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535章

燃烧的海洋-第535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份报告中,戚凯威明确提到,有足够的把握在西奈半岛上击败以色列国防军。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戚凯威绝对没有夸大其词。

虽然埃及军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二十三日与二十四日的表现,已经证明由牧浩洋协助搞的军事改革已经收到成效,埃及陆军的作战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埃及空军也走出了前几天的阴影,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埃及陆军的两个主力集团军已经进入西奈半岛,算上预备役部队,总共投入了近三十万官兵,而以色列的作战部队只有二十万左右,而且只有一个王牌旅与七个常备旅,其他都是预备役旅。从战场形势来看,埃及陆军仍然掌握着内线作战优势,后勤保障的难度比以军低得多,可持续作战能力超过了以军,因此有更大的韧劲。

综合这些因素,只要不在指挥上犯错误,击败以军的难度并不大。

有戚凯威坐镇,指挥上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忽略。至少在前两天的战斗中,戚凯威的命令都得到了落实。

只是,这份报告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即戚凯威没有提到击败以军后的问题。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在西奈半岛上取胜之后,埃及军队该何去何从?

按照魏成龙的分析,戚凯威没有提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避免让黎平寇在做出政治决策的时候受到影响。

要知道,就算埃及军队能够在西奈半岛上击败以军,也不见得能够攻入以色列。

原因很简单,随着战线向东退役,埃及军队的后勤保障将越来越困难,而以军将逐步转为内线作战。此消彼涨之下,埃及军队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如果考虑到两军素质,特别是以军在逆境下表现出来的作战能力,埃及军队根本不可能在国境线对面击败以军,甚至有可能遭受惨败。

结果会如何,恐怕就没有能够想到了。

别的不说,如果遭到了重大挫败,埃及军队的士气一落千仗,别说攻入以色列,能守住战线就很不错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在旗开得胜之后,被以军抓住反击机会,结果一溃千里,眨眼间就丢掉了胜利果实,最终还被以色列突破了苏伊士运河防线。如果不是阿拉伯国家全体行动,拿起石油做武器,逼迫西方国家停止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恐怕埃军连开罗都守不住。

历史重演的话,埃及军队的结局不会好到哪里去。

如此一来,在情势报告中,戚凯威自然得忽略这个问题。

牧浩洋没有忽略这个问题,但是也没有在转交的报告中专门提出来,因为他也知道,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让黎平寇受到影响。

正是如此,戚凯威提交的情势报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戚凯威没有提到的东西,对美国总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当时,五角大楼也向白宫提交了一份战争情势分析报告,其中明确提到,即便埃及陆军能在西奈半岛上取胜,全歼以军主力部队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以军仍然牢牢控制着通往国内的交通线,而且埃及陆军缺乏长途本息能力,所以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以色列国防军也能撤回本土,然后依托本土打一场战略防御战,挫败埃及军队的进攻锐气,再利用埃及军队后勤补给不济的机会发动反击。

按照美军给出的预测结果,以色列有很大的把握击败埃及。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以色列弹尽粮绝之前,美国必须伸出援手,为以色列提供弹药物资。

可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虽然在战争爆发前,以色列已经提高了国内弹药厂的产能,还通过各种渠道从美国与欧洲国家购买了一批弹药,特别是坦克弹药,但是在战争爆发时,以军的弹药储备仍然远远满足不了一场大规模战争。

打到九月二十五日上午,以军库存的弹药已经用掉了三分之二

如果不是巴拉姆以闪电般的速度击溃了叙利亚军队,确保戈兰高地无恙,恐怕以军已经用光了库存。

当时,为了支援西奈半岛上的作战部队,以军已经把戈兰高地驻军的弹药储备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可以说,如果叙利亚陆军能够振作起来,及时发动进攻,戈兰高地上的以军很有可能将无弹可用。

