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泰-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泰羊静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从一个孤女的鸣冤开始。到李泰决定为其做主。从小山家已经倾倒的茅草房,到永嘉县正堂上的血污。从永嘉县百姓的悲苦,到城外小丘上飞舞的血虹。从雷皓的哀鸣,到一份份实打实的供状。李泰将关系到永嘉县的一切都原原本本一五一十的描述了一遍。
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删改隐瞒,描述的全是详情。虽然因为长孙皇后的存在。李泰故意的将小山姐姐的惨状一笔带过,但永嘉县正堂上发生的悲剧还是在他口中清晰传到众人的耳中。
没等李世民表态,李承乾听的怒愤填膺。
此时的太子还不是那个暴虐张狂的李承乾,心中也没有那些疏狂。这幕人间惨剧听到他的耳中,不由的愤恨的说道:“该死,杀得好!”
前一句“该死”是李承乾给永嘉县众人的评价,后一句“杀得好。”是对李泰的赞赏。
李泰却不稀罕太子的赞赏,而是将目光投向李世民,等待着他的言语。
李世民侧着头,将李泰的话语和赵志泽的奏章上的内容一一核对,李泰的描述和奏章上的细节都完全相同,将心中最后一点疑虑打消,李世民缓缓的点点头:“青雀,一时激愤,其情可免,但仍然不合乎规矩。不管如何这些人还是朝廷官员,按理应该报与朝廷处置,下次不得莽撞了。”
李世民轻描淡写的一句,就算是将永嘉县的事情平息了。这也是李泰意料之中的。因为无论是谁听说这样的惨剧,难免心中都要生气一点恻隐之心。何况在永嘉县正堂之上世发生那样的龌龊之事,干论是从人性,坏是从朝迂颜面嚷职众都是李世民根本不能容忍的。
“孩儿记下了。下次一定不会鲁莽行事。”
李泰对李世民道谢的同时,还不望替自己解释一句:“父皇,那个时候也是孩儿心中一时激愤,是在看不得那些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拿百姓当做奴隶的官员,才一时糊涂,忘记了朝廷的规拜 ”
“老四,杀就杀了,这些失去了人性之人,本来就该杀,你也就别多想了,换做是我。也一样先砍了再说。”
太子李承乾的话为李泰做了完美的注脚,却换来李世民责怪的一眼。
瞪过李承乾之后,李世民说道“这事也不怪你,你年纪轻,又是第一次办事,难免有疏漏之处,这事就到此为止吧。”
“谢谢父皇”。私刑含嘉仓,又是怎么回事?”
听到李世民的问话,李泰心道:“重头戏来了,这得好好的解释清先 ”
李泰揉捏几下鼻尖,在心里组织好语言,才缓缓的说道:“回禀父皇,孩儿是下令打开了含嘉仓不假,但那是事出有因的。”
“怎么个事出有因,你慢慢说来。”
李泰一整衣襟。直视着李世民缓缓说道:“父皇,孩儿在河南道所见最多的事情不是灾民如何,而是官府缺粮。河南道的各个州府县衙的粮仓不能说是十不存一,平均下来也不过是存粮半数。”
“不可否认。有的粮仓是被大水冲垮,但更多的却是官员的不作为,或者是官粮私卖了。在这种情况下,填饱灾民的肚子就成了首要问题,加上杜侍郎“以工代赈。的办法,这粮食缺口就太大了
“孩儿也想过等朝廷调集粮草,又怕时间过长,引发民变,所以在无奈之下,为了缓和灾民的情绪,不得已只好下令打开含嘉仓,用那里的官粮赈济灾民杜侍郎曾经阻止过,但孩儿最后还是决定一意孤行,所以,父皇但有责罚,孩儿愿意一力承担,绝无怨言。”
听到李泰将私刑含嘉仓的事情揽在自己身上,太子李承乾有些着急,急忙对李世民行礼:“父皇,四弟下令含嘉仓放粮,也是为了灾民无奈之举,相对于安抚好灾民的大事,这样的小错也就无关紧要了,还望父皇明鉴。”
李承乾的求情让李世民将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冷哼一声:“按你这么说来,青雀不仅无错,反到有功了?”
