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风云录-第5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北贫瘠,中原战事不断,川蜀和荆湖是朝廷主要的财赋征缴区,如果爆发叛乱,川蜀和荆湖首当其冲。川蜀和荆湖一旦乱了,朝廷财政崩溃,西北军极有可能乘势而起。”李虎眉头紧皱,忧心忡忡,“财政危机需要改革财经制度,财经制度的改革又势必危害百姓利益,而百姓一旦造反,西北军就要乘火打劫,这几件事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满盘皆输。”
范直昌连连点头,“那么,总帅在财经制度变革上的原则是什么?”
“当然是绝对不能损害百姓利益,农、工、商,任何一个阶层都不能损害。”
“那这样一来,财经制度的改革,包括赋税制度的改革,虽然会受到百姓的欢迎,但会导致赋税收入骤减。”范直昌说道,“从蔡京主政以来,朝廷赋税收入不断增加,都是因为朝廷横征暴敛,以损害百姓利益为代价,如今你要反其道而行之,赋税收人必然减少。赋税收入减少,而朝廷开支却增大,虽然现今军队保持在四十万,朝廷和各级府署机构也精简合并,官员大量减裁,各种不合理的调拨费用也全部停止,但因为整体赋税的锐减,朝廷必然入不敷出,财政危机不但不会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范直昌摇头苦笑,“总帅,没有钱粮,我们拿什么打仗?拿什么统一天下?”
“我有个设想。”李虎说道,“我打算把西北、川蜀和荆湖的巨商富贾请到长安来,请他们和朝廷共同商议财经变革制度。”
范直昌眼前一亮,顿时明白了李虎的用意,“总帅打算从这些巨商富贾的手里赊借钱粮?”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凭借着双方的智慧,总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满意的解决办法。”李虎说道。
范直昌想了一下,说道:“但是,这可能会影响到变革原则,甚至影响到普通百姓的利益。”
“只要在短期内不损害普通百姓的利益,那么这个制度就可以用。”李虎说道,“等我解决了党项人,平定了东南,朝廷的赋税收入增加了,国力增强了,我就可以再次修改财经制度,前提依旧是不损害普通百姓利益。”
“国家利益不受损,普通百姓利益不受损,那谁的利益受损?”范直昌质问道。
第十九章 另辟徯径
“随着一统大业的逐渐成功,疆土越来越大,百姓越来越多,国家越来越稳定,那么整体财富就会逐渐增加,只要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财富也就会不断积累增多,这积累的部分随即可以拿来填补前期的利益受损者。”李虎解释道,“我们现在把各地的巨商富贾请到一起共商国事,其实说白了就是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预期,用这个未来预期的利益来打动他们,说服他们参加到统一大业中来,将来,中土统一了,他们的利益水涨船高,朝廷给他们的未来预期也就兑现了。”
“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如果我用暴力手段,现在就可以掳掠他们,消灭他们,但这对我来说是饮鸠止渴,对他们来说是灰飞烟灭,对双方都没有好处,相反,如果双方坐在一起,齐心协力,那么就是互利互惠,是个双赢的局面。”
李虎望着范直昌,问道:“你说,我这个办法能不能用?”
