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第3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楼上的胡文科等人已经吃惊地说不出话,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至于那些低级军官和士兵,更是看着江面发抖。总兵王明德和张勇的表现稍好,并没有像士兵那样颤抖不止,但脸上也都没有一丝血色。
顺治十五年吴三桂从渝城前往遵义,满清从两江抽调了大量船只,强行通过三峡向渝城运输粮秣,那时王明德见过苏松水师为两江运输船队护航的声势。但即使是全盛时期的苏松水师,也远远无法与今天从铜锣峡中开出来的川西水师相比。
谭诣叛变的时候,王明德和谭诣的联合水师追击袁宗第,水师追到铜锣峡时也就觉得足够远了,班师返回了。但现在明军的先锋都到了渝城城下,后面的舰队仍在源源不断地开来,就好像无穷无尽一般……
第三十节 威压(下)
李国英一直站在渝城城楼上,身边站着他的标营军官和卫士,看到铺天盖地而来的川西水师后,这些标营官兵都张口结舌,战栗不已。就算是川陕总督本人,此时藏在袖口下的手指也因为紧张而变得僵硬。
陕西的造船能力不强,多年以来主要是造一些木排、舟楫,在嘉陵江上运输辎重。至于战舰也没有特殊的设计,只是相对较大、较结实而已——对于四川的明、清两军来说,运输船一样可以当作战舰使用,反正双方的主要交战模式就是跳帮,连弓箭和撞击战都比较少。嘉陵江的清军水师一直是以水平相当的袁宗第部为假想敌的,李国英因为资金紧张,不能放开手脚生产船只。
而眼前明军的川西水师则与清军的嘉陵江水师完全不同,与明军的大舰一比,清军的船只就好像小渔船一般。李国英很清楚,凭借陕西现在的造舰能力,就是给他十年时间也休想组建起一支能够对抗川西水师的舰队来。
明军的头一艘战舰已经越过了渝城,继续向上游驶去,李国英看到每一艘明军船只的船体都深深地陷入水面,没有一艘船是空载。
“明军的船看上去得有二百艘以上,如果其中装的都是士兵的话,这些船上还不得有六、七万大军?”李国英脸上仍是一副沉着的表情,但心中已经是惊骇万分:“而且邓名的船还没有开完,后面还不知道有多少船呢。”
如果这些船中没有装满士兵的话,那就意味着明军拥有大量的辎重,只要看看川西水师的规模,李国英就很清楚他绝对无法与邓名进行一场消耗战。
任堂站在船尾,看着刚刚被抛在身后的渝城城墙,他把右臂笔直地高高举起,准备向身边的鼓手发出命令。
第一次从武昌返回时,明军士兵击鼓而过,但也就是那一次而已,以后每次途径武昌的时候,邓名为了和张长庚维持关系,从来没有再进行过类似的示威。不过在九江、在安庆、在池州、在南京、镇江和扬州等地,明军一个不落地向那些城市击鼓示威。用邓名的话来说,这就像爆破汉阳的城墙一样,是向满清的地方官表达川军的善意——让他们知道川军有攻击他们的实力,只是因为满怀善意才没有付诸行动——第一次听邓名这么对周培公解释时,任堂在心里给自己的统帅送上了一顶“强盗”的帽子。以后每次邓名释放善意的时候,任堂就觉得长江提督的逻辑看上去更不像是正人君子所有的了。
“李贼负隅顽抗,罪不容诛。”由于李国英的顽固立场,导致明军长江航运受到影响,不得不一次次地耗费巨资动员水师护航,因此任堂对李国英相当痛恨:“这次我们是向王明德等人释放我们的善意。”
喊出这几句话后,任堂就把手臂挥落,早就做好准备的鼓手立刻重重地敲起鼓来。
一艘接着一艘,明军船上的战兵们合作得相当默契,配合着鼓点,用手中的武器有节奏地敲打着船帮,和战鼓声融为一体。
咚,咚,咚,咚……长蛇般的川西水师从渝城城外缓缓经过,鼓声同时从东面和南面两个方向冲击着渝城的城墙。城上的清军还好一些,毕竟能看到川军正从江对岸驶过,而对于那些城中的绿营来说,鼓声好像是从四面八方传过来的一样,整个渝城上空都弥漫着震耳欲聋但又杀气腾腾的咚咚声。
驻扎在渝城的满洲八旗已经有三百多人了,几个满洲军官走上城头看了一阵,接着又先后返回满八旗的驻地中,一个个脸色都阴沉得可怕。
鼓声还在不停地响着,头顶上的空气仿佛也有节奏地颤抖。听起来好像鼓声不断地向西,远离渝城而去,但新的鼓声又不停地靠近。整座渝城城被包围在鼓声中足足有一个多时辰了,一些满洲八旗士兵忍不住问道:“到底外面来了多少船?”
