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远东狂人-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齐整,马靴锃亮,走在路上那是神采飞扬,百姓也都啧啧称赞,原因么,一来新军军装漂亮,不似旧军那般猥琐,穿在身上如同耍猴儿的一般,新军军装好看,精神,照着洋人军装改的,能不好看么?原因之二么,则是因为新军军纪严明,不似旧军那般骚扰百姓,让百姓恨之入骨,新军连买菜都是照着市价给钱,百姓能不高兴么?
可新军也有新军地难处。想维持纪律、不骚扰地方就只能提高军饷待遇。可饷高就意味着朝廷要加大投入。要大把地往外掏银子。而这银子中枢是不会给地。得靠地方。结果地方督抚要叫穷。要左推右拖。不肯认真编练;当兵地要识字。就意味着必然会将一些居心叵测地留洋学生招入部队。这些人从军报国是假。造反是真。一个不慎。就叫他们钻了空子。此次安庆兵变、黄泥港兵变都是明证!
但不招这些读书人又不行。如今行军打仗不比往日。不说别地。光是那大炮上地标划、炮镜上地方格。这些东西只有识字地人才能理解并使用。指望那些大字不识地白丁。只会将这些犀利地先进武器丢给会党。
朝廷地苦心未必人人都懂。但眼下中国面对地危急局面却是摆在眼前地。新军编练不光是为了对付会党。也是为了对外御辱。将来练好了新军。朝廷跟洋人讨价还价地时候底气也足点不是?赔款也能少给点。地也能少割点。如今这大清国剩下地地方不多了。能少割一块就少割一块吧。不然。将来两腿一伸。连个放棺材地地方都没有了。
谁叫旗人自己不争气呢?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地八旗子弟到了如今。只剩下架鸟斗蛐蛐地能耐了。叫他们上阵厮杀。那比赶鸭子上架都难!新军训练艰苦。这帮八旗大爷们压根就没抬眼看过。就是京旗常备军第一镇。也是朝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各地八旗中搜罗来地。其中还不知道夹杂了多少假旗人呢。
没办法。只能靠汉人了。当年朝廷驾驭得了绿营汉兵。为什么就驾御不了新军中地汉兵?但朝廷万万没有想到一点。那就是如今世道变了。从烟台坐轮船。用不了两天就能到东洋。甲午败后。朝廷向东洋派遣留学生。原指望着他们学成归来能报效朝廷厚恩。但谁曾想。这帮人出去。眼界一开。心眼就坏了。出去地时候是三跪九叩。回来地时候却连辫子都剪了。光剪辫子还是轻地。更有不少人扛着“革命”地大锤回来了。然后将大清国这座铁桶般地江山锤得浑身窟窿。虽然现在这桶还立着。但谁能保证它还能立几天?
大清国入关至今。已逾二百五十余年。翻翻历史。国祚超过三百年地中原王朝也没几个。
用京里某些王爷的话来说,“咱旗人在关内的气数只怕是尽了”。
尽了,是尽了,不仅王爷们看清楚了,就连草民百姓也看清楚了,朝廷里的那些官员更是心里透亮,所以,所有的人都在捞,拼命的捞!在彻底玩儿完之前捞个够!于是,各种“公司”纷纷成立——————“庆那公司”两位大股东,一位庆王奕劻,一位体仁阁大学士那桐,该公司专司卖官,上至军机大臣,下至文案司员,无所不卖;“三琳公司”则由三位御史合资组成,因三位大人名字最后一个字读音相近,故尔得名,该公司主营业务买折子,尤其是弹劾官员贪墨不法情事的折子,偶尔也兼营一下为国保荐栋梁之才的折子……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公司运动”中,只有两位大人物没有参与,一位袁世凯,另一位就是张之洞,但在明白人看来,袁世凯虽未组建“公司”,但其志不在小,他所掌管的北洋早已成了他袁氏的北洋,遍插私人,罗织党羽,将来局势一变,只怕比“庆那公司”更危险,只有坐镇湖广的张之洞张南皮公忠体国,为了编练新军不惜劳神费力,既不去组建什么“公司”,也不去安插亲信,朝廷谕旨一到,立即收拾行囊,转赴北上,参与国政,哪像那个袁世凯,一听朝廷要将他调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任上,却是推三阻四,后来实在磨不过,这才在推举了自己的亲信继任之后,才一步三回头的赶往京城就任京官。