“当然可以。”范直昌想通了其中的关键,当即表示赞同,“虽然短期内,我们的财经制度改革可能会部分违背变革原则,但统一大业完成后,我们可以再想办法把它纠正过来,总之,在财富总数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我们肯定能想出办法来,以确保国家和普通百姓利益,同时也尽量满足巨商富贾的利益。”
李虎苦笑,“这一路上,我们都在商议这个问题,但黄副相一句话把它说死了。”
“什么话?”范直昌惊讶地问道,“我觉得这个策略非常好,可以确保我们迅速解决财政危机,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统一大业。”
“财经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抑兼并’和‘不抑兼并’。当年王荆公变法,核心原则就是‘抑兼并’,而温公反对变法,最大的理由就是‘不抑兼并’,两者都有儒家理论为基础,王荆公甚至为此注疏解经,创建了新学。新关学在这一点上采用了中庸策略,其实说白了,我们在有意回避这个核心问题,但一旦采取了我刚才所说的策略进行财经制度改革,那么很显然,整个财经制度的改革必然倾向于‘不抑兼并’,因为很简单,这些巨商富贾的背后都有官僚阶层的支持,有的就是官商一家,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改革必须触及到他们的利益,而当年这些人正是变法的坚决反对者。”
“整个财经制度一旦倾向于‘不抑兼并’,那么我们的变革就会走上元佑党人的保守之路,不但无法提高国家的赋税收入,更有可能重蹈大宋积贫积弱的覆辙。”
范直昌沉思不语。
李虎停了片刻,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说道:“大宋积贫积弱,是因为制度问题造成了三冗弊端,现在我们颠覆了大宋基本国策,正在修改官制、兵制和赋税等一系列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冗兵、冗官和冗费问题,但军队要养,官僚要养,僧尼寺观等基本费用要调拨,这样一来,财政危机还是无法解决。”
“王荆公变法之前,财政危机凸显,故有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其后荆公变法,到了蔡京手上,更是扫除了一切变法障碍,但最终变法还是失败了。变法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不管怎么说,元佑党人反对的理由还是非常充分的,那就是新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利益,当然,也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里的官僚和商贾们的利益。”
“现今乱世来临,大宋分裂,百废待兴,正是变革的最好时机,一些基本国策可以凭借强悍的武力进行修改,但是,到了核心的财经制度改革,则问题依旧,我们面临同样的难题,不管如何变革,不外乎走上两条路,要么以‘抑兼并’为基础,要么以‘不抑兼并’为基础。走‘不抑兼并’的路,财政危机必须出现,走‘抑兼并’的路,必然损害百姓利益,两条路都不利于王国的稳定,无法实现国强民富的终极目标。”
李虎叹了一口气,还想说下去,却被范直昌打断了。
“总帅应该换一个思路考虑这个问题。”范直昌说道,“我大宋从澶渊之盟后,经历了百多年的和平,人口激增,达到惊人的一个亿,而土地却没有增加。土地没有增加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我大宋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或者党项人分裂,造成国土减少,还有其它一些诸如气候变化、黄河改道导致出现大量黄泛区等等原因,总之,中土到了我大宋一朝,人口增加了,土地却没有增加。”
“土地没有增加,人口增加了,那么人均占有的土地数量就减少,而本朝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就是允许土地私有买卖,这就造成了土地兼并,出现了大地主,而无田可耕者越来越多。”
“本朝鼓励营商,取消了对商贸经营的一系列限制,提高了商贾的地位,这和历代王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完全相悖,使得本朝的商贸空前的繁荣,归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多地少。大量的无田可耕者需要生存,那么手工业就是一个出路,营商也是一个出路。手工业发达了,作坊多了,各种各样的物品也就多了,大量的商贾也就应运而生,而商贾的增多,商贸的发达,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本朝商税最高的时候曾占据总赋税收入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我朝商贸的繁荣。”
李虎听到这里,忽然问道:“商贸要繁荣,离不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大宋的土地可以保证一亿人口粮食的需要?”
“可以保证,这得益于耕作技术和农业器具的改进,同时麦稻两熟制也逐步普及,北方旱作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成熟。农业的精耕细作导致亩产大量提高,两浙地区有些地方的水稻亩产甚至达到了六、七石。粮食产粮的提高,使得人口增多有了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贸的进一步繁荣。”
李虎大概明白了范直昌的意思,“在你看来,朝廷财赋收入的增加,要从田租转到商税上,是吗?”
