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466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466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宋朝的科举考场中,还没有发明糊明制度,只是谁的卷上写谁的名字,并无遮掩,谁的卷子、名字摆在了阳光之下。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频频举行科举考试,且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沿用了30年,产生了22位状元。其中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王世则、梁灏、陈尧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而成了状元。其中杨砺、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后来还成了颇有政绩的掌权人物。
    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气的一种体现,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下,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起点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
    有的士人甚至相互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价,以制造知名度。已经有了应试资格的举子以此为荣,准备应试的学童也群起仿效,逐渐形成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影响十分恶劣。
    不怕写不好,就怕你交卷慢,只要抢到第一人交卷,那基本上就是状元之材了。三十年的笑话,最终经宋太宗决定不再以行文的迟速作为决定名次的标准。这出抢着交卷的风波也被平息下来。
    这一典故倒是应了手快有手慢无这句话了。
    宋朝是为了对付考试作弊,而采用的皇上亲自磨刀上阵当监考官,这是一种无奈。但这一定能行吗?对于考生大军中的作弊一族,他们与考官的关系,是天生的小偷与jǐng察关系,作弊的手段层出不穷,更有jǐng察帮着小偷作案的,所以小偷们也是屡屡得手。靠着皇上去当监考官,累死也取不到既定效果。别的不说,就看看后世的考试,再大的考试也挡不住聪明的作弊手段。好在身为皇上监考最起码不要担心抓到考生作弊,被毒打一顿报复的危险了。

第731章神童传说
        “孙老师,听了刚才对于殿试的说法,朕有一条最大的意见,以前也曾与孙老师、徐爱卿等谈过,关于中进士之后实习之事。”朱由校旧事重提说。这个东西他老早就在朝廷上吹风了,并且也在举子们已经风传开了。特别是在京城围捕鳌拜的时候,更是让这些进京赶考的举子们,一个个的提前经历了一番考验,并找到了左光斗这个人才。当时指定了有十名举子可以不中进士也有实业机会。
    “老臣对此并无异议。通过而且老臣也知道皇上对皇上选天门城这种新型城市为实习之地,也相当赞同。天门城的一切对于大明来说都是新鲜的,连老臣都想去看看,那里的有轨马车到底是怎么个快、稳法。”关于实习的问题早有研究,现在倒无须多说。现在大明上下,将天门城传的是沸沸扬扬。
    以二十余万宗室子弟为主,山西移民为辅,以蒙古俘虏为主要劳动力,平地起城,还是那种没有城墙的城市,在冬季来临之时,孤身在大草原上,竟然没有被草原上的部落抢掠烧杀,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全新的建筑材料、工部高尖人才所设计规划的城市,一切都是全新的。更有诸多的作坊不断的在那里兴建而起,大明闻到商机的商人纷纷而至,还有大明最快的首创的有轨马车,堪称神速。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吸引着人们前去。
    “计划没有变化快,这批进士朕不想让他们去天门城了。”朱由校淡淡的说。