即便叙利亚军队无所作为,以西奈半岛上的作战强度,以军也将在三到五天内耗光全部弹药。

当时,以军最缺乏的就是坦克弹药,特别是动能穿甲弹。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到二十五日上午,以色列库存的动能穿甲弹已经减少到三万四千枚。如果平均分配下去的话,每辆坦克只能分到十二枚,而正常情况下,一辆坦克的穿甲弹基数是二十八枚。在一场坦克会战中,一辆坦克至少需要一个基数的穿甲弹,而一场战役至少需要为一辆坦克准备两个基数的穿甲弹。即便前线部队都储备了一个基数的穿甲弹,库存也无法满足一场战役的需求。

没有穿甲弹,以军坦克就只是毫无威胁的铁皮罐头。

事实上,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大使就向美国提出了请求,希望美国能够紧急提供一批坦克弹药。在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与二十五日上午,以色列总理三次给美国总统打电话,提到了援助的事情。

美国国防部在这个时候提出援助问题,表明已经刻不容缓了。

问题是,如果美国援助以色列,中国就会援助埃及与叙利亚,美国向以色列提供坦克弹药,中国就会向埃及与叙利亚提供坦克。要是两个大国都介入的话,美国提供的援助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当时,CIA已经发出警报,中国陆军已经派遣一个主力集团军,以联合军事演习的名义进驻巴基斯坦,而该集团军装备了近千辆24式主战坦克与一千多辆装甲战车,如果中国决定紧急援助埃及与叙利亚的话,这些装备能在五天之内,通过海运抵达埃及,或者是在一周之内通过空运送到叙利亚。

与之相比,美国的处境没有任何优势。

当时,美国在欧洲只有一个师的兵力,只有不到四百辆坦克与六百多辆装甲战车。

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国家已经表明了立场,如果欧洲介入这场战争,将对欧洲进行石油禁运,因此欧洲国家不见得会与美国合作。只要禁止美军利用其军事基地,美国就很难调动部署在欧洲的主战装备。

从国内运送的话,至少也要一周之后才能抵达以色列。

此外,美国还得顾忌阿拉伯国家的反应,毕竟美国直接介入,将给埃及与叙利亚足够多的理由去说服其他阿拉伯国家。

受这些因素影响,在二十五日上午,美国总统没有批准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

只是,美国总统也没有出面呼吁停战,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以军能够在西奈半岛上击败埃及军队,美国就不用急于出手。即便情况更加糟糕,以军遭到重创,也可以等到埃及军队攻入以色列境内之后,再出手援助。

结果就是,在这个原本可以结束战争的时刻,中美都保持了沉默。

第二十一章 决战开始

第二十一章 决战开始

二十六日天亮前,西奈半岛的地面战场上出现了难得的平静。

夜间,埃以双方都把重点放在了空中战场上,继续拼尽全力争夺制空权,并且打击对方的地面部队。

因为埃及部队已经突入西奈半岛,脱离了本土防空系统的掩护,所以以色列空军的打击行动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样的,埃及空军在信心有所恢复之后,也在对地打击行动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有趣的是,争夺制空权的战斗反而不太激烈。

几场规模有效的空战,都是由双方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在战场上空偶然遭遇,而且持续时间都不太长。毕竟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不会携带太多的对空弹药,也没进行战斗的耐心。

当然,这几场小规模空战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战斗机的机动性能至关重要。当时,双方的主力都是第四代多用途战斗机,即J…22与F…35A。因为J…22在设计的时候更加重视空战性能,而F…35A是典型的以对地打击为主的多用途战斗机,所以空战中,埃及飞行员胜出的比例大得多。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这个晚上,埃及空军损失了二十四架J…22与J…22M,而以色列空军损失了三十九架F…35A,而这些战斗机中,竟然有百分之四十一,即二十六架是被航炮击落的,还有百分之三十五,即二十二架是被格斗导弹击落的,只有七架被中程空对空导弹击落,另外八架则是在返航时坠毁、以及被地面防空武器击落。

在这个晚上,埃及空军的第三号王牌,驾驶J…22M的易卜拉辛上尉一个人就取得了三个战果,而且全都是航炮的功劳,而易卜拉辛上尉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二十七名空战王牌中用航炮收获战果最多的一个。

