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西晋当太子-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阁次辅张宾这一段时间特别精神,整天乐呵呵的。由他主导的帝国机构变动方案的通过,加上皇宫宦官的缩编,基本上实现了帝国官员人数减少三成的目标。原来认为很难的事情几个月就解决了,让这位太子心腹很有成就感。
在朝廷处理大战之后的事宜时,南方的琅琊王也没有闲置下来,他把王敦、王导、陆机、陆云等人找来,商议大战之后对江东的影响力。重点是商议如何引诱更多的北方世家南下!
秦以前南方的楚、吴、越都曾是大国,那个时期的南方并不比中原差。秦汉把都城定在长安和洛阳,一些大家族为了做官方便,纷纷把家北迁,造成了南方的实力大损,也越来越落后。
王敦看着众人很强势地说道:“这是我们的一次机会,如今北方世家正遭受太子残酷的镇压,若是我们能伸出援助之手,绝对能动员大批豪族到我们江东来发展。尤其是大清洗中被罢了官的豪族,他们与其忍受别人的欺凌,还不如来我们江东。”
“大家别忘了,我们跟太子司马遹之间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两方根本没有任何讲和的可能。现在太子的注意力被北方的匈奴、鲜卑等胡族牵制着,还没有精力和实力南下,但是一旦太子腾出手来,到那时百万大军南下,我们拿什么抵抗!”
“因此引诱北方世家南下,不但是为了挖太子的墙角,更重要的是加强我们本身的实力。等南方的开发有了进展,我们就有实力跟太子对抗。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整个帝国的南方雨水充沛,然而由于缺乏劳力,导致土地却开发不足。若是能借助北方世家南下的机会,让南方土地得到开发,将来就是我们的粮仓。”
王敦的话激起了在场众人的豪气,随后王敦代表王家表示,他们王家愿意带头去北方,并动员与王家关系密切的北方家族南下。
琅琊王最后表示,江东不会把那些北方大家族动员来了南方后就丢下他们不管了。琅琊王府将会把这当作一项大的发展战略,不仅划出土地让他们复垦或开垦,还负责道路、灌溉总渠等基础设施。这些土地谁开垦,谁拥有。开始两年免田亩税,以吸引更多的家族南下!
王导也觉得这个办法好,能够见实效。要是大家族在南方开垦或复垦出大量的土地后没有人耕种,甚至还可以组织北方流民南迁。王导还表示,他将亲自去动员陈郡的世家南迁。
陆机、周恢等人也表示,将各自去动员。
最近几曰来,陈郡谢家家主谢衡在家一直闷闷不乐。本来以为这次太子会遭遇灭顶之灾,却想不到太子司马遹竟然这么厉害,居然能亲率精锐打败了东海王的大军。随后展开暴风骤雨般的清洗,一时间真有点感概万千。
听到王导登门,谢衡亲自到门口迎接。
见过礼后,王导跟谢衡讲了琅琊王开发江东的计划。称赞了谢家祖先的丰功伟绩,然后又仔细讲了太子对世家的敌视,并将琅琊王希望谢家率领谢家子弟南下的殷切希望告之对方。
“琅琊王求贤若渴,希望谢家能到南方建立不世之功,并将家族发扬光大。谢家主你应该知道,在太子麾下,像我们这样的世家大族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谢衡听了王导的话后大为意动,这些天来太子在中原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这样出身世家的人深深失望,要不是畏惧于太子狠辣的手段,他早就举旗造反了。
最后谢衡表示,愿意举家到江东追随琅琊王。同时他还承诺将动员与谢家关系密切的豪族一起去。但他也有个要求,他想让大儿子谢琨先去江东避难,好让他免除后顾之忧。
王导满口答应,表示愿意说让琅琊王为谢琨在江东安排个职位。但如今江东各地官职已是僧多粥少,谢琨到了江东不可能一下子就任实职,所以只能安排一个六百石的虚职。
谢琨对此倒是不讲究。他的目的是让为了让谢家尽快融入到江东,只要有官职就好,倒不在意是大是小,是虚是实。
经过琅琊王的一番动员后,北方总共有三百多家豪族世家愿意举家前往江东,其中包括陈家、袁家和尹家这样的帝国超级豪族。
琅琊王为了迎接世家南下,专门在九江设一个办事机构,由王敦担任总负责人,陆氏兄弟其副手。琅琊王深知此次南渡计划的重要姓,因此在临行前琅琊王专门接见了王敦和陆氏兄弟,特别提醒他们要照顾好南渡的世家大族。
几曰之后,在帝国由北向南的官道上,大队人马衣着光鲜,举家迁往南方。车队前后有几十里长,一眼望不到头。
此次世家南迁被后世史学家称为衣冠南渡。
其中一部分世家落户鄱阳湖赣水一线,另一部分则去了长沙湘水一线。而谢家带领的人员来到了长江与浙水之间的平原地带。
后世诗云:昔曰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谢’就是指此时衣冠南渡的谢家。
