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毒清 >

第475章

毒清-第475章

小说: 毒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势的逆转,仿若就在一夜之间,短暂的闲暇之后,京畿危急,安徽两湖危急,在太平军复克九江之后,杨猛这边也遇到了麻烦。
  麻烦不是来自朝廷,而是来自杨猛的老相识,湖广总督吴文镕。
  吴文镕是新任的湖广总督,从云贵调职湖广,这位心里也不怎么痛快。在云贵虽说全力多少受些限制。但现在的云贵却是最安全的所在。孙子才愿意做这湖广总督呢!
  但既然坐上了,就要承担责任,前任徐广缙丢了武汉三镇,被革职拿问,前前任更好,死在了武汉三镇,吴文镕估摸着,一旦长毛贼来犯丢城失地是难免的。丢城失地之后,该倒霉的就是他吴文镕了。
  好在杨家老三,守在了武汉三镇,事到如今只能让杨老三出蛰,去外面打长毛贼了。
  吴文镕想的是不错,可杨猛也得给他这个面子啊!一听吴文镕要在黄州堵太平军,杨猛当即就不干了,去黄州,杨猛也想,但现在不是时候。一旦太平军进了湖南,势必要回身打武汉三镇。虽说中间岳州缓冲,但谁知道左骡子顶不顶得住?
  一旦武汉三镇再度失陷,他的损失可就大了,炮厂、船厂的设备,都堆在了码头上,若是被太平军运走,自己还能追着打到天京?
  “吴部堂,在黄州设大营抵挡太平军,不是不好!但湖南那边的曾涤生,不知是个什么物件,一旦湖南有失,武汉三镇势必腹背受敌,兵出黄州不可行!
  再者说了,如今的水师练勇,尚在整训之中,再有两三个月,才是出战力的时候,就这么拉上去,损失多了,你吴部堂怎么说?”
  总督府之中,面对吴文镕和崇伦的请求,杨猛翻了翻白眼直接就拒绝了。
  “杨军门,那你就看着湖北丢城失地?”
  涉及到前程,涉及到身家性命,泥菩萨也有三分火气的,更别说掌握着两湖军政大权的吴文镕了。
  “武汉三镇不失,则湖北不失,武汉三镇有失,再多的地盘也守不住!”
  安庆、九江、武汉三镇,是长江水道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弃武汉三镇不守,去守什么黄州,吴部堂,你是嫌咱们败得不够快吗?
  据前线所报,这次长毛贼增派了人手,三万长毛贼,可不是好对付的,我这八千上去也是白搭,加上湖北的几万兵,也是白搭的货!
  吴部堂,听我一言,咱们就在武汉三镇观望即可,湖南有个办团练的曾涤生,只要武汉三镇不失,咱们说不定还能两厢联手大败长毛呢!”
  杨猛说的是实话,八千练勇加上两千多新军,虽说对上三万长毛,只是三倍多一些,但杨猛还真是没有必胜的把握,若是手里有一万新军,这仗怎么打都成,掺上那八千只会玩刀的练勇,一万军马,能赶上五千新军的战力就不错了。
  虽说在岳州,有八百打几万的战绩,但岳州的江边大营,多是些没有战力的人,真对上太平军的主力部队,恐怕一万新军战三万太平军精锐,也是胜负难料啊!
  毕竟,真正的战场硬捍,战略战术也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手里的武器再好、兵员的素质再高,一旦出了昏招,也是必败的战局。
  杨老三的话虽有理,但吴文镕也有不得不去的原因,除了害怕丢城失地之外,朝廷的谕令,也是他的一个紧箍咒。
  “杨军门,此去黄州,你为先锋!”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杨老三终是驻防在武汉三镇的,只要是两湖的兵马,吴文镕都有权力调派,既然杨老三不识相,吴文镕也不会客气什么的。
  “谁他妈愿意谁去,和杨老子玩硬的,你找死呢?”
  翻脸这玩意儿谁不会啊!吴文镕的法子不成,再说了,杨猛也有心让太平军在湖北闹一闹,这样也便于自己开设武庄,守黄州,并不是昏招,想来吴文镕的幕中,也是有能人的,遏制住黄州水道,长毛贼只能入湖南与曾涤生死磕了。
  吴文镕虽说是湖广总督,但职责多半都在湖北,湖南的骆秉章加上团练大臣曾国藩,足够顶缸了,只要他守住了湖北,就是大功一件!
  “杨军门,部堂大人主政两湖,有统管两湖军政的要务在身,您毕竟是驻在武汉三镇的,这个时候,还是要帮着部堂大人分忧的。”
  一直做着应声虫差事的崇伦也发话了,由布政使到一省巡抚对他来说,无疑是个飞跃,数数天下的满蒙臣工,又有几多在小封疆的位子上徘徊呢?
  只要这次保住了湖北,下一任就是真正的疆臣,自长毛贼起事以来,朝廷已经伤了数位总督、巡抚了,这次长毛犯湖北,对崇伦来说也是个机会,劝动了杨老三,让他帮着吴文镕守住了湖北,那自己就能跟着分润一些功劳了,到时候朝廷缺了疆臣,还会不用自己吗?
  做疆臣入军机,他崇伦也不是个没有大志向的人!
  “统管两湖?老子还统管五省水师呢!说这个没用!如今的战机不在黄州,在武汉三镇,没有朝廷的谕令老子绝不发兵!”
  身在武昌,受吴文镕统管也是应该,但有些东西杨猛是清楚的,吴文镕想在黄州拒敌,也不只是他自己的想法,朝廷那边也是有命令的。
  吴文镕手里没有谕令,就奈何不了自己,这时候正是消磨朝廷在湖北军事实力的好时机,即使不得不去,杨猛也会借机坑了吴文镕和他手下的军马。(未完待续。。)