一个刚从城墙上下来的满洲军官伸出出两根手指:“至少这个数,而且还都是大船。外面才过去了五十多艘,还有得等呢。”
这时曰头已经偏西,又过了一个时辰后,黑暗降落到渝城的四郊,咚咚声回荡在寂静的旷野里,充斥着整个天地之间。江面上的明军毫无隐藏实力的意图,所有的船只都点起明亮的火把,让清军能够把它们看得清清楚楚。
在黑夜里清军又默默地听了很久的战鼓声,终于有人忍无可忍地大叫起来:“别敲了。”不少清军士兵用手捂着耳朵,竭力想躲避那无孔不入的声音,其中既有绿营士兵,也有满洲八旗的兵丁。
“已经过去了三百艘了。”城头上,川陕总督李国英一动不动地坐在城楼前,和手下一起数着川西水师的船舰。眼前明军的船队连接成串,像一条火龙般一直蜿蜒到视野的尽头,在那里仍不断生出新的红光,向渝城缓缓而来,李国英他们知道,那意味着明军更多的船只。
背后城中的喧哗声变得越来越响亮,那都是被鼓声惊扰得坐卧不宁的清军士兵,他们借助喧哗声来对抗着似乎永无休止的战鼓声,并想驱散他们心中的惊恐和不安,不过他们的喧哗只会引起自己和同伴们更大的恐慌。
喧哗声初起的时候,李国英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一样,仍在默默数着从他眼前通过的明军战舰,当声音响得超过界限后,川陕总督轻轻从口中吐出了两个字:“弹压。”
“遵命。”两侧的王明德和张勇同时躬身领命,带着亲兵快速从城楼上退了下去。很快背后的喧哗声就渐渐减弱了,等王明德和张勇回来复命的时候,李国英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没有太多的表示。
明军的舰队继续从渝城城前通过,一直到东方发白,最后一艘明军帆船才经过朝天门前。
再也没有新的鼓声或是新的火光,城头上的清军将领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噩梦总算是结束了。
几个负责数船的亲兵幕僚综合了一下他们的数字后,向李国英报告。
“大小帆船共计五百五十六艘。”李国英对周围的将领们说道:“里面若是盛满了士兵的话,怕不得有十五万人?”
城楼上的将领们都一声不吭,包括张勇、王明德在内,他们的内衫都被冷汗浸透了。满城官兵中,不少人都快被连绵不绝的战鼓声给逼疯了。
“如果里面不全是士兵的话,那就是装着几百万石的粮食、布匹,不计其数的战马、牛羊,或是数以百计的铳炮,还有足够的药子。”李国英轻声把自己的话补充完毕,看了看眼前的将领们:“你们认为呢?”
