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404章

顺明-第404章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门还没有关闭的时候,就有一名小太监来到了城外,按说这等皇帝亲自接受地方上送来的捷报,理应郑重其事,大操大办,可崇祯皇帝的态度现在已经是众人皆知,下面的人自然也不会自己去找这个没趣。

派来的这名小太监出宫办差的时候不多,也根本不明白京师内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本来也是抱着来看英雄的打算,不过听到皇帝的态度之后,这名小宦官也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了。

去到这停军场,这小太监把鼻子翘到了天上去,牛气哄哄地说道:

“明日间圣上要来御览捷报战果,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啊!”

说完居然就那么走了,没错,就是说了这么一句话,一应的安排,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如何的准备,什么都没有说。

若是那懂得办事的,现在就快走几步到这小宦官跟前,塞上点银两,说点客气讨好的话语,没准对方也就是满脸笑容的解释清楚,这件事情就这么顺顺利利的办了。但登州军这些大头兵,除却操典战法,每日训练之外,哪里知道这么多的人情世故,当然,胶州营之所以选这些士兵来送首级,也不是图他们懂得什么人情世故,而是让他们一丝不苟的按照胶州营的要求做。

话又说回来,内宫中派这么个小太监来传旨,这太监年纪这么小,没准还是跟着内阁大学士学规矩认字的时候,皇帝接受地方献捷,那是个极为重要的大典,方方面面,规矩众多,这么个小宦官能知道什么。

别说是他,目前就算是京师自己要办这个事情,也需要内廷的老太监和礼部的官员彼此参详,否则也是不完备。

派这个小宦官来,本就是抱着让登州军把件事情操办糟的想法……

天黑前突然过来的这名小宦官,极为简短的通报,让来送首级的登州军官兵糊涂异常,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他们倒是对君前失仪这种事情完全没有概念,倒是有想把这件事情尽快的了解,然后回山东的想法,京师实在是个太乌烟瘴气的地方了,他们不想在这里多呆一天,还不如回到山东和自己的战友们享受胜利。

大年三十,崇祯十五年的大年三十的确有太多可以庆祝的东西了,尽管在湖广河南一带,流贼愈发的势大,官兵一路溃逃,局面不可收拾,但毕竟鞑虏入关的大军被全歼,可是大喜事,这意义或许不仅仅是胜利,还有希望。

很多家从早晨起来就开始燃放鞭炮,祭拜祖先,另外做的一件事情就去皇帝出城的那几条大路附近张望,据说皇帝要出城看那山东兵马的献捷,谁说不知道为什么在这大年三十的折腾,可也毕竟是个庆典啊,看个热闹也好。

不过很快的,大批的锦衣卫、顺天府的衙役,五城兵马司的士兵开始在各个路口把守静街,按说这样的喜事,从前百姓们围着看热闹也就看了,顶多呵斥几句,可今日间,直接就是用鞭子和矛杆招呼。

稍微不听话的,就是没头没脸的抽打过去,满心高兴的京师百姓们都是被打的哭爹喊娘,看热闹的心思都是没有了,很快就是散去。

等到人驱赶的差不多了,皇帝的銮驾和跟随大臣的车马,士兵们的队列才出现在街道上,人数相当的少,也就是四百人左右的规模,这天子出巡可是非同凡响,没有千余人的规模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寒酸了。

按照皇帝对王承恩的说法就是“这等场面无非是让天下人知道,朕去了就回,何必浪费那么大的章程!?”亲信太监王承恩也恭谨的回答:

“陛下以身作则,勤俭为国,正是天下典范。”

无精打采的崇祯皇帝和同样是无精打采的宦官、大臣和侍卫们,慢悠悠的出了京师的南门,当然,除却崇祯皇帝之外,就算是心中兴奋也要装作无精打采。

除了南门,驻扎在京城外的是十二团营派了三千名士兵来充作护卫,押送大车的山东士兵足有四百人,朝廷出去四百人安全上可是有欠缺。

停军场距离南门也就是三四里路,京师外也不是旷野,尽管几次战火都是烧到京城脚下,可还是聚集着大批的住户,这边也是有大批来驱赶民众的差役和士兵,但越靠近这停军场,就越是清静。

崇祯皇帝觉得马车停下,外面安静异常,还不知道发生怎么回事,却突然听到随行的京营参将大声地喊道:

“天子銮驾,你们见到还不跪地迎接,在那里直直的站着,难道不怕欺君之罪吗?”