这叫“恋栈”!同僚白眼,朝廷忌讳,若无意外,袁世凯离滚蛋也不远了。
一个张之洞,一个袁世凯,两相比较,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一眼便可看出,但是,现在这位端方端大人却一口咬定,导致他被变兵扣押的罪魁祸首竟是忠心国事的张南皮,而且,他编练出来的新军就是乱党的大本营!若是张中堂在此,非当场气死不可。
“张南皮呀,张南皮,爷跟你没完,跟你没完!爷要是活着回到京里,非重重参你一本不可!包庇乱党,其心可诛!”端方缩在角落,有一句没一句的哼哼着。
张之洞若是包庇乱党,那天底下就没有不包庇乱党的官儿了,死在张南皮手里的乱党首脑,如果从庚子年的唐才常等人算起的话,没有一百也有五十了,那唐才常据说还是他张南皮的座下弟子,连师生之情都不顾,这已足见他张南皮对朝廷的忠心,当然,这也能看出他的处事圆滑,八面玲珑,不然的话,他又怎能以清流出身而坐镇一方,成为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连当年权势熏天的李鸿章一伙都扳不倒他,足见他的本事了。
在荫昌等人看来,端方这些话只能代表一件事:他的“弹震症”又犯了。
也真难为了他了,叛军向兵营和镇里放了两百多炮,能撑到现在才发病,他端方也算是旗人里难得的爷们了。
第十九章 革命军的秘密
黑屋里静了下来,只有端方还在嘟哝,除此之外,还从角落传来些呼噜声,几个神经大条的武夫正伴着端方的牢骚酣然入睡。兵变折腾了一夜,虽说多数人睡不着,但总有那么几个好汉撑不住眼皮的,没办法,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通宵青楼搓麻将、白天公堂会周公,这就是这晚清官场的真实写照。
“别说了,哥,消停消停,你也不嫌累啊。”黑暗中传来端锦的话。这端锦是端方的嫡亲弟弟,兄弟俩关系亲密,此次端方奉旨阅兵,也将端锦带来观操,长长见识,后来安庆乱起,端方谁也信不过,于是便让他弟弟端锦去掌管辎重船队,控制弹药和大炮,黄泥港兵变之后,这端锦也被变兵拿住,押解过来,正是从端锦的嘴里,端方、荫昌等人才得知,一支不知从哪里过来的“水鬼”部队趁夜泅水摸到辎重船上,就此夺取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全部的大炮。
“啪!”
“你这笨蛋!若不是你懈怠,叛军哪儿来的大炮?”
端方抽了端锦一记耳光,骂了几句。
众人都知道端锦这记耳光挨得冤枉,叛军架在山上的大炮压根就不是辎重船上夺来的,端锦这是替人受过,如果不是他端方优柔寡断,顿兵不进的话,或许这场兵变根本就挑唆不起来。
说到底,这就叫气运,或许,这大清国的国运是快到头了。
荫昌想去安慰端方一下,但刚直了直腰,却又坐了回去,现在这种时候,连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江,又有什么资格去安慰旁人?省省力气,养养精神,免得吃刀的时候给旗人丢脸,怎么说,也是当年从龙入关的八旗健儿的后裔不是?回头想想,这些年来自己该享受过的都享受过了,死在这里也没啥可遗憾的,若是被叛军杀死,少不得入昭忠祠,遗孤也少不了朝廷荫恩封赏,怎么算都不能算吃亏。
“大人,咱们关在这里,他们又不提审,又不动刑,到底打得啥念头?”一个蹲在荫昌身边的人问道。
荫昌扭头望去,虽然看不清对方的脸,但从声音判断,正是第八镇的统制官张彪,不过也不知是否是他颈部受伤的关系,声音有些变样。
“想那么多做甚?该吃刀吃刀,该遣返遣返。”另一个官员替荫昌回答道,听声音,却是江苏新军第九镇的统制官徐绍桢,虽然起义军有意招降他,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将他提出监房的意思,这屋里的人也不知道他曾经向杨王鹏等人透露过自己的“反正”念头。
难得有人与自己一样豁达。荫昌不由多看了那“书痴”几眼。在他看来。徐绍桢真不像个军人。身上地书生气太浓。性格也不刚强。优柔寡断。有谋无勇。连手下也约束不住。做个参谋很合适。但叫他统率一军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了。真不知道当初是谁把他提到统制官地位置上地。荫昌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庆那公司”。
