整合在一起。

因此,南华才会不惜一切,把铁路延伸到国境的每一个角落。

现在日军正利用抓获的100多万盟军俘虏(其中大部分是孟加拉军),还有征用的50万缅甸、20万马来和10万兰印壮丁,修建缅甸与印度的铁路。

铁路三横一竖共四条,分别为南线的卑谬至洞鸽、中路的仁安羌经马圭至实兑、北路的纳巴经霍马林、因帕尔、科希马至印度铁路干线重要城市迪马布尔,一竖则很简单,由吉大港经实兑港至洞鸽,这样印度和缅甸铁路便连接在了一起,日军的战略纵深和机动作战能力得到很大的加强。

但是,一旦这些地方被安家军控制,那么联通南华本土与波斯湾、中亚的欧亚铁路桥就算是建立起来了,这个庞大的铁路网络,将把南华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地区,支撑起强大的军队,与任何强敌作战。

第一七五七章瓜熟蒂落

十二月一日,安毅主持完京安铁路全线开通仪式,秘密来到了建设在奠边府西北方向的夸城卫星发射基地。

夸城卫星发射基地始建于去年五月,它位于北纬22度,东经103度附近,后世的西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乎同一经度,纬度则与西昌、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相近。由于卫星发射升空纬度越低优势越明显,未来预计会在更南的位置建设火箭发射基地,但现在为了保密需要,只能建在地质特征较为稳固的红河平原西北山区。

在这两年间,火箭研究所设计出一个一个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甚至是太空舱进行测试。太空舱除了扔进真空室检测外,还要做泡水实验,先是扔进水池里,后来又扔进咸海中,测试盐分腐蚀问题。

二日清晨,凌晨五点。

与佳人缠绵一夜,待丁墨兰离开后半小时,安毅才来到发射中心控制室。此时丁墨兰已经是一副女强人的打扮,乌黑的头发梳成辫子盘在头上,一身白大褂掩饰了好身材,整个人看起来十分精神。

丁墨兰看到安毅,俏脸一红,随即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迎上前介绍:“这首颗卫星名为‘北极星’一号,它重1525公斤,上面有许多精密仪器,包括测温、测压、电波测量、辐射测量、通讯天线、雷达、小型照相机等等,几乎我们能够想到的东西,都给塞进去了。

“这次发射是秘密发射,卫星升空后,只有在进入南华上空时,才会向地面发射无线电讯号。比较特殊的是,卫星本体将在轨道上运转数年,但是他可以用返回舱,向地面投放底片胶卷,几次绕行拍完一个胶卷的底片后,就可以将其送返地面。

“卫星上一共装有八卷胶卷,相应地备有八个返回舱。目前‘北极星’一号尚不能用于军事侦察,只能起到科学探测的作用,它携带的照相机的性能并不是非常顶尖,重量与口径都不大,这主要是因卫星还需要承担其他许多任务。”

安毅看到发射中心里电子屏幕上闪烁的数据,好奇地问道:“火箭还是采用尼古拉叔叔的火箭发动机技术吗?”

丁墨兰笑着回答:“虽然是相同的技术,但在细节上又有所创新。这次的火箭经过尼古拉叔叔的亲自审核,命名为‘土星一型’,为全重达145吨的三节式液体火箭,可以将1600公斤酬载推到四百公里高的低地球轨道上。按照计算机上模拟演示,成功率高达95。8。”

安毅点了点头,在丁墨兰的陪同下,来到宽大的落地窗前。在夜幕的背景下,远近的灯光汇拢在竖立于发射架上的火箭上,火箭外表喷涂的蔚蓝色的颜料反射着灯光,发出璀璨的光芒。

凌晨五点半,倒数结束,火箭正式发射。

五点四十四分,第三节火箭熄火,打开卫星保护罩,卫星正式进入预设轨道,开始按照预定程序展开太阳能板,捕捉三个预设恒星,校正自己的位置,并向地面传送讯号。

顿时,指挥中心里一阵欢呼,人人神色兴奋。

安毅看着卫星发射中心控制室屏幕上传来的卫星讯号,心中百感交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需要在五十年代才会出现的卫星,竟然提前十多年就在自己手里出现了。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或许一个改变,对历史的进程不会产生较大的改观,但是,当多个不可能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并综合发力的时候,却会由量变到质变,发生几乎不可抑制的化学反应。

当初安毅乾纲独断,斥巨资建立科学研究院,不过是想自力更生地发展一些与军事有关的科技,研究记忆中的一些属于常识性的武器装备,来壮大安家军的军事力量,使得军队不会因为外国的封锁,落后这个时代太多。

但是,随着经济危机后加入的各国科学家越来越多,还有与德国人的合作,以及留学欧美归来的人才,使得研究院涉及的科学门类越来越多。

门类越多,需要的技术就越多,比如说各种各样的精密机床、越来越先进的飞机和汽车发动机技术、需要加强发动机和坦克装甲强度的合金、解决部队通讯联络的无线电、为了解决运算问题而引入的计算机概念等等,因此不得不成立各种实验室,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到了后来,得到了特斯拉这个鬼才加盟,加上传承了特斯拉衣钵并总是能由特斯拉的天才构想得到许多启发的丁墨兰,以及更多的自欧美各国归来和南华各所大学培养的精英的加盟,使得南华的科研水平越来越领先。

最后,犹太人和苏联科学家的加入,彻底把南华的科学技术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使得南华完成了由质变到量变的关键一步,终于有了现在领先时代十多年的卫星的问世。

当然,安毅的成功,也离不开最初的布局,早在经济危机之前两三年,欧耀庭便以南洋为基地,把触角深入到了东南亚的方方面面,和殖民政府关系良好。

经济危机期间,在美国、欧洲各地的适时扩张,使得华人集团迅速扩张到了欧美,并在政治和经济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到抗战爆发前,犹太人的涌入,又使得南华与犹太人集团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南华总是能够搞到欧美国家许多最核心的机密和技术。

时至今日,一切都水到渠成,成功的感觉是那么的美妙。

安毅心绪如潮,倾听着发射中心控制室里如潮的欢声笑语,回过头,感激地望向丁墨兰:“墨兰,你们火箭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真是劳苦功高……对了,二号卫星准备什么时候发射?”

安毅嘴里的二号卫星,其实就是北极星二号,它是一颗候补卫星,和北极星一号的构造一模一样,也就是说,为了保证发射能够成功,研究所专门准备两枚运载火箭与两颗卫星,若是北极星一号发射失败,那么随后就会发射北极星二号及时替补,以保证尽快成功。

“毅哥,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不存在功不功劳的问题!”

丁墨兰也很高兴,卫星初次发射就取得成功,这充分说明,她率领的研究所的工作是成功的,满脸喜悦地回答:

“现在北极星一号既然已经发射成功,那么二号就暂时不用发射了。按照计划,我们需要收集一下北极星一号的运行资料,然后在一个月之后再发射二号,在不同的轨道,向我们布置在蒙古、中亚和南华本土的基地发射讯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