    “皇上。为什么啊?如果他们能将天门城的经验学到手,对于皇上新型城市的建奴有这巨大的意义啊,皇上是害怕安全吗?”天门城寄托着皇上多大的心血,孙承宗当然的知道。那里看似孤悬在大明之外。其实相当的安全,有最好的光报示jǐng系统。宗师子弟手中因为京城源源不断的支持,手中掌握的竖盾、神弩,有上万套之多,比起大同jīng忠队、蓟州铁血队手里还要多。在农闲以及冰冻季节,他们展开着训练。凭着那一套套水泥房屋,他们可以轻松的组成城市防线,根本不惧任何人的进攻。
    “不是安全问题,是辽东的问题。孙老师你看,赵率教那边已经拿下了宁远。而秦良玉与卢象升他们对于辽阳以北的边墙已经清理的差不多了。还有三个月的时间。这辽东地区。就会恢复平静,最起码盖州到铁岭开原线以西、边墙以里,能够彻底的收复。并且牢牢的掌握在我大明的手中。三个月之后,就进入了丰收的季节,那时候不仅仅要夏收、夏种还有开垦荒地、造水利,要把这块土地利用起来。这里不仅仅要管上现在近百万人口的粮食供应。还要再次成为大明的粮食生产基地。”
    朱由校看着地图说,辽东地区因为寒冷,所以庄稼是一年一熟,但地方大,又是平原地形,河系发达,土地肥沃。相当容于大面积的农庄经营。这个时代也就是机械化不强,需要的人力太大。不过有大量的牲畜,以及众多的奴隶在。先期管饱肚子自给自足,那是肯定不成问题的。一百多万人,扔在一个城市里,并不算什么,分在盖州到开原这边,也显不出多少人来。
    “皇上,那些新科进士差不多都是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双手无缚鸡之力弱不禁风之辈,他们多不能辩五谷识杂粮,皇上将其招至辽东,又有何益?”孙承宗真不明白皇上了,主要是因为他太知道这帮读书人了。可以说他们大多都是富裕家庭里出来的,按皇上的话说,就是官二代官三代,或者是富二代等高富帅的人物,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一路过关斩将的考试考试再考试,最终将进士拿到手里。为此他们不可能有多余的jīng力去研究什么农活、技艺。
    安全问题自不用谈,这点孙承宗相当的有自信,这种自信来自大明亲军战斗力的凶猛。皇上只是在盖州沈阳线以西,边墙以内设计,无论是建奴残余分子还是辽西蒙古诸部,都没有能力突破进来,可谓是固若金汤。
    但辽东这边不是中原腹地,那里人烟稠密,土地都是有主之地,新官上任,需要要的并不是太多,可以平稳的接过权利,慢慢的学习。即便是到了天门城去学,那里也已经有了一套班子。
    这里不同,土地是大把大把的,但没有人烟,土地要复垦,班子要组建等等
    “孙老师将他们说的太过不堪了,虽然他们没有管理经验,但年龄方面都多大了?卢象升二十二岁中进士都已经算是年轻的了。”
    “回皇上,国朝中进士的年龄有大有小,卢象升中进的年龄的确是偏小,但更小的却还有一些,比如最小的是成化五年江西庐陵进士王臣;十六岁就中进士;还有李东阳十八岁二甲第一(第四名);杨廷和十九岁,其子杨慎二十三岁中状员;徐阶二十岁中探花等,这些人都有神童之称。而年龄最大的,成化十四年状元曾彦为六十岁。国朝历来中进的平均年龄为三十一到三十三岁之间。”
    孙承宗举的例子中,李东阳、杨廷和、徐阶,那都是大明当时的朝廷大佬、真正的翘楚。没想到他们这么年轻就得中进士,这是何等的风光。
    “那些惊才绝艳之人,当真是了不得啊,”朱由校也跟着感叹到,十六岁甚至是二十不到,就考上了公务员,不,不能说是公务员这么简单了,应该说是zhōng yāng领导后备干部团了。再想想后世,二十岁的时候,应该在大二吧,连找工作的事都还没想呢。而那十六岁的,也只是上次初三或高一而已,这种才情不得不让人感慨万端。
    “皇上明鉴,这些人才都是我大明二百余年的人才,为后辈之楷模。”孙承宗不由的也感叹着,经过这一系列考试,从千军万马独木桥中杀出来的他,虽然也是翘楚人物,但其中的艰难曲折,当然是明白的。对他们这些神童一般的人物,更是自叹弗如。
    “皇上,说起这类人物,这前朝时的张居正也不一般,”
    “嗯,这点朕倒知道,据传他一岁半就认字了,五岁入学,七岁就能通六经大义,不仅出口成章、落笔成文、挥毫立就,而且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睿智和胆识。他十二岁就中秀才第一,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他是多大中的进士。”