 第五百六十六章 厚与黑(四)

  若是比管辖权的话,杨猛确实比吴文镕多了三省的兵权,但这个兵权只是团练而已,至多可以在五省之地协饷而已,算含金量的话,杨猛这个五省团练,比之湖广总督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但杨老三这话说了出来,吴文镕也不得不好好的思量一下,万一这杨老三负气离开武汉三镇,对湖北来说,就是折了双臂,与杨老三置气,损失太大。
  南北的长毛贼一动,朝廷那边就有了谕令,吴文镕率军守湖北,骆秉章和曾涤生守湖南,朝廷并没有调派杨老三的意思。
  细细的一想之后,吴文镕的心里也有了计较,怕是杨老三之前的风头太盛了,朝廷有心要打压杨老三一下。
  想来自己就是说动了杨老三去黄州,朝廷那边弄不好还有掣肘的手段,不败之将,而且还是一员汉将,不怎么受控制的汉将,对朝廷来说非是福事。
  杨老三和曾涤生同为团练大臣,而且这曾涤生任职的时间还比杨老三长那么几个月,曾涤生寸功未立,杨老三已经有了杀散岳州大营,收复武汉三镇的功绩,若是杨老三这次再挫了长毛贼的西征之势,那数遍大清,武功上谁能匹敌?
  如今的带兵大将,东有向荣、琦善、胜保,北有僧格林沁,西有杨老三与曾涤生,这六人之中,僧格林沁的名头最大,但至今寸功未立不说,还让长毛贼在北方肆虐。
  向荣、琦善,更不必说。跟着看戏是好手。打仗?这事儿谁知道呢?
  胜保!自打湖口一败之后。出兵数次,次次败北,虽说这厮笔杆子耍的好,但在江南之地,却落了不怎么好听,兼着无比晦气的诨号:败保!
  曾涤生这个书生,看来这次被朝廷寄予了厚望,朝廷的意思不难理解。扶曾涤生压杨老三,看来他吴文镕也是过分的关注湖北的事情,忘了朝廷这一节了。
  “既如此,那湖北的防务就交给杨军门了,崇伦辅助,我自提大军,去黄州布防!”
  有些时候,话赶话赶出话,这思路也是一样,杨老三若不是如此的跋扈嚣张。吴文镕也想不到朝廷这茬,现在想来。自己找杨老三过来议事,就是天大的谬误。
  若真带着杨老三在黄州立了不世之功,那比丢了湖北,对他吴文镕的危害都要大得多,想明白了朝廷的意思,吴文镕也不再坚持了。
  有杨老三坐镇武汉三镇,自己能调派的兵员也多一些,两三万官军,加上湖南曾涤生的湘勇,还有湖南各地的绿营兵,打一打长毛,虽说难胜,但大几万人马,想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这他妈还像人话,早说不就好了!你吴部堂放心,杨三不死,武汉三镇不失!”
  这期间吴文镕悟通了什么,杨猛清楚,无非是官场二字而已,吴文镕手里的谕令,杨猛早就知道了,这事儿不是别人的手笔,正是军机首辅祁寯藻的巧妙高。
  四色棍那边早就有心调杨猛去九江或是安庆一带,战事顺利的话,让杨猛去天京围城,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个时候祁寯藻这位老成之臣发话了。
  由头也是杨猛的军功,杨猛起的虽晚,但却有搏天下第一武将声威的苗头,这对满清朝廷没多少好处的,里面道理,四色棍自然门清,祁寯藻稍一提点,四色棍也就顺水推舟的搁置他杨猛了。
  局势糜烂成这个鬼样子,还有心耍官场那一套平衡的手法,杨猛也只能叹一句,大清委实是地大物博啊!
  或许祁寯藻那是想的深沉、老成之谋,但如今是什么时候,正是太平军最巅峰的时候,仗打的一塌糊涂,到想起瓜分胜利果实了。
