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第6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拉克中将不但没有命令前线部队快速追击埃军,反而一再命令稳步推进,不得进行战术冒险。
在总结这场战争的时候,很多人都忘记了以军在西奈半岛上的表现。
可以说,如果以军仍然是十五年前的那支部队,那么西奈半岛上的战事肯定能在十一月五日之前结束。
当然,在贝卡谷地,这个问题再次暴露了出来。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当时叙军在贝卡谷地的兵力不会超过两万人,以步兵为主,而且大多分散活动,根本没有明确的防线。更重要的是,这些叙军的主要任务不是抵挡北上的以军,而是对真主党游击队进行训练,并且协助游击队控制贝卡谷地,对亲美的黎巴嫩当局制造压力。
显然,这样一支军队,根本不可能给以军制造太大的麻烦。
问题是,以军还真把这支叙利亚军队、以及更加不堪一击的真主党游击队看成了威胁。
当时,以军甚至认为叙利亚已经向贝卡谷地部署了一个装甲师与两个步兵师,设置了伏击圈。在以色列空军提供的侦察情报中甚至提到,叙利亚在大马士革西北部署的重兵,就等以军进入贝卡谷地,然后从安杰尔山口插入,切断以军的后方交通线,围歼进入贝卡谷地的以军。
事实上,当时部署在大马士革西北的是刚刚动员起来的预备部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这一连番的错误,导致第七装甲旅在进入贝卡谷地之后,推进速度依然不快,没有及时把损失的时间追回来。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巴拉姆不得不推迟南面的主攻行动。
要知道,按照他的安排,必须在北路、也就是贝卡谷地方向上取得突破之后,再越过约旦河。
如果提前发动主攻,他的战术意图就将暴露无遗。
以军迟迟不发动主攻,也让蒋博文犯了难。特别是到了十六日上午,随着以军加强了空中力量投入,叙军的侦察机再也无法到达约旦河西岸,蒋博文也就没法及时掌握该地区以军的动向,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即以军的主攻方向是贝卡谷地,约旦河西岸到以军正在快速向被运动。
蒋博文这么想,也不足为怪。
原因很简单,以军前期部署的意图太明显了,根本没有多少秘密可言,而这种性质的进攻肯定无法取胜。如此一来,以军就很有可能将计就计,即通过在约旦河西岸集结兵力,制造借道约旦进攻叙军南面防线的假象,让对手把重点放在叙利亚北部地区,然后出奇兵从贝卡谷地攻打霍姆斯,一举切断大马士革与叙利亚北方地区的交通线,完成对叙利亚心脏地带的战略包围。
真要达到了这个目的,叙利亚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所幸的是,蒋博文还没有被冲昏头脑。
在做出这个猜测的时候,他已经提前做出了一个判断,即必须有充足的兵力,以军才能打这种战略性质的围歼战。按照蒋博文的估计,以军至少需要动用一百个旅,也就是大约五十万地面部队,才有足够的把握在中国增派援军之前干掉叙利亚,而实际情况是,以军只动用了大约三十万地面部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以军的突击能力最多到达大马士革,不可能把霍姆斯囊括进去。
显然,以军的重点仍然在南面。
当然,蒋博文也没有掉以轻心,当天上午就给虞世辉中将打了份报告,要求尽快向国内请求派遣空军参战。
对于地面作战,蒋博文有足够的信心,可是叙利亚空军的表现,着实让他失望。
说白了,如果叙利亚空军能够表现得更好一些,蒋博文就没有这么多麻烦,至少能够知道约旦河西岸的以军在干什么。
当时,虞世辉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原因很简单,虞世辉跟蒋博文通电话的时候,以军正在轰炸大马士革,结果两人还没把话说完,他就被警卫强行送往地下指挥中心。随后他就收到消息,叙利亚总统府、总参谋长官邸等多处要员住地遭到轰炸,所幸阿萨德总统早就不住在总统府里了,总参谋长也在地下指挥中心。
结果就是,在与蒋博文通了电话后,虞世辉就向戚凯威汇报了情况。
当天下午,牧浩洋就批准了戚凯威的请求,并且电令母祁铁,为中东军团提供必要的空中掩护。
