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风云录 >

第515章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515章

小说: 大宋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邦昌大怒,当即和李虎吵了起来。在他看来,一切责任都是军队造成的,如果军队在北伐的时候,一次性解决问题,如果军队能在金军入侵之初击败他们,那么财政就不会被战争拖垮,国库就不会空竭,而变革也可以在一个安定的形势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但军队没有尽到责任,屡战屡败,以致于把大宋活活拖垮了。

童贯一听不高兴了。张邦昌这是转移矛头啊,把责任推给他了。北伐大军的主帅就是童贯,而金军入侵后主持河北战事的也是他,仗打败了,责任当然是他的,但财政崩溃和他有什么关系?童贯当即跳了起来,痛骂张邦昌,你是蔡京的狗,你帮着蔡京推行新政,横征暴敛,财政崩溃的责任就应该由你承担。

“我支持迁都。”童贯骂完了,然后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迁都洛阳。”

皇帝一听,心领神会。金军呼啸而下,李虎为了保存实力无意决战,准备放弃汴京,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继续待在京畿?赶紧答应迁都,然后伺机远走东南吧。

“朕接受李爱卿的奏议,迁都洛阳。”皇帝不顾张邦昌、宇文虚中和折彦直的反对,断然做出了决定。

第四十九章 背叛

李虎达到了目的,知道矛盾激化了,汴京要乱,接下来他可以坐山观虎斗,但前提是他必须守住大名府。

李虎下令,董小丑马上率军赶赴相州,相机支援邯郸和大名府,而杨可世则率军渡河北上,驰援大名府。

皇帝下旨,重责李纲,罢去其河北宣抚使,降职使用,出任西北大元帅府行军司马。罢去种师道河北宣抚副使,并责令其即刻返回汴京述职。

李虎兼任河北宣抚使,主掌河北军事。董小丑、刘韐为左右副使。

皇帝要回京主持迁都事宜。这个理由冠冕堂皇,李虎无法阻扰,但李虎知道汴京要出事,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也不能放皇帝走,所以李虎以河北战事进入关键时刻为由,请皇帝暂时不要回京,先在行营待半个月,激励一下前线将士们的士气。既然御驾亲征了,而且也到了黄河边上,好歹也做做姿态,现在掉头回去,难免给前线将士留下怕死逃跑的恶劣印象,这既不利于士气,更有损皇帝的声誉。

皇帝犹豫不决。李虎向他保证,半个月后,一定送他回京,而童贯也拍着胸脯保证,半个月后,他亲自来迎驾。张邦昌、折彦直都知道皇帝和童贯正在秘谋远逃东南的事,两人现在都决定诛杀童贯,为防止出现意外,同时也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他们也极力劝说皇帝暂时留在行营。

当天下午,张邦昌、宇文虚中、童贯和折彦直告辞皇帝,联袂回京,召集各府署大臣商议迁都事宜。

初十日,王渊到了天子行营,向皇帝奏报河北战况。皇帝好言安抚,下旨厚葬姚古、刘镇等阵亡将帅,厚恤阵亡士卒,犒赏王渊、吴玠等突围将士。

晚些时候,王渊出了天子行营,直奔殿前军大营,拜会刘延庆。

王渊原是刘延庆的部下,他和杨可世、辛兴宗、焦安节等人过去都在刘延庆帐下效力。北伐失败后,刘延庆被罢职,辛兴宗、王渊等人率军到河北、山东等地平叛,而杨可世、焦安节、曲奇等人则率军返回西北,刘延庆一系随即分裂,其中杨可世、杨惟忠等人成为西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而辛兴宗、王渊等人则继续追随刘延庆,并因此得到了童贯的照抚,先后出任河北、山东两地的统军大帅。

韩世忠就在王渊麾下效力,短短数年,做到了从五品的团练使,而武职品阶中,从五品是高级军官,由此可见童贯对刘延庆一系的器重。

但是,这一次见面,王渊却告诉刘延庆,请他以西北将门的利益为重,背叛童贯,诛杀童贯。

种师道亲自给刘延庆写了一封信。近十年来,西北军遭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挫,四十余万西北军至今只剩下十万人。一百多年来,西北将门依靠强悍的武力而生存,如今西北军岌岌可危,而西北又落入李虎之手,那么西北将门的生存怎么办?