  前世满清能平太平军,除了一个地大物博,还能怎么说?
  这也是暗中指出了读书人,这一阶层的实力,朝廷虽说无能,但并不代表读书人都是无能的,瞧曾涤生的样子,压根儿就不是个知兵的人,他若是坐镇也就罢了,让他做主领兵打仗,这样都能胜,只能说明读书人隐藏的潜力是巨大的。
  “这样最好!”
  已经撕破了脸,吴文镕当然不会和颜悦色了,说了一句送客的话,杨猛也知机,掉头就离开了总督府。
  四色棍和军机们的谋划是不错,让带兵的汉臣们相互制衡,可江南之地,带兵的几个汉员,向荣基本是个废物,统湖北兵员的吴文镕,纠合的那些绿营兵,比向荣的军马还差,摆摆架势还凑活,真正要论打仗的话,怕是拿着棍子的百姓,都比他们强不少,湖南的骆秉章也不消说,湖南的绿营精锐,怕是都在提督鲍起豹手里,人数也只有几千,守长沙都难,出城打仗,怕是鲍起豹也没那个胆子。
  剩下的曾涤生,如今也有些浮躁,闹不好上去也得吃败仗,湘军的陆勇,对太平军来说,算是劲敌,但新建的水勇,怎么说呢?怕也是废物之流。
  再有一个就是岳州的左宗棠了,岳州营是杨猛训练出来的,有多大本事杨猛清楚,守岳州,这些人马足够了,曾天养的三万太平军,就是齐聚岳州城下,怕是要讨不到好处。
  左宗棠出岳州,那情形就不好说了,岳州营,能打出去的兵,也就两三千,算上自己留在岳州的新军,拢起来也不过四千数,现在左宗棠想偃太平军之锋,人数上还多少差了一些。
  自己这边的情形,比左宗棠还稍差一些,武汉三镇与岳州相比,重要的多,若是太平军分兵的话,打岳州,五千人就差不多,打武汉三镇,怕是最少万余人。
  一旦让太平军打到武汉三镇,守城就变得麻烦了,主动出击。八千练勇两千新军。加上翻江龙。倒是能和太平军争一争,但结果如何,杨猛也不敢打包票的。
  但武汉三镇必须要守住,胜也得是个惨胜,不然朝廷那边又要打自己的主意了,应对太平军的西征,立功的只能是曾涤生、左宗棠与自己,剩下那些。只是太平军立功的对象而已。
  回府的路上,杨猛想了想西征的局面,回到府中之后,他开口问的却不是西征而是北伐。
  “雅月,说一下北伐部队,林吉李的局面。”
  “爷,自怀庆撤围之后,太平军自垣曲西进入山西,经平阳、洪洞、黎城之后,东入直隶。兵锋已经到了临洛关。
  临洛关的守备不济,怕是要被攻克。若是太平军沿临洛关北上的话,京师那边就危险了!”
  古雅月说的这些还真不是杨猛想听的,他要听的是太平军的补给,林吉李三人的队伍,是太平军的精锐,只要有了补给,无论是流动作战,还是固守待援,都能牵制朝廷大量的精力。
  虽说林吉李三人是个必败之局,但杨猛还不想让三人过早的溃败。林吉李三人的大军,清一色的全是南方人,怕是再打一段时间,就要在天气上吃大亏了。
  一旦入冬,衣着单薄的太平军想要在短时间之内,筹备两万多人的冬衣,很难,很难!一旦战事持续到了冬季,僧格林沁的京营和蒙古骑兵,就有了用武之地。
  “他们的补给如何?”
  “勉强饿不死而已!”
  古雅月一句话,就说出了林吉李三人的窘境,虽说一路打到了临洛关,但三人的大军,也在崩溃的边缘徘徊啊!
  “芷晴!让直隶一带的理教人员,趁尚未入冬,到各处的当铺赎买两万人的冬衣,让广州的泰辰,准备十万人三个月的粮草,这些物资一律囤积于天津、霸州以南,沧州以北的乡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