当时,也只能提供空中掩护。
原因很简单,从中国到叙利亚的铁路线主要负责运送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物资,已经没有运力来运送空军的作战物资了。提供空中掩护只需要执行制空任务,对弹药的需求量并不大,而且燃油可以由叙利亚提供、大不了从伊拉克送过去。如此一来,就可以用空运完成部署,不用占用铁路资源。
当天傍晚,第一批中国战斗机就到达了伊拉克北部的空军基地。
这个晚上,中国空军出动了二百四十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向伊拉克北部的空军基地空运了四个战斗机联队与一个支援联队的全部地勤设备、维护物资与地勤人员,还顺带运送了数千吨弹药。
十七日凌晨,中国战斗机就出现在了叙利亚战场上。
可以说,中国空军参战,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中东战争的走向。
当然,更加引人关注的,还是中国空军表现出来的极为强大的战略空运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作战灵活性。要知道,如果没有大型电动运输机,中国空军至少需要两天才能向伊拉克部署四个战斗机联队与一个支援联队。对于接下来的战斗来说,这两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到了十六日中午,叙利亚陆军的两个步兵师已经到达霍姆斯南面,并且按照命令在贝卡谷地北面设置了防线。
直到这个时候,以军还没有从贝卡谷地里杀出来。
蒋博文终于松了口气,因为这意味着,他不用继续盯着贝卡谷地了,之前部署的两支突击集群在叙军的协助下,怎么说也能抵挡一阵子。也就是说,即便以军把赌注全部押在了贝卡谷地这边,他依然有足够的时间调整防御部署,不用担心以军一举攻下霍姆斯,更不用担心遭到战略大包围。
只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蒋博文同样高估了叙军的战斗力。
当天傍晚,在经过接近十六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之后,以军第七装甲旅终于来到贝卡谷地北口。
事实上,在贝卡谷地里,第七装甲旅只遭到了非常微弱的抵抗,根本没有受到威胁。
似乎,这极大的鼓舞了以军的斗志与士气,也让以军指挥官不再把叙军看成是值得尊重的对手。
结果就是,天色还没暗下来,第七装甲旅就在只有先头部队的情况下发动了进攻。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以军这次相当仓促的进攻,竟然得逞了
第三十五章 瘫痪的左翼
第三十五章 瘫痪的左翼
第七装甲旅前后判若云泥的表现,着实让人惊讶。
当然,这并不只是第七装甲旅的原因。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七装甲旅能够在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举突破叙军防线,主要得益于突袭。
虽然在当天下午,叙军就接二连三的收到了关于第七装甲旅的消息,知道第七装甲旅正在贝卡谷地里向北突击。期间,叙军还动用远程炮兵,对以军进行了炮击,只是没有取得任何效果。但是到了傍晚,第七装甲旅出现的时候,叙军指挥官竟然认为,以军如此小心谨慎的打法,肯定不会立即发动进攻,而会等到天黑之后,甚至会等到第一八八装甲旅跟上来之后才会发动攻击。
结果就是,以军在前沿集结的时候,叙军竟然没有任何反应。
仅仅两个小时,第七装甲旅的先头部队就撕开了叙军防线,而且把突破口扩大到了五公里以上,并且在霍姆斯湖南面渡过了霍姆斯河,在东岸建立了桥头堡。可惜的是,第七装甲旅的主力还没赶到,以军没能及时扩大纵深,也没能对南面方向上的叙军进行包围,甚至没办法继续前进。
七点半,蒋博文决定发起反击。
在叙军遭到攻击后,蒋博文就给已经到达霍姆斯的突击集群下达了命令,让他们立即赶往前线,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发起反击。
蒋博文决定发起反击的时候,两支突击集群已经赶到。
战斗随即打响,而且地面战平台再次显现出了远超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性能。