    “中进士倒是比卢象升晚上一年,二十三岁中的,那是因为他在十三岁时乡试失败的原因导致的晚了四年的时间,考的成绩也是第二甲第九名进士,不可小视。”对于张居正的十三岁乡试为何失败,这种天才落榜实在是让人惋惜。
    “孙老师,不是传说那是因为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对其有惜才之意,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皇上此说的确有之,但实情若何,只有当事人自知了。”
    “孙老师,能与朕以知县为例,谈谈这官员的职责吗?”朱由校扯开了话题说。
    “是皇上,知县是一县的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不仅教化百姓忠君爱国,维持社会稳定,而且县内事务无所不管,因此百姓对知县尊称为“父母官”,但知县最主要的职能是征税纳粮、教化百姓、听讼断案、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兴学与科举等。”
    “孙老师啊,刚才朕提及将此次的新科进士调到辽东,孙老师以其没有经验为由感觉不妥,但朕却感觉可行xìng较强。孙老师也言道进士平均年龄为而立之后了,如此他们的智慧、心xìng方面已经有所成熟,欠缺的就是管理经验而已。朕此次就是给他们一片舞台,供其展示才能。朕在辽东搞的仍然会是大皇庄,比天门城要简单的是,这里有盖州等完整的城池,器物不缺,人居条件无需从头做起,需要做的是农业、工业、交通、采矿等,而辽东地区所有违法者,一切以军法为准,参考‘大明律’,又无地方政务中的征税纳粮、教化百姓、听讼断案、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兴学与科举等,他们面对的相对专一许多,只是单纯的搞好大皇庄而已。”
    “而朕会从三十六家皇庄、青州府、大名府将有经验之人从那里招来,在各个城池开展建设。而这些进士,以及朕许诺的十名举子名额,都将在这里,边学习边实践。他们的起点并不比蒋秉采少上多少,这点孙老师还请放心。”
    朱由校问了年龄与职责的问题,就是在这里等着孙承宗呢。这里不是中原腹地,是一个‘大皇庄’,不需要升堂断案,征税纳粮等事情,来的就是一个庄头而已,不过是庄子大了点而已。不过因为不要去充当公安局长、法院院长、税务局局长、教育局局长这样的差事,当然相对又简单许多。

第732章官吏之别
        这种思路与太祖朱元璋搞中国大农场的国策有异曲同工的意思,只有过太祖面对的是整个中国;朱由校只在‘敌占区’这种特区搞。 太祖是无意为之,实际上就是如此面对着全国;朱由校是有意为之,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在皇庄搞特区,一门心思的将这些地方变成大明的粮食、工业基地。这种区别恰恰决定高下之别。
    收复的辽东地区当然是简单的如同一张白纸,所有的势力都被一扫而空,辽东以前就是军队的屯田地为主的土地。而军队已经叛变的叛变,被杀的、逃跑的,所有的军方这些势力都已经被洗出了辽东。辽东的各大氏族,也自己满化降了建奴,更是没有人来争抢。而辽民如果返乡,朱由校当然欢迎,归还其土地,但与天门城一样,需要统一的管理。
    朱由校让这些进士们来到这里,其目的就是当作‘分管经济的副市长、副省长’来培养的。^………全站广告…—欢迎访问^^对于集司法、建设、经济、教育、交通、工业、农业、税务等业务与一身的知县、知州,这种全面型的人才的确,朱由校可不敢奢望着批发式处理。这批进士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发展大明经济的烙印,学会了大皇庄那种管理经验,对于各项实用的知识能熟悉的运用,以后‘实习’结束,再试表现,分配到大明各地。将对大明的经济起到何种的作用,朱由校还真是期待。
    “皇上,如此将职责淡化,这实习之后,又如何到地方或者朝廷当官?皇上总不能让他们只积累皇庄的经验?”孙承宗一奇,皇上这个处理对于辽东来说。是可以的,但这实习将那职责一个个的都放弃了,而那是以后恰恰是要用到的。皇上让他们学的不是为官之道,而是为吏之职,这区别大了。
    “孙老师。朕懂你的顾虑,但大明经济的腾飞,始于这批人,这批人只需要学习好皇庄的知识,而后学以致用,在地方上展开手脚。广告太多?有弹窗? 界面清新,全站广告如同朕在青州、大名搞的试点一样。让那里的百姓富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