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391章

顺明-第391章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官的投靠则是交封书信上来,以示早有沟通,上面写着些某某愿意投靠效忠的话来。

这种投名状,若是投靠的那人事败,这些书信被搜出来的话,也是一桩大罪,若是从前的这种局面,这些有功名的文官们,不过是做个姿态,打个招呼罢了,这些做事素来讲究个分寸的文官们此次却这般的不管不顾,死乞白赖的靠上来,完全是因为形势不同。

中原腹地的李闯、曹操且不去说他,这鞑子的大军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在北直隶如入无人之境的行为,着实是震撼了一批人。

皇帝权威的来源,一方面是祖辈的传承,二方面则是维护住这个国家的存在,能够保护他的臣民们不受外来蛮族的侵扰,能够平安喜乐的生活下去,或者说能够生存下去,这才是王权和这个国家存在的底线。

现在这鞑虏大军五次入寇,如果不是这横空出世的镇东将军、山东总兵李孟率领兵马战胜了鞑虏的军队,这说白了好像是个奇迹一般,在这一仗没有打之前,谁会相信会有这样的结果。

说的实在些,在这次的战斗之前,很多人想的都是大明怕是要亡国了,鞑子兵马如此的纵横来去,攻打京师怕也是轻而易举,这么多次的入关和抵抗,已经让人彻底的认识到这京师周围的大明兵马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既然关外的满清兵马能如此轻松的攻打京师,那么能轻松灭掉这个鞑子兵马的山东大军到底意味着什么,可就不言而喻了。

大明已经完全让人失去了信心,那恰好出现在眼前的山东兵马就是最好的选择了,而且大凡这卖身投靠的勾当,都是讲究个宁早莫晚,这等热灶头,现在不烧,难道等别人都来烧了再过来烧吗?

现在这些河间府的文官们已经是暗地里捶胸顿足了,心想在自己身边有这样的一股势力,自己却好像是乌龟一般缩到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事到临头才上前讨好,这是官场的大忌讳啊,做官这么多年,还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实在是惭愧异常。

所以这初次见面,就把示好的书信,效忠的文书交给了胶州营,看似是把把柄卖给对方的低能白痴举动,可实际上却是彻头彻尾的表示忠心,意思是我的把柄都给你们山东兵马了,那咱们定然是一条心。

当然了,这举动外人看来是高明无比的动作,但是河间府过来的这些官员人人都知道这么做,可见乃是个官场的常识。

李孟从做盐政巡检开始到今日也算是官场的老油子,尽管对这等勾心斗角的苟且之事不太了解,开始能大概领会其中的奥妙。

主簿袁文宏递给李孟的一叠信笺,李孟拆开了上面的第一封信,看了内容之后,其余的信也就是看看信封上的署名,全部是有官身的,那就没有必要打开再看,信笺内容都是千篇一律。

李孟笑了笑,随手把一叠信笺丢到边上的书案上,开口笑着说道:

“回去找周同知安排下,凡是给咱们写信的,都派人去送点回礼过去,同时让灵山商行派人去开个分号,河间府紧挨着咱们,和咱们亲厚点,总归是没坏处。”

袁文宏笑着点头答应了下来,在边上拿着笔飞速的记录,没有抬头,稍微沉吟下,又是开口说道:

“大人,今日来的六十名河间府州县乡绅,有十五人说是山东比起北直隶气候要好,愿意送部分家眷过来安家,剩下的四十五人说是子弟顽劣,愿意送到山东来从军,让胶州营帮忙管教一下。”

说到这里,袁文宏抬起头,用颇为严肃的语气说道:

“这六十名乡绅共送金三百两,银六千两,还有两倍于此的欠条,这些都是送到军需处那边,并有专人看管核准。”

金银之事,最难说清,偏偏袁文宏是出面接待这些文官乡绅的代表,收到的这些东西,自然要清楚严肃的算明白,并且走足了手续交到上面去,免得被人诟病,给自己添太多的麻烦。

对袁文宏的严肃,李孟不过是洒然一笑,表示没有放在心上,当然,那些人送给袁文宏金银的事情,他早就是心中有数,清楚的很。

这欠条则是民间的智慧了,欠条上说着某某人欠胶州营多少银两,胶州营肯定没有借给他们真金白银,可他们却肯定真金白银有多不少的还上,原因就是这次没有带足了银两,打个欠条做个补充。