在华夏原本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汉人大规模南渡事宜,分别发生在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部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称东晋,这是华夏统治中心迁至江南的开始。
然而这一次,由于司马遹在中原各地掀起的血雨腥风,导致中原世家在强权的压力的下,纷纷接受王导等人的拉拢,带着族人纷纷渡江南下。
得知消息后,相较于李特等人的怒火冲天,甚至他们叫嚣着要打过长江去,看这帮混蛋能逃到哪去!司马遹除了一开始有些震惊外,反而很快平静下来。因为他知道这帮世家南下对江南地区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浙江影响包括:一、世家南渡直接导致了江淮地区的吴语官话化而成为江淮官话;二、江淮地区(今江苏浙江地区)文化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形成了后世瞩目江南文化。此后江南开始发展成傲视全国经济优势。
除了西晋末年发生的衣冠南渡外,还有一次是宋代的“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帝国,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
再有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文明的南迁虽然不是游牧民族引起的,但效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发生在唐代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
三次衣冠南渡,中国的农业中心从北向南转移,文化的中心亦随之南移,造就了江南的经济和人文基础。
而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南向牧马,汉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对江南的一次开发、拓展和提升,也是对江南这个概念的锤炼。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锤炼中,江南长大了,成熟了,江南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了。
后来到了明朝,更是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是说明朝时湖广省(今天的湖南湖北)丰收的话全国的粮食就有保障了。可见若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话,会对全国经济产生多大的影响!
正是明白这样的南渡将会大大促进南方的经济发展,所以司马遹才会显得镇定自若,而且在朝廷派出大军横扫各处叛逆的关键时刻,各地世家就算是想要跑到南方去,也只能带一部分随身物件,大多数象征财富的佃户、土地等只能留给朝廷。
“殿下,难道我们就这么放过他们?殿下只要给臣一千人,臣保证一个不拉的将他们统统缉拿归案!”祖约、李特等人对太子轻易放走那群南逃的世家子弟感到不可理解。
“呵呵,大家莫急,这些人逃了就逃了,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他们对孤来说无所谓,本宫最看重的是那些佃户、庶民以及世家的土地。只要有了这些东西,就算是所有的世家子弟全跑光了,孤也不担心!”
虽然司马遹表面上说得轻松,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因为这次世家南渡可以说是北方士族精英的一次集体行动,这里面可是有不少人才的。其中出自陈郡谢氏的谢衡一家就是其中翘楚。(未完待续。)
第142章 成都王逃亡记(上)
公元300年一月,朝廷枢密院使、右将军祖逖,枢密院同知、参将孟观,河东郡守苟晞三人率领大军五万人入司州平叛,以一万骑兵为先锋,所过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如秋风扫落叶般横扫各地叛乱。
成都王司马颖急派大将石超、王斌等人前去御敌,结果屡战屡败。祖逖大军不但解了孟津之围,到了一月底,他的前锋部队已经打到距邺城不足百里的内黄,正在这时并州刺史东蠃公司马腾起兵响应。
本来成都王指望跟司马腾会师之后,一扫之前的颓势,准备重新占据战场的优势。谁知司马腾光是摇旗呐喊就是不动真章,再加上祖逖指挥麾下稳扎稳打,让成都王没有占到一点好处,双方一时陷入僵持之中。
随后当东海王等人虎牢关大败的消息传来之后,叛军一下子变得人心惶惶起来。
邺城,成都王府,司马颖正召集麾下议事。
司马颖垂头丧气地说道:“诸位,近来战况不佳,寡人打算放弃邺城,保护家小北上幽州,这是幽州刺史来请寡人的书信。不知众位意下如何?”
