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清朝那些事儿 >

第5章

清朝那些事儿-第5章

小说: 清朝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日,尚书龚芝麓碰巧遇到了孙宛君,立刻被她的风采迷住了,拿出万两白银为她脱籍,迎回家中做妾。当时,清兵南下攻打隆武王朝,受明朝封赏的龚芝麓要和钱谦益一同请降。孙大娘听说此事以后,对他说:“你算不上是明朝义士也应该算作明朝的人呀,怎么能像只狗一样奴颜卑膝仰仗清人鼻息过日子呢?从今以后,所有人都会说你是贰臣、叛将、猪狗不如的!”说罢,抽出一把匕首刺入自己胸膛,等人回过神来抢救的时候已是气绝身亡。

“孔夫子死了”

清代文坛巨子金圣叹,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从小就很有才气,名动乡里。喜欢批书,而且还是位幽默大师。

年轻时金圣叹在家人和乡邻们的促使下前去参加乡试,考题为“西子来矣”(西子即西施美称),题意要求评说越国的西施出使吴国的史实。金圣叹面对试题,写道:“打开东边的城门,西子不来;打开南边的城门,西子不来;打开北边的城门,西子不来;打开西边的城门,西子终于来了,西边的人来了。”主考见他把功名视若儿戏,也在卷上批道:“秀才没了!秀才没了!”于是,金圣叹名落孙山。

第二年再考,题目是“孟子将见王”。金圣叹的试卷上一字不写,却在考卷的四角写了四个“吁”字,主考一见不明白什么意思,金圣叹解释说:“文章之中提到孟子的地方难以计数。在这个考题之前已经写过四十多个孟子了,所以‘孟子’二字没有必要再写了。至于说见王,那见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都是见王,所以也不必写了。题目五个字中,只有‘将’字可以写一些。”他又说,“没有看过演戏吗?王上朝的时候,总是先有四个内侍,站在左右发‘吁’声。我的试卷实际上讲的就是‘将’字的意思。”

金圣叹对清朝大兴文字狱极为愤慨,他奔走呼叫“孔夫子死了”,并带领学生去哭孔庙,表示抗议,结果被清统治者判处死罪。据顾炎武记载,他儿子带着梨和莲子前往探监,父子相对,涕泗如雨。金圣叹口占一联:“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语义双关,对仗工整。临别,儿子询问他有什么事要嘱托,金圣叹悄悄对他说:“腌菜和黄豆一起吃,有胡桃的味道,只要把这秘密传给你,我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金圣叹临刑前,不忍看其他人被杀的惨状,就对行刑的刽子手说:“我手中攥着二百两银票,如果你肯先杀我,银票就归你。”刽子手第一个杀了他,扳开金圣叹的手一看,手里果真有一个纸条。刽子手大喜,等打开一看,却只是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两个字:真痛!

小资李渔

李渔是明清之交一个极聪明的文人,原籍浙江兰溪,生于今江苏如皋,能为小说,尤精谱曲,世称李十郎,字笠鸿,号湖上笠翁,被称为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文人,少时即以神童之名闻达乡里,传统文人的细腻、放达、懂得玩乐和江湖身份的狡黠、实际、世俗精神水乳交融于他的身心及文章之中。

李渔对于生活细节的领悟,对于性情本根的贴近,对于实际生存法则的张弛,都令人读后不禁莞尔。也正因如此,李渔堪称中国古代的小资代表。他的著作里充满了对人生的细微观察。他深情地说:“稻米煮饭的香气,真让人欢喜;木槿早上开花,晚上就凋谢了,生命如此短暂,也真够凄凉的了;相传一女子怀恋心中人,泪水洒落一地,长出了断肠花秋海棠;一生钟爱的人,可以当药。”他又很幽默,说:“人的身上,自古以来最累人的就是口腹二样东西;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汤是好东西,有汤下饭,就算没有菜吃,也可以喝上几碗。我如此的贫寒还要养活五十几人的大家庭,饥馑的时候,这就是解决的秘诀。”他如哲人般思考,说:“菜里面使人齿颊芳香的是香椿,而使口中、肠胃污秽的是葱蒜韭菜。香椿明知其香但是喜欢的人很少,葱蒜韭菜谁都知道他的辛辣喜欢的却很多,为什么呢?因为香椿的味虽香而淡,葱蒜韭菜的气味却很浓烈。浓则被时人追捧,甘愿接受其臭味;淡则被人遗忘,哪怕是有幽香。在这饮食之中,我看到了着身处世的难处。”

