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1903-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吹谝淮纬笕恕!�
“托大人的福~”徐天宝笑着给周学熙戴了一顶高帽
周学熙笑道:“现在我可以带你进京了。”
“进京?”徐天宝一怔
“对,京城里有一个人想见见你!”周学熙笑了
徐天宝笑问:“不会是哪位大人吧?”
周学熙笑而不语
夏明顺插嘴问道:“东家,那这位陈先生的事情~!”
徐天宝答道:“陈联泰是中国机器界的老字号,我早有意向与陈老板合作。”说罢徐天宝走到陈濂川面前,要和他握手。
陈濂川久居广州,那里洋人多,陈濂川接触到的洋人也多,对于握手的礼节很熟悉,于是陈濂川也伸出右手,和徐天宝握手
“徐老板,想不到你这么年轻。”陈濂川笑道
98药方?
就在徐天宝的机器在展览会上挫了日本人的威风之时,在美国的缅因州军港朴茨茅斯,1905年9月5日,日俄双方在美国经过了长达25天的谈判后,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正式结束了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日俄两国代表于8月在美国朴茨茅斯开始议和谈判。清政府曾分别向日、俄及其他各国声明,日俄议和条款内倘有牵涉中国事件,凡未经与中国商定者,一概不能承认。清政府还一度想参加和议,因遭到日俄双方的反对而作罢。日俄在议和期间,无视清政府的存在,对其声明不予理睬。
这场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以中国的东北为战场,东北人民在长达19个月的时间里惨遭兵燹之灾,丧亡无计其数。日俄两军建筑炮台、挖掘战壕、修垫车道时,拆毁民房、毁坏民地、砍伐树木、驱使民工,无一不使东北国人遭难。仅海城杨家园子等21屯,地亩禾苗被毁1万余亩,树木被砍伐5万余棵。战后侍赈灾民即38413户。据俄军统计,俄军粮秣的85%取自中国东北,约90余万吨。清廷方面统计,东北人民死于战火的约2万人,财产损失折银6900万两。
甚至连日本人办的《盛京时报》(1906年10月18日)也不得不承认,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中国人民遭受如此深重的灾难,可是战争结束时,战败国沙皇俄国“不割寸土,不赔一个卢布”(尼古拉二世语),却要中国人民去接受战胜者的宰割。
消息传回国内,许多立宪派人士关心的不是中国的国家利益受到何种程度的损失,而是为日本的战胜叫好。在他们看来,日本象征君主立宪,俄国象征君主专制。现在君主立宪的日本轻易地击败了君主专制的俄国,说明君主立宪制比君主专制制度更加优越。对于很多对西方政治略知皮毛的立宪派人士看来,这是驳斥保守派最有力的武器和证据。似乎中国之病,只需要这贴良药即可。于是,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宪政的改革,就变成刻不容缓的事情。
日本的胜利,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了激荡中国近代社会立宪思潮的导火索。素有北方清议之名的《大公报》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立刻刊载文称:“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尽管将两国交战之结果简单归于政体之不同,难免有流于浮浅之嫌,但此文却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社会上众多支持立宪的人士的心声。立宪人士的积极奔走,再加之报纸舆论的广泛宣传,一时间,立宪似乎发展成为一股全国性的思潮。
“穷则变,变则通”。朝中重臣袁世凯、周馥、张之洞等人在其他官员和立宪派的推动下,联名上书,请求清朝政府实行立宪政体,并提出了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其他国家宪政的请求。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立宪”的口号,挂起“预备立宪”的招牌,特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由于发生了9月份的吴樾炸弹谋杀案而推迟至今。原定出国的兵部侍郎徐世昌已获任巡警部尚书,商部右丞绍英在谋杀案中受伤,均不能成行,清廷另任命尚其亨、李盛铎代替。
所以,在周学熙带着徐天宝进京的时候,北京城里几乎人人谈立宪,各个说改良。
“袁大人揽天下重兵,又深得西太后宠信,若他体察世界大势,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时的重臣伊藤诸人,主持立宪,一定成尊主庇民之大绩~”
“我看未必,袁大人与铁良不和,欲借势以谋权罢了~!”