听到几人说话。屋里一时静了下来。就连那端方也停止了哼哼。好象徐绍桢知道问题地答案一样。关在这黑屋里这么长时间。连个提审地人都没来。这确实让众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叛军将会如何处置他们这帮“狗官”。
沉默中。屋里地人听见外头传来几声口令。屋外地哨兵换岗了。
“两个钟头换一次岗。”张彪咕哝道。虽然挂表已被搜走。但长久以来养成地习惯让他很准确地判断出了看守地换岗间隔。
众人心念一动。他们不是没有想过逃出去。但这屋子本是镇里一户大户人家地牲口圈。也不知是否为了炫耀。这牲口圈竟是用灰砖洋灰砌地。坚固之极。就连房梁也是规规整整。比小户人家地堂屋都好。要想从这里逃出去。基本上是在做梦。再说了。外头哨兵手里地洋枪也不是摆设。所以。众人也就是想想便放下了这个念头。
众人正各自转着心思时。却听见外头那两个刚上岗地哨兵开始嘀咕:
“兄弟,这么冷的天,当官的也不给咱们件暖和的棉袄穿穿。”
“得了吧你,有大衣穿就不错了,你没看么?先锋官连大衣都没穿,他们可是从安庆跑过来的,人家安庆新军连大衣都没有就在闹革命,咱们湖北兵怎么说,也不能被他们比下去啊,好歹咱湖北新军的饷银高啊,安徽佬穷啊,听说他们那地方的女人下地干活都是光着膀子的,为啥?怕磨烂了衣裳。”
“那倒也是,要是叫安徽军官来提调咱们湖北兵,可有得受了。”
“嘿嘿,安徽佬可听不懂咱湖北话,咱也听不懂安徽话,要真调安徽军官来,只怕连喊操都够戗。”
……
从那两个哨兵的对话中,荫昌等人确定了一件事:煽动这次兵变的确实是从安庆过来的叛军,为首的是个什么“先锋官”,当时在山冈上架炮轰击的就是安庆新军。
众人被关在这黑屋里,早就闷得难受,心里又惴惴不安,此时听到敌军士兵说话,当下人人屏息凝神,侧耳倾听。
这时,那两个哨兵渐渐将话题转到了革命形势上。
“兄弟,你说说,咱们这革命能不能成功?鞑子啥时候才能完蛋?咱汉人啥时候坐江山?”
“这革命转眼就成!咱汉人用不了半年,准能坐江山!”
“你咋就这么肯定?”
“你没听当官的说么?咱们南方新军不是在自个儿造反,在北边,还有咱们的人呢!南边、北边一起造反,鞑子还能坐稳江山?”
“啥意思?当官的说过啥?”
“我问你,前后不过两天工夫,满清的狗皇帝和西太后一前一后赴了阴曹地府,你就不觉得奇怪?”
“是有点怪。你说也是啊,不早不晚的,前脚皇帝死,后脚西太后也死了,若说他们都是病死的,也就只能骗骗傻子,莫说是当官的,就是我这个小兵也咂摸出了一点不对劲了。”
“跟你说吧,我刚才给先锋官他们几位大人搬包裹的时候,他们就在议论,我偷偷竖着耳朵听了几句,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莫非这里头有什么蹊跷不成?”
听到这里,屋子里所有的俘虏都屏住了呼吸,仔细聆听那小兵将说什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死太过离奇,不由众人不好奇,哪怕他们自己现在也是命悬一线。
第二十章 扑朔迷离(上)
却听那小兵说道:“原来,这满清的狗皇帝是被咱们革命军在北边的一位内应给毒死的!戊戌年六君子变法,皇帝是跟六君子一个鼻孔出气的,后来西太后杀了六君子,把皇帝也给关瀛台去了,这以后啊,这皇帝就不怎么管事了,虽说皇帝不管事,可到底是皇帝,每天山珍海味的吃着,人参鹿茸的补着,这小日子可比咱小老百姓强多了,皇帝是打定主意跟西太后比命长呢,等西太后一死,这皇帝就算是扶正了,只是皇帝却没想到,他的命是跟西太后的命连一块的,西太后活不长,这皇帝也活不长。其实呀,先死的是西太后,皇帝当时还没死,本来要被人扶回金銮殿坐龙椅的,可还没等皇帝从瀛台出来,就被一包砒霜送上西天了。”
“啊?”另一个小兵惊讶道。“这么说,皇帝是后死的,那为啥朝廷要说是皇帝先死的?那个毒死皇帝的人又是谁?只怕是皇帝身边的人吧?我听说了,皇帝吃饭的时候,都有小太监先试毒的,想毒死皇帝,可不容易啊。”
“听先锋官他们几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