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簪花红袍传 >

第115章

簪花红袍传-第115章

小说: 簪花红袍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游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找到“无底之渊”?转念一想,暗骂自己糊涂!“元始浑天轮”五行齐备,水神工共之剑明明可以在水底使用,自己竟忘记了!随即祭起了“元始浑天轮”,心念起处,“朱雀太阴剑”如一条黑色蛟龙,破水前行。速度如箭矢一般,逼开海水,掠过之际,海水不及闭合,剑尾形成真空。小云身边滴水不存,衣服渐渐干燥,心里得意,哼着小曲一路御剑前行。

第四十七回 海神禺强(1)

 时间缓缓流逝,“朱雀太阴剑”已飞行了十几个时辰,至少掠出了五千余里,但除了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类,小云沿途再无其它发现,恍如海底世界永无穷尽。他眼下所处的位置已在大海中央,距海面约有三千多丈,亘古至今,从无人类抵达。凭借“元始浑天轮”发出的银光,小云见海底景色光怪陆离,色彩斑斓,奇异非常,为之大开眼界。水流速度逐渐加快,他颇感振奋,继续御剑前行。半个时辰后,前方海底出现了一条长长的裂隙。

小云减缓速度,在裂隙边缘站定,低头俯瞰,见黑黝黝一片,难以见底,不出意料,此处就是“天一真水”所在的“无底之渊”。他持续飞行十几个时辰,功力损耗严重,缓缓御剑潜入裂隙,同时行功恢复体力。此处水压极大,沿途不见任何鱼类和水生物,在“元始浑天轮”银光照耀下,两旁参差不齐的崖壁,如同无数头择人而噬的猛兽,景色极尽荒凉恐怖。

裂隙成漏斗状,越向下越狭窄,下潜一千多丈,小云已接近裂隙底部。朦朦胧胧,见一条怪兽据守在谷底中央。它外形和龙大致相仿,头角狰狞,生有许多暗红的肉瘤。长约一百多丈,体表披覆铁灰色鳞甲,腹部两侧生有几十双红色长足,又和蜈蚣有点相似。它如长蛇盘成一团,双目紧闭,似乎正在睡眠。它名为“癞头蜈龙”,世间仅此一条,一万年前业已存在。它原先生活在南方的原始丛林里,日常以各种毒物和硝石硫磺为食。七千年前,积聚在体内的火毒渐渐开始发作,它痛苦非常,为了抵御火毒焚心之苦,就近潜入了南海。“无底之渊”深入水下接近五千丈,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见过阳光,至阴至寒,正好可以抗衡它体内的热毒。

“癞头蜈龙”原本已危在旦夕,但在谷底定居之后,凭借阴湿之气抵御体内的热毒,竟一直活到了今日。此中奥妙和大燥大热的雪莲,反生长在寒冷无比的高山上的道理完全一致,皆是阴阳平衡原则的一种灵活运用。可见,顺应自然之规,乃可存活,长生久视之理原本如是。世间万类,除了泯灭灵性的人类,余者莫不知晓。

小云见“癞头蜈龙”外形奇异,多加了几分小心,无声无息,缓缓潜至谷底。游目四顾,见谷底面积不大,几乎被“癞头蜈龙”庞大的身躯全部占据,并没有什么泉眼。御剑飞起,低头仔细寻找,不出所料,在“癞头蜈龙”盘成的圆圈中央,发现了一处泉眼。他十分兴奋,不管有无危险,御剑疾速下潜。

水流涌动,“癞头蜈龙”从沉睡中苏醒。缓缓移动身躯,卷起海水,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漩涡。小云猝不及防,身体登时失去了控制,随水流高速旋转。临危不乱,心念电闪,五方神剑一起前冲,顺利摆脱漩涡的吸引。“癞头蜈龙”向左一转,凭借盘旋之力,龙形身体缓缓昂起,开口喷出一颗火红的内丹,击向小云。它身躯过于庞大,行动十分缓慢,原本不难对付。但水里不同于陆上,此时它身体盘旋之际,掀起一股力量极大的水流,以泰山压顶之势缓缓逼近。

小云在水里无法借力,难以抗衡,御剑飞向一旁。飞出不远,脊背靠上了山崖,再也无处闪避。心念疾转,五方神剑交叉飞行,将暗流割裂成几十股,力量分解,待涌至近前,已无半点力道。红色内丹紧随在后,和五方神剑接连相撞。撞击力如波浪一层一层压向小云胸口,他肋骨咯咯作响,感觉自己就要被压成肉饼,使了个“引”字诀,把力量引向后背。山石崩裂,身体全部没入了崖壁。红色内丹力量大的异乎寻常,如被它直接击中,焉能活命?双方僵持一会儿,“癞头蜈龙”开口吸回内丹,尾部用力,龙形身体撞向山崖,估计是想把小云撞死。