两条路,一条是投靠李虎,而李虎肯定要夺取大宋国祚,将来李虎登基称帝了,西北将门是开国元勋,可以享受世代的荣华富贵,另外一条路就是继续忠诚于大宋,但前提是西北将门必须控制大宋权柄,否则以西北人现在的武力,将来在朝堂上没有立锥之地,而更可怕的是,以汴京现在的状况和当前天下的形势,大宋恐怕要亡国,所以,西北人若想保住大宋,必须控制朝廷,控制自己的命运。

种师道为西北人选择的是第二条路,是竭尽全力保全大宋,继而牢牢控制西北人自己的命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西北人必须结盟汴京文官,把两股力量合二为一,接着诛杀童贯,控制朝廷,掌握大宋权柄。

西北人目前处于分裂状态,刘延庆、辛兴宗、张师正都是童贯的人,如果西北人发动汴京兵变,西北人就是自相残杀,而自相残杀的后果就是把大宋江山拱手送给了李虎。种师道因此恳求刘延庆,为了西北将门的共同利益,大家放弃昔日的仇怨,齐心协力,共卫大宋。

刘延庆沉思不语。

西北军的衰落速度太快了,先是刘法在朔方大战中全军覆没,接着刘仲武病逝,然后北伐大战中西北军连战连败,种师道和刘延庆先后被罢职,西北军遭到沉重打击。虽然折彦直一度出任西北军统帅,但折彦直的声威有限,无法把西北军聚拢到一起。金军入侵后,西北军陆续赶到河北战场,种师中、姚古、刘镇、王禀接二连三地倒下,西北军更是损失了十几万,可以说,西北军至今已经跌到了低谷,如果再不设法挽救,西北军就完了,而西北军完了,大宋拿什么抵抗金军,拿什么阻止李虎?大宋完了,西北军还能独善其身?西北将门还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至于童贯,他已经日落西山,已经成为了历史,他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以他的年纪来说,随时可能会死,童贯死了,伴随童贯的权势也就烟消云散,而追随童贯的人都将灰飞烟灭,所以,从长远来看,刘延庆应该选择回归西北,应该和西北将门重修旧好,齐心协力共保大宋,以便让刘氏的利益最大化,让西北人的利益最大化。

“知道种帅为什么写这封信吗?”王渊问道。

刘延庆的确有些疑惑。十几年来,刘延庆和折家、种家、姚家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他属于童贯一系,而折、种、姚三家则是非童贯系,两派明争暗斗,针锋相对的事层出不穷,结下了很深的仇怨,虽然现在西北将门急骤衰落,但若想一夜之间弥补双方之间的裂痕,难度非常大。

“种帅不行了。”王渊神色黯然,眼露痛苦之色,“自从小种帅和种家军全军覆没后,种帅悲痛过度,随即病倒。这次我到大名府报讯,种帅听说姚帅阵亡,七万西北将士战死沙场,当即吐血昏厥。”

刘延庆非常吃惊,“种帅不行了?”

王渊眼眶微红,强忍泪水,轻轻点了一下头,“估计时日不久。”

刘延庆呆住了,半晌无语。

西北将门在种师道这一辈中,声威最高的就是折可适,二十多年前病故。其次就是种师道,姚古、刘仲武、刘法和刘延庆。如今姚古、刘仲武、刘法都不在了,种师道如果病故,那就剩下刘延庆一个了。本来种师中还可以和刘延庆一争长短,但种师中战死了,整个西北将门不管是论资历、论辈份还是论战绩,无人可以与刘延庆相抗衡。

“种家军全军覆没,折家军全军覆没,姚家军全军覆没,刘法在朔方全军覆没,现在整个西北就剩下你的刘家军了。”王渊低声说道,“杨可世、杨惟忠本来就是你的部下,我也是你的部下,刘光世、刘光国都是你的儿子,目前十万西北军里,忠诚于你的西北将士至少占了六成以上。种帅说,不管你是否愿意诛杀童贯,以后西北军的大帅就是你,他会叫折家、种家、杨家等所有西北将门都唯你马首是瞻,遵从你的命令。”

刘延庆知道种师道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知道种师道为什么相信自己会背叛童贯了,因为以后西北军的统帅就是自己,西北人和汴京文官合作,联手诛杀童贯后,实际控制大宋权柄的人也是自己,自己根本无法拒绝。

“我还能再见到种帅吗?”

王渊苦笑,摇摇头,“你有必要怀疑种帅?”

刘延庆想了片刻,当即下了决心,“折彦直知道吗?”