当时,两支突击集群从行军转变为突击队列,只花了十五分钟,没有停下来调整,随即就开始反击。
对以军来说,这几乎是难以想像的事情。
要知道,装甲部队在进攻之前,肯定得停下来调整。至少以军在进攻之前,就得花上半个小时来调整队列。
八点半不到,渡过霍姆斯河的以军先头部队被全歼。
战斗几乎是一面倒的,以军甚至没有时间展开,突击集群就杀到了跟前,然后像清扫战场一样,消灭了以军的装甲力量。
这时候,第七装甲旅的主力部队已经推进到了霍姆斯河西岸。
紧接着出现的一幕,几乎让以军官兵的士气归零。
在扫荡了以军在霍姆斯河东岸的桥头堡之后,突击集群的数十辆反装甲平台与数十辆多用途平台没做任何准备,直接冲进了霍姆斯河。等到以军反应过来的时候,这些作战平台已经驶上了霍姆斯河西岸。
也就是说,这些作战平台直接潜渡了霍姆斯河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记录,当时指挥作战的王震威少校找到一名叙军军官,只询问了一下霍姆斯河的水深情况,以及哪处河段水流较为缓慢,随即命令部队潜渡霍姆斯河,根本没有半点迟疑。
事实上,这也是全电动作战平台的优势之一。
因为用燃料电池驱动,不需要空气,所以在潜渡河流之前,驾乘人员只需要关闭所有舱门。如果是以往的主战坦克,即便有潜渡能力,也要在渡河之前在炮塔顶部安装一根长长的通气管,并且在排气口加装增压装置。性能最好的主战坦克,也需要十五分钟才能完成这些准备工作。
所幸的是,霍姆斯河本来就很浅,而且水流平缓。
对以军来说,这绝对是一场噩梦。
当时,以军根本没想到中国军队的坦克战车能够直接潜渡霍姆斯河,因此没有立即展开形成战斗队列。根据一名被俘的第七装甲旅参谋交代,在发现中国军队到达后,第七装甲旅的指挥官还认为可以利用中国军队强渡霍姆斯河的机会加以痛击,并且据此首先部署了野战炮兵。
毫无疑问,这场战斗没有任何悬念。
十点不到,第七装甲旅就被击溃了,连军旗都被俘获,旅部也在战斗中被突击集群全部歼灭。
即便从八点算起,第七装甲旅也只战斗了两个小时。
仅仅两个小时,这支以军王牌装甲部队就成了历史。
在这场战斗中,两支突击集群只损失了五辆反装甲平台与三辆多用途平台,而且都可以修复,伤亡官兵不到三十人。第七装甲旅除了不到四百人逃走之外,其余五千二百余名官兵要么阵亡、要么被俘,其中近六百名官兵失踪,大部分都是在先头部队被击溃,撤退的时候掉入霍姆斯河淹死的。
虽然,这场战斗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已经足够让以军胆战心惊了。
当天晚上,紧随第七装甲旅的第一八八装甲旅没有发动进攻,而是在贝卡谷地北口开始构筑防线。
因为叙军防线已被击溃,所以突击集群也没有继续发动进攻。
不管怎么说,奇袭只能打一次,多了就不管用了。
更重要的是,两支突击集群的总兵力还不到两千,而第一八八装甲旅有五千多,后面的四个以军旅有两万多人。真要孤军深入,就算突击集群再能打,地面战平台再先进,也是寡不敌众。
当然,这也与蒋博文的命令有关。
突击集群的任务只是帮助叙军守住防线,阻止以军突击霍姆斯,而不是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以当时的情况,进攻条件也不大成熟。
原因很简单:支援这两支突击集群的后勤工作还没到位,比如地面战平台就要撤到霍姆斯补充电能。
事实上,这一局面对接下来的战斗产生了严重影响。
现在,回过头来看,就能发现第七装甲旅在南黎巴嫩耽搁的六个小时有多么宝贵了。如果没有耽搁这六个小时,以军能在十六日上午十一点左右到达,而叙军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构筑防线。也就是说,第七装甲旅能够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通过霍姆斯河,在东面广阔的荒漠里作战。如果让第七装甲旅在霍姆斯河东岸展开,就算第十三集团军的两个突击集群能够及时赶到,也很难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因为以军有足够的预备队,特别是跟在第七装甲旅身后的第一八八装甲旅,所以以军至少能够在霍姆斯河东岸站稳脚跟,而鉴于叙利亚军队的表现,蒋博文将不得不动用留守大马士革的最后的预备队,而且没有足够的把握在霍姆斯击溃以军。
至于接下来还会产生什么影响,那就