小云怒极,他原本并不想伤害“癞头蜈龙”,但它纠缠不休,不杀了它,怎能得到“天一真水”?杀心一起,再不犹豫,五方神剑全体出击。五色剑光交相辉映,飞速旋转,海水剧烈翻涌,毫不费力已将“癞头蜈龙”斩成了十几截。鲜血弥漫,碎裂的尸体缓缓沉入海底。待海水重归平静,小云潜下谷底,见它的尸体犹在微微抽搐,也不理会,从一堆碎肉里找出红色内丹,收入“须弥芥子壶”。之后走到泉眼旁,俯身仔细查看,见泉眼约有拳头大小,此时并无泉水涌出。

他颇感失望,偶一抬头,见崖壁上隐隐写有字迹。笔画圆转流畅,绝非斧凿镌刻所致,竟是用手指直接写上去的。心里一惊,此等指力,绝非凡人所及。起身上前观看,文字内容是:“盘古创世,唯心留存。慈念未泯,南海沉沦。亘古永昌,卯酉晨昏。醴泉泽世,惠及子孙。嗟乎,亿万斯年,仰止之尊。”往下是一行小字:“盘王殁后,留此一心,可谓仁善者也。据闻,娲皇之后,亦有一心存于世间,神鬼皆不知所在。今谒盘王遗迹,犹念娲皇之惠,临别泫然,逝者如斯,心下唏嘘。”最后是落款:“开辟后十万八千岁,首轮甲子之年,丙子之月,甲子之日,于甲子之时,大挠氏谨题。”

文字并不晦涩,但内容颇令小云震惊。“大挠氏”乃是太古真仙,首创六十甲子,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纪年,人类从此才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所以他被后世尊成为“历法之神”。道门神功源于干支克变和阴阳化生之理,强调顺应天时,所有的修行者必须掌握历法,所以大挠氏又被称为“五行神功”的奠基之祖。在道教门徒心里,他的身份和太昊伏羲氏大致相仿。他手写在崖壁上的文字,内容并不复杂,大体意思是说:盘古之心每日卯时和酉时方才喷涌一次,历经万古,从不改变。据传闻,女娲死后也曾留下一心,但藏于何处,神鬼不知,他甚感遗憾。临别之际,想起盘古女娲二神的仁德,他不禁流泪感叹。(据史书记载,大挠氏乃是黄帝之臣,写小说不必照搬史实,达者也不必深究。)

第四十七回 海神禺强 (2)

 小云手抚崖壁,神思纷飞,经历了几千年,崖壁上的文字,仍是笔画清晰,如写上不久,毫无沧桑之意。但几千年中人类已经不知繁衍了多少代,除了祖师等少数人,余者皆已化为了尘土。拥有智慧感情的人类,永远比无知无识的山石短命,原因何在?无情总比有情寿,或许是因人类和兽类等生命的欲望太多所致。假如真能做到无欲无求,难道就能像眼前的崖壁一般,屹立万年不朽?摇了摇头,不再想下去。泉水只在卯酉二时喷涌,他身处海底,见不到日月星辰,无法辨明时间。见泉眼半晌没有动静,一直等下去也不是办法,便御剑浮出水面。

红日高悬,正值午时前后。待双眼能够适应强光后,小云御剑飞上高空,极目远眺。见大海浑无际涯,浩瀚无边,除了不远处有一座岛屿,四处不见大陆的影踪。万里波平如镜,偶尔有海鸟从身旁飞过,几条鱼不时跃出水面,景色和谐自然,美到了极点,静到了极点,也寂寥到了极点。他平生从未经历此等环境,陡然间一股强烈的恐惧涌上心头,恍如亘古以来天地间从没有出现过其他人,自始至终就只有自己一人。饶是他功高盖世,一旦远离人类社会,心里也是颇感惶恐无助。面对广阔无垠的大自然,自身原本如此渺小,直如沧海一粟,又如手无缚鸡之力的婴儿。一时间,内息散乱,心口狂跳,暗自感叹“自然之威岂可轻侮?”