李渔喜欢吃螃蟹。对吃蟹的“崇拜”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每年螃蟹即将上市的时候,他就开始存钱,用来买蟹,呼作“买命钱”。从螃蟹开始上市一直吃到没了踪迹,一天不落。同时,命家人“涤瓮酿酒”,糟曰“蟹糟”,酒曰“蟹酿”,瓮曰“蟹瓮”。他把九十两月称作“蟹月”,有一个丫环专门负责烹蟹,也改名为“蟹奴”。李渔专门作文一篇,详述螃蟹的鲜味制法,就连从缸内取蟹时的规矩都说得一清二楚。

这位小资才子还曾因为饮食的好恶而救了自己一命。李渔不喜欢吃鳖,说吃多了口干舌燥很难受。有一天,邻居外出打鱼,一网下去居然网到一只巨鳖,回家烹好之后,喊来朋友邻人一起分享。谁知第二天吃过鳖的人纷纷暴毙,就连喝了一点汤的人都一病不起,过了好几个月才痊愈。因为知道李渔不喜欢吃鳖,所以这位邻居没有喊他,他居然因此而躲过了一场大难。事后他感叹说:“真不知道我是如何修得的福分,上天居然如此眷顾我,今后只有全力行善方能报天呀。”

康熙敬祖母

孝庄被誉为“清朝兴国太后”。她13岁进宫,六十二年中辅佐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皇帝主政,为清初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子康熙这样评价他的祖母:“如果没有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天的大清。”

康熙皇帝对孝庄感情深厚,尽心奉养祖母,每日一定到祖母宫内问安,在祖母膝下承欢,并且常于得闲时陪祖母出游。一次,康熙皇帝奉祖母懿旨诣五台山捻香拜佛,因担心山路崎岖、车行不稳,康熙特备下八人抬暖轿,随行在出行人马之后,在车马难以行走时,康熙及时召暖轿到祖母跟前,请祖母乘暖轿,并下马亲自替祖母扶轿前行。孝庄不无感动地说,像这样的车轿小事,皇孙都亲自过问,这就是大孝啊!

康熙出行时,如果祖母不能同行,他时时不忘将自己的行踪向祖母报告。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康熙以平定“三藩之乱”,率众东巡盛京祭告祖陵,同时巡边设防,加强东北地区的军事防御。当车驾行至吉林乌拉时,康熙与官兵一起捕鱼,收获颇丰。康熙马上想到了远在京城的祖母,他当即命令将亲捕之鱼浸在羊脂中,差人快马加鞭送到紫禁城中。

康熙二十六年(1687)孝庄终因年事已高病倒。康熙皇帝见祖母病重,心急如焚,他昼夜守在慈宁宫里,衣不解带,睡不安眠,所有的药品及食物亲加调理,送至祖母唇边。祖母安睡时,他也不肯离去,隔着幔帐静候,席地而坐,一听到皇太后的声息,立即到榻前,凡是祖母所需,亲手奉上。在孝庄病重的一个多月里,康熙一刻也不离开祖母的病榻,而孝庄疼爱孙儿,常劝其回宫休息,但康熙皇帝都不肯离开。见祖母的病情越来越重,康熙每日至佛堂祷告,他在佛前许愿,如果能让祖母身体康复,情愿用自己的寿命换祖母的阳寿。其情其景,催人泪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皇太后寿终正寝,寿75岁。康熙皇帝呼天抢地,哭无停声,饮食不入口,在回顾往事时他感激地说,朕8岁时皇父殡天,10岁时母亲崩逝,父母亲的音容只依稀记得,全赖祖母抚育教诲整整三十余年,每念教育的深厚恩情,哀痛实在难以自禁。赐封孝庄皇太后谥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猎虎

康熙帝上五台山礼佛,住在台麓寺行宫。黄昏时分,康熙出来散步,忽然见到一只斑斓猛虎从对面的山上一步一步走下来。康熙见了,从侍卫手中取过弓箭,射死了那只老虎。虎死后,康熙又后悔起来,说:“一般的老虎应是从山上蹿下来,而这只老虎是一步一步从山上走下来的,很明显这只老虎是前来迎驾的,怎么说是伤害人的?”侍卫们一听觉得有道理,为了向这只老虎表示歉意,把死后的老虎抬进寺内庭院里,在特制的木架上供起来。供桌上香烟缭绕,供品堆积如山。并将红崖村改为射虎川。当老虎肌肉腐烂后,取出烂肉,以草填之,眼嵌玻璃球,移到天王殿内展出,栩栩如生。