“或许……”王明德低着头说道:“邓贼在船里装的都是石头,只不过想吓唬我们。”
这话王明德自己都不信,但李国英却重重地点点头:“王将军说得不错,这些船都是空船,为了迷惑我们所以邓贼把它们装满了石头,速速把这个消息传下去,通告全军。”
……在綦江,邓名与部下们议论着炫耀武力的效果,这次对渝城的示威事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船只彼此间的距离也都拉得相对较大。
“对于关羽、张飞来说,夸耀兵力是没什么用的,反倒可能激起他们突袭的欲望来。比如文丑统帅上万人的军队,旗帜连天接地,遮蔽道路,而关公不但不畏惧,反倒带着几个卫士直冲旗下,斩文丑于万军之中,下马割其首级而还。”邓名说到此处顿了一下,即使带兵征战多年,身边的卫士也都是英雄豪杰,但遥想关羽的神威,邓名仍是敬佩不已;后来关羽击杀颜良时也差不多,当时颜良勇不可挡,逐退了率兵伏击他的张辽、徐晃,张、徐二将逃走后,颜良和他的骑卫声势大振,一时竟有逆袭之势。见关羽赶到后,颜良落荒而逃,但还是被追上杀死——这种摧破敌胆的威名,邓名觉得自己倒是有一些了。
“不过对于李国英这种稳健的老将,炫耀的效果应该不错,我估计他不会再有胆量威胁我们的航运了。”
……渝城,川陕总督再次上书朝廷,这次他明确而且公开地反对进攻成都。看到川西明军的赫赫声威后,大部分渝城将领也都不再惦记着朝廷承诺加派的军饷,而是纷纷赞同退回保宁去。
以前在李国英的构思中,有一路清军主力会沿着长江抵达叙州,然后逆岷江而上直取成都。在看到川西水师后,李国英马上意识到这个战略计划完全是白曰做梦。李国英向朝廷指出,当前最应该做的就是集中一切力量夺回江陵恢复江防,如果这个目标难以达成的话,那就应该全力巩固岳州,想方设法地把长江航道拦截、堵死。
然后就是重建苏松水师。只要一天清军还无法与明军在长江的江面上对抗,那就不要动进攻成都的念头。如果不是担心甘陕绿营哗然,李国英甚至想建议清廷削减给陕西的粮饷,集中物力于湖广,哪怕为此暂时放弃保宁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十一节 裁军(上)
明军的大船都停靠在叙州,邓名已经把一部分大船留在了江陵,但尽管如此,岷江对于庞大的川西水师来说仍然是太小了。
如果明军能攻入嘉陵江,全歼李国英的水师的话,就能围困渝城,而李国英就得徒步返回保宁。根据袁宗第的侦察,现在渝城的清军大概只有不到两万人,甲兵估计也就在五千人左右,比上次围攻渝城时的实力还要差。可惜邓名知道他的设想无法实现,因为现在没有侦察机,官府不具备制造精确水文地图的能力,所以明军几乎没有任何办法获得嘉陵江的航道情报。
由于明军对嘉陵江的航道、暗礁以及两岸的地势一无所知,所以尽管川西水师实力雄厚,依旧不敢强行闯入其中。如果想了解嘉陵江的沿途地势,看起来只能等到占领渝城以后再进行勘探,而这就意味着水师对攻克渝城的帮助并不大。
之前为了发挥水师的作用,邓名已经下令寻找熟悉川东地理的老船工。但这次返回叙州后,明军报告由于四川战乱多年,他们一无所获。现在邓名只能让部下设法收买清军水师人员,只是这个难度极大,渝城周围同样是大片的无人区,除了军屯的屯丁以外没有普通百姓,明军无法混进渝城城。邓名对成功也不抱太大的希望,他下令收集情报只是聊尽人事而已,很快就继续带兵返回成都。
除了继续收集情报外,叙州的明军守军还开始对金沙江进行勘探,邓名希望能利用这条水道沟通建昌和云南。眼下成都向建昌运输物资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找不到可以利用的水道,就无法在物资上帮助李定国,更不用说带着大批军民进入云南助战;不过叙州的明军告诉邓名对此最好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金沙江的水流湍急,两岸地势险峻,大船无法通航,小船的危险又太大。
在返回成都之前,邓名就听到了不少告状的声音,刘晋戈、熊兰等人互相指责,都秘密地向邓名报告对方似乎有违法乱纪的行为。
不过成都的派系争斗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更为迫切的是如何处理刘曜、杨有才等青城山集团的收编要求——本来刘曜、杨有才为了保持一定的读力姓,所以带兵去了都江堰,从剑阁等地撤回成都的地方将领也有类似的想法,大都跟着他们两人去了,觉得那里的土地足以保证他们屯垦,就这样形成了青城山军阀集团。不过成都的发展速度出乎意料,现在成都的同秀才生活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都江堰一带的甲兵,这就导致青城山军阀的心理出现了不平衡。
在瓦解都江堰军方的读力决心方面,卢欢等原来成都辅兵出身的人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本着朴素的“饮水思源”心理,经常给他们以前的长官和带他们入军的人送粮食去。看到成都的百姓生活越来越好,都江堰一带别说士兵,就是普通的军官都不愿意脱离在成都体系外。
刘曜、杨有才二人和虁东众将不同,他们是千总出身,从来没有打过仗或是享受过什么大权,与其说是军阀还不如说是前成都屯垦农兵的头目。那些从江油、绵竹、剑阁撤回来的明军将领和刘曜一样,既没有多大的野心也没有值得一提的军队控制力。虽然一个个有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