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抻纸却也不尽兴,若能有张桌子,方才最是方便!
心里这么想,杜士仪自然不会提出这种要求,当即停下笔来,欠了欠身说道:“多谢明公成全!”
等到于奉身边的那差役赔笑过来抻纸,杜士仪少不得将手中那一卷纸徐徐展开,将右端让其执手抻了,自己则是以左手握左端,这才凝神静气继续奋笔疾书了起来。而于奉直到此时方才发现,从起笔到现在不过倏忽功夫,杜士仪竟已经完成了赋头和赋项,正笔走龙蛇开始写赋腹,他一时更加聚jing会神地读了起来。然而,这越读,他的心头越是惊骇,到最后原本站得笔直的他竟是不知不觉躬下了身子。
于奉令人抻纸便已经让四座为之sāo动,此刻这躬身看赋,这一举动更是引来了四周其他士子为之侧目,最后连柳惜明和杜文若也都注意到了这儿的变故,一时间,两人面sè全都极其难看。
莫非这杜十九在第二场杂文试中又要夺魁?
尽管知道这第二场只定去留,却不如帖经一般要唱出成绩来,可他们无不是心头又恼恨又嫉妒,哪里还能安心做自己的那篇赋,这眼睛也好耳朵也好,全都放在了观察倾听杜士仪身侧的动静上。尽管即使是坐在杜士仪四邻的人,也都看不清他此刻究竟写的是什么,但约摸多少字数却是差不多能估算出来,一时间,什么“百字了”,“百五十字了”,“逾二百字了”,这些窃窃私语传得四处都是,让冥思苦想方才写了不到百余字的他们俩无不是心神大乱。
刚刚分明见其仿佛被难住了似的,一两个时辰迟迟不动笔,怎这会儿却又有如神助!
而谁也不会知道,于奉此刻弯下腰来凝神细读的,并不单单是杜士仪那些缜密而又不失华采的诗句,而是他从蹉跎科场到混迹官场这多年之间,从未见过的灵动句式!试赋始于献赋,全都是用来打动君王权贵的,唯一不同的便是自隋朝起,试赋开始有命题有时限,当场而作,故而从出现到现在,jing于此道者多半只对亲友晚辈传授,而其句式也多半比较简单,用得最多的便是三字壮句、四字紧句以及上二下三的长句,其次便是上下或四字或五字的平隔。
然而,杜士仪如今赋已过半,其句式之灵活多变,却让他惊叹不已!无论是赋头的紧句,赋项的三字壮句,赋腹的时常使用各类长句……但最令人惊叹的是,其隔句之多变,让自以为阅遍群书的他亦是眼花缭乱。
“简廉贤明,导千家之安存;刚塞毅强,立万世之洪勋。”这是上四下六的轻隔。
“得之则至臻至善,若水载舟也;失之则众心不均,犹水覆舟焉。”这是上六下五的重隔。
除此之外,上下各为三字、四字、四字的疏隔,上五下七的密隔,更有让他在断句时一度微微蹙眉的杂项隔句,这一路跟读下来,他在jing神振奋的同时,更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至于那些不对合的漫句,他已经几乎没jing神去细细罗列了。当奋笔疾书的杜士仪终于笔下慢了下来,他探头再看,发现赋腹已经几乎完备,哪里不知道其是要落笔结尾,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却是头转左右,竟愕然发现一大半考生都在呆呆看着自己这边的情形。
心知肚明是因为自己的破例以及失态,让众考生为之转移了注意力,想到今次京兆府试关注的达官显贵众多,应试的世家子弟也绝不在少数,他便抬眼看了一眼留在上头监考的一个差役,见其对自己打了个手势,他便轻轻咳嗽了一声道:“ri已过午,若有腹中饥饿的,不妨先用午饭。待饱腹之后,下午养jing蓄锐再战不迟!”