河间府的豪族乡绅,做事就要比那些文官实在很多,直接就是送上金银物资作为礼品,然后把家眷子弟送过来作为人质。

送钱,送人质,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加实在的表示了,他们的忠心耿耿自然更会被人相信,李孟沉吟一下,开口下令说道:

“这些人的事情要快些办,他们的家属安排到掖县或者是平度州,好好待遇,那些子弟编入济南府的武装盐丁,按照常例对待。”

胶州营有许多在外办事的人员,维护这些人的忠诚度,除却培养对这个体系的忠诚和归属感之外,就是把他们的家属留在山东,这法子最为可靠,李孟这个安排也是胶州营的惯常规矩,不过李孟拍打了两下,又是开口补充说道:

“沧州的长芦盐场要尽快拿下,许给他们沧州的官员和豪族三成利,若是贪,四成也可以,尽快的把这个盐场出来的私盐控制在咱们自己的手中,免得互相冲突影响,反而不美!”

天下间两个最大的盐场,一是两淮,二就是这长芦,不过长芦盐场因为这些年北直隶屡次的鞑虏入寇,对生产和销售都是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以一直相对凋敝,但李孟知道,因为自己的存在,这北直隶估计会太平很长的时间,长芦盐场的生意恐怕也会兴旺发达起来,要不把这个盐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难道等以后让他给山东的盐业添堵。

而且在大军急速的回转,从南直隶回山东,原本还贴的很近的两淮豪商都是噤若寒蝉,只有方家的老二骑着快马在半路上追上大军,先是祝愿大军此去北直隶旗开得胜,然后提了个事情,说若是大军得胜,还要把长芦盐场抓在手中,免得今后麻烦。

现在大军进了河间府,自然没有放过这盐场的道理。

这边袁文宏又是记下,这位胶州营的主簿一边记录,一边在心中赞叹,大帅真是算无遗策,看来这次军费最起码不亏。

河间府的州县文官,地方上的豪绅大族的表态都是做出了处置,袁文宏却又是开口说道:

“大帅,今日间来劳军的官员和士绅们都是去往东光县休息,不过沧州知州的一名师爷留下来,说是要投奔大帅,请大帅给他安排个位置。”

听到这个消息的李孟,第一反应是皱起了眉头,这么说来投奔就来投奔,而且还是某官员的师爷,任谁也是不放心,李孟仅仅觉得有些不对劲,而跟随大军的山东盐帮的黄平,对这个师爷的判断直接就是奸细,要进来打探消息的。

看见李孟的神色有些不对,袁文宏迟疑了下才开口说道:

“大帅,卑职也觉得有些问题,所以开口询问了下,那名师爷说是眼下大厦将倾,他又想做些事情,所以想在咱们山东找个安身之所……那个,大帅,这名师爷今年三十三岁,还有个举人的功名……”

袁文宏说的吞吞吐吐,不过他的意思却表达了出来,觉得此人是个人才,希望胶州营能够收用,此时的李孟已经笑了出来,从座位上站起来笑着说道:

“袁先生,你可知道,周同知和本帅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也是这般说,难得有个有功名的,又这般想做事,让他全家搬来,寻个屯田田庄先做书办吧!”

在屯田田庄之中,完全封闭,而且又是繁琐民政农事,就算是真和外部勾结,也没有什么渠道和意义,同样的,在这种看起来劳心劳力,又没有什么前途的职位上做下去,更能考验一个人。

“这人叫什么名字?”

“回大帅,范恩禄,沧州人……”

所谓气象兴旺,万众来投,这范恩禄不过是个开始罢了。

第409章 战时百态,望夫,捷报传

自家的夫君出征,颜若然、木云瑶还有顾横波、柳如是自然都是每天忧心忡忡,紧张的等待着例行的信使消息。

每日间往来于大军和济南城之间的信使,传递的是重要的军报,而且这样的大战期间,李孟没有也不能给自家的家眷专门写私信来安慰,家中的女眷们就是对这个军报百般的分析,试图从里面找出相应的消息。

老太监刘福来的精神的确是不行了,年纪大,身体虚弱,尽管他自己要求多管些政务,但众人都是劝他多休息,说是有要紧的事情自然会找老太爷来询问,小事就交给下面的人来处理吧。