虽然李世民的语气虽冷,但李承乾在他面色上看不到生气或者冷淡的神色,也就大着胆子说道:“父皇,儿臣的确是这么认为的,四弟应该是有功而无过。”
“有功无功不是你说了算的
李世民扔给太子一句模凌两可的话,回过头来。直直的盯着李泰。
此时李泰的嘴角挂着一丝微笑,毫不相让的和李世民对视着。
李世民眼中的李泰站的笔直,有些憔悴的面色中透漏着自信,参杂着血丝的双眸坚毅而诚恳。想着刚刚李泰的侃侃而谈。如今又是一副敢于承担的神色。李世民在心里感慨万分。
他没想到,不知不觉中,那个有些“胡闹”的孩子。存他面前忽然间就有了一副大人的样子。这份不惜己身的担当,让李世民心中又是欣慰,又是担忧。
欣慰的是,孩子长大了,作为父亲,忽然间有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感受。担忧的是。害怕这份不惜己身的担当,在将来为李泰惹出麻烦。
一时间,两种情绪在李世民心中拉锯,作为欣喜,本应夸奖李泰几句。作为担忧。又应该斥李泰几句。但李世民实在不好开口,李泰不是臣子,而是儿子。若是臣子,还可以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但面对儿子,看着李泰身心憔悴的神色中透漏出万事担当的凛然,还真让李世民这一巴掌下不去。
两种情绪的拉锯到最后,李世民也无法做决定。只能是摆摆手:“这是就先放放吧,听听朝臣怎么说。”
“先放放?。这个时候的先放放,恐怕就是不了了之的带名词了。李泰没打算将这件事当做功劳,只是不走过错就好。听到李世民的“先放放。”心中还是比较满意的。
太子李承乾却为李泰感觉不平,网想说话,被李泰用眼神制止。李泰不知道李世民心理想的是什么,可是不敢让李承乾在节外生枝。
见到李世民不在说话,代表这这件事告一段落,李泰上前一步,从怀中拿出郑瑞翰的辞呈,小心的递给李世民。
“父皇,这是河南府刺史郑瑞翰的辞呈,他认为是自己的纵容才让廖成祥以身犯法。愧疚之下,无颜再担当河南府刺史的官位,所以托孩儿将辞呈送来。河南府的一干政务,他也交给长史处理。目前应该是回家思过去了。”
李世民在赵志泽的奏章中已经知道了郑瑞翰离职的消息,太子李承乾却是第一次听说。疑惑中带有惊恐。他心中担心李泰将他写信求情的事情说出来。
李世民接过郑瑞翰的辞,前都没看,顺手扔在一边。似笑非笑的说道!,“青雀。嘱心潞问你呢,郑瑞翰是怎么回事?好好的刺史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
李泰在李世民的神色中感觉有点不正常,考虑了一下之后,还是尽力的为太子掩毛
“回父皇,永嘉县县令廖成祥是郑刺史一个妾的父亲,有这层裙带关系,郑刺史难免对廖成祥疏于监管。而廖成祥更是因为有郑刺史的存在,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郑刺史也是对于这点感到内疚。所以无颜面对父皇。也就有了这封辞呈
李泰的解释并不能让李世民满意,半眯着眼睛盯着李泰,半响之后。才缓缓的说道:“青雀,事情是这样的吗?”
李泰回望着李世民,心里却琢磨开了。听李世民的意思,似乎不太相信他的解释。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太子李承乾说出来。太子的埋怨事因为此事,让李世民对太子心生不满却是事大。
琢磨了一下,李泰才缓缓开口:“父皇,根据孩儿所知,郑刺史确实是为此才辞官的。”
“青雀,你在想想,就没有别的原因了?。
“没有”。
李泰断然的回答让李世民话音一转:“那你说说河南道,包括河南府整体缺粮是怎么回事?”
李泰先是一愣。随即笑着说道:“父皇,你不是想说,郑刺史是因为州府的粮仓里缺粮才辞呈的吧?”
“父皇,这根本就是两回事,整个河南道就没有不缺粮的州县。若是要以此论罪,那么父皇你就准备将整个河南道的官员全换一批吧。孩儿和杜侍郎在河南道时已经说过了,如果各地官员将亏空补上,不能说是不追究,但也会从轻发落
“孩儿知道。这么做有些过分,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若是大张旗鼓的整治官员。那么就没有人用心赈灾了,孩儿和杜侍郎考虑到目前来看,赈灾才是重中之重,也就对那些官员罪责高高的举起,轻轻的放下。当然,最后如何决断还是父皇发话才是,我们所行的不过是权宜之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这我知道,若是惩处了他们,没有这些官员的用心办事,这赈济灾民也就是一句空话了。不过,青雀,我不明白的是,你能砍了永嘉县令的人头,为什么放过了这个郑刺史,该不会是因为有郑家在。你投鼠忌器吧。或者,郑家对你许了什么好处?”