科场之中最宝贵的不是别的,恰是时间,别说午饭,甚至有人为了赶那时间,自旦达夕,水米不进的。尤其是刚刚眼见得于奉站在杜士仪身后那恨不得连头都埋入卷子中的架势,势在必得的士子谁不憋着一口气?一时间,众人大多收回了此前那关注的目光,埋首苦思自己的那一篇赋。
而杜士仪刚刚腹稿一打就是整整两个多时辰,此刻一气呵成到了赋尾结语处,却是不忙着再动笔往下写,谢过那抻纸的差役,重新放下那卷草稿纸后,这才从容预备起了午饭,虽外间仍有差役担了饭菜来货卖,可此前几次三番遭人暗算,他早已经学乖了,自然视而不见,低头拨了一些米饭盛入了一个陶器中,依旧放到炭炉上热了,直到那香气隐约透了出来,他才再次将其盛到小碗里,在胸前围了一块手帕,撕了一只卤兔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比起刚刚他那须臾之间成就三百余字,这一幕悠闲自得的神情自然更刺痛某些人的神经。然而,此前一再事败,纵使柳惜明也不指望还能有前时那种贪得无厌的差役为自己所用,只能一面忍耐心头饥饿,一面冥思苦想行文。就这么勉强又写了几十字,他终究忍不住了,放下笔就冲着外头那担着饭菜的差役一勾手。等到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面前,他索xing大吃大嚼了起来,这香味比杜士仪此前更加浓郁,一时能听到堂中四处都传来了肚子咕咕叫的声音。
饥肠辘辘琢磨文章自然不好受,随着这两个带头的,渐渐也有人或是自己热饭,或是买了外头差役送来的饭食,抑或是一面啃着干涩的干粮就着凉水,一面在那冥思苦想。不过,这午饭的小憩来得快去得也快,须臾,那香味渐渐散去,试场之中也只剩下了挪动卷子以及答卷时的琐碎声音。
誊录前文对于杜士仪来说,自然就轻松简单多了。直到三百余字誊录完毕,他方才放下答卷,收好草稿,再次闭目沉思了起来。前生打下的深厚底子,今世史话疏议烂熟于心,卢鸿的隔ri一试赋,凡一百三四十篇,以及他从前曾抄过的《赋谱》一书,让他在旁征博引,行文灵动上占据了上风。此刻与其说是在思考结语,还不如说是在再次审视前文。终于,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再次提起了笔。
当杜士仪交卷之时,埋头苦赶的士子们大多都抬起头来看了一眼,殷羡惊叹之外,嫉妒恼恨的亦是大有人在。尤其是看到于奉那显然赞赏有加的表情时,甚至有手劲大的人吧嗒一声捏断了那质量显然不太好的笔。然而,看别人举重若轻地交卷,毕竟比不上越来越近的交卷时辰。
ri出发卷,ri暮交卷,这是多年以来形成的规矩。ri暮许烧烛三条继续赶卷这样的宽限,在如今这年头却还没有好心的试官提出!
于是,随着第二场结束的锣声敲响,一时有人额手称庆,有人面如死灰。收卷之时,甚至有没能做完的人拦着收卷的差役苦苦哀求,最终却仍是拗不过,竟伏地嚎啕大哭。如此众生态看在眼中,杜士仪轻轻揉着僵坐许久而酸疼的肩膀和腰背,一时竟有一种心有戚戚然的感觉。
倘若不是他拜在卢鸿门下,得其倾力教导;倘若不是他在崔氏两京藏中看了太多前人先贤的著作;倘若不是他勉力用功,凡手抄之书尽皆刻入脑海;而在这样的厚积薄发之后,又苦思扬名之法,这一场场也不知道多难捱!
“明ri一早定去留,今ri晚上,诸位便好好休息吧。”
话虽如此说,相比第一场结束后当场判阅成绩,留下过夜的人都知道铁定能应试第二场,此刻去留未定,这一夜能睡好觉的几乎没几个。即使是此前知道自己断然不可能在第二场被淘汰的柳惜明和杜文若,亦是憋了一肚子心事。于是,当第三ri的晨鼓敲响之际,顶着黑眼圈翻身爬起来的人竟比比皆是。相形之下,在长安洛阳之间打了个来回的杜士仪,反而更jing神奕奕!
而于奉果然没有让众人久等,一大清早带着第三场的试卷进来的他,干脆利落地宣布了留下应试第三场的人。当听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第一位时,杜士仪眼睛一亮,随即攥紧了拳头挥了挥。
只剩下最后一场策论了!