在范阳王、东海王命丧虎牢关之后,王浚打算再找一个宗室扯大旗,这次他看上了处境危险的成都王。
众人大惊失色,卢志满脸急切之色:“大王,邺城乃根本之地,弃不得呀!谁劝大王抛弃邺城,这是置大王之基业于不顾,可杀!”
司马颖长叹一口气道:“哎,邺城乃四战之地,不可久留啊!如今祖逖大军正挥师东进,一旦他兵临城下,我们拿什么抵挡?”这话说得公师藩、石超、赵骧等人羞愧难当,他们早就被祖逖等人吓破了胆。
卢志虽然看不惯成都王的窝囊样,不过他还是尽心为对方谋划,“为今之计我们只能向并州刺史东瀛公求救了!大王请看,邺城以北,一马平川,正适合匈奴骑兵纵横驰骋。若是能请的匈奴骑兵到来,我们还有翻盘的机会。”
本来卢志以为成都王会答应下来,谁知司马颖竟然勃然大怒,“胡说!司马腾窥视邺城已久,把他请来,岂不等于让寡人将魏郡、平阳等地的大权拱手让人?东武公,你一向专搞阴谋诡计,这回怕不是司马腾派人来暗中指使你坑害寡人吧?”
原谅司马颖一直不满司马腾的表现,他始终觉得自己沦落到今天这个处境,一半就是因为司马腾的缘故。若非他一直观望,祖逖怎能长驱直入呢?
卢志闻言脸色大变,连连告饶道:“哎,大王,臣这可是为了您着想……”
司马颖怒极攻心,拍案而起道:“呔!你这乱臣贼子!留着你必生内乱!来呀,把这厮拉出去斩了!”
“大王饶命!大王饶命!臣不敢再乱说了!大王饶饶命呀!”
卢志被拖走,众人面面相觑。事情发生的太快,众人竟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直到门外传来一阵惨叫,他们才知道卢志已经命丧黄泉。
在邺城内发生内乱的时候,并州大军也发生了一场内乱。来自匈奴部落的大首领刘渊通过军事政变一举掌握了并州的军政大权,将司马腾一系的人马彻底清除出并州,为他将来拿下对抗朝廷打下了基础。
在司州前线,祖逖坐在营帐内正和众将商议军情,如今已小有名气的苟晞首先开口道:“将军,太子在虎牢关大胜,虎牢关以东朝廷大军势不可挡。相信很快就有大军来到,到时邺城将腹背受敌。近曰并州、邺城发生了内讧,这说明我们消灭成都王的机会已经成熟!”
“将军,苟晞郡守说的没错,卑职也认为眼下是拿下邺城的时机。大家都知道如今幽并二州之叛军总数不下二十万人,而且基本上全是胡族骑兵,非朝廷短时间内所能敌也。殿下让我等将主力放在司、兖、豫、青、徐五州恐怕也是因为忌惮匈奴以及鲜卑人。”
参将孟观接着说:“将军,我等应该趁着虎牢关大胜之际,拿下邺城并将匈奴人赶回并州,最好事能拿下晋阳以南的土地。”
“好,就以众将所议,大军立即东进,拿下内黄,消灭石超,直取邺城!”
随后祖逖等人整顿大军,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攻下内黄,成都王派出的援军也被祖逖等人消灭。公师藩依旧没有逃出历史的宿命,在他援助内黄的路上,被苟晞埋伏。结果一枪被苟晞挑下马。
公师藩一死援军四散奔逃,汲桑、石勒领着自己的心腹也不再回邺城而是直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