当然,这只是个案,说明不了什么。

在双方都以超低空突防为主,而且大部分战斗机都只有两枚格斗导弹,又突然遭遇敌人的情况下,航炮是战斗机上最可靠的武器,也使用率最高的武器,取得的战果自然超过了其他对空弹药。

以争夺制空权为目的的正规空战中,空对空导弹依然是主要弹药。

到二十六日清晨,第一集团军也已渡过苏伊士运河,其中一个师沿一号公路北上,其余部队则沿四号公路东进。

戚凯威的意图非常明显:逼迫以军在三号公路附近决战。

如果以军不肯主动出来决战,第一集团军与第三集团军就能获得足够的准备时间,集中起优势兵力从三号公路北上。以军却不得不在紧守二号公路防线的同时,还得盯住第五站的埃军。也就是说,以军只能以部分兵力迎战埃军主力军团,还得以较为被动的方式在防线上作战。

可以说,以军没有选择余地。

问题是,主动沿三号公路南下,以军也不见得能够占到便宜。

要知道,第三集团军已经到达奈赫勒,完成了集结工作,有足够的能力在三号公路上挡住以军。只要第三集团军咬住了以军主力,第一集团军就可以从侧翼穿插,根本不用加入正面会战。

别忘了,西奈半岛是沙漠地区,非常便于装甲部队展开突击。

即便没有公路线做支撑,第一集团军的装甲部队也能突击数百公里,而西奈半岛从南到北,总长度也就只有两百公里,而二号公路与四号公路的间隔距离不到五十公里,对埃军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所幸的是,埃军的部署并非无懈可击。

最严重的缺陷就是后勤保障,即严重依赖四号公路的后勤补给通道。如果这条补给通道被切断,第一集团军与第三集团军根本无力战斗下去,更别说对以军的防线构成威胁。要想切断这条补给通道,就得打下第五站,然后沿一号公路南下,攻打舍特,至少得切断从苏伊士城到舍特的交通线。

二十六日上午,以军对第五站发起猛攻。

这是开战后,以军第三次强攻第五站。

担任主力的仍然是第二步兵旅,即“吉瓦提”旅,另外还有三个装甲旅,预备队则是第四零一装甲旅。

以军打得异常坚决,只是兵力投入太少了。

在第五站,埃军不但有两个正规步兵师,还有四个预备役步兵师,总兵力超过六万,而以军投入的兵力只有两万左右。更重要的是,经过数日的持续鏖战,“吉瓦提”旅的战斗力已经大幅度下降。

根据以军的作战记录,当时第二步兵旅只有三千七百余名官兵,而且有部分轻伤人员。

另外三个装甲旅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建制比较完整,只不过都是预备役旅,装备性能比不上常备旅。

充当预备队的第四零一装甲旅的情况最为严重。

在上一次战斗、即埃军的主动反击中,第四零一装甲旅充当了主力,也是埃军打击的主要对象,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主战坦克永久性损失,还有三分之一的坦克受损,而且没有得到及时抢修。

与以军一样,埃军打得也极为顽强。

当时,第二集团军的司令官甚至赶到前线,亲自指挥战斗。

埃军指挥官非常清楚,第五站是关键战场,如果丢失,埃军的后勤保障就会完蛋,前线的两个集团军都将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意志成为次要因素。

为了争夺第五站,双方拼出了全部资本,每平方米的阵地都要反复争夺好几次,搭上好几条生命。

打到中午的时候,在进攻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以军不得不动用预备队。

可惜的是,埃军的增援也在这个时候及时赶到,即奉命从舍特沿一号公路北上的第一集团军的那个步兵师。

也就在这天下午,交战双方打响了开战后的第三场装甲会战。

大约…左右,在一号公路东面大约二十五公里处,正在向南突击的以军第二一七装甲旅与第二四七装甲旅遭遇了正在北上的埃军第一集团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