撩开帘子向外一瞧,就见到在队伍正对着的方向,肃立着几百名士兵,队形方方正正,气势森森。

突然间,那几百名士兵其中的一位大喊道:

“陛下,镇东将军、山东总兵麾下,特向陛下献鞑虏首级三万六千四百二十一枚,天佑大明,陛下万岁!!”

“天佑大明,陛下万岁!!!”

这等不合规矩,简短之极的喊话铿锵有力,最后一句更是几百人一起大喊着发出,一时间崇祯皇帝这一行人居然说不出什么话来。

崇祯皇帝好不容易镇定下来,朝着停军场其他地方观看,那些人头都已经从马车上卸了下来,按照京观的模式拜访,也就是所有的首级都是脸庞向外,看着这些人头京观塔,鼻间缭绕的硝味。崇祯觉得此时好像是在鬼蜮一般,胸口喉间一阵阵烦闷,身体也是摇晃起来……

第416章 患,京师,盛京

久在深宫之中的皇帝,不可能有什么好身体,特别是有些神经质的崇祯皇帝,就更不用谈什么健康了。

这停军场上的首级和那些若有若无的药物、尸体气味,对于本就是身体虚弱的崇祯皇帝来说,影响极大,更不用说崇祯来这里的时候本来就是心情烦闷,这无形中把这反应放大了许多。

车驾停下,赶车的小宦官恭恭敬敬的准备掀开帘子,却看见皇帝在车中摇摇晃晃的,而且是用手捂住了嘴。

“回……回宫!!”

崇祯皇帝几乎是嘶哑着说出了这个命令,那名小宦官还有些纳闷,心想这刚刚来到目的地,为什么这就要回去,边上跟随的王承恩觉得有些不对,连忙凑过来看,一见到皇帝这虚弱马上就要呕吐的样子。

当即就是连声的催促道:

“圣上龙体不适,不能在这里呆下去,快些回宫调养……!!”

大太监王承恩在那里一迭声的发话,车中的崇祯皇帝苍白着神色连连的点头,王承恩冲着那赶车的小宦官厉声的骂道“没眼色的混账,还不放下帘子,非得叫风吹到陛下吗?”然后扭头对这队伍大声地喊道:

“起驾~~~回宫~~!!”

这支小队伍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有人都在那里做着停驻的准备,谁想到王承恩扯着嗓子这么一喊,方才那“龙体不适”的话大家都是听到,这些人都是养尊处优的角色,在这停军场之中本来就感觉颇为的不舒服,此时上面有命令,正是乐不得的听从,当即用比来说迅速的多的动作,急忙忙的收拾启程。

那京营派来护卫的三千士兵,带队的那名参将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连忙催促自家的兵马陈列在献捷队伍和皇帝车驾之间,严阵以待,如临大敌。

胶州营的士兵们都是习惯了胶州营那简短但鼓动人心的仪式,平日间就算是李孟发布什么讲话,都是士兵列队,讲完话之后,队列回营。

可这皇帝率队前来,这队伍的人员和仪仗穿着宽袍大袖,在这些胶州营的士兵眼中,看着就好像是一群唱戏的戏子一样,根本没有威仪可言,行动也是拖拖拉拉,皇帝的最后一丝神圣在这些献捷的士兵面前都是烟消云散。

为首的那名把总更是看到,就算是莫名其妙招呼说是起驾回宫,可那动作依旧是磨磨蹭蹭,他心中有个不能说出来的想法,如果自己和押送的这些人手中拿着兵器的话,组成队形突击,足可以把这支队伍彻底的打散,并且抓到目标。

至于拦在他们身前的这支三千多人的京营兵马,这登州军的把总甚至都懒得评价,根本是嗤之以鼻。

但忙碌了一晚,才把这些首级搭成京观,费了自己和弟兄们好大的力气,难倒这仪式就这么结束了,那折腾一路,车马人口吃用耗费,就这么白花了吗?

这把总琢磨了下,少不得上前几步,抓住一名落在最后的小宦官,开口询问道:

“这位公公,这献捷的仪式……”

那名小宦官被留在最后查看有无遗漏,本就是个给地位最低的人的活计,心中正是火气升腾,看见那登州军的把总不知好歹的过来拉扯,顿时是心头火起,尖声的呵斥说道:

“什么献捷的仪式,你们这些混账的军兵不知礼仪不说,你们还惊扰了陛下,还有脸问什么献捷的仪式,快滚快滚!!!”