“种帅已经先行征求了折彦直的意见,折彦直接受了。”王渊说道,“现在,你必须把辛兴宗拉过来。”

辛兴宗和张师正是童贯的绝对心腹。张师正肯定拉不过来。张师正是河北人,出身贫寒,最早是童贯的扈从,追随童贯二十多年,屡立军功,官做得大,对童贯也非常忠诚。辛兴宗出自西北将门,他的姑母是刘延庆的夫人,而辛兴宗的夫人则是刘延庆的侄女,辛兴宗的弟弟辛兴忠的夫人就是刘延庆的女儿,两代姻亲,关系非常亲密。就凭这种关系,刘延庆就有绝对的把握把辛兴宗拉过来。

“我马上叫辛兴忠跑一趟。”刘延庆轻描淡写地说道,“我们只要把张师正的胜捷军和童师闵的侍卫步军解决掉,童贯就死定了。”

“事情比你想象的复杂。”王渊低声说道,“种帅说,皇帝和童贯暗中密谋远逃东南,在江宁重建朝廷,而张师正和辛兴宗都参予了此事。你如果冒冒失失地派人告诉辛兴宗,你要诛杀童贯,恐怕还没等你动手,童贯就先把你杀了。”

刘延庆骇然失色。皇帝要逃跑?要逃到江宁?那还打个屁仗?西北人岂不白死了?

“虎王为什么迟迟不愿意进入河北作战?为什么要亲自赶到天子行营?原因就在如此。”王渊摇头长叹,“皇帝和童贯一门心思要逃跑,要弃守京师,这种情况下,我们怎能击败金贼?”

“好在皇帝还在这里,童贯短期内无法逃跑。”刘延庆冷笑了一下,正要继续说下去,忽然想到了什么,脸色顿时就变了,“他可以带着太上皇逃跑。”

“所以你必须马上见到辛兴宗,并且把他拉过来,否则童贯就要带着太上皇逃到江南,然后大宋就出现了两个皇帝,两个朝廷,大宋必将陷入分裂,而我们何去何从?”

刘延庆背心一凉,霎时惊出一身冷汗。

第五十章 汴京惊变

八月十一日,岳飞奏报,因为大名府告急,虎烈军不得不放弃清河,弃守永济渠,全面退守于馆陶一线,但金军随后杀到漳河北岸,距离大名府不过百里。

同日,种师道奏报,因为虎烈军及时驰援,金军后撤魏县,但金军主力已经赶到漳河北岸,大名府危在旦夕。

同日,邯郸李纲、罗青汉奏报,金军在攻击邯郸的同时,一部兵力急速向大名府方向移动,大名府形势危急。

李虎已于初九下令,叫董小丑、杨可世分别率军北上。初十日,两军开始行动,按照行程推算,西北军十二日可以抵挡大名府,而虎烈军今日就可以抵挡磁州滏阳。考虑到大名府的形势更危急,李虎急书董小丑,请他率军赶赴大名府,确保大名府的安全。

董小丑的虎烈军和杨可世的西北军全部北上,黄河一线没有防守兵力了,所以李虎禀奏皇帝,下旨调张师正的胜捷军、辛兴宗的京东军马上赶赴黎阳、濮阳,于黄河一线驻防。

这道圣旨同日送达汴京,由枢密院下令调度。

童贯断然决定发动兵变。如果张师正和辛兴宗都被李虎调到了黄河一线,那自己的计策就被破坏了,兵变不可能成功,而自己一旦陷入被动,脑袋就保不住了。

同日,童贯密书张师正,叫他于十二日子夜率军悄悄赶赴京城,黎明时分进城,发动兵变。密书辛兴宗,连夜率军南下赶到南京应天府,准备好船只,只待会合,便放舟而下,直达江宁府。

深夜,童贯把童师闵叫到了书房,父子两人仔细商议兵变细节,唯恐出错。

“金军已经抵挡邯郸、大名府一线,而李虎也把虎烈军和西北军全部调过去了,即使明天李虎在第一时间接到了汴京兵变的消息,他也鞭长莫及,毫无办法。”童贯抚须笑道,“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李虎手上有四千虎卫军。假如他迅速解决了刘延庆,把殿前军拿到手,他可以命令殿前军随后追杀。”童师闵有些担心,“汴京距离应天府有三百余里,虎卫军纵马飞驰,完全可以追上我们。”

“皇帝是相信我还是相信李虎?”童贯问道。

童师闵疑惑不解。

“现在皇帝事实上控制在李虎手上,当李虎告诉皇帝,我在汴京发动兵变,皇帝会相信吗?”童贯说道,“皇帝第一感觉是,李虎发动了兵变,要杀我,要控制汴京,所以他绝不会答应解除刘延庆的军职,更不会下旨把殿前军交给李虎。”

“但是,刘延庆是否可靠?当他知道汴京发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