马车从街边走过,几句路人的私语敲好被徐天宝听见,他望向周学熙,周学熙说道:“不立宪即革命,二者必居其一,振华曾游学西洋,见识不少,说说你的看法,如何?”
徐天宝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说道:“听说要见袁大人,我连夜书写了一份心得,希望能劳烦周大人转交。”说罢徐天宝双手奉上。周学熙郑重其事地接过信封,用眼神征询了一下徐天宝的意见,徐天宝点头,周学熙便拆开信封,打开里面的信纸,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周学熙出了一口气,说道:“人才啊!”说罢,周学熙小心翼翼地把信纸收回信封,又郑重其事地把信封收好。
◆◆◆◆◆◆◆
北京袁宅
二门内的花厅;摆着一张狮仙斗堂的八仙桌;几个人正围着桌子吃饭;屋子里盘了地火龙;烧的暖融融的。一屋人众星捧月的般的围绕着一个矮胖子;屋内甚热;他穿着灰色长衫便服;一条粗大的辫子绕在脖子上;两道粗眉下是一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谈笑间顾盼雄飞;通身的枭雄气宇。
“皙子;继续讲你的文章;我听着呢!”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北洋大臣袁世凯,坐在他左边的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长脸细眼举止动作潇洒风流;他是湖湘一代大儒王辏г说娜胧业茏友疃取T谒冶咦模闶橇菏口薄�
杨度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取秀才。光绪十九年年(1893年),顺天府乡试举人;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会试均落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自费留学日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一等一名是未来的北洋政府的财长、杨的共事和政敌:梁士诒。由于梁士诒这个名字被说成是“梁头康尾”,而“康梁”因为戊戌变法,正为慈禧太后所恨,所以,梁士诒被除名。杨度受到牵连,又是“湖南师范生”,且在日期间有攻击朝廷,策论中有不满朝廷的言论,疑为唐才常同党和革命党,也被除名,并受到通缉。
1904年,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与汪精卫同学。三十一年(1905年),杨度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后又被推举为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他带头请愿,要求废除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发表《粤汉铁路议》。他以总代表的身份回国,根据他老师的对策,提出官绅筹款自办。拜见张之洞,得到张的支持。不久粤汉铁路收回自办,他圆满完成任务,声望大增。
“大人方才问道;这中国如何能够富强……愚以为富国必先强兵;否则就像一个稚童怀揣金宝于闹市行走。而强兵又在教育;如日德例。德人曾说,他们与法人之间的战争胜负,早在学堂里就决出了。”杨度端起水晶高脚杯;喝了口葡萄酒。
袁世凯微笑道:“皙子所言;我又何尝不知道?你可知道,我主张废黜科举,可把天下读书人都得罪咯!”话虽这么说,但是袁世凯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后悔和畏惧。
废黜科举在当时所引起的巨大震荡,对于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尤其是对读书人来说,是天翻地覆的。不过,好在袁世凯给他们留了后路,他通过创设各种学堂,选派学生赴国外留学,对于已经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分别按照不同年龄段,做不同的安排:
30岁以下的,易于改行,让他们统统进入新式学堂深造。
35到50岁的可以进入速成师范之类的学校,将来毕业后也能当个教书先生糊口
50岁到60岁之类的,酌情给予一定的闲职,以示安慰
这种做法也一度遭人诟病,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阻力和震荡是巨大的,必须有充分的缓冲才行。
杨度继续道:“愚以为,以中国而言,国家富强之本;只有宪政!共和人人皆称自己总统职份,人多生僭越之心,你争我夺,永无宁日。以我国的国民素质来看;若无君主为万世法统;则宵小之辈必会觊觎总统大位;国将不国!”