第一百四十七章 出场,应变
县试府试省试,全都是帖经、杂文、策论三场,每场定去留,因而最后一场策论由于并无淘汰之忧,自开元之后就并不太受重视。而说到前人先贤,还有当年应进士科的上官仪把一篇策论写成策赋,后头不免就有更多的应试士子把这些极具针对xing的策问写得假大空,只知道堆砌辞藻,丝毫没有自己的见地。拿一句极其不中听的话来说,每年所有试场中诞生的成千上万篇策论,真正有自己思想见地的,百中无一,甚至千中无一。
今ri五道策问之中,第一道六贽九仪为何,雍畤亳社起自何年,问的是诸多古礼;第二道问府兵制渐渐败坏,该当如何取舍;第三道则更是虚无缥缈,竟是问道之何物!至于第四道孝经,第五道问的周公制礼,反而相对程式化。
而相比第二场一天为三四百字的试赋,这第三场的五道策问要一一作答,时间更加紧急,但今ri的策问,相比往年的五道变化极大,显然是因为京兆府试可由上官稍加变化的缘故。即便如此,在览题之后眉头紧蹙的人并不在少数。这第一道问礼,第二道显然是问时务方略,第三道则干脆是问道,第四第五虽简单,却也不是那样好答的。如此涵盖面广的策问,从前罕有得闻,一时间,几乎没有人相信这题目是于奉出的。
而试官蓝田县丞于奉也显见知道众人心中的疑问,主动释疑道:“这五道策问,京兆公源翁亲自出题,请各位用心填答,阅卷之后,若有与前二场不符,源翁将亲自覆试。”
此事虽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然而,如柳惜明杜文若这般出身贵介又自命不凡的,自然为之振奋,少不得打叠jing神答起了题。而杜士仪听到这第三场试竟然又是源乾曜出题,心里自然有所猜测。此次京兆府试的等第甚至解头名额,各家都有请托争夺,这位京兆公恐怕是迫于压力不得不亲自出马平衡。
若是角力不下,自然是因才取胜!
因而,凝视着第一道策问,他深深吸了一口气,随即提起笔来重重落下。先照抄了策问之题,他方才接着答道:“朝有著定,会有表仪。《周礼》chun官大宗伯篇有云,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一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六贽则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鴈,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昔始皇临雍祀畤,故雍畤起于秦时;而殷商定都于亳,故亳社立于殷商……”
简单阐述了这一段掌故,因而辨析周礼以及此后诸代礼法,约摸三百余字之后,一气呵成的他这才看向了第二道的策问。这一次,他却足足思考了小半个时辰,这才凝神落笔。全神贯注的他并没有注意到,巡视试场的于奉竟是不知道何时又再次转到了他的身后。
“因疾而给药者,良医也。因时而救弊者,良政也。时不同则政不同,今府兵名存实亡,南衙十六卫尚患兵员不足,何况边陲?”
于奉昨夜重新再审视杜士仪那一篇九德赋,只觉得音律宛然朗朗上口,尤其是那灵动多变的结构,竟予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权衡再三,咬咬牙判了其第一。今ri巡视一圈之后,发现杜士仪竟然已经答完了第一道策问,他一时对这脑子和手一样快的少年郎更加赏识,谁知道这会儿在人身后一站,看到的竟是如此耸人听闻的言语!
五道策问五张试卷,可以分别作答,因而他适才看到有不少人是从这第二道相对而言比较要紧的时务方略开始作答,所见几乎千篇一律都是颂扬祖宗善政,认为府兵制的问题不过是小疾,只要任用得人,革除浮惰,立时三刻便能加以补救,谁像杜士仪这般耸人听闻?然而,眼见杜士仪每写一句便轻轻转过纸卷,他一面看一面心中沉吟,见其下笔竟然丝毫无有凝滞,摆事实讲道理,甚至不但语涉南衙十六卫,而且还语涉北门禁军,他更是为之捏了一把汗。当最后三百余字的策论看完之际,他竟是觉得后背心微微都有些湿了。
此前只觉得此子经史皆通,诗赋出众,没想到更是个……胆大绝伦的人!
因而,当杜士仪又拿起了最后一张卷子时,他已然无心再看下去,自然不会知道,曾经和司马承祯颇有一段交往的杜士仪,也曾经在求学嵩山期间,抄录过不少来自嵩阳观的道经。于是,落笔之间,一时和此前那一道慷慨激昂的策论完全不同。
“道之一物,无名无形。按《道德经》云……”
一口气三条策问一一答完,杜士仪方才放下纸笔,轻轻揉起了手腕。他固然能这么写字,但连ri疲累再加上一口气答完,此刻已经累得有些狠了,发现此刻时辰早已过午,他一时意识到肚子再次空空如也,少不得便开始吃这试场中的最后一顿饭。心头轻松再加上不需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