京师中这些久在内宫的小宦官知道什么,在他们眼中,除却京师的这些贵人大臣,京师外的这些都是卑贱的下人,更别说这些不知道规矩,从山东过来的粗人了,说话也是带着一百二十分的轻视和不客气。

这番话说完,登州军的那名把总长吸了一口气,这才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这个地点,这个场面,自己没有接到命令,还是不能发火的。

可这把总也不会去赔笑,他只是冷着脸松开手,直接是回头朝这自己的队伍走去,走到自己的队伍跟前,开口大声地说道:

“整队,京师任务结束,今日间整队回归山东,迅速整理个人物品,正午前出发!!”

一同参加这个献捷仪式的胶州营登州军士兵,这些日子也都是受够了气,关键是这京师乌烟瘴气,阴沉沉的给人感觉十分的不舒服,在山东一切都是有规律有效率的,能感觉是蓬勃向上,可在这京师却是混乱散漫不堪,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行将老朽垂死的老者,完全的不适应。

回到山东,多少还能赶到个年尾,今年的大胜,山东的这个正月一定会热闹无比,自己这些胜利者们,一定会得到优厚的待遇,还是快些回去吧!

车队的几百名士兵,整队解散,动作都是十分的迅速,他们这边却也是背对着京师队伍这边,居然也是一幅要走的架势。

倒是看得京营的兵马还有那名冷声呵斥的小宦官目瞪口呆,这山东来的兵马还真是不知道规矩,皇帝车驾回宫,他们那边居然也是大摇大摆的要走,也是一幅受了气的模样,这真真是好大的胆子。

可不管是那名小宦官还是那些京营的士兵,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山东兵马失礼那是宫内和朝廷上的大佬们应该操心的事情,我们没有接到命令,那就看着就是。

崇祯十五年腊月三十的下午,胶州营登州军的献捷队伍离开了京城,踏上了回返的道路,崇祯皇帝本来预订今天要举行受捷的仪式,但因为身体不适,半途中回返皇宫。

山东的这支献捷队伍,离开京师之后,半路上曾经在通州城的一家车马店停留了段时间,在内室吃饭的时候,这名把总和几名士兵详细的把京师中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在这家车马店等待的几名文士。

这家车马店背后的东家七扯八扯到最后,就会扯到灵山商行身上,这几名文士都是号称从山东出发,来京师求学的书生。

他们把登州军的献捷队伍所说的详细记录下来,并且按照预先的安排加以润色,一份交给人带到京师中去,一份交给送信的信使,快马带回山东。

京师老百姓都是好热闹的,腊月三十这天皇帝出城受捷,尽管三十这天白日间被差役和士兵驱散,可大家还都是关心这个,心想正月初一这天,找找熟识的人,总归是能打听出来点热闹听。

这消息肯定是没有被保密住的,那些差役兵丁之类的,回家都是把听来看来的当成是奇闻轶事来显摆,谁想到皇帝出城又匆匆忙忙的回来,谁能想到这山东兵马没有诚惶诚恐的请罪,反倒是大摇大摆的走了。

京师的百姓们都是暗自的感慨,心想这山东兵马果然是土包子,根本不知道京师这边的规矩,天大地大,还是皇帝最大,你们就算是有天大的功劳,得罪了皇帝,你们也等着倒霉吧,山东的下场好不了。

不过京师的贵人和官员,有些老成的却或者惋惜或者冷笑,崇祯皇帝这番动作,不管是真是假,摆明了不想给山东这个名份奖赏,可身在天子之位,却搞出这等逃学顽童才做的勾当,岂不是要天下人笑掉大牙。

更有聪明的想到,京师这么为难的做派,搞不好是正中那山东李孟的下怀,让人觉得委屈全在山东,而京师朝廷则是完全的理亏。

果不其然,崇祯十六年的正月初三,京师的士人圈子里开始有隐约的声音传出,说是国家危难,正需要忠臣良将挺身而出,可圣上却这般的对待功臣,恐怕让天下人寒心啊,声音实在是太隐约,因为说话的人和影响力实在是不值一提。

但渐渐的却有人就这个事情写文章,并且在各种文会和诗社之中鼓动,大凡这在野的士子,不管心中如何想,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