“对,所以我说总帅的财经制度变革的思路是正确的,我来找你,就是想对你说这番话,不过你已经有了具体的对策,而且马上就能产生效果。”范直昌笑道,“而我,也有一个对策,不过现在无法产生效果,但将来绝对可以让中土的商贸更加发达,让朝廷的商税成为赋税收入的主要项目。”
“你继续说。”李虎来了兴趣,急忙催促道。
“本朝的经济模式就是男耕女织,但因为人多地少,很多人随即从事种植诸如菜、花、药、漆、果、甘蔗等作物,使得农作物大大丰富,但不管怎么说,农业是根本,本朝九成以上的人口还是男耕女织。粮食多了,布多了,其它农作物多了,商贸发达也就成了必然,久而久之,本朝的财富也就越来越多,并逐渐集中到一部人手上,比如达官显贵,巨商富贾,这些人生话奢侈,但本朝的奢侈品远远满足不了这些人的需要,于是很大一部分财富被埋到了‘地底下’。财富不流动,钱就生不了钱,而这显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让朝廷的商税受到了损失。”
“进一步扩大商贸?”李虎问道。
“决定商贸发达有几个决定条件,比如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必须发达,比如政策要支持,另外一个就是要扩大商贸对象,商贸若想发达,不能只停留在中土,要走出去,要到更远的地方进行商贸活动,要让更远地方的商贾到中土来交易,这样商贸才能空前繁荣,朝廷才能征收到更多的商税。”
李虎脑海中顿时冒出几个字,“丝绸之路?”
“对。”范直昌笑道,“还有茶马古道,还有海运,这些都是促进中土商贸进一步发达的最好途径,但是,因为党项人占据了河西走廊,吐蕃人封锁了茶马古道,本朝因为国力原因导致海上贸易也不是很发达,从而大大影响了本朝商贸的发展。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夺回了河西走廊,击败了吐蕃,平定了东南,那么我们可以重建丝绸之路,恢复茶马古道,迅速发展海上贸易,那相信本朝的商贸将获得腾飞,而本朝的商税收入也将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更重要的,此策没有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相反,它大大促进了本朝国力的发展,解决了财政危机,积累了财富,一举解决了困扰本朝最大的财政问题。”
李虎怦然心动,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金光灿烂的大道。
另辟徯径,发展商贸,这或许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本朝的财政危机。正如范直昌所说,本朝人口多,土地少,无论想什么办法,土地的产出总是有限,靠土地和粮食来解决一亿人口的生存问题,显然太难了,必须另想办法增加财富,而利用发达的手工业来支撑商贸,利用发达的商贸来增加财富,显然是一个可以尝试的策略。大宋鼓励商贸,继而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增加了赋税收入,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发展,而发展的方向就是走出中土,把商贸向更遥远的地域拓展。
第二十章 理财的目的
范直昌的发展思路和李虎的王霸思路互为补充,就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中土雄起之路,但这仅仅是一个思路,能否成功,谁都不知道。
李虎背负双手,在屋内缓缓踱步,思考。
范直昌则做进一步解释。
中土历代王朝,基本国策都是崇本抑末、重农抑商,唯有本朝农商并重,而推行农商并重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进步了,在土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增加了,解决了老百姓的肚子问题。老百姓的肚子问题解决了才有安居乐业,随之人口增加,人口增加了日常消费就增加,衣食住行都需要满足,于是消费需求旺盛,这才有了商贸兴起的可能。同样因为人口增加,无田可耕者越来越多,朝廷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朝廷必须设法把大量人口转到手工业和商业,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农业发展了,粮食和绢布有富余,手工业发展了,各类消费品越来越多,而商业发展了,则迅速促进了粮食、绢布和其它各类消费品的流通。
在人口增加、耕作和手工技术发展、消费需求旺盛、朝廷政策支持等诸多条件的合力下,农商并重随即成为一条基本国策。这是国情决定的,非人力所能阻止。
中土要发展,中土的国力要增加,就必须走农商并重这条路。
从这个基本思路出发,变革的确需要,但变革的思路不能违背发展规律,违背了发展规律必然失败,必然受到严厉的惩罚,反之,顺应发展规律,则必然有助于变革的成功。
“总帅的变革思路秉承了王荆公的变法理念,那就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