听到李世民将话摊开了说,李泰先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了起来,李泰的笑声让李世民有些不愉,厉声说道:“笑什么?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难道你是在嘲笑我吗?。
长孙皇后在一边瞪了李泰一眼小声的劝慰着李世民:“陛下,你别发怒,听青雀怎么说。”然后白了李泰一眼,埋怨的说道:“别笑了,和你父皇好好说话。”
李泰止住了笑声。无奈的叹息一声:“父皇,你想错了。放过郑瑞翰不是因为他姓郑。郑家不郑家的,孩儿还真没看在眼里。若是说好处吗?孩儿还真收到了,不过不是郑家,而是郑瑞翰个人的好处。郑刺史送给孩儿连个奇珍。”
“但孩儿要先说明,这个好处不是放过郑瑞翰的代价。而是孩儿顺水推舟拿的。不拿好处,这个郑刺史就根本不会安心。”
“放过郑刺史因为他罪不至死。诚然,这私卖官粮中也有他的一份,不过在孩儿离开河南之间,他已经将这份亏空补上了。依照孩儿和杜侍郎的权宜之计,他这也不算是大的过错。除此之外,他也就是个。对廖成祥失察之罪。引咎辞职也算是对他惩罚了
李泰的话让李世民脸色有些好转,见此情形,李泰又说道:“父皇,还有一点,孩儿认为必须解释一下。砍了永嘉县二十七颗人头,不是因为他们私卖官粮,而是因为小山她姐姐的案件,加上往日里他们胡作非为的过往。所以孩儿才拿他们立威开刀。详细的供状,孩儿也带回来,一会送给父皇观看。”
“永嘉县众人的供状我就不看了。”李世民听完李泰的解释。面色算是转猜,摆手说道:“那些东西送到吏部归档好了。既然你不是因为忌讳郑家就没什么了 李泰这个时候明白了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是怕李泰勾结郑家,才放过郑瑞翰,如今李泰解释清楚了,李世民自然也不会无故的发怒。至于李泰自己说的郑瑞翰送他的奇珍,李世民根本就没在意。
明确了李世民的心思,李泰笑道:“父皇。还是那句话,郑家或许在别人眼中算是士族豪门,但孩儿还真没拿他们当一回事。父皇别忘了,当初“文记。的老板也是郑家人,孩儿还就收拾他了。也没看郑家人怎么样了。”
“别说你以往的糊涂事,说起来我就来气。”
李世民嘴里虽然斥着李泰,但面色却没有任何不愉的样子。见此情景,李泰越发的肯定了,李世民动压士族门阀的日子不远了。
第二百二十三章 惊闻
敌王府因为李泰的回归,而多了几分喜庆的氛教气一旧道的作为也传到了京城个人的耳中,一些投机之人意图攀附上李泰这棵大树,拐弯抹角的以各种理由拜会李泰。
李泰不会见这些无关轻重的人士,伊也不想得罪这些小人,越王府的总管文昊就成了最忙碌的人,这种情况持续了半月有余,李泰一概,不见,才让这些人渐渐的消退。文昊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随着气温的日渐寒冷,李泰心中对河南道的灾民多了几分担心。虽然朝廷关于河南道赈灾的抵报上面全是清一色的好消息,但见到过灾民真实情况的李泰。对这花团锦簇之下的赞美,却产生了怀疑。
杜正伦和李泰之间有过几封信的往来,却是决口不提河南道灾民的
况。
关于李泰在河南道的功过,朝廷上争执不停,一直都没说出个子午卯百,最后还是李世民拍板定案,以功抵过,过略大于功,罚李泰闭门思过。不过这个闭门思过的时间却是没有定论。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过是由于李泰风头过盛,李世民是在变相的保护他而已。李泰对此。心中也如明镜一般,除了老老实实的躲在越王府之外,就是去皇宫对长孙皇后和李世民请安,很少四处走动。
很少四处走动,不代表完全躲在越王府中。从洛阳回来,有几个。地方是必须去的。探视一下嫣儿家里的近况,将从洛阳带来的礼物集自送去,让外界认识一下他对乔家的重视,这是很必要的。
探视一下老师,房玄龄,顺衡十要一个应付的主意,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