他黯然魂销,过了一会儿,待情绪稳定,方才飞向海中的孤岛。低头俯瞰,见海岛面积极大,山川河流,草原丛林一一齐备,和南海沿岸的风光极为接近,如同一片大陆,丝毫不显局促。草木郁郁葱葱,各色鲜花烂漫盛开,梅花鹿等小兽悠闲的在林间漫步,四处不见人影,景色幽静,恍如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西南角有一座高山,林木繁盛,十几幢造型奇异的亭台楼阁散布在青山林海之间。飞檐斗拱,雕梁彩绘,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檐间的风铃“叮当”作响,富丽堂皇,又极显神秘。

小云心里纳闷,此岛孤悬海外,竟有人居住,岂不古怪?飞降在半山腰,信步走入一座三层的楼阁。见厅堂回廊装饰华美,房间内家具齐全,不见半个人影,似乎已经很久无人居住,死气沉沉,像是一座鬼宅。但室内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又像是时常有人清理维护,透出几分诡异。小云又走了几座楼阁,所见完全相同,心里甚感诧异。缓步登上山顶,见中央立有一通石碑,上书“岱舆”二字,方始恍然大悟。

“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并称五仙山,原是太古群仙的娱乐休憩之所,由十五头巨鳌轮流背负,游行在东海之上。十几万年前,龙伯国巨人以建木为鱼杆,以十几头野象作饵,钓起了六头巨鳌,致使“岱舆”“员峤”二山失去了根基和依凭,随海流缓缓漂向位于天尽头的“归墟”。山上的仙人纷纷搬家,几年之后,“员峤”沉入“归墟”,“岱舆”被北极的擎天之柱挡了一下,改变方向,漂到了南海,侥幸逃脱了沉没的厄运。它原是群仙云集之所,岛上布有五行结界,四季温暖如春,纤尘不染,尽管已有数万年无人居住,但仍保持原貌,并不显脏乱和荒芜。

小云在岛上信步游览,见沿途景色美不胜收,不由得心中感叹,此处是避世隐居的绝佳之所,日后如能辞去掌教之位,自己一定和凰姊迁来岛上居住。见日影偏西,估计酉时已近,再次跃入海里。抵达谷底,在泉眼旁边守候。过了一会儿,海底微微颤动,从泉眼中涌出三颗鸡蛋大小的水珠。晶莹剔透,银光闪耀,和海水绝不相混,像悬在水里的三个气泡,又像三个水晶球,正是号称万水之源的“天一真水”。小云左手疾出,握住了其中的一颗水珠。感觉入手极为沉重,竟似有千斤之重,阴寒入骨,恍如一粒万载不化的寒冰,心里颇感震惊,“天一真水”果真非比寻常。

“天一真水”乃是水之精华所聚,一颗水珠里含有的纯水不少于一千多斤,所以才会如此沉重。它在水底只有鸡蛋大小,但随不断上浮,水压减小,体积逐渐膨胀,一千多斤纯水缓慢释放,最终和海水混为一体。用以补充每日蒸发的水分,使大海永不枯竭,保证足够的蒸发量,以便形成降雨,使陆上的江河不致断流,故号称“万水之源”。它是开辟之神盘古的血液所化,秉性至阳,所以才能化解百毒,但阳极转阴,反使人感觉冰冷刺骨。

小云掏出一支早已准备好的瓷瓶,拧开瓶盖,把水珠在瓶口轻轻一按,瓶内已注满“天一真水”。为防遗失,把瓷瓶收入“须弥芥子壶”。见手中水珠,亮晶晶的十分可爱,一时兴起,想尝一尝“天一真水”究竟什么滋味,伸出舌尖舔了一下水珠表面。一股冰线直入咽喉,迅速游走奇经八脉,不禁周身寒战。不等行功相抗,感觉全身燥热,如处火炉之中,虽在海底,也已是大汗淋漓。如此寒热交替出现,往复三次之后,身体恢复正常,再无不适反应。他无暇考虑其中原因,御剑飞出水面,辨明方位,跨上乘黄,飞往内陆。

一路风驰电掣,次日黎明时分已能远远的望见大陆,乘黄毫无疲累之态,飞行速度不见丝毫减慢。就在此时,小云隐约听见几声女子的哭泣。声音断断续续,似乎是从水下传出,他心里一动,此处已在绮雯家的上空,莫非是她在哭泣?召回乘黄,飞身跃入海里,御剑飞往哭声传来的方向。前行不远,见一名鲛女伏在海底礁石上哭泣。身姿丰腴,正是绮雯的母亲心鉴。

第四十七回 海神禺强 (3)

 小云上前问道:“阿姨为何哭泣?”他在水里无法开口,改用传音之法说话。前日绮雯母女相逢,他悄然离去,心鉴当时心神激荡,并没有留意他。虽听女儿说起过小云,但此时相见并不相识,道:“你是谁?”小云道:“我是绮雯的朋友云归鹤。”心鉴大喜如狂,一把抓住他的右臂,道:“云公子,求求你再救我女儿一次,她又被尚龙王抓走了。”随后,说起了事情经过。

前日绮雯在对母亲说完五年的经历后,见小云已经离去,心里十分难过。辞别母亲,外出找寻,但她不知“无底之渊”的具体位置,只能漫无目的在海底乱找一气。离家不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