“公孙先生”孙传庭在这期间是真正的参与到胶州营的方方面面中去,他调度着整个山东的军民两政,动员武装盐丁和护庄队等二三线部队,一方面是严格的镇压地方,不许出乱子,另一方面则是随时准备支援在北直隶的登州军。

对于满清鞑虏的厉害程度,孙传庭的认识比山东的所有人都要深刻很多,但在山东的大部分人中,孙传庭却又是最有信心的一个。

见识过大明军队,也见识过鞑虏军队的孙传庭,对胶州营军队的战力认识和判断上甚至要比胶州营的几个军头还要深刻,或许这就是旁观者清的道理。

兖州军游击张江写信过来,要求率军北上支援赵能,却被孙传庭制止,并且用颜若然和刘福来的名义发出了措辞严厉的命令,说兖州军的命令,就是要严防死守河南方向和兖州本地,务求太平。

至于济南府本地的镇守,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武装盐丁和护庄队组成的力量就达到了九千多人,这仅仅是济南府和东昌府动员的力量,有这股力量到手,孙传庭对维护济南府的稳定,心中又多了几分把握。

另外,孙传庭却对这山东的动员能力和经济实力愈发的惊叹,这样的效率是他在大明从来没有见过的,同时他对李孟也是佩服不已,到底是如何的大才,才能把这一省的地盘,经营的这般强大。

一直是忙碌民政经济的周扬,在山东各处的印象,都是此人高才,有谋略,儒雅高士,乃是日后的山东栋梁,但在这段时间,山东各处的人,特别是屯田田庄的庄户,都是见识到了周扬的另一面。

南面有大军,北面有大战,山东境内空虚,周扬在赵能出发的那一天开始,和内帐房商议过后,就在屯田田庄开展了严厉的戒严整肃的命令,若有言语行为不端的,立刻是从重处罚,处罚只有一种,砍头。

屯田田庄之中,颇有些从前是地主大户的人家,前些年要饥寒而死的时候,大家为了温饱,当然没有什么别的心思。

这一两年日子好,这些自觉得是人上人的屯田户心中就开始有怨言了,当年我们人上人,现在却给人做世世代代的佃户,而且那些儿子在外当兵打仗的人家,那是操持贱业,给人卖命的勾当,凭什么比我们先脱离屯田籍。

这么多的怨言平日里就是不少,做事也有些消极怠工,偏偏很多同为屯田户的人家依旧是把这些当年的地主老爷,当成是领头的人,这些人的鼓动,很多人都去听从,很有些庄头为这件事情头疼。

平时此类的消息报到周扬这边来,周扬考虑的是整个山东的大局,毕竟山东这等安稳太平的局面很不容易,如果乱开杀戒,很容易让气氛重新紧张起来,外部不管怎样的征战,内部还要尽可能维持太平局面来保证生活和商业。

处理这类事情,或者是调动屯田户的所属农庄,或者是调低他们的等级,一直是用怀柔的政策来做。

周扬的这种怀柔却被屯田田庄之中的这些不安分的屯田户当作了软弱,变本加厉的,他们闹得更加厉害,然后,就赶上了这个大战时节。

外面的局面这样的紧迫,若是内部再有什么杂音,恐怕就要崩盘了,周扬也是明白这个道理,迅速的下达了戒严的命令。

那些不安分的人都以为山东内部空虚,武力削弱,没准没有人来管他们了,对他们来说是个最好的机会,有野心和诡计的人或许可以做些事情,但对他们的态度和政策迅速的由宽宏和严酷,这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过程。

就在登州军出发的第三天,各个田庄一片鸡飞狗跳,平日里被列为不安分人员的那些人家都是哭喊一片,家中的男丁杀掉,女眷被分给屯田军属作为奴仆,家产全部充公,并且警示田庄,若有再犯的人,同此例办理。

两天的时间,山东的屯田田庄一共杀了三千多人,瞬时间所有的非议和骚动都是不见,一切都是安静下来了,而且不光是屯田田庄,就连地方上那些蠢蠢欲动的乡绅豪族,都是悄无声气,他们终于是明白利害,即便是山东此时空虚,外界危急,但胶州营能够动员起来的力量,仍然是远远大于他们。

山东士林这才是赫然发现,原来上面文质彬彬的周同知,有这等铁血的一面,本来周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