据《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在他晚年时,公布过一次打死野兽的数字:“虎一百二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十,麇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

这些数字是真实的,但不是康熙一个人打死的。跟随在康熙身旁的西方传教士南传所写的《鞑靼旅行记》泄露了这个秘密。书中记录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一次打猎情况。首先,康熙从御林军中挑选三千名弓箭手,他们按着一定的顺序和间距,列队绕着山峰,向两侧扩展,围成一个直径三里的环形。等所有的位置固定以后,全体成一条线向前进。前面无论是谷涧,还是荆棘深丛,甚至是险陡的山崖,任何人都必须攀涉,不准左右串动,离开队伍。就这样,横越谷涧和山岭,把兽类围在这个环网中,再渐渐地围到一块没有树木的低地。然后,三千名武装士兵连同王侯百官,步比步、肩比肩地穷追那些从洞穴中、栖息地被赶出来的兽类。那些兽类东窜西逃也找不到逃路,终于力竭就捕。用这种办法,仅半日间就抓住三百多只牡鹿、狼和狐狸以及其他野兽。很明显,康熙打猎,是把众人围猎之功,记在自己一个人身上了。

康熙下象棋

一年夏天,康熙皇帝来到塞北木兰围场狩猎,当他走过伊逊河来到一座大山前时,已觉疲劳,便传旨大队人马停下歇息。

康熙信步登上了山顶,坐在一棵青松下观看风景。微风吹来,使人心旷神怡。一时间,康熙来了棋瘾,便让随从摆好象棋盘,与一位大臣对弈起来。不多久,大臣便连输三局。但康熙兴致甚浓,问周围的大臣们:“谁再来同朕下一盘?”众大臣深知皇上的棋艺高明,谁也不敢与皇上对弈。这时,侍卫那仁福早就想同皇上对弈一盘,康熙看出他的意思,便说:“一同玩玩无妨,朕不怪罪就是了。”于是,那仁福就大着胆子与康熙对弈起来。

那仁福是个象棋迷,对弈起来连“皇上”两字都抛诸脑后。只见那仁福节节推进,打得康熙只一味苦苦招架,察言观色的大臣见此情景,对康熙说:“皇上,不好了!山下窜出一只猛虎。”康熙一听,忙站起身来对那仁福说:“朕先去猎虎,你等着,马上回来与你下完这盘棋!”那仁福听了,只好等在棋盘旁。

其实,大臣见皇上棋势已成败局,便故意引皇上下山。而康熙只顾追找老虎,越走越远。等他回来,又饿又累,早把下棋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用完晚饭就在行营中休息了。

第二天,京城有政务报来,康熙在大帐里处理了一天奏折,傍晚时分才得以出来透透气。溜达到这座大山跟前,抬头见到那棵松树,才想起那地方还有一盘棋没下完呢!等他匆忙赶到松树下,见那仁福仍然双膝跪地,纹丝不动。康熙见了,非常感动,急忙上去搀扶那仁福,说道:“君而无信,何以为君?”那仁福跪了两天,两腿早已麻木,哪里还站得住?“扑通”一声栽倒在地。康熙见了更加难过。自此以后,康熙引以为鉴,再也不失信于人了。

康熙怒斩吴应熊

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扯起叛旗,他的儿子吴应熊在京师与许多奸人勾结在一起,为吴三桂通风报信。康熙帝听了大学士王熙的建议,把吴应熊囚在狱中。几年之内,吴三桂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气焰十分嚣张。他给康熙来了一封信,提出要划江为国,二帝分治,更要求康熙释放在狱中的儿子。康熙阅后,龙颜大怒,马上召集王公大臣,宣布处死吴应熊,让吴三桂断了这念头,并把京师的禁卫军也调去征伐叛军。散朝后京城到处都贴出告示,明日午后当众处斩吴应熊,以示国威。

消息传到了吴应熊的额驸府,吴应熊的夫人和硕长公主(康熙的姑姑)换上黑衣素服,直奔畅春园的慈宁宫,见到额娘孝庄太皇太后,哭拜在地,求孝庄太皇太后看在两个孩子的分上向康熙求情。太皇太后本是个明晓大义的老人,但一见女儿这样悲恸,也揪心断肠般地滴下了老泪,双手扶起女儿,答应去跟孙儿说说。

不料康熙正好也来到慈宁宫,在门外已听知一切。他快步进屋,向太皇太后叩拜道:“皇祖母,您平日教诲的得国得众之道,孙儿时刻不敢忘记,别的事孙儿可依您千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