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簪花红袍传 >

第100章

簪花红袍传-第100章

小说: 簪花红袍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上前拿起,见手帕上写道“云君高义,数次相救,孤鸿非薄情寡义之辈,感念甚深。彼此相见不便,告辞远行。苟能不死,大恩定当回报!”最后一行,字迹散漫,竟是被斑斑泪痕打湿。小云一凛,心想:“何谓‘苟能不死’?难道她已知自己必死无疑?”此事殊不可解,不禁心下揣揣。见这座新坟面积极大,估计陈孤鸿的三名属下和四头猎豹,都已掩埋在里面。他在旁边挖了一个深坑,埋葬了尚扶摇的两名弟子,随后展开御风身法,赶往小县城和翥凰等人相会。

一行九人继续缓慢前行,二十多天后抵达齐郡边境。数月之中,官军和车万里的叛军,在边境鏖战不休,双方互有胜负,战局陷入僵持阶段。为防混入朝廷的细作,同时又担心物资外流,车万里下令关闭齐郡边境。准备逃往外郡投亲的数万百姓,出又出不去,回又回不得,滞留边界数月,随身钱粮用尽,便沦为了难民。

眼见年关将至,小云担心数万人聚在一起,缺衣少食,难免形成民变,便紧急约见齐中祭酒荣英。三日后,二人在边界附近的一所小宫观见面。经过一番磋商,决定动用道教在齐郡的所有力量,妥善安置这批难民,使局势维持稳定。荣英领命,随即派出数十人,前往各所宫观传达此事。五天后,齐郡四名祭酒,连同几十名观主,率领一千五百名弟子齐集边界。小云宣布行动计划,之后众人开始分头行事。

几天之后,数万难民初步分流。时近岁腊,在荣英的竭力邀请下,小云一行迁往东岳“碧霞元君祠”暂住,以便欢度春节。开春后,又忙碌数十天,直至二月中旬,数万难民方才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既无一人饿死,也无人聚众闹事,此项工作圆满结束,众人辞别小云后,返回各自所属的宫观。

一个多月中,小云连续收到几封从“真武观”寄来的飞剑传书。信中内容,令他忧心忡忡。正月十五上元节,楚郡太守丰居正传檄天下,宣称“正统皇帝”慈惠不及百姓,品行卑污,已不配成为奉宗庙、承社稷的华夏之主。自即日起,楚郡独立,建国“大楚”,定都武昌。丰居正自号“大楚皇帝”,废“正统”年号,建元“始建国”。封胞弟丰居义为“奉天讨逆大元帅”,率兵三十五万,出襄樊,直逼魏郡。“蜀王”左玄龄,以卢逊言为“前将军”领兵十五万,出汉中,攻打秦郡,以作呼应。两路叛军兵威甚盛,三五日间,连下九城八寨二十七镇,势如破竹,威不可挡,朝堂沸腾,举国震动。

正月二十,“正统皇帝”轩辕翊国,以“车骑将军”武秉忠为“西南宣威戡乱使”,领兵二十万前往蜀郡征讨左玄龄。以“上柱国大将军”“武威候”澹台复羽,为“平南卫国使”,率领羽林精兵三十万,星夜赶往魏郡,迎战丰居义。“屯骑校尉”独孤景略,勤劳王事,屡建战功,破格提升为“奋威将军”。代替澹台复羽,为“东南克复使”,以雍王轩辕佑国为监军,领兵十五万征讨车万里。叛乱与反叛乱战争,从此全面展开。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大楚皇帝”丰居正派出六十人的隆重使节团,以“太尉”韦业光为正使,前往太和山“真武观”宣诏。敕封道教为“混一乾坤,护国佑民神教”,初祖老子为“太玄真人”。加封现任掌教云归鹤为“太子少师”,正一品,上尊号“大贤良师”。另赐袍服三千袭,法器、日常用品若干,黄金五万,庄严宫观,广延道场。荣城以老子得道日久,小云不在“真武观”为由,推辞尊号不受,对所赐的黄金器物却是照单全收。

小云看过此信后,对荣城的处理决定颇感满意。另外几封信的内容,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春节过后,全国至少有二十多处,州、府、县开始自行其是。它们既不是反叛,也没有宣称独立,只是不再听命于朝廷。私自增设机构,以亲朋好友、地痞无赖充任官吏。擅自增加收费项目,各种税费多如牛毛,所在地百姓苦不堪言。杀官造反,占山为王,沦为盗匪者屡见不鲜,社会秩序全丧。朝廷疲于应对叛乱,无暇顾及疥癣之患,任之继续胡作非为。