后来,杨度把他的政治观点整理成一部打坐——《君宪救国论》,分上中下三篇,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那就是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
杨度兴致勃勃地说道:“我在日本的时候;曾经和大教育家嘉纳治五郎深谈过;嘉纳先生曾言;中国不缺资源;不缺人力;唯一缺的就是人才;所以行宪政的基础是教育!嘉纳先生曾断言;如果中国人能改变一盘散沙的国民性;效法德国、日本;大力倡导西学;二十年之内必可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工业国。”
袁世凯正要接话,家仆前来通报,说周学熙周大人前来求见,与他同来的,还有一个年轻人。
袁世凯抚掌大笑,说道:“皙子、翼夫,咱们来见见这个徐天宝吧!”
杨度笑问:“可是热河建厂,与英人烟草公司争锋的徐振华?”
“正是!”袁世凯把盘绕在脖子里的辫子送了下来
99北京密议
1905年10月,袁世凯与徐天宝第一次见面,在场的还有周学熙、梁士诒和杨度。这次会面谈了哪些内容,没有第六个人知道。后世的史学界将其称为“北京密议”,列入中国近代史的天字第一号谜案。后世史学家翻烂了所有档案都没有查到这次会谈的内容,只能从后来袁世凯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入手,揣测出一些可能性。经过无数专家教授十年多年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徐天宝正是通过这次会面,迈出了进入北洋集团的实质性一步,因为这次会面之后,徐天宝就被委以承德劝业道道员一职,驻赤峰县,直接隶属北洋大臣袁世凯管辖。因为徐天宝没有功名,所以还得走走形式,花一笔钱捐了一个从三品顶戴。
徐天宝回到赤峰是,牛知县亲自在城门口迎接。毕竟人家是三品道台,虽说是捐班,可总比自己这个七品知县大了许多级。同来迎接的,还有那个稀里糊涂就拜了把子的米振标。虽然一个隶属北洋大臣,一个隶属毅军,但是袁世凯就是从吴长庆的毅军里走出来的,所以两家颇有渊源。
“观察大人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成就,果然是江山自有人才出!”牛得禄打着哈哈
米振标也是一抱拳,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老弟你如今贵为道台,我这个当哥哥的也得向磕头咯。”
徐天宝哈哈一笑,合手还礼,说道:“承蒙袁大人看得起,给了一个职衔。功名与我来说都是虚的,我之所想,无非是为百姓谋福罢了。”牛知县也笑了,随后说了些场面话,便与徐天宝和米振标一起去县衙喝酒。
来陪酒的除了牛知县,还有县内的一些大户,诸如徐老爷、田魁、天一楼东家程天一、祥记米铺的老板周吉祥,还有开办牧场的闫鸿运和闫鸿发兄弟。主要人员和上次商议赈灾时差不多,只是多了些个小老板。
宴席摆在晚上,灯火通明中,鼓楼上济济一堂的赤峰县文武官员,大家衣冠整齐,各官相互寒暄作揖着。乐班在卖力吹拉弹唱,所闻是鼓乐喧天。依大清官筵的习惯,是首先上大菜,所谓的五割三汤,交替上五道盛馔和三道羹汤,再配上曲乐,以一开筵就造成一片喧阗隆重的热烈气氛。
第一道大菜是烧鹅,接着又是烧花猪肉,烧鸭。顿烂跨蹄儿,烧鹿,锦缠羊等大菜。每个烧禽都是整只,以显示气派豪大。捧上来后,由厨子当场切割以方便各人取食,所以称为五割。接下来是三汤,五割三汤后,宴会基本礼成。接下来各人可以从容的饮酒品味。
这时就肴核杂进。水陆珍馐,多至数十品。除了菜肴奢侈外,宴中所用地器皿也非常讲究,菜肴用大铙碗,蔬品用小磁碟添案,小品用攒盒,然后都用木漆架架高,以便美观。连各人喝的酒都有茉梨花酒,木樨荷花酒,河清酒。竹叶清酒,菊花酒等等达十种之多。正菜上后又是各种的茶果甜食,各人看戏、听曲、下棋、打双陆,纵情享受。
这还是赤峰县这个小地方,如果放在京师,江南等地,官场筵宴,就更为奢侈,肴馔至四、五十品比比皆是。
想想现在清末连连天灾。流民遍地,然后官员们是如此地奢华靡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