另有三十多个江湖门派,于春节过后,突然倒行逆施起来。聚众洗掠村庄、城镇,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来去如风,行动迅速,官军难以缉拿。许多百姓受逼不过,纷纷离乡出走,沦为难民。其中有性情愤激、胆大者,便加入了盗匪的行列。自国朝肇始至今,从未像眼下如此混乱,朝廷的统摄力几乎降为了零,全国局势一片糜烂。

荣浩在最近的一封信中言道,他已基本查明,三十多个江湖门派之所以倒行逆施,几乎都是“无稽山庄”所属的“六十元辰”在幕后操纵所致。至于二十多处州、府、县,为何自行其是,他没能查明原因,但猜测八成是二十多处府县的官吏,想趁乱发国难财,不会有太大图谋。小云看到此处,心里不以为然。想起在竹山县和丰居正宅邸的所见所闻,认为此事必定和魔教有关。眼见局势恶化,将难民安置妥当后,他决定立即返回太和山,和众堂主磋商如何应对时局。

第四十一回 大衍神功 (6)

 一行九人离了“碧霞元君祠”,兼程赶路。小云原想和翥凰先行赶往“真武观”,但此行他已经领教了月无双的绝世神功,考虑到清雅七人一旦遇到魔教高手,不免有性命之忧。随即放弃此念,宁肯慢一点,也要和众人结伴前行。飞行半个时辰,一条大河出现在前方,河水橙黄,小云心知它是黄河,招呼一声,九人在河堤降落。

时值仲春,河水并未完全解冻,暗黄色的冰凌如犬牙参差,积聚在大河中央。春汛未至,泥汤似的河水流速较慢,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岸边沙滩泛起白花花的盐碱,芦苇、野草还没有返青,枯黄一片,连天接地,浑无际涯,景色苍凉雄阔。九人心中郁郁,眼望大河如斯而逝,不舍昼夜,不禁神魂摇曳,久久无言。

远处传来喊杀声,小云凝目远眺,见数里开外两支部队正在鏖战不休。双方力量悬殊,一方约有五万人,另一方最多也就万余人,此时已被三面合围,正在且战且退,阵势不见散乱,想是日常训练有素。队伍中央一杆大旗,迎风招展,上书“独孤”两个斗大黑字,于万马军中颇见精神。人多的一方没有任何标识,所有士兵一色黑衣黑甲,小云已在齐郡逗留了不算太短的时间,一望便知是车万里的部队。心想“朝廷将领中姓‘独孤’的只有景略一人,此刻他被叛军包围,我焉能见死不救?”将景略情况简单对翥凰等人说了一下,然后一行九人飞临战场上空,密切注视战局变化,准备伺机相救。

小云从空中俯瞰,见大旗下一员战将,银盔银甲素罗袍,佩弓挂剑,手持一杆钢枪。跨下坐骑通体碳黑,四蹄雪白,正是绝世名驹“乌云盖雪”。此人英姿飒爽,杀气腾腾,果然是儿时好友独孤景略。他亲自殿后,掩护部队撤向东南方向的一处山谷,估计是想凭借谷口的有利地势,阻挡敌军追袭。每当车万里的部队逼近,他便会独自纵马冲入敌阵,手中长枪犹如蛟龙入海,上下翻飞,勇不可挡。顷刻间,就能戳死数十人,敌军攻势受阻,为自己部队赢得撤退时间。

如此,且战且退,片刻后部队全部撤入山谷。数千士兵守住谷口,张弓搭箭,“嗖、嗖”声连成一片,羽箭如飞蝗暴雨,飞向敌军。车万里的部队接连冲了数次,死了几百人,始终无法攻入山谷。鸣金收兵,后撤三里,安营扎寨。营寨一字排开,宛如长蛇,将谷口三面包围。叛军熟悉地形,如此安营,估计谷中再无其它出路,是要瓮中捉鳖。

“砰、砰”声不绝,同一时间,景略的部队也开始兴建营盘。劈柴挑水,埋锅做饭,秩序井然,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下,丝毫不见紧张。小云招呼一声,九人在一座高山上降落。低头俯瞰,见景略部队所处的山谷,面积不算太小,三面环山,就似一只口袋,能进不能出。谷底有许多低矮的民宅,大约数百间。屋后是缓坡,上面种有庄稼和果树。再往后便是山崖,寸草不生,壁立千仞,绝难立足。

小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此处地势如此险恶,景略和他的部队除非是变为飞鸟,否则,绝难逃出生天。心里犹豫不决,如果自己出手刺杀叛军统帅,景略自然可以轻松脱困。但问题是,车万里虽不是什么好东西,轩辕翊国也不见得就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自己身为出家人,不但涉足国事,并且厚此薄彼,岂不惹人非议?权衡再三,打定主意,一旦叛军攻入山谷,自己可以救出景略一人。至于其他人是死是活,天下是姓“轩辕”,还是姓“车”、姓“丰”、姓“左”,既非自己力之所及,也非自己职权所在,只得听之任之!

半个时辰后,见景略部队的营寨已经建好,一行九人在辕门降落。小云对担任警戒的士兵道:“请代为通传独孤将军,故友云归鹤造访。”士兵转身入内,很快返回,道:“独孤将军军务繁忙,请云先生自行入见!”搬开鹿角丫杈,放众人入内。此时已过晌午,军营内除了少数士兵正在巡逻,其他人各回营房休息,大敌压境,仍是作息如常。

小云暗暗点头,景略治军有方,令人钦佩。前行片刻,抵达中军大帐。景略迎出,和他热情相拥,道:“你我今日在此绝境相逢,也算人生难得奇遇!待会儿,定要饮酒庆贺一番!”说完,放声大笑。步入帐中,众人分宾主坐下。小云将自己一行,一一作了介绍。景略见翥凰姿容绝世,也是神驰目眩,暗暗向小云一挑大拇指,以示赞美。清雅见小云微微一笑,神色流露出几分得意,不禁心下凄楚。将头转到一边,只作不见。

寒暄过后,小云问起此战缘由。景略喟然长叹,将今日之事的起因简单说了一下。自从他代替澹台复羽征讨车万里,就一直和充任“监军”的雍王轩辕佑国意见不和。此人是皇室贵胄,胆子极小,畏敌如虎,连续数十日,下令坚守营寨,不准和敌军交战。景略数次请战,都被他一口回绝。无奈,此后再遇有战机,便不再请示,直接提兵出战。每次都是大获全胜,满载而归。

他一向治军严谨,体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此番不遵号令,却又屡建战功,轩辕佑国不免疑忌颇深。数次上书朝廷,诬告景略不服从调遣,有不臣之心。“正统皇帝”每次批复的都是“知道了!”三字,除此再无其他表示。轩辕佑国以为景略圣眷优渥,不敢再行上书诬告,但私下里却是处处提防,事事掣肘,使景略再难自行调动军队。

其实,“正统皇帝”轩辕翊国也并非完全不信轩辕佑国的诬告,二人有兄弟之亲,景略只是一员普通将领。谗言入耳,“正统皇帝”也是疑忌丛生。他之所以没有下旨责问此事,是担心激起景略发动叛乱,所虑者不过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并非是对景略有多么放心。朝中大臣老于世故,经验表明,一旦皇帝对某位朝臣存了猜疑之意,用不了多久就会下旨惩处此人。于是纷纷见风使舵,上书指责景略有谋反之心,以示自己有先见之明。另有几位较为正直的大臣,见景略秉承儒家精神,虽处嫌疑之境,做事仍旧勇往直前,不计后果。可谓善于谋国,罔顾谋身,已知他结局必定可悲,不禁代他惋惜。连自己的生命也难以保护周全,又怎能为国效力?又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直无私,虽是美德,但有时却能形成恶果,景略不屑于顺应小人,致使自己身陷危境,犹自不觉,可谓痴人!

第四十二回 绝谷鏖兵 (1)

 景略浑然不知,只经过短短数日,朝局已对他十分不利,仍在一心寻找破敌良策。在昨日上午的例行巡查中,他偶然发现了一条山间小路,可以越过齐郡边界,直通敌军背后,不禁大喜若狂。当即返回营寨,准备自提三万劲旅,直袭敌后。如果能成功击溃守卫边境的叛军,朝廷军队就可长驱直入,为取得战役最后胜利铺平道路。此举利大于弊,但轩辕佑国坚决反对。景略再三恳请,最后他只准许景略率领自己的亲随子弟八千人,前往偷袭叛军,并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军法从事。

景略应允,于当日午夜率领部队,从小路偷偷越过边界,潜入齐郡境内。此次偷袭原本可以成功,但景略军中有一名小校,和叛军统帅贺兰亭有旧。此人为希求大功,于行军途中借故离队,提前赶至叛军军营,将此事告知了贺兰亭。待景略率部赶到,贺兰亭亲率五万大军,早已严阵以待。双方激战一夜,景略部队凭借弓马娴熟,人少灵活机动,利用黑暗掩护,于黎明时分顺利脱困。一路且战且退,巳时前后撤入山谷中,